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韓國「在野史學」混淆視聽 聲稱韓國先民統治中國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12-22 07: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華盛頓人 於 2010-12-22 07:35 編輯

Jamie   發表於 2010-12-10 09:37


  近年來,中韓兩國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兩國人民對於歷史的不同看法也隨之發生碰撞。關於高句麗歷史的歸屬、孔子的國籍、端午節的由來等問題,曾引起激烈的網路辯論。在這些問題背後,是韓國「在野史學」對韓國公眾歷史認知的影響。那麼,「在野史學」都有些什麼主張?它在韓國得以發展的動力何在呢?

  認為古代人物為韓國人祖先

  在國外史學界,惟有韓國部分史學家主張其祖先曾長期統治中國大陸。據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元周研究,在韓國存在相當強大的「在野史學」,本文根據王元周的研究成果和其他相關資料,簡要介紹韓國「在野史學」。

  所謂「在野史學」,是與「講壇史學」相對而言。狹義的「在野史學者」,指的是在大學歷史系或正規歷史研究機構之外,從事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的一些民間學者。廣義的「在野史學者」還包括那些在大學任教或在正規研究所任研究員,卻迷信《桓檀古記》、《揆園史話》等偽書,曲解文獻和考古資料的那些非主流講壇學者。

  韓國「在野史學」產生於韓國獨立初期,其觀點五花八門,但共同點是繼承了申采浩等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知識分子的觀點,認為韓國人的祖先曾統治中國大陸的大部分地區甚至全部。這比韓國主流史學界所說的「曾統治中國東北地區南部的高句麗和渤海國屬於韓國歷史」,還更加「大膽」。

  「在野史學者」相信,在從上古到19世紀的各個時代,韓國人的先民都曾統治過中國大陸。

  在上古史方面,他們把中國古代史書和傳說中的一些人物,指認為韓國人祖先。通過對上古史的這種演繹,中華文明成了韓國先民創造的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古代政權變為韓民族的政權或韓民族的屬國。例如,李重宰認為,韓國人的祖先「盤古桓因」最早建立了國家,三皇五帝都是韓民族的祖先,周朝也是韓民族的國家。高浚煥稱,上古韓國人建立了「倍達國」,中國古書中的蚩尤就是該國的第14代國君,他與中國的黃帝在涿鹿展開了73次戰爭,全部取得勝利,成為東洋霸主。安浩相在1987年出版的《國家歷史五千年》一書中,「論證」殷商是東夷建立的,孔子是春秋時期宋人、宋人是殷人後裔,所以孔子是東夷人,東夷與韓民族是同一民族,所以孔子是韓國人。具吉洙等人則「論證」漢字是韓民族發明的。

  在中古史方面,「在野史學者」認為,高句麗、新羅、百濟,都在中國大陸。例如,韓國民族史研究會常任研究員吳在成著有《百濟曾在中國》,林均澤在2007年出版的《韓國史》中也認為三國都在中國大陸。李重載認為最早打通絲綢之路的是新羅。金聖吳著有《進入中國的百濟人的海上活動》,認為百濟曾在中國大陸殖民,還認為今天分佈在世界各地的華僑都是百濟的後裔。

 「清朝是韓民族的國家」

  在近古史方面,有的「在野史學者」以為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也在中國大陸,所謂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實是韓民族建立的。

  例如,鄭天石認為,元朝使臣所到的高麗,不在今天的朝鮮半島,而是在中國澳門,元朝軍隊出征日本的基地也不在朝鮮半島,而在廣西合浦。金鐘潤相信,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戰爭和后金(清)侵犯朝鮮的戰爭,都不是發生在朝鮮半島,而是發生在中國大陸。直到近代,朝鮮王朝都是比清朝更大的國家,日本帝國主義把輝煌的大陸朝鮮史改造為半島朝鮮史,給人以朝鮮王朝的首都就在今天首爾的假象。金珊瑚稱,遼、金、蒙古、清朝都是韓民族征服中國后建立的國家。這種觀點已被韓國主流史學部分接受。2006年,韓國高句麗研究會會長徐吉洙主張將金朝和清朝的歷史併入韓國史,以達到瓦解中國史體系的目的。

  有的學者更進一步宣稱韓民族曾統治整個東北亞地區甚至整個歐亞大陸,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

  例如,「韓國我們民族史研究會」稱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日本等地都長期處於韓國疆域內。韓國甑山道學會認為,韓民族祖先建立的桓國,曾統治以今天中國新疆的天山為中心的歐亞大陸,桓國人一支向西遷移,創造了古埃及和巴比倫文明;一支向西南遷移,創造了古印度文明,一支向東南遷移,創造了黃河文明,還有一支向東北方向遷移,最後到達美洲。曾任大田大學副校長的林均澤也提出高句麗是亞洲共同的祖先。

  通過電視劇君如平常百姓家

  如果這種荒誕想象的「史學研究」僅限於少數人的鼓噪,那不足為奇。然而,韓國「在野史學」早已走出書齋,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中日漸產生影響。

