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小龍蝦事件追蹤:專家稱與哈夫病臨床表現相似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9-12 18: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搜狐    2010年09月12日15:47









  來源:每周質量報告
    標題:小龍蝦事件追蹤

  【提要】南京小龍蝦事件結果公布 神秘病毒依然身份不明

  【同期】均未發現市場採集的小龍蝦中存在可以導致橫紋肌溶解的化學物質。

  疑問重重 專家建議從兩方面查找致病原因

  【同期】一旦拉肚子或者有著外界因素劇烈活動或者毒素影響它就會引起發病。
  病從口入防不勝防 面對食源性疾病我們該如何應對

  【同期】我們應該抓住專業人員不能到來的白金10分鐘。
  《小龍蝦事件追蹤》 《每周質量報告》本期播出 敬請收看

  【演播室】
  共同打造高質量的生活,歡迎收看《每周質量報告》。9月5日,我們欄目播出了《小龍蝦疑雲》,對南京等地消費者食用小龍蝦之後出現橫紋肌溶解綜合征的事件進行了報道,在節目中專家指出分析認為:導致消費者食用小龍蝦患病的原因很可能是某種未知的生物毒素。本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這一事件的調查進展情況,專家經過綜合分析后得出結論,這次南京出現的橫紋溶解綜合征是一種名為哈夫病的疾病。我們欄目的記者獲准獨家進入了相關的檢測機構,採訪拍攝了實驗室檢測過程。來看今天的記者調查。

  【正文】
  發布會上,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吳永寧指出,通過初步的流行病學調查,結合臨床和實驗室檢測結果以及臨床會診意見,專家綜合分析認為,南京相關的個體出現的一過性橫紋溶解綜合症與國際上報道過的哈夫病基本一致。

  【同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 吳永寧
  南京地區發生的與食用小龍蝦相關的橫紋肌溶解綜合症患者,具有與哈夫病相似的流行病學特徵或臨床表現,如病前4到13個小時均有食用較多小龍蝦的歷史,這個攝入的小龍蝦十隻以上,主要的癥狀為肌肉酸痛,沒有發熱或關節疼痛,沒有神經麻痹,僅個別出現噁心癥狀,臨床檢驗發現患者肌酸磷酸激酶進行性的一過性升高。具體的致病原因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探索。

  【正文】
  專家介紹說,哈夫病是由於1924年最早發現於波羅的海的哈夫港灣而得名,在此之後的10多年裡,整個歐洲共發現哈夫病上千病例。自哈夫病發現至今的80多年時間裡,全世界發現的2000多例哈夫病患者都是零星發現的,具有高度散發的特徵。因此,要找到哈夫病的病因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目前,我國的研究人員,正在利用從南京幾大批發市場抽取的來源於不同地區的小龍蝦樣本,進行致病因素的逐一排查。

  【同期】江蘇省疾控中心理化檢測所所長 馬永建
  能引起橫紋肌溶解症的藥物很多,譬如有心血管的藥物,有這個β興奮劑的藥物,那麼因為我們考慮這些藥物,因為量比較大才能引起橫紋肌溶解症,那麼我們考慮可能是不是因為由於這個,我們考慮這幾個物質屬於是飼料類的,有可能是不是因為通過飼料的生物鏈而引起,(在)那個龍蝦(體內)的積蓄能夠引起人體的中毒。

  【正文】
  檢測過程中,樣品小龍蝦被粉碎成細漿,通過有機溶劑提取出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在去除雜質后,樣品被製成溶液,通過液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法進行檢測。以判斷小龍蝦體內是否含有莫能毒素等直接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化學物質。

  【同期】江蘇省疾控中心理化檢測所博士 劉華良
  我有兩個判斷條件,第一看它跑的快慢,它就從這邊進去,到這邊出來,你比如說我的莫能菌素是5.21分鐘出,我這個是有,通過標準進去,我因為知道它是5.21出,那麼我做樣品也是看5.21出不出。第二個判斷如果你已經出了,那也不一定是,我還要看你的質量數是否對,那麼莫能菌素質量數是693.5,那麼我這個儀器可以做到比較很精確的小數點后四位,那麼這樣的話就是選擇性非常強,一般不會錯。達到這兩個條件,基本上我們就判斷,有還是沒有。

