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中國為什麼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及其修正
[列印本頁]
作者:
雲海暖流
時間:
2010-11-6 09:10
標題:
中國為什麼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及其修正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0-11-6 13:42 編輯
中國為什麼要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
用樸素的言語可以概括如下幾點.
第一,毛澤東思想的基礎是群眾路線, 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 這一基礎決定了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后必然要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第二, 共產黨革命的目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一向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號召,來鼓舞著廣大人民。
第三, 歷史的選擇。
(一), 1929年—1933年,由美國引起的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深陷經濟、政治、信仰災難的恐慌之中,資本主義的吸引力在危機中不斷下降。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輝煌成績,社會主義的影響力迅速彰顯。社會主義制度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二), 中國的歷史一向是由興到衰, 循環往複. 那麼如果重走資本主義/封建主義道路, 又是無可避免地要再次進入這樣的死循環. 所以, 毛澤東等的老一輩為了避免中國由興到衰的死循環, 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
第四, 中國的國情, 人均資源決定的. 中國人口眾多, 資源和耕地少. 要共同富裕, 必然是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修正.
社會主義的特點是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這特點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希望,而計劃經濟是可以避免資本主義生產過剩, 經濟危機的好手段. 然而, 社會主義是個新興的制度, 它缺乏成熟的長期有效的管理和競爭機制(計劃經濟是沒有競爭的). 這導致了社會主義生產力不能充分發揮. 而同期的資本主義卻是發展的快. 中國又一次進入了歷史的選擇,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修正 - 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 仍然是以公有製為主體.
重走了資本主義道路.
最初的修正仍然是公有製為主體, 改用市場經濟為競爭機制. 可是這個修正並沒有使少數精英得到滿足. 他們私有化了大多數的國有資產, 砍掉了具有社會主義特點的社會福利, 完全重走了資本主義道路.
資本主義道路在和平的環境中走了30多年, 當然是有一定的發展. 這個發展佔盡中國近代200年來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可惜大家不可能再看到如果中國社會主義道路也在和平的環境中再走了30多年是什麼樣的了(注意指的是中國, 不是無資源和人才的朝鮮).
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真的行的通嗎? 短期當然可以. 長期呢? 可以預見, 會是一個由興到衰的死循環.
作者:
瞎轉悠
時間:
2010-11-6 11:17
這主義、那主義,一個頭,兩個大。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在北歐(放別的地方不靈)。列寧、斯大林的社會主義不存在了。毛爺爺的社會主義被修正了。所以,什麼社會主義不社會主義,乾脆把這個詞兒鎖進檢索盒子里,擱到書架頂上,另找個新詞兒來用。免得為定義傷腦筋、打口水仗。
作者:
dokodlaozi
時間:
2010-11-6 19:50
歷史的發展有許多不確定性,往往某個人的一句話就會改變歷史的進程。
作者:
明鏡高懸
時間:
2010-11-6 22:07
本帖最後由 明鏡高懸 於 2010-11-6 22:28 編輯
回復
2#
瞎轉悠
這是本周聽到的最精闢言論.
作者:
雲海暖流
時間:
2010-11-7 05:43
這主義、那主義,一個頭,兩個大。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在北歐(放別的地方不靈)。列寧、斯大林的社會 ...
瞎轉悠 發表於 2010-11-6 11:17
哈哈哈, 這年頭就是少了主義(/主意), 才會意識形態一片混亂. 除了拜金主義外, 一切都靠邊站了.
作者:
hsinchutw
時間:
2010-11-8 19:33
修正得過與不及?
要不多修一分太瘦.增一筆又太肥
作者:
雲海暖流
時間:
2010-11-13 10:21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0-11-13 10:29 編輯
前面提過了, 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和平的環境中走了30多年, 當然是有一定的發展. 這個發展佔盡中國近代200年來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也就是說, 30多年無戰事, 同時又處在世界科技和經濟大發展及開放的時代.
然而, 中國資本主義道路的發展卻存在嚴重的隱患. 腐敗, 貧富懸殊加劇, 資源的破壞和耗盡, 黃賭毒偷盜匪盛行. 社會各階層矛盾加劇, 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這些隱患終有一天會使中國的資本主義道路功虧一簣.
要消除這些隱患, 恢復公有制或集體所有制無疑是最好的辦法. 當然, 這恢復並不是簡單地回到僵化的制度, 或簡單地回到過去, 時空不可能倒轉的. 這恢復公有制, 一, 恢復基本的社會福利制度(教育, 醫療, 失業養老救濟), 二, 公司股份制(通過立法強制). 勞動者重新是主人翁地位. 同時, 加強政治改革一消除腐敗.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