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沒背景?窮一輩子!人民日報:底層人群向上流動困難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0-9-17 22: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9/16  消息來源:人民日報

  [導讀]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專家稱,普通人家子弟,因為父母無金錢和權力,難以進入社會上升通道;有著強大社會資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可輕鬆獲得體面工作及更廣闊發展空間。

  



  
今年,7萬人趕考湖北省公務員。圖為考生走進中南民族大學11號樓考點。湯振華攝


  身份背景對後天發展的影響加大,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面臨困難——

  1.農家子弟還能「鯉魚躍龍門」嗎

  ——大學收費高、畢業工作難找,農村家庭的子女通過教育實現向上流動的成本越來越高,動力越來越小

  在北京做家政的肖梅近來格外煩惱。遠在四川廣漢老家的兒子初中畢業,考上了縣城裡的重點高中。是讓兒子繼續讀高中、考大學?還是乾脆去念個技校、過兩年出來打工?

  肖梅服務的家庭是兩位退休老教師,他們力勸肖梅一定要讓兒子讀書,因為「知識改變命運」。這兩位老教師也是四川人,其女兒1988年考入北京大學,之後進入國家機關工作,如今有房有車有官職,父母家人都跟著享福。「難道你想讓兒子和你一樣一輩子在外打工?」

  肖梅當然希望兒子有一個美好的前程,不當農民、不當農民工。但是,她有自己的難處。兒子學習成績不錯,可未必能考上北京大學這類頂尖名校。如果最終只考上四川省內的普通高校,父母辛苦在外打工供其讀7年書,將來可能還是找不到好工作。

  「我們村裡這樣的人家多了。大學也讀了,花了家裡六七萬元,結果畢業后找不著好工作,也是一樣在外打工,戶口還是回老家。」

  「我租房的院子里,也有七八個大學畢業生,有甘肅的、有河南的。念了大學,還不是一樣賣保險、搞推銷,這幾天有工作、過兩天又沒工作,掙得還不一定有我多。」

  進入9月,兒子還是按時上學了。同時,肖梅也在北京以及四川物色合適的技工學校。「學個理髮、廚師什麼的,有一技之長,將來找得著活兒,能養活自己。」在肖梅看來,這些是城裡孩子不屑學、將來也不屑乾的,可能是兒子這個農家子弟最好的選擇。

  「我覺得非常遺憾,近幾年社會底層特別是農民以及農民工家庭的子女,通過教育實現向上流動的動力越來越小,成本越來越高,總體上看,渠道有變窄的趨勢。」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表示。

  社會中不同層次人員的流動,有利於整個社會和諧。特別是從收入、地位等較低層面向較高層面的流動,流動越活躍、通道越暢通,社會通常越有活力。

  教育是現代社會實現不同層面流動的關鍵渠道。1978年,我國恢復高考。從那時起,一大批貧寒家庭的年輕人通過高考,真正實現了「鯉魚跳龍門」,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甚至同時改變了整個家庭以及家庭中下一代的命運。在許多農村家庭,再窮也要供有望考上大學的孩子讀書。但這種狀況在近幾年出現了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處的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初,該校學生中約有一半家在鄉鎮農村,現在這個比例明顯下降。此前,中國農業大學對新生城鄉比例的調查顯示,1999年至2001年農村新生均在39%左右,2007年已跌至31%。南開大學的一份數據表明,2006年該校農村新生比例約為30%,2008年為24%。

  中國人民大學的這位人士認為,這種比例的下降可以從「成本—收益」兩方面衡量。1999年後,高校普遍擴招,上大學、上名校的機會從數量上看是增加了。但與此同時,高校收費水平大幅提高。「1992年,本科生一年的學費是400元左右,其他費用很少。現在,光學費就漲了10倍不止。學生宿舍條件好了很多,有的還帶衛生間,可住宿費也高出不少。」高昂的學費,讓一些收入偏低的家庭望而生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擴招的機會較少流向農村。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開始出現。「畢業即失業」,為高等教育支付的成本高了,收益卻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甚至還是降低了。這使得「知識改變命運」逐漸變得不再那麼有吸引力。

  對農民家庭而言,改善生活的另一條渠道是進城務工。許多農民工也正是懷著這樣的夢想走進城市的。但是,由於農民工工資長期徘徊在較低的水平,多數人缺少應有的社會保障,因此其向上流動的空間也非常小。城鄉差距的擴大,進一步減少了農民工紮根城市的可能性。

  2.就業,拼能力還是拼「背景」

  ——就業過程中「背景」的排他性作用成為最大的就業歧視,高校畢業生中的農民和農民工子女在就業質量上明顯處於弱勢

  就業,是實現不同群體間流動的重要環節。當農民還是當律師、走街串巷賣保險還是在銀行敞亮的空調屋裡工作,在京滬廣這樣的大城市擁有穩定的工作還是做「北漂」,差別顯而易見。