  【正文】
  不僅僅江蘇疾控中心,中國疾控中心和北京疾控中心等單位,也對提取的小龍蝦樣本以及患者的血樣和尿樣採用三種不同方法進行檢測,最終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結論。

  【同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 吳永寧
  進行了900多種有關化學物質的篩查,均沒有發現市場中採集的小龍蝦中存在已知可疑的或者可以導致橫紋肌溶解的化學物質。

  【正文】
  截止到目前,全世界共有瑞典、美國、巴西、德國、前蘇聯和中國等國家發現哈夫病,而這些病例,基本都是因為吃了淡水的大馬哈魚、鯉魚、鱈魚、梭子魚和小龍蝦等水產品而引發。我國是最早發現小龍蝦能導致哈夫病的國家,早在2000年8月,北京市就曾連續發現20多例因吃小龍蝦而出現急性肌肉疼痛乏力的患者。

  【同期】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研究室主任 袁雲
  咱們在2000年時發生病的時候,大概北京市有20例左右,沒有一個死亡的,所以它來的很快,但是你只要不吃這個東西,它去的很快,但要是再一吃,它又發生,因為當時我們在北京市發現這個病的時候,就是有一個病人吃了以後,那麼當時疼痛,過了三五天後,這癥狀消失了以後,他第二次吃的時候又發生這種現象。

  【正文】
  和2000年北京發生的病例類似,截至9月7日發布會召開之前,南京全市共收治與食用小龍蝦相關橫紋肌溶解綜合症的病例共有23人。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這23人的就餐地點高度分散,其中15名患者分佈在8個家庭,也就是8個就餐點就餐,另有8人分別在4個餐館食用了小龍蝦,都屬於散發病例,這也和目前國際上發現的哈夫病高度散發的特徵吻合。
  雖然檢測表明在小龍蝦體內沒有發現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的外源性化學物質,但對哈夫病發病原因的不明了,以及這種病症日漸高漲的發病態勢,使消費者對哈夫病還是充滿了恐慌。

  【同期】消費者
  最近好像龍蝦出了問題了,我就更不敢買了,我是不敢吃了。

  【同期】小龍蝦批發商
  現在飯店,好多飯店把這一道菜已經就改掉了,不用了。

  【正文】
  消費者的恐慌,使南京的小龍蝦市場呈現出價跌量減勢頭。針對消費者的恐慌心理,專家指出,儘管目前沒有找到哈夫病的致病原因,但消費者只要有風險意識,完全不必因噎廢食。

  【同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 吳永寧
  我們吃扁豆不燒熟會發生食物中毒,我們吃發芽的土豆會導致龍葵素中毒,我們沒法跟你說扁豆是安全的嗎,土豆是安全的嗎,你需要去權衡相關的風險和獲益。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你知道我們南京可能是上百萬人地吃,然後一過性極少數個體的情況發生,所以應該來說,這種國際上面的相當多的國家其它的,像水牛魚、像這個銀鯧魚、像小龍蝦也發生這些有關的哈夫病,但是他們沒有一個國家說就不吃這個魚了,不吃這個小龍蝦了。

  【正文】
  與此同時,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也表示,將儘力將風險降到最低。

  【同期】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華文
  我們將採取各種措施,儘可能查找各種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加強監管。比如講,在農產品的生產這個環節,加強農產品的投入品的監管、防止濫用這個獸葯、農藥這些東西。那麼,在生產領域,就加強生產的監管,確保能按照食品的安全標準進行生產,嚴禁使用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在流通環節是要加強索證索票制度,確保能購買到,從正規的渠道購買到合格的產品。

