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8-24 12: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8-24 13:09 編輯

第五章 部派佛教的分張

第一節 分系及分派

四眾分派之因,多系思想的不同而起,這在前章已說到一些。到了阿育王時,分派之說卻是「四眾」而非二部。《異部宗輪論》及《部執異議》(此二論為同本異譯),均說僧眾破為四眾。

西藏傳的調伏天及蓮華生等,也說佛滅百一十六年,佛弟子以四種語言誦戒,乃分為四派。一切有部以雅語誦戒,系承羅羅的學統;大眾部以俗語誦戒,系承大迦葉的學統;(犢子系的盛行者)正量部以雜語誦戒,系承優波離的學統;上座部以(中印方言)鬼語誦戒,系承大迦旃延的學派,並見於西藏布頓所著的《佛教史》(History of Buddhism by Bu-ston)。

玄奘所譯的《異部宗輪論》(《大正藏》四九·一五頁上),所云四眾,是指: 龍象眾,持律者如優波離之學徒也。邊鄙眾,破戒者如大天之流也。多聞眾,善持佛語諸經者如阿難之學徒也。大德眾,諸大論師如富樓那之學徒也。
此等分派之說,未必正確,然其至少亦可說明因了語言、地域、師承的關係而有派別之出現。


四大派與三大系
部派佛教的系統清理,是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但用科學的方法來予以考察,仍可得出一個條理。根據印順法師的研究,他把部派佛教分成四派、三系、二部、一味,其表如下:

樹狀表
這是部派佛教的基礎,由根本佛教,分成上座與大眾兩部。上座部東系的一支分別取捨上座及大眾兩部的思想,立足於上座部卻頗同情並吸收大眾部的一部分進步思想,所以成為分別說系。西系的上座部由於僻處西北印的迦濕彌羅,不與東方接觸,所以發展成為獨立的有部思想;後來內部思想有了歧見,又再分裂。據大眾部所傳,後來的紅衣(錫蘭銅 )部、法藏部、飲光部、化地部、均 屬分別說系。它們不是極端的反大眾部者,後來大眾部轉出為大乘佛教,分別說系的聖典,多少亦有這種傾向,例如法藏部(曇無德部)出現較晚,該部所屬的《四分律》,被我國的道宣律師,視為通於大乘,也有其遠因存在了。

枝末的分裂
所謂枝末分裂,即是由大眾部及上座部的再分裂、又分裂,由此,二部、三系、四部、十八部、二十部,南傳的則稱為二十四部,便陸續出現。

在北傳的資料中,說到部派分張的有:西藏所傳《跋貝耶》(Bhavya)的教團分裂詳說;漢譯的《文殊師利問經》、《舍利弗問經》、《十八部論》、《部執異論》、《異部宗輪論》;南傳的有《大史》;大眾部有清辨造的《異部宗精釋》。據木村泰賢說,關於部派分裂,並有八種不同的傳說。

其中以南傳的《大史》,漢譯有部的秦譯《十八部論》(《大正藏》四九·一七頁中-一九頁下)、陳譯《部執異論》(《大正藏》四九·二○頁上-二二頁下)、唐譯《異部宗輪論》(《大正藏》四九·一五頁上-一七頁中),和大眾部的《異部宗精釋》為重要。另有正量部所傳的亦足參考。

本書因為藏傳《文殊師利問經》及《舍利弗問經》的分派,與有部說大同,故從略,有部三論則以《異部宗輪論》(《大正藏》四九·一五頁上)為代表。茲列四表如下:

(一)南傳分別說繫上座部的《大史》第五章所傳:

註:大眾上座諸派,於佛滅百至二百年間分裂;雪山部以下,則在大眾部上座部諸派以後分裂。

(二)北傳上座系有部的《異部宗輪論》所傳:

(三)大眾部系的清辨所造《異部宗精釋》所傳:

(四)正量部所傳:大眾部--本末六部,同分別說系所傳,唯以雞胤稱牛家,並以制多山為牛家部所出。


分部的推定
從以上列表看來,可謂洋洋大觀,但是各說互有出入,究竟以何為準,論者意見也不一致。因為各派均以自家的立場並欲提高自家的出身而做部派之間的說明,所以吾人不應盡信某一家之言,亦不應盡棄某一家之言,唯有集各家之言以做審查推論,始可得到近乎可信的史實之真貌。至於如何審查推論,就要靠我們的智慧來判別了。