  近年來,「在野史學者」經常被邀請到大學講課、演講,有些大學開設專門傳授「在野史學」的培訓班。例如,「韓國我們民族史研究會」從2005年起舉辦「我國歷史研究班」,向研究生講授。「在野史學者」還開設自己的大學。

  例如,上古史學會經營的韓民族大學就是其中之一。有些中學教師相信「在野史學」,在中小學講授韓民族曾經統治中亞、東亞的觀點,「在野史學」的著作也被收入中小學圖書館。

  在韓國軍隊中過去韓國陸軍本部發布的古代史教材中,就包括韓民族曾統治從堪察加半島到中東的廣闊亞洲大陸的內容。這類觀點對士兵和低級軍官具有較大影響,甚至成為他們終身信奉的理念,等到他們在軍隊或政府、商界地位上升之後,他們就成為「在野史學」的積極推動者。

  當今,「在野史學」在韓國社會中不同年齡、不同階層和教育水平的人群中都有迷信者。一些反映「在野史學」觀點的影視作品也逐漸增多。例如,2007年韓國播出三部歷史題材電視劇《朱蒙》、《淵蓋蘇文》和《大祚榮》,存在歪曲高句麗和渤海國歷史的問題。近期放映的電影《神機箭》中,虛構了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的明朝和朝鮮的戰爭。通過這些電視劇,「在野史學」進入平常百姓家。

  胡編亂造的觀點為何很有市場

  從學術質量的角度看,韓國「在野史學」對史料捕風捉影、穿鑿附會,甚至胡編亂造。

  例如,證明「新羅曾統治中國東部」的「證據」是,浙江省普陀山南邊有個小島叫新羅礁。「百濟人曾殖民中國」的靈感則來自「在野史學者」聽說廣西有個地方叫百濟鄉。「在野史學者」並沒有本著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考察歷史,而是試圖通過改寫韓國歷史,來清除韓國普通民眾腦海中朝鮮半島各古代政權曾是中國屬國的歷史記憶,以提升韓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大與自卑往往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韓國部分知識分子編造祖先曾稱霸東亞的神話,恰恰反映了他們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既來源於民族尚未統一,也來自韓國的外交和防務在一定程度上受控於美國。

  筆者認為這些胡編亂造的歷史觀點之所以能產生一定影響,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20世紀六七十年代韓國經濟起飛時期,知識程度日益提高的公眾對本國歷史的興趣日益濃厚,韓國史成為熱門學科大學師資嚴重不足,很多碩士論文尚未完成的韓國史專業研究生就可以去大學當教授。這樣,很多擁有學術話語權的教授和研究員,實際上未經嚴格的學術訓練,也沒形成尊重客觀事實的學術品格。

  其次,一部分韓國政府官員被「在野史學」俘虜,或者出於迎合公眾的目的,為「在野史學」提供經費和講壇,提升了「在野史學」的地位。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等政府機構和韓國國家電視台(KBS)都曾支持「上古史學會」的活動,一些國會議員也支持「在野史學」的研討會在國會圖書館大講堂進行,並由KBS報道,KBS也常邀請「在野史學」者做活動。

  再次,韓國普通公眾大多不通漢字,因此很難直接閱讀19世紀以前用漢文記載的朝鮮半島各個政權的史書。

  最後,網路媒體對「在野史學」的傳播起到很大推動作用,韓國各大門戶網站、新聞網站上都有討論「在野史學」的空間。這些歪曲歷史的網路言論也不受任何管制。代表性的「在野史學」網站「我國歷史的秘密」,在2009年初點擊量己達4 20萬人次這在人口不到5000萬的韓國是很可觀的。眾多「在野史學」的信徒,反對一切與其不同的歷史觀點,並將這些觀點歸為對中國事大主義史觀的產物或日本殖民吏觀的殘餘,這種做法就把正常的學術爭論引導到是否「愛國」上去。

  從「在野史學」的立場再向前推論,就是中國侵佔了韓國人祖先的土地,韓國應該將其奪回。近年來,一些韓國知識分子也確實發出了「收復大陸故土」的言淪。

  不利於中韓友好關係的發展

  對於韓國「在野史學」,我們必須看到其危險性。如果更多的韓國人接受這些觀點,將容易聽信「中國威脅論」的鼓噪,不利於中韓友好關係的發展和東亞共同體的構建,也不利於中國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

  但是,我們也要理性、客觀地看到「在野史學」的脆弱性,用科學的方法來與其論辯。事實上,網路對罵於事無補,加強中韓學者、民眾的溝通與交流,聯合韓國基本尊重史實的主流史學界,駁斥「在野史學」對歷史的全面歪曲,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另外,韓國也有人在批判這種「在野史學」。韓國KBS -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級管理人員對筆者說:「我們都在批判日本歪曲歷史,其實現在韓國很多人也在歪曲歷史。」(孫立舟 北大國家關係學院博士)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6: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