  吳樂霞大學畢業后在某部委下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了6年,一直是「編製外員工」。「這6年,單位幾乎每年都會空出一兩個編製,但都是有關係、有背景的人頂上來,我幹得再好也沒希望『轉正』。轉不成編製內員工,工資差出一大截,而且沒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有一年新進來一名家在山東農村的正式員工,吳樂霞起初還覺得,看來轉正還是有機會,後來才聽說,這名員工雖然家境一般,卻是單位領導的親戚。

  唐先生在一家軍工央企做人力資源工作。「企業招人,首先還是看能力、看素質。但是,每到招聘時,打招呼、遞條子的太多了,都是方方面面的領導以及合作夥伴,不可能不考慮。最後,如果幾個應聘者條件差不多,肯定會招那個打過招呼的。」這家企業近幾年每年要招用近千名大學生,如果只是看數量,其中70%以上的新招人員沒有什麼關係背景,但仔細分析,沒背景的主要集中在企業位於內蒙古、貴州等地的分公司,而能留在北京等地的總部以及一些條件較好的科研機構或收入較高的二級公司的,多多少少都託過人。

  正因如此,近兩年已有多位專家指出,當前最主要的就業歧視,不是性別歧視、乙肝歧視、年齡歧視等,而是在就業過程中「背景」、「關係」、「人脈」的決定性、排他性作用。

  「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項目組對50萬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家庭階層對其高等教育結果有著明顯的影響。通過這份調查可以看出,在「211」院校中,農民與農民工子女入學時以576分的平均分領先於管理階層子女的557分,但其找工作則要艱辛的多。從學生畢業後半年的就業狀況來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有35%的畢業生未能就業,遠遠高出管理階層子女未就業15%的比例。在就業質量上也處於弱勢,2008、2009兩屆畢業生中的農民與農民工子女畢業半年後平均月薪在各階層中分別排在倒數第一、第二位。

  中國社科院一份名為《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研究報告表明,父輩具有社會資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於成為幹部。在父親受教育程度這個自變數固定的情況下,幹部子女成為幹部的機會,是非幹部子女的2倍多。

  專家認為,當家庭背景成為就業過程中一道不斷升高的「隱形門檻」,普通人家的子弟,因為其父母沒有金錢和權力,難以進入社會上升通道,而有著強大社會資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則可以輕鬆獲得體面的工作、較高的收入以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種狀況不僅影響就業公平,在當今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更加劇了由社會底層向中間階層以及更上階層流動的難度。

  我國目前的戶籍制度以及一些人口管理制度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就業歧視。最近,北京市面向全市招考740個公務員職位,明確規定,參加考試人員範圍是「北京市常住戶口且人事行政關係在京的人員,年齡須在18歲以上、35歲以下」,並特別註明「不包括2010年非北京生源應屆畢業生及戶口檔案保留在學校的非北京生源往屆畢業生。」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張鳴教授指出,這其中包含著顯而易見的「戶籍歧視」和「身份歧視 」。但人們早就習以為常,首先想到的反而是如何挖空心思找關係運作,讓兒女符合招考條件。

  3.讓所有人都能夠懷有一個「中國夢」

  ——改革戶籍制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打破就業壁壘,營造有利於向上流動的社會環境和氛圍

  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

  「不能絕對這麼說,當今社會還是有許多機會,讓有才能、有智慧、有勇氣的人大展身手、改變命運的。但是,目前出身和背景對人們後天發展的影響確實越來越大。我們要高度重視其中不平等的環節,破除更多的障礙。」蘇海南這樣認為。

  不過,對很多普通人來說,他們不會這麼理性地分析。「窮二代」、「富二代」、「壟二代」、「官二代」……這些說法刺激著人們的神經,也是不少人身邊的現實。

  ——據調查,二代農民工,其父母幾乎都是農民或農民工,只有極個別曾是鄉鎮幹部或鄉村教師醫生等公職人員。目前,農民工是城鎮收入偏低的一個群體。

  ——20歲的投資公司董事長、22歲的房地產企業老闆……「富二代」不斷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其父輩不僅可以讓其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甚至有地方政府拿錢出來培訓「富二代」。

  ——三代人都在民航、一家人全乾電力——有人戲稱「壟二代」把好工作先分了。在一些地方性的壟斷企業,有崗位空缺通常不會向社會公開招聘,往往都是在內部推薦的人選中選擇。

  ——公務員的招考相對透明,但事業單位還未做到全部公開招聘,「內部招聘」、「人情招聘」的現象仍很突出。江西武寧就曾有過一些事業單位提供的崗位僅允許本縣科級幹部子女或家屬報考。