就大致上說,各家所傳者,多以自宗列為基礎的本部。分別說系的,自以為是上座部的本部,說一切有部的,也以自宗為「根本」部,這是主觀的說法。故對上座部分派次第,宜以大眾部所傳的較可信,因其站在客觀立場,不必加入自宗的成見。

現舉印順法師的《印度之佛教》第六章第二及三節(一○四-一二○頁),及《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的<序論>(一二-一四頁)所見者,介紹如下:

上面的推定說,是以眾說一致者為定說,各說互異者則參考其客觀的方面來推論,並稽核其宗說之特質及先後相互之關係為準繩,所以是比較可取的。它的理由則請參閱原著,本書以篇幅所限故從略。


第二節 部派的思想

究竟有幾部部派,大致是以各自所依的見解而分裂,相傳是十八部,加上大眾部及上座部的根本部,則成為二十部,但在現有的資料中,唯有上座部系的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的遺產最豐富,它們有許多部論典,可資吾人的研究。其他部派的思想,也是藉著有部論典中的間接敘述,而得到一些概念。特別是大眾部,它雖分有本末九部,它的論書是少得幾乎沒有。

說到律,我們必須知道,部派佛教之中,有的重視戒律,有的則對戒律不做爭論。重視戒律問題的部派,為了所持意見的不同,便依根本律的解釋而形成他們自己的律藏;對戒律不做爭論的部派,雖在某種意見上不一致,但仍採用他們根本部的律藏,作為僧團生活的依據。

因此,傳說中的二十部,既沒有二十部派的經論留下,也未必就有二十部派的律藏留下。實際上也不一定真有二十個部派,若細分析,又未必僅僅二十個部派。可是,二十部是北傳佛教的通說。


律分五部
從律藏的分裂而言,通常是說「律分五部」,律分五部的傳說,也有三類:

(一)《大集經》所傳:曇摩多,薩婆帝婆、迦葉 、彌沙塞、婆蹉富羅。
(二)薩婆多部的師資所傳:曇無德、摩訶僧只、彌沙塞、迦葉維(遺)、犢子。
(三)《僧只律私記》、《舍利弗問經》、《大比丘三千威儀》、《佛本行集經》等所傳:曇無德、彌沙塞、迦葉遺、薩婆多、摩訶僧只。

在此三類傳說之中,大致相似而略有出入,據印順法師的意見,是以第三說最能見其古意。至於今日傳存的六部律藏,本書已在第三章第四節中介紹。


何時分裂
各部派究於何時分裂,傳說也不一致。近代學者之中的望月信亨博士,在其《佛教大年表》中假定了如此的幾個上座部派:

說一切有部:佛滅后第三百四十五年(西元前一四一年)。

犢子部:佛滅后第三百八十五年(西元前一○一年)。

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相繼自犢子部分出;化地部從說一切有部分出;法藏部又從化地部分出。均與犢子部的年代相近。

飲光部:佛滅后第四百二十五年(西元前六十一年)。

經量部:佛滅后第四百四十五年(西元前四十一年)。

這是以上座部根本分裂於阿育王時代的看法,是據南傳記載以阿育王即位於 佛滅后二一八年(西元前二六八年)。實際上,大眾部的分裂要比上座部的分裂尚早出一百年,上座部受了大眾部思想的刺激,才有分裂的。若與北傳的《異部宗輪論》相比,尚約有百年之差。


二十個部派
根據《異部宗輪論》的記載,共有二十個部派。實際上最盛行的,只有大眾部、南方上座部、印度大陸的說一切有部、正量部、經量部,一共五部。五部之中有思想體系的,也只有大眾部、說一切有部、經量部,一共三部。三部之中思想最繁瑣的,僅是說一切有部而已。

不過,既有二十部的名目,我們應該根據《異部宗輪論》(《大正藏》四九· 一五頁中)所列的介紹一下:

(一)大眾九部:
1.大眾部(Mahasan.ghika-h.):這是大眾根本部,音譯為摩訶僧只。它的思想,到下一節再講。

2.一說部(Ekavya-vaha-rikah.):此依其所立的宗義而命名,所以,《文殊師利問經》(《大正藏》一四·五○一頁中)把它稱作「執一語言部」。窺基的《宗輪論述記》(《 續藏》八三.四三七頁),說此部主張:「世出世法,皆無實體,但有假名。」因此近世學者有以為此與大乘般若的「無相皆空論」,以及與馬鳴龍樹所 倡的「諸法實相論」,有一致的地方。

