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190714《湘江評論》西方大事述評

[複製鏈接]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08-12-1 00: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西方大事述評

    各國的罷工風潮(一九一九年七月十四日)

  法英美三國的官閥和財閥,傾注全力於巴黎和會[1],用高壓手段對付敗北的德奧,正在興高采烈時候,他們的國裏,忽然發生了罷工風潮。罷工在他們國裏,原是一件常事。政府和財閥,雖然不敢十分輕視勞動者,每當勞動者拿著勞獲不均,工時太久,住屋不適,失職無歸,種種怨憤不平問題,聯合同類,蜂起罷工的時候,也不得不小小給他們一點恩惠。正如小兒哭餓,到著十分傷心,大人也不得不笑著給他一個餅子。但終是杯水車薪,濟得甚事。所以廣義派[2]人,都笑英法的工人是小見識。從老虎口裏討碎肉,是不能夠的。

  此回各國的罷工風潮。英國因為在大戰初了時候(去年十二月),英倫和蘇格蘭各埠交通機關,燃料業,礦山業,造船業等己〈已〉演了一次大罷工。故此次罷工,未發生於英倫本土。法國罷工情形,初頗嚴重,終亦以小惠收場,沒鬧出什麼好結果。廣義派人有乘機在巴黎實行政治運動之說,亦未見諸事實。美國一部分電報電話人員的罷工,乃在附和議院多數派反對加入國際聯盟[3],與英法罷工,異其目的。義大利之罷工乃社會黨[4]嫉惡其政府所為的一種運動。德國自去冬少數社會黨大失敗,各處大罷工,亦隨之而沒得好結果。多數社會黨掌握政權以來,早已噤若寒蟬,不敢出聲。此次為和約簽字問題,有激起罷工的形勢。但施特滿內閣[5]倒了,繼任巴安內閣[6],仍是前內閣的同調。抵禦外侮不足,防備家賊有餘的武力,緊握在手,誰敢予侮。廣義一派的猛斷政略,暫時決沒有發動的機會。罷工不能成為事實,亦無足怪。匈牙利所受罷工影響不大,其原因則全在缺糧沒飯吃。今將一月以來各國罷工情形,分述於下──

法國
  六月三日,罷工風潮發生後,蔓延甚速。巴黎一區,男女工人賦閑者,二十萬人。所要求各業不同,而一致主張每日工作八小時。四日,蔓延更廣,推算當有五十萬人罷工。五日,洗衣工人罷工。自後罷工的人數更多。地底鐵道,電車,街車的工人決議繼續罷工。地底鐵道工人要求工值每月至少四百五十佛郎(以每佛郎當四角合我一百八十元),滿五十歲須給養老金,服役十五年後亦須給養老金若干。七日,巴黎罷工現象有轉機,五金業與機器業,工人與僱主,已商妥數事。十一日,五金業及地底鐵道工人上工。當道已取必要方法對付鐵道罷工。煤礦工人有全體罷工的形勢。十二日,國會通過礦工每日工作八時議案。但礦工會議,仍不滿意,決定從十六日,全體罷工。水夫聯合會,也決計於十六日罷工。工人聯合會,言及生活代價奇昂(記者按,近有從巴黎回者,舉一物貴實例,一個舊牙刷,價二佛郎,一雙皮鞋,價六十佛郎),謂非洲各口岸,堆積麥糧千百噸,任其朽腐。各埠存貨如山,輪船火車,寧閒置不運載。這樣的政府,可要快快廢止他的消耗,欺騙,和壟斷!十四日,風潮漸平。極端派有乘推翻克勤〈勒〉滿沙[7]強權政府的運動,路工聯合會拒絕之。但礦工因解釋政府每日工作八小時議案,未能滿意,定十六日全體罷工。恐怕路礦運輸聯合會工人,也會罷工,表示同情。克勤〈勒〉滿沙老頭子急了,和運輸公司及運輸工人代表會商,懇請彼等在國家危急時候,發出些愛國熱忱。工人吃了他的濃米湯[8],已老老實實決議上工了。

英國
  倫敦五月三十日電,全國員警擬於三日罷工的氣象,正在醀〈醞〉釀中,政府已允增給薪資,優加待遇,但不承認員警聯合會及收用已革除的員警。英國的屬地澳洲,坎拿大[9],蘇彝士,皆有罷工風潮。六月四日、坎拿大維克斯兵工廠工人罷工,要求每星期工作四十小時。六月五日,蘇彝士運河工人罷工,局勢狠惡。六月九日,澳洲航務罷工,勢頭狠烈,各項工業,都受窒礙。 十日,風潮仍嚴重,他業工人,因此賦閑的逐日增多。

