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機與崛起:揭開中美關係的面紗(2)

[複製鏈接]

1040

主題

1295

帖子

205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oldgunner69 發表於 2010-11-26 13: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弄清了當前的現實狀況,我們就可以據此評價未來中美戰略關係的走向。

    第一,戰略進程面臨失控的巨大危險。

     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他們對危機與崛起進程掌控的企圖全都出乎於自己的主觀,乾脆點說,就是一廂情願。缺少起碼的客觀基礎和客觀依據,等同於走戰略鋼絲,隨時有掉線的危險,因為危機與崛起的發生和發展是人類歷史運動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試圖駕馭歷史的結果迄今為止基本上都以失敗而告結束,中美兩國很可能也不例外。無論是挽回危機過程的失控還是控制崛起過程的失控,結果必將導致巨大的破壞。中美之間不存在當年美蘇之間那種可靠的戰略平衡,當年美蘇之間不會因為地區勢力範圍爭奪的勝敗而走向戰爭,因為這種爭奪對他們雙方而言都無傷大雅,在戰略仍然勢均力敵。但中美之間則完全不同,中美之間既不是勢均力敵,也沒有中間地帶的戰略緩衝,更無法形成當年美蘇之間的那種冷戰,一旦從細弱的戰略鋼絲上掉下來,整個戰略局面就將從根本上顛覆。

    第二,對抗必然向著全面全方位發展。

    中國許多「專家」、「學者」等精英們一直陶醉在中美龐大的經貿往來之中,所有有關中美相互依賴誰也離不開誰的說教全都依賴於中美貿易,所有有關美國戰略遏制的行為與做法,都被他們說成是美國個別人的冷戰思維。按照他們的邏輯,中美合作是永久的,對抗是暫時的,合作是主流,對抗是末節,隨著時光的流逝,中美之間的合作必將如滔滔大江,衝掉一切對抗的障礙,只剩下合作之水而滾滾東流、不舍晝夜。

   這大概是人類歷史迄今為止從未有過的怪誕思維。事實與他們這種幻覺恰恰相反。危機與崛起根本就是一種矛盾對立的關係,基本原因在於實力的消長,其實質是世界由誰來主宰的問題,難以達成妥協,人類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沒有妥協的先例,由此導致的戰略對抗是綜合實力的全面較量,必然要向一切領域延伸,向一切方向發展,向更深層次挺進,註定要成為全面全程全方位的戰略對抗。

    五、對中國的啟示和所提出的相關戰略問題

    這樣的戰略關係對當今的中國人該有怎樣的戰略啟示呢?

    筆者以為,概言之,應該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啟示:

    啟示之一,中美兩國根本就不是一條路上的人,所謂「同舟共濟」完全是無中生有。

    中美雙方各自乘舟,各走各的道路,何來「同舟」一說?連希拉里·柯林頓都承認中美兩國是「殊途」,她說這兩個國家應該「殊途同歸」,這個「同歸」可大有學問於其中,到底應該是誰「歸」誰?又「歸」到哪裡去呢?這怕是只能是各自「心裡明白」了。

   啟示之二:所謂的中美「戰略互信」,不過是戰略欺騙的代名詞,只不過是看誰能騙倒誰而已。

    建立在根本性矛盾對立基礎上的中美兩國,不存在基本的信任基礎,這也是中國「精英」學者們磨破嘴皮子說不挑戰美國,但美國仍然無動於衷的原因。說起來很是滑稽,中國那些滿肚子洋麵包、滿腦子洋墨水的「精英」們,美國及其西方本來指望他們能成為輔助性戰略力量,指望藉助他們的幫助,能改變中國並使之按照西方設定的軌道與邏輯前行,現在非但作不到這一點、於事無補不說,相反他們卻從自己的願望出發給美國灌起迷魂湯來了,這就難免讓美國極其失望、因而對他們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了。最近一個時期他們已經感受到了這一點,正在為沒有什麼「話語權」而大感失落、大感迷惑、大生慨嘆呢。

    啟示之三:有關和諧世界的願望。

    世界能不能不那麼對立,各國都和諧起來?有一個時期,中國曾提出了建設和諧世界的口號。因該說,建設和諧世界,主觀動機無疑是值得肯定的,拿來用以對內對外宣傳也是可以的,但是沒必要虔誠到信以為真的程度。實際上,中美之間的戰略對抗很可能要演變成相當歷史階段的戰略競賽,很可能是超出想象的漫長與艱苦(有關這個問題,筆者在《這不是最後的鬥爭_________由美國對台軍售所想到的》一文中已做了闡述)。在此歷史階段中,中美關係將始終進行激烈的鬥爭與較量,雙方都將(或者都應該)不遺餘力地爭奪主導權和主動權,力求將對手置於被動屈從的地位,連起碼的「和」與「諧」也難以實現,所有看起來「和諧」景象,鬥不過戰略是對抗中扭曲折射出來的一種表象,也是一種幻想。這種幻象目前在中國有相當一批信徒,但在美國的政治及戰略層面,沒有人能當作一回事。

    那麼,中國應該怎麼辦?