3.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ah.):此部也是依其所立的宗義而得名。《十八部論》稱它為「出世間說部」,《文殊師利問經》稱之為「出世間言語部」。此部主張:世間法從顛倒而生煩惱,由煩惱生業,由業生果報,果報是苦;出世間法是由道而生,修道所生的道果,便是涅盤。可見此派系對四聖諦做了認識的批判,苦、集二諦為妄非實,道、滅二諦是真實法。此雖與大乘的假、實、真、妄有距離(因為此是相對的,大乘是絕對的),但其仍被窺基及法藏等以為是分通大乘的教義。

4.雞胤部(Kaukkut.ikah.):《部執異論》稱此為「灰山住部」,《十八部論》(《大正藏》四九.一八頁上)稱其為「窟居部」,《文殊師利問經》音譯為「高拘梨訶部」,《宗輪論述記》以其為「 矩昵部」。此部以經律二藏為方便教,以論藏(阿 達磨)為真實教。所以主張「隨宜覆身」(有三衣無三衣均為佛所許可)、「隨宜飲食」(時食及非時食均為佛所認可)、「隨宜住處」(結界或不結界均非為佛所計較),但能求其速疾斷除煩惱,即是佛意。此派生活不滯於教條,自由而嚴肅,精進用功,修為過人。此在當時的印度,確是進步的、革命的新思潮。可是,如果不能精進用功,而僅高唱此派的三點主張者,佛教就要亡了。

5.多聞部(Ba-huh.):《部執異論》稱其為「得多聞部」,有博學之義。此部的祖師,祀皮衣羅漢,與《奧義書》的中心人物Ya-jn~a Valkya同名,故有人以為此部思想有參考《奧義書》的哲學形態。《部執異論疏》中說:「《成實論》從此部出,故參涉大乘意也。」唯據《異部宗輪論》介紹的,並不能發現它有大乘的深義。

6.說假部(Prajn~aptI-va-dina-h.):《文殊師利問經》未見此部之名,佛音(Buddhaghosa 或譯覺音 )所著的《論事注》(Katha-vatthu-dat.t.hakatha-),亦未說到此部。《十八部論》(《大正藏》四九·一八頁上)稱此為「施設論部」,《部執異論》以此為「分別說部」或「分別部」。此部以《施設足論》為其中心思想。此部對於「現在」的「法」,以為現實世界之一面是「假」的,另一面是「真」的,此假與真的思想,至《大乘起信論》時,便成了真妄兩面的大乘世界觀。窺基的《唯識述記》又說:「今說假部,說有分識,體恆不斷,周遍三界,為三有因。」如果此部真的有此「有分識」之說,那就可說大乘阿賴耶識的思想,是由有分識而開展來的了。

7.制多山部(Caityasaila-h.)。

8.西山住部(Aparasaila-h.)。

9.住部(Uttarasaila-h.)。

以上三部,是大眾部最後分出,據《宗輪論述記》,說在佛滅后二百年滿時,外道大天在大眾部中出家,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茲乖諍,分為三部。為了重詳五事而分裂,但此事應在大天南遊弘化數十年後,乃是承大天五事之大眾部學者,可能是為了思想及住處的隔離而分裂成數派。《部執異論》說這次分裂成支提山(即制多山)及北山住之兩部。《文殊師利問經》則說此次分為東山及北山二部。據佛音的《論事注》,稱東山、西山、王山、義成山之四部為案達羅派。據玄奘《大唐西域記》稱大案達羅,城側之東山、西山,有二古寺,舊屬於大眾部。

如果要問案達羅在何處?這要考察支提山的位置,據日本《國譯大藏經》論部卷一三附錄載,它是在吉斯特那河(Kistna R.)畔的別克士韋陀(Bexvada) 對岸的支提山。此處的案達羅,即是指南印度哥達瓦里河(Godavari R.)以南,並包括吉斯特那河以北的地區。這裡的土著,有其特殊的文化及信仰,大眾部佛教受其薰染而再分裂,是可能的。婆羅門教濕婆派的夜叉羅剎等,均為此等南方民族中的產物,在濕婆神像之中有同其妻擁抱淫褻之姿,今之印度教中,尚有男女生殖器的崇拜。到了大乘的密教,就有以男女性交為修持法門的情形出現。大眾部在案達羅派之後,即消融於大乘佛教,初期的大乘出現在南印度,大乘密 教,也說由「開南天(竺)鐵塔)」而得。

(二)上座十一部:

上座部最初分派,出了說一切有部,據說上座的根本部者,因見解不同而離開了舊住處,轉到雪山之麓,成為雪山部。所以,連雪山部算起來,上座雖稱十一部,卻有十二部的名目,可資介紹的則仍為十一部。

1.雪山部(Haimavata-h.):《十八部論》(《大正藏》四九·一八頁上)稱此為「先上座部」,《部執異論》名此為「上座弟子部」,《異部宗輪論》名此為「本上座部」。但此部的宗義,大多與一切有部相反,倒與大眾部接近的多,採用大天五事,即其一例。又主張沒有「中有」,亦與大眾部一致;一切有部是相信有情眾生在「欲色界,定有『中有』」的。因此,根據大眾部及分別說部(如《大史》)所傳,則將雪山部列入大眾部的末派。據印順法師的推定,仍以有部所說的為當。

2.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a-h.):此部思想嚴整而廣博,當以另節介紹。

3.犢子部(Va-ts1-purow1-ya-h.):《部執異論》稱此為「可住弟子部」,《唯識述記》又稱此為「皤雌子部」。此部是繼承《舍利弗阿 曇》的思想而來,對此思想之不足處,加以補充的解釋,由於所見不同而再分裂。此部雖自上座部分出,卻受大眾部教義的影響很深,而一般學者均以舍利弗持有大乘思想,故在犢子部,將如來一代教法分為五藏:過去、現在、未來(此三是有為法)、無為(無為法)、不 可說(非即非離蘊之我),此五藏的「不可說藏」,就彷佛於大乘的如來藏。此部以本體論的中心,便是「非即非離蘊我」的不可說藏,破斥凡夫的「即蘊我」及外道的「離蘊我」,而以非即非離蘊我作為諸法的本體。因此,這一不可說藏,又相似於大乘阿賴耶識的思想了。但此部仍執有一個諸法本體的「我」,故被清涼國師在《華嚴玄談》卷八中評為「附佛法外道」。然其雖未及於如來藏或阿賴耶識的境地,卻為大乘的唯識思想先鋪了路。

4.法上部(Dharmottar1-ya-h.):《文殊師利問經》稱此為「法勝部」,《十八部論》(《大正藏》四九·一八頁上)音譯為「達摩郁多梨部」。

5.賢胄部(Bhadraya-n1-ya-h.):《文殊師利問經》名此為「賢部」,《十八部論》音譯為「跋多羅耶尼部」,《部執異論》名之為「賢乘部」。

6.正量部(Sam.mitiya-h.):此部是犢子部下四部之中最盛的一派,《文殊師利問經》名其為「一切所貴部」,《十八部論》(《大正藏》四九· 一八頁上)音譯為「三彌底部」,《部執異論》名為「正量弟子部」。窺基的《宗輪論述記》中說:「此部所立,甚深法義,刊定無邪,目稱正量,從所立法,以彰部名。」西元四三二年從印度到錫蘭去的佛音,在其撰著巴利文《論事注》時,正量部尚在流行;又從《大唐西域記》知道;玄奘游印時(唐太宗貞觀三年至十九年,西元六二九 至六四五年),正量部尚多行於中印、南印、西印地方,東印亦有少許;稍後義凈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大正藏》五四·二○五頁上-中),也說到此部有三藏三十萬頌,並說當時此部行於西印之羅荼、信度地方者最多,摩揭陀以及南海諸州,亦有少部分傳存。可惜在現存的資料中有關犢子系下四部的記載太少,正量部的教義,則見於不知何人所撰及所譯的三卷《三彌底部論》(《大正藏》三二· 四六二頁上-四七三頁上)。此部也是有我論者,大體與犢子部相同,唯其繼大眾部末派的思想而將大地、命根等「色法暫住」的思想加以分析,把色法的生滅觀,分為兩類:1)心心所、聲光等,為剎那滅;2)身表業色、不相應行、身山薪等,為一期滅。因此,若以西方哲學來看,正量部似屬於「現實的實證論」或者「經驗論」者。

7.密林山部(garika-h. ):《文殊師利問經》稱此為「山部」,《十八部論》(《大正藏》四九·一八頁上)稱之為「六城部」,《部執異論》名之為「密林住部」。

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山,此四部所存資料奇缺,據《異部宗輪論》(《大正藏》四九·一六頁下)說是為了對一偈解釋的不同,而在犢子部下分為四派,那一偈便是:

「 已解脫更墮,墮由貪復還, 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

此偈的異解,請參看《宗輪論述記》(《 續藏》八三.四六一頁)。但在現存犢子部的教義中並沒有此一頌文,現存的《舍利弗阿曇》裡面也無此頌。

8.化地部(MahI-sa-saka-h.):這就是傳有一部《五分律》的彌沙塞部,北傳《異部宗輪論》說它是從說一切有部分裂,南傳《大史》則說它是直由上座本部分裂,大眾部則以化地部為上座部分別說系之一,而與飲光、法藏、銅 三部一樣。《文殊師利問經》稱此為「大不可棄部」;《十八部論》以此為「彌沙部」;《部執異論》名此為「正地部」。另有「教地」、「彌嬉舍婆挹」、「磨醯奢娑迦」、「彌嬉舍婆柯」之名。《出三藏記集》卷三(《大正藏》五五·二一頁上)說:「佛諸弟子,受持十二部經,不做地相、水、火、風相、虛空、識相,是故名為彌沙塞部。」此部思想,本宗同義者,頗類於大眾部,末宗異義者,則繼承一切有部。據《成唯識論》卷三所言,化地部的「窮生死蘊」,相當於第八阿賴耶識。據《無性攝論》卷二所言,此部說有三蘊:(1)一念頃蘊(一剎那有的生滅法)。(2)一期生蘊(乃至到死的恆隨轉法)。(3)窮生死蘊(乃至得到金剛喻定時的恆隨轉法)。由此可知窮生死蘊相似於大乘第八阿賴耶識。此部的本體論,立九無為說,是受大 眾部的九無為思想啟示而成立,其中異於大眾部的有善法真如無為、不善法真如無為、無記法真如無為,此善、不善、無記之三性真如的思想,又相似於一切如如的大乘思想;其三性真如及不動無為之四項異於大眾部,宜為由大眾部過渡到大乘唯識,整理成六種無為思想的橋樑。《異部宗輪論》(《大正藏》四九·一七頁上)說此部主張:「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說。」此「同一」的意思,似乎是說真智本體並無差別。且其又主張:「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佛。」至其末宗,竟認為供養 堵波(佛塔),所得功德少。此也不能不想到化地部已有「吾人即是佛」(人皆可為因地之佛)的大乘的先驅思想了。

9.法藏部(Dharmagupta-h.):《文殊師利問經》稱此為「法護部」,《十八部論》譯為「曇無德部」,嘉祥的《三論玄義》,以法護為人名,是目連的弟子。這個目連,可能不是佛世以神通著稱的大目犍連,而是阿育王時的目犍連子帝須,就是那位傳稱第三次結集的主持人,北傳的優婆屈多(Upagupta),也即是此人;曇無德,便是他的弟子。如據窺基的《宗輪論述記》及《義林章》所說,此部有經、律、對法(阿 達磨)、明咒、菩薩之「五藏說」;但此菩薩藏是將大眾部的雜藏改變,其餘四藏亦多同大眾部。此部特重明咒藏(Manrowa)及菩薩藏(Bodhisattva-pit.aka),而開後來大乘密教之端緒;日本東密以達摩鞠多為龍智菩薩 的別名,而達摩鞠多與法藏部主Dharma-gupta(法藏)的梵語相同,密宗的龍智,或不即是法藏部主,然亦不無淵源。漢譯的《四分律》,即出於此部。此部承受大眾部的思想頗多,所以日本凝然的《通路記》,把法藏部攝於大眾部的一系。但它畢竟是上座部的分別說系所屬。

10.飲光部(Ka-syapI-ya-h.):《文殊師利問經》稱此為「迦葉比部」,《十八部論》稱為「優梨沙部」,《部執異論》稱為「善歲部」或「飲光弟子部」,另有「迦葉惟」、「迦葉遺」等,乃是以部主之名而得名。據日本《國譯大藏經》論部第五十二的結集史分派史說,此部可能是由阿育王時的迦葉惟被派至雪山地方弘化而興起的一派。據印順法師的《印度之佛教》第六章第三節一一八頁說:此部與化地部、法藏部,化行於印度大陸,於聖典多有改作,與大眾部系的多聞部、說假部,同其作風;或融入《吠陀》而尊為佛說,或仰推目犍連的神通以證實明咒之可信,或以破外及對內之論爭而別為撰集。