  【導視】
  疑問重重 專家建議從兩方面查找致病原因

  【同期】大量的細菌滋生引起來的,那麼這個細菌毒素可能存在耐高溫的。
  病從口入防不勝防 面對食源性疾病我們該如何應對

  【同期】我們應該抓住專業人員不能到來的白金10分鐘。
  《小龍蝦事件追蹤》 《每周質量報告》正在播出 廣告后歡迎繼續收看

  【演播室】
  根據現在的情況可以斷定,患者出現哈夫病,和他們食用小龍蝦的經歷關係明確,但是在檢測過程中又沒有發現小龍蝦體內有已知的可能導致哈夫病的外源性化學物質。那麼小龍蝦體內隱藏著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秘密物質,小龍蝦究竟還能不能吃了呢?其實除了小龍蝦之外,最近幾年類似的食源性疾病時有發生,比如說我們至今印象深刻的2003年由果子狸引發的非典,2006年食用福壽螺導致的管圓線蟲病,那麼這些因為飲食導致的食源性疾病有什麼特點,我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正文】
  不僅僅在南京,最近一段時間,在湖南、湖北、浙江也都發生過患者吃小龍蝦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病例,由此可以推斷,某些小龍蝦體內肯定存在某種致病的物質。而這種物質的來源,目前還不得而知。據專家介紹,這種致病物質,有一種可能是來自於污染水域,被小龍蝦吸收后聚集在體內;此外還有可能是某種生物毒素,專家推測:這種生物毒素很可能是由於小龍蝦死亡變質后帶來的。

  【同期】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肌肉病學組委員 袁雲
  在養殖過程中導致的一種污染,它一般是大範圍的中毒,幾百人上千人中毒,這個不大像,所以我個人觀點,它可能是食品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細菌污染,這種細菌最常見的,就是在吃這種淡水魚的過程中,這個魚死掉了,大量的細菌滋生引起來的,那麼這個細菌的毒素可能是耐高溫的,你通過這個烹調、油炸,這種毒素是去不掉毒性的,所以可能跟這個因素有關係。

  記者:它是一種毒素?
  毒素,細菌的毒素。

  【正文】
  與此同時,專家還指出,此次南京消費者患哈夫病呈現的高散發特徵,可能還與基因有關。

  【同期】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肌肉病學組委員 袁雲
  我們通過基因檢查發現國內咱們中國人裡邊,有一種就是脂肪代謝的一個酶,它的基因缺陷很多見,它可以引起這個骨骼肌溶解,引起急性的全身肢體無力,往往是拉肚子以後,或者劇烈活動后這個出現發病,全身沒勁,過幾天慢慢好,但這個酶的基因突變,在中國人很常見的,這個病在中國人中常見。我推測,這個可能跟咱們中國人常常帶有這個致病基因有關係,平時他沒事,一旦拉肚子,或者有外界的因素劇烈活動,或者毒素的影響,它就會引起發病,是跟咱們中國人的這個體質有關係。

  【正文】
  正因為目前發現生物毒素和基因缺陷有可能導致哈夫病的患病。因此,專家建議從這兩方面著手,開始進行小龍蝦致病原因的研究。

  【同期】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肌肉病學組委員 袁雲
  一方面要研究這個毒素從哪來,是哪一種毒素引起來的,我覺得這個毒素需要研究,這是哪種毒素,我懷疑是細菌毒素,是哪種細菌,把這吃剩下的東西去做這個細菌學的檢查,這個毒理,針對細菌毒素去做檢查,這個是能做到的,另一方面我們從這些病人身上我們取了血,去查一下這個基因是不是帶有這種易感基因,把這個事整明白,從這兩個角度,一個是查這個細菌毒素,細菌跟細菌毒素,另一方面我們查一下病人是不是帶這種易感基因。

  【正文】
  專家還認為,哈夫病如果確實是因為小龍蝦死亡變質而帶來的細菌毒素導致,那麼這種疾病的病原實際上是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產生,因此消費者只要注意飲食習慣,即使目前醫學領域仍然沒有找到這種致病細菌毒素,也完全可以預防哈夫病。