美國
  六月七日,芝加哥電報司員預定十一時罷工,共約六萬人。內有二萬五千人系屬電報司員聯合會。該會會長康能堪氏正計畫全國罷工辦法。同日,全國電話司員奉命於十六日起罷工,表同情於電報司員。八日,電報人員聯合會幹事,向全體電報人員宣佈,連收發電報生在內,全體罷工。目的在停止威爾遜[10]總統每日在巴黎往來的電報,使他注意國民不贊成他在和會的主張。十二日,各電報公司報告,電報司員罷工沒成。

意國
  六月十三日,義大利斯貝琪亞地方,因糧食昂貴,發生暴動,搗毀商店。十四日,熱那亞工界示威,被捕者數百人。銀行商店閉門,電車不走。杜林工人此日多停工,紀念德國斯巴達團領袖盧生堡氏[11]。米蘭工人罷工,抗議熱那亞與斯貝琪亞當道的行動。

德國
  六月十三日,大柏林公民會議開秘密會,議決罷工。各職業及軍界中人,均贊助停止各項實業工作的計畫。有人料此舉將促成國內戰爭,中等社會將得政權。

匈國
  五月三十一日,匈京饑餓的工人,發生暴動。紅旗軍奉共產政府命令到各工廠制亂。匈京幾無糧食。


  根據1919年7月14日《湘江評論》創刊號刊印。署名澤東。

注 釋
  [1]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參加者有英、法、美、意、日等27國。會議為美、英、法三國所操縱,名為擬訂對戰敗國和約,「建立戰後世界和平」,實際上是帝國主義戰勝國重新分割世界和策劃反對蘇維埃俄國的會議。會上簽訂了《凡爾賽和約》,通過了《國聯盟約》等。中國以戰勝國地位出席,但列強無視中國主權,非法決定日本繼承戰前德國在我國山東的特權,引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爆發五四運動,迫使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2]廣義派,指德國社會民主黨左派。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立於1875年,原為德國工人階級的政黨,後來逐漸分化成左、中、右三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左派以卡爾·李蔔克內西、羅莎·盧森堡為首,1915年,因出版《國際》雜誌,被稱為「國際派」;又因1916年出版被稱為「斯巴達克書信」的《政治書信》刊物,故又稱為「斯巴達克派」,中派等反對派於1917年成立德國獨立社會黨,其黨員人數約為德國社會民主黨成員的三分之一,因此,一般稱德國社會民主黨為多數派社會黨,稱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為少數派社會黨。斯巴達克派作為一個保留著行動自由的派別參加了獨立社會民主黨,儘管於1918年改組為斯巴達克同盟,但仍未在組織上與其決裂,直到1918年12月30日才正式成立獨立的政黨──德國共產黨(斯巴達克同盟)。1920年12月,德國共產黨和獨立社會民主黨左派合併為德國統一共產黨。

  [3]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是根據1919年巴黎和會上通過的《國際盟約》,於1920年1月成立的國際組織。先後加入的國家有63個。國聯標榜以「促進國際合作,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為目的,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霸權的工具。1946年宣告解散。

  [4]義大利社會黨,成立於1892年,1919年加入共產國際。1921年其左派另組義大利共產黨。1922年10月義大利社會黨改稱為義大利統一社會黨。

  [5]施特滿,今譯謝德曼(1865—1939),德國社會民主黨右翼首領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積極支持帝國主義戰爭,曾任馬克思·巴登親王內閣閣員。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後,他竭力阻止工人階級奪取政權。1919年2月任魏瑪共和國第一任總理,組織了以社會民主黨為主,有民主黨和中央黨參加的聯合政府,即魏瑪聯合政府。同年6月,因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而辭職。

  [6]巴安,今譯鮑爾(1870—1944),德國政治家,社會民主黨人。1919年6月20日,謝德曼內閣辭職,隨之組成了以鮑爾為國務總理的新的社會民主黨──中央黨政府。次年3月,鮑爾辭去總理職務,後任財政部長和副總理。

  [7]克勒滿沙,今譯克列孟梭(1841—1929),法國資產階級政治家。外號「老虎」,時任法國總理,在巴黎和會上擔任主席,參加起草《凡爾賽和致羅學瓚信部分手跡《湘江評論》創刊號約》。

  [8]濃米湯,湖南方言,意即好話,奉承話。

  [9]坎拿大,今譯加拿大。

  [10]威爾遜,見本書第57頁注[30]。

  [11]盧生堡,今譯盧森堡(1871—1919),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左派領袖之一,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積極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社會沙文主義,是斯巴達克派領袖之一。1918年投身於「十一月革命運動」,從事建立德國共產黨的工作,1919年柏林一月戰鬥中,與卡爾·李蔔克內西一同被德國亞伯特反動政府殺害。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4: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