11.經量部(Saurowantikah.):《部執異論》名此為「說度部」或「說經部」,《十八部論》稱此為「僧迦蘭多」或「修多羅論」,正量部傳稱此為「師長部」,唯各部所傳均以此部為從說一切有部分出。說度部的梵名是Sam.krantika(轉移) Vada(說),故在南傳的《大史》,以為經部出於說轉部,實則說經及說轉,同為 經量的本末二計。此部出於有部,但受大眾部的影響,而對有部思想採取批判的立場,後來大乘唯識思想,由經部而出者很多。例如色、心互薰的種子說,約「種子曾當」而說三世;唯識的「道理三世」,雖見於《瑜伽師地論》卷五一(《大正藏》三○·五七九頁上│五八四頁中),但在經部的鳩摩羅多論師,已是這一思想的先兆。又如經部的「細意識」說,以為「滅定細心不滅」、「執無想定細心不滅」,亦即是根本識第八阿賴耶識的先驅思想。不過,經部畢竟仍是小乘,它的色、心互薰說是二元論,唯識家則以萬法不離識,乃是一元論。由鳩摩羅多的細意識,到室利邏多則進而主張勝義我(勝義補特迦羅),此為微細而不可設相的「真實我」,大概可解為「法我」之執,所以仍是小乘。但由此往上一步,便是大乘「無我」的「實相」了。所以,「勝義我」有常住不變義,乃是大乘「真常唯心」思想的先驅。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8-24 13:00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章 大眾部及有部的教義

第一節 兩個根本部派
兩部的特質
在阿育王時代,佛教自中印度向南印度發展的,是大眾部,以大天為中心人物;自中印度向西印度及西北印度發展的,是上座部,可能是以末闡提為中心人物。當南方的大眾部由一味而再三分裂,乃至消失於大乘佛教中時,由於南方王朝勢力的向西北方推進,西北方的一味的上座佛教,便受到新思潮的激蕩,內部發生了再分裂。其中自以為是保持上座根本部思想的說一切有部,便是再分裂后最大的一派。

大眾部是重視佛陀的根本精神的發展,基於自由思想及實際生活的要求,一面在對佛陀的觀念上趨於理想化,一面在現實的生活上則要求人間化。

說一切有部則適巧相反,為對於原始的經義的保守,為基於對經律的整理疏釋的要求;一面在對佛陀的觀念上仍保持人間化,一面在現實的生活上則趨於學究化。

因此,大眾部終究盛大了大乘佛教,它所留下的典籍,卻僅有一部佛傳《大事經》,據說是大眾部下說出世部所傳,論典是一部也沒有。

要知大眾部的思想,尚須從有部等其他上座系的典籍中去找。至於說一切有部,它有以《發智論》為首的七論,到了迦膩色迦王時的第四次結集,又出現了一部二百卷的《大 婆沙論》而集有部論書的大成。

有部對經義的疏釋及組織條理,是如此努力,對於律儀的發揮,也有超過任何一個部派的成績:先有西印摩偷羅有部的《十誦律》六十卷,以及解釋《十誦律》的《薩婆多論》;次有西北印迦濕彌羅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略稱《有部律》)五十卷,但此部的律書為義凈三藏譯成漢文的,多達十八種,計一百九十八卷,傳譯到西藏去的律典,也是《有部律》的一部分。

正因為有部學者的學究氣味太濃,佛教便與人間脫節,也與實際的修道相背。要想學佛而知佛教者,必須出家,窮其畢生的歲月,在寺院中鑽究浩繁的論書。這不是平易近人的佛教,佛教學者也只求其自我的解脫。後來被大乘佛教貶為小乘的對象,多分是指的他們。

現象論
觀察萬有的活動,為現象論。大眾部主張「現在有體,過未無體」。有部則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恆有」。同樣是說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同樣是 把萬法的變易,放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三個位置上來觀察。大眾部只承認當下的現在為實有,過去的已成過去,未來的尚未出現,以為過去及未來是由現在法所推定而有的名稱。於現前一剎那,名為現在法,此乃是由於現在主觀的存在。過去及未來的客觀法,不能離開認識的主觀法而存在,所以稱為「過未無體」而「現在有體」。