  【同期】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肌肉病學組委員 袁雲
  那麼都是應該注意這個加工環節,吃這個東西要吃新鮮的東西,別吃壞的東西,從這個角度講,那麼能解決這個事,我覺得是能防止這個現象的發生。

  【正文】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近年來,我國因為像南京消費者這樣吃小龍蝦等動物產品而吃出來的疾病並不在少數。2006年,北京的一家酒店經營涼拌福壽螺,由於廚師在加工過程中未徹底加熱,沒有殺滅螺肉中隱藏的廣州管圓線蟲的幼蟲,造成廣州管圓線蟲病暴發,當時僅北京診斷的患者就有160人,衛生監督機構調查確認的病例138人。而在更早前的2003年,導致非典肆虐的原因,也被一些專家認為是部分消費者亂吃了身帶薩斯病毒的果子狸所致。專家介紹,這種被大眾俗稱為吃出來的病,在醫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食源性疾病。

  【同期】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 何忠傑
  凡是跟吃入食物進入之後,引起體內的感染或者是一些中毒因素導致的一些疾病,都叫食源性的疾病。

  【正文】
  食源性疾病按照發病機制,可分為感染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一些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等,就屬於感染性疾病;像我們常見的食物中毒、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導致的疾病,就是中毒性疾病。專家介紹,食源性疾病在臨床醫學表現中,主要有3大特徵。

  【同期】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教授 何忠傑
  第一就是我們本身去吃的東西,本身吃的東西我們還是選擇它是衛生清潔、可食用的,但是這個食用的這個東西,它本身不帶病,可是它作為一個媒體,它把一些致病因素攜帶起來了,所以我們在吃它的時候,把一些致病因素帶到我們體內。
  第二個特點,確實就是在我們食用的這些食物當中,包括小龍蝦本身或者是一些其它食物的本身,它就導致我們人體的這種疾病,比如說同樣一個因素,在有一個人群,他不得病,但是有一個人群吃了它,可能就會表現出一種疾病來 。
  第三個就是說,吃了這些食物,這些中毒的因素,這些致病的因子,對人體產生了作用,那麼出現了感染,或者重的一些中毒了,它的後續就會出現表現,這幾個特點就是說是食源性中毒的一個基本的表現。

  【正文】
  記者在調查中得知,目前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位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前列,是當前世界上最突出的衛生問題。
  專家介紹,由於食源性疾病發病率高,而且有可能直接威脅人的生命安全,當發生食源性疾病時,及時治療成為挽救生命的關鍵。特別是在發現疾病後的10分鐘之內,更是被專業人士稱為救治的「白金十分鐘」。

  【同期】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教授 何忠傑
  那麼我們打了一個120或者是一個急救系統,往往在10分鐘左右可能慢慢這種專業人員才能到來。那麼這段空白的時間,我們叫它白金10分鐘,我們應該抓住這個專業人員不能到來的這個白金10分鐘,自己做一些自救互救的處置,比如說把這個吃進去的這些含毒性的食物把它吐出來,我們採用一些引吐的方法,用手指輕輕刺激我們的舌根部,同時頭彎下來,把食物把它吐出來。這樣的話到達醫院或者是120到來的話,我們也為他們後續的治療創造一個好的一個基礎。

  【演播室】
  專家指出,面對食源性疾病公眾也不必恐慌,應該理性面對,食源性疾病是可防可控的,消費者也大可不必因噎廢食。但是另一方面,面對頻發的食源性疾病,我們作為消費者也應該注意我們平時的飲食習慣,是否有不當之處,可能成為食源性疾病的突破口。截至目前,小龍蝦事件可以說暫告一段落,但是小龍蝦的致病原因還是不得而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小龍蝦的養殖、銷售以及餐飲加工環節還存在著諸多疑問和隱患,洗蝦粉的使用、不明成分的化工調味料的使用等等,都再次暴露了食品安全監管的各環節還存在漏洞。專家指出,雖然這些問題未必是直接導致哈夫病的原因,但是對消費者潛在的危害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好,感謝收看《每周質量報告》,下周同一時間再見。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2: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