  專家指出,「二代」現象折射出當前階層固化的傾向。階層固化不僅影響社會活力,也影響穩定。只有實現社會的良性流動,社會才能在飛速前進中保持穩定與平衡。

  如何讓向上流動的通道更加暢通?蘇海南認為,首要的一點就是打破城鄉分割的壁壘,改變存在多年的城鄉二元結構。其中關鍵的一點是改革戶籍制度,減少戶籍對勞動力的束縛以及對人口流動的負面作用。第二是全面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服務的均等化。公共服務領域的改革及措施應當首先考慮弱勢群體,而不是最後才照顧到這部分人群。城鄉間的公共服務水平應當儘可能一致,別讓農村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後一大截。第三是在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方面,破除種種不合理的障礙以及歧視性的政策措施,尤其要打破那些壟斷行業、權力部門的就業壁壘,防止近親繁殖,儘可能實現就業公平。國家應當通過完善法律法規,約束用人單位的招聘行為,加強監督並糾正各種歧視性招聘行為。第四是深化分配製度改革,讓財富更多地向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傾斜,同時打擊權力尋租和灰色收入。此外,幹部任用制度也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

  最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文,今後大學生「村官」等服務基層項目人員報考公務員,不再實行加分等優惠政策。人社部還承諾,繼公務員公開招考後,2012年,全國所有的事業單位也將做到公開招考。這些有助於公平公正的措施受到普遍歡迎。

  蘇海南表示,中國目前仍然處在一個社會變遷比較劇烈的時代,階層結構肯定會發生變化,關鍵是朝什麼方向發展。「一定要防止社會階層固化。我們應當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向上流動的社會環境和氛圍,讓所有人都能夠懷有一個『中國夢』,即只要是中國公民,只要努力向上,不論是偏遠地區農民的子女還是城市居民的子女,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和上升的空間,都可能憑藉自身的才華和拼搏,改變命運。只有這樣,中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才有保障。」

  把希望還給「老程們」

  如果缺少一種可以流動的機制,弱勢群體會越來越邊緣化,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70歲的河南農民老程原本過得挺愜意。千辛萬苦,老程終於把小兒子供上了大學。孩子畢業留在北京,雖然只是小職員,可讓老兩口的養老有了著落,其他3個當農民的兄弟們蓋房子、看病,他也搭把手。

  老程說,村裡年紀相仿的老哥兒們,也都是「沾」了進城子女的「光」,有錢花、有指望的日子挺好。

  可最近幾年,愜意的老程心裡漸漸不安起來——孫子們小小年紀全都去城裡打工了!他質問:「為啥不讀下去,讀大學!」

  幾個留在農村的兒子回答說,農家娃畢業后根本找不到好工作。「在街上發傳單,掙錢還不夠吃飯。白花了幾萬塊供他!」兒子還說,鄰縣前年選了12名鄉長,基本都是官員和老闆的子弟。「這社會就是三六九等的,你還敢指望『鯉魚跳龍門』么?」

  老程當然沒話說。可眼見孫兒們在城裡受累,「房子買不起、生病看不起、女人娶不起、麻煩惹不起」,日子過得拮据又憋屈,想想自己當年「改換門庭」的渴望與艱辛,老程臉上漸漸沒了笑容。

  老程的心路歷程,也是當前許多人真實的困惑。

  寒門子弟還能通過個人奮鬥改變命運嗎?

  一個社會難免出現階層分化。正是這種「差異」產生的動力,讓人們為了向上層流動而努力奮鬥,讓人們不斷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獲得社會的認可與「擢升」。 「往前追三代,都是苦出身」——現在大多數的「金領」、「白領」,其實根兒都在農村。像老程家那樣,哪怕只有一個人「上了一層」,無論從經濟、政治還是情感上,他都有能力反過來關照整個家庭乃至家族。向上的「奮鬥」與向下的「反顧」,使城鄉之間、貧富之間始終保持緊密聯繫、和諧共生。

  然而,如果缺少一種可以流動的機制,如果社會成員一出生就被烙上「窮人」、「富人」的印記,如果全憑家庭背景和人脈關係而非個人能力來決定一生的成敗,那麼社會弱勢群體將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始終被邊緣化。深深的失望將導致強烈的被剝奪感,以及「仇富」、「仇官」等反社會情緒,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另一方面,身處缺乏競爭的安樂群,佔據優勢社會地位的強勢群體,往往只在意既得利益是否安穩,並不會真正關注甚至在某些方面阻撓經濟社會的進步。

  貧富差距加大的趨勢日趨嚴重,「階層固化」所導致的嚴峻社會現實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再不可漠視。

  把希望還給「老程們」!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1: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