這是基於緣起觀的思想,以為三世的存在,並沒有獨立的實體性。因為現在法永遠都在變成過去而進至未來,但其仍有暫住於現在的觀念,故被稱為「色法暫住」說。

至於有部之稱為有部,《部執異論疏》謂:「其說一切有義故,用標部名。」主要是「三世實有,法體恆有」。有人以為,這是採用了外道的自然哲學的思惟方法,而完成的教系;有人並以此「有」為「實在論」的有;有人把此「實有」、「恆有」,說成「物質(能)不滅」、「勢力恆存」。卻更有人以為有部之「有」,是基於原始教義「諸行無常」的開展,乃是無常、無我的具體表現或延長。這種實有觀,有現代實存哲學(Existential philosophy)的傾向。因為三世是現在一剎那的內容,正如有人所說:「現在是過去的兒女,也是未來的父母。」現在的一剎那雖已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卻是過去的繼續,也是未來的源頭,所以是「三世實有」的。一切事象,均是生滅於剎那的變化,前一剎那到后一剎那,已不相同,無數事象在每一剎那,均不相同,因此,在一法(事象)之上,即建立有無數的法體,各各無數的法體,又無不涉及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三世既是實有,其一一「法體」,也必是「恆有」的,然而,法體是使「色」(事象)能成為其自相,使其時時出現於現在而充足它自己。所以法體的「恆有」,是指它的每一剎那的自相的價值次第,而不是在時間次第上的「常有」。法既無常,必然是無我。

可見,大眾部是基於緣起觀而立論,說一切有部是基於無常無我而發展,開出的理念雖不同,基本的源頭則均是佛陀的遺教。


本體論
追究現象的根本,為本體論。大眾部的本體論,是「無為法論」。將一切法分成有為及無為的兩類,乃大眾部及上座部的通說,但其所立的內容,頗有不同,上座部的無為法,完全落於虛無的狀態,是屬於消極或否定的,大眾部則以「無為」有生起萬法的能力(所以這是化地部真如無為緣起的先驅),是規定有為法的根據和法則,是屬於積極或肯定的。

為便於明了兩部及各派對無為法的差別起見,列表如下:

心性論與有情論
所謂心性,即是心的本性、本質,不是日常的分別心及肉團心,對於心的本性,大眾部是主張「心凈說」的,《宗輪論發軔》(明治二十四年,小山憲榮編撰)中說:「心性本凈,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為不凈。」有青眾生的主體為心,心的本性本來是凈,由於客觀的煩惱染污,此心即成不凈而稱為凡夫。對此大眾部的心性本凈說,站在大乘的立場,有相宗及性宗兩種不同的看法,但它是後來真如緣起的先驅思想,能是屬於眾生皆有佛性論的性宗系統。大眾部另有「心自緣」之說,《異部宗輪論》(《大正藏》四九.一五頁下)說:「諸預流首,心心所法,能了自性。」預流首是小乘初果聖人,他們的心及心的所緣之法,能夠了別其自心的本性。這與心凈說是一致。,聖首返於心的本 凈,所以心能自緣其自己的本性,這也與後來大乘菩薩心的作用一致。大眾部又有「隨眠」與「種子」說,它將隨眠與「纏」分開,以隨眠是煩惱的種子,纏是現行的煩惱;種子是潛伏著的因素,現行是發生了的事實。這一種子思想,也與後來大乘的唯識有淵源。

對於有部來說,則與大眾部相反,認為心性本來不凈,認為心不能自緣,認為隨眠就是煩惱。同時,《成唯識論》卷三(《大正藏》三一·一五頁上)中說到「大眾部阿笈摩(阿含)中,密意說此名根本識,是眼識等所依止故。」這個為眼等六識所依止的「根本識」,與犢子部的「非即非離蘊我」的「補特迦羅」類似。化地部承此而立「窮生死蘊」。正量部的「果報識」,經量部的「細意識」或「一味蘊」,作用大同,為業之所依而流轉生死。到了大乘佛教,便成了阿賴耶識的思想。大乘阿賴耶識,實由部派佛教而出,大眾部的根本識,則早已在原始聖典中胚胎於第六意識的功能。

有部看有情眾生,是基於無常無我的原則,以有情為五蘊的假合,乃是一種機械的實在論。對於有情生死的觀察,則唱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的四有說。「中有」是死後至投生期的靈體,是一種微細的物質(色法),但這中有的觀念,卻不為分別說系的上座部所接受。

有情是無我的,但因各各的業力而有輪迴生死,因此,有部特別重視「業」說的分析。業在《阿含》經典,是一種「意志」,如說「業是思」。到了有部,則將業分為二:1.思業,2.思已業。前者為意業,後者為身、語二業。又將身語二業各分為二:1.表業,2.無表業。身表業的「體」是「形色」,語表業的「體」是「聲言」;無表業是業的餘勢,是留存於行為者心上的一種習慣性或影響力,因此意業即不另立無表業。由業分為二業,配合三業,再分為五業,如下表:

可見有部特別重視外表的業的分析。由表業而形成無表業,由無表業的相續,即招致將來的苦樂果報。但其立無表業的目的,是補助表業(色法)的不負行為責任;至於吾人心中所想而不表現於身語的行為,不論思想何事,對吾人之 心性亦無重大影響。像這種偏重於外表業而偏輕於思想業的觀念,則與原始佛教「業是思」的觀點不合,更無法接通大乘佛教的菩薩以意業為重的思想了。


修道論與果位論
佛教的唯一最高目的,是在求得眾生的解脫;要求解脫的方法,便是修道;修道的重心是戒、定、慧;以戒定慧三無漏學而包攝一切善法。戒定慧三學相互為用,乃為各派一致的見解。唯其大眾部重於慧,乃有「慧為加行」之說;分別說系重於戒律;說一切有部重於禪定,乃有「依空,無願,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思惟」之言。依修定為解脫道的根本法,乃是印度內外道的保守派的本色。定有漸次,所以有部及犢子系對證入見道位的修行法,主張「四聖諦漸現觀」;大眾部及分別說系,則主張「四聖諦一時現觀」。所謂漸現觀,是以十五心或十六心中,次第而入見道位,證得初果預流;所謂一時現觀,是頓入四諦共相的空無我性,也就是觀一切法無常故苦,苦故無我,亦無我所。證入空寂無生之滅諦,即是見道。

所謂以十五心或十六心中次第而入,即是漸次修四諦觀,進八聖道以前的加行位上,便是十五心的次第,十六心即入見道位。(十六心以其名相闡釋較繁,請自參閱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一一三三-一一三四頁,在此從略)

在小乘聖果,分有學及無學兩類,自初果至三果為有學人,四果為無學人。 四果又分為八輩: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合稱為四雙八輩。第十六心位是見道位,自預流初果位至阿羅漢四果向位,均屬修道位,四果阿羅漢,即是無學道位,如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這就是證入寂滅的涅盤境了。

對於羅漢的看法,大眾部有大天五事說,與有部爭持不已,已見第四章了。另有大眾部主張三果之前有退,四果無退;有部則主張初果必不退,后三果容有退。大眾部以為「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無間為五種大惡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有部則以為一旦證得初果,即不再造惡業。如照《雜阿含經》卷三九及四七的記載看,羅漢有退是正確的見解,因有三位羅漢在退失而復得之後,恐怕如果退了而尚未再得之時便命終死去,所以即在羅漢果位上自殺而入了涅盤,佛陀倒是贊成他們的。四果既有退,大眾部的預流者造一切惡,並否定有部所說的初果「忍不墮惡趣」,當然也有道理;這與有部認為「諸阿羅漢,猶受故業」,也是一致。因此,兩部思想,不妨綜合。

大眾部的果位論有三種,即是阿羅漢、菩薩、佛陀,並以佛陀為最後的目的。有部則以羅漢為目的,主張「佛與二乘,解脫無異,三乘聖道,各有差別。」菩薩是佛的因行,即是尚未成佛的佛。大眾部主張菩薩是超人間性的:「一切菩薩,入母胎中,皆不執受羯刺藍……(胎質)為自體……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薩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一切有部卻說:「應言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斷。」這是人間性的看法。

至於佛陀,大眾部也是從高調理想上立論:「佛以一音,說一切法。世尊所說,無不如義。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諸佛世尊,盡智、無生智,恆常隨轉,乃至般涅盤。」大眾部以佛的肉身是無漏,故無邊際,「常在定故」;並且全知全能;「一剎那心,了一切法」;答問不假思惟;佛語無一句不是轉法輪。大眾部的此等思想,是淵源於早期的聖典,即因緣、本生、譬喻等,尤以本生為甚。但在有部方面,仍從人間性的佛陀來立論:「非如來語,皆為轉法輪。」「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義言;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並且以佛身為有漏,仍能使眾生生起漏法;佛一念智不能遍知;威力亦有邊際。

以上引號所用的字句,多采自《異部宗輪論》,讀者可以參閱。實則,此二部異見,亦不妨調和。人間的聖者乃至佛陀,當以不違人間的尺度來敘說他們;至於不可思議的超人間性的境界,當以宗教經驗的神通觀念來接受他們。總之,大眾部的思想,每每都在接通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之間的消息;上座部中的大乘思 想,多少也是受了大眾部的影響而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8-24 23:0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9: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