    這裡面有如下問題需要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認真思考一番。

    第一個問題,當今中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直到今天,我們對機遇與挑戰關係的描述仍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具體解讀起來,就是說中國正面臨難得的機遇、大好機遇,雖然其中不乏挑戰,但卻是次要的,無足輕重或沒什麼大不了。如果說,這只是出於宣傳,是出於鼓舞人心的需要,那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認真的戰略分析,則不但是自欺,而且還是欺人。中美關係的現實足以給任何一個冷靜分析的人敲響危險的警鐘,再講什麼面臨大好機遇云云,無疑於掩耳盜鈴。現如今的中國在戰略問題上所面臨的,既不是什麼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更不是什麼氣候、反恐、核擴散等不著邊際的雞零狗碎,而是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壓迫的問題,也就是說,危機與崛起的戰略對立,是當今中國面臨的根本性的戰略問題。這個問題是一切問題的總閘,上述各個具體問題當然也是問題,也必然演繹成為不同時期爆發的一個又一個的熱點,但這些問題在中美戰略關係的大前提下,都只能居於從屬和次要的地位,只能服從和服務與中美關係的「大局」,也只能隨著中美戰略關係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

   比如,在台灣問題上,中國究竟是機遇大於挑戰還是挑戰大於機遇?這完全要看中美戰略關係怎樣發展而定,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戰略發言權要大於台灣本身,甚至還要大於中國自己。我們一直幻想美國開恩、不干涉海峽兩岸的事務,為此而作了多少努力,結果怎麼樣呢?這難道不是生動寫照嗎?

  所以,認真地分析中國目前的戰略處境,就應該充分認識戰略挑戰的嚴峻性、長期性和艱苦性,就不應該高枕無憂地以為「國際化」、「一體化」這個扭曲版本的「英特納雄耐爾」一不小心明早就實現。

    當然,這不是說中國已經失去了機遇,嚴酷的現實是,中國的機遇是因為挑戰而存在的,換句話說,能戰勝挑戰就是機遇,否則,非但不是什麼機遇,而且很可能要變成一場災難。

    第二個問題,中國應該做什麼樣的大國。

    中國正在崛起,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崛起就要成為大國,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中國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國,這卻是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明所以的。直白一點說,中國究竟是只想成為經濟大國還是要做戰略大國呢?這是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

    任何一個成長中的國家都要回答這個問題。

    日本有過回答。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就提出要在經濟大國的基礎上成為政治大國,進而還要發展做戰略大國。

    印度正在回答。

   印度還沒成為經濟大國,才剛剛出現一點苗頭,就已經喊出要做「有聲有色戰略大國」、「世界戰略大國」的口號,雖然看起來有點早熟,但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了大國成長的規律。

    所以,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只想做經濟大國而不想做戰略大國,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只當經濟大國而與戰略問題無涉,世界上沒有這樣的先例。這是時然勢然,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爾。中國也不可能只做經濟大國不做政治大國和戰略大國,這也不取決於主觀願望,而是客觀發展的必然邏輯。

   戰略大國就要有自己的戰略邏輯,有在自己戰略邏輯基礎上營造的國際戰略體系,而這個體系必然也只能在重組現有國際體系的基礎上形成,而不可能有朝一日啪嗒一下從天上掉下來。對照這個要求,再看看我們現如今的戰略環境,反思一下我們對現有國際體系的評價,就完全知道差距有多大、問題出在哪裡。

    在任何戰略博弈中,鮮有把戰略主動權拱手相讓的事例,但不幸的是,今天中國許多「專家」、「學者」所鼓吹的,恰恰是拱手交出戰略主動權。這些西方培養出來的「精英」們,他們有深厚的西方情結。在深厚的西方情結主導下,他們無視中國戰略環境的激烈變化,始終抱著有朝一日被西方認可、被西方表揚、被西方珍愛的幻想。他們的這個情結簡直比年青人的單相思還要刻骨銘心,總要成為左右他們思想與行動的基本動力,於是他們就總是喋喋不休極去影響輿論,去干預決策,以期達成他們的願望。如果說當代中國仍然還有許多不幸的話,這大概應該是其中之大者,因為這種東西實在是誤國誤民,害人不淺。

  

    最後一個問題,中國能不能離開現有的國際體系而存在。

    隨著中美戰略對抗的加劇,有點戰略頭腦的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能不能離開現行國際體系。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誰都知道,正是在現有國際體系的框架內,中國實現了發展崛起,而現有國際體系主要是美國及其西方美國塑造的,一旦中國走上或者被迫走上與美國及西方離異的道路,中國會不會因此成為世界的棄兒,會不會因此前功盡棄而中道崩殂呢?這的確是一個相當嚴峻的問題。

  我們說,中國不能孤立於世界而存在,這是事實,任何時候都是這樣。現有國際體系的主體框架也是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塑造的,這也是事實,誰也不想否認。

  但是,現有國際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在西方世界體系之外,現有的國際體系既有前蘇聯塑造的歷史遺存,更有八十年以前中國領導第三世界廣大國家廣大人民塑造的歷史遺存,這些遺存空間要比美國及西方盟國所掌握的空間大很多。正因為這樣,所以今天美國才喊出「重返亞洲」、拚命搶奪中間戰略地帶之舉。也就是說,對中國而言,世界仍然足夠廣闊,仍然是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中國離不開現有國際體系,不見得中國就得依賴西方世界體系,不能用西方世界體系代替國際體系,更不能用盎格魯——薩克遜體系代替世界體系。所以,所謂中國能不能離開現有的國際體系的問題確實重要,但完全可以通過戰略運用而找到辦法和出路。而一旦中國找到辦法和出路,現有的國際體系必然將因此而得到一次升華和揚棄,危機與崛起兩個突出的事實以及由此演繹出來的複雜關係將因此出現一個新的面貌
百度里搜不到你,只好進搜狗!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5: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