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廣東反駁紀可光推普廢粵提案文章匯總

[複製鏈接]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2 21: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保衛粵語」運動文章回顧:
   
      《紀可光—提議廣州電視台改用普通話》

    2010年07月07日 01:02來源:匯通網

    紀可光,男,中共黨員,曾擔任廣州市政協副秘書,現任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廣州市羽毛球協會第九屆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紀可光-言論:提議廣州電視台改用普通話

    2010年7月6日,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紀可光代表市政協提案委向市長萬慶良遞交一份書面建議,認為廣州電視台應改用普通話。

    紀可光稱,廣州電視台現有9個頻道,以普通話為主的較少,特別是綜合頻道基本以粵語為主。書面建議承認,以粵語播出大大有利於收視率。提案委了解到,1988年,為應對香港電視對珠三角的影響,國家廣電部批准珠江頻道、廣州頻道使用粵語播齣節目。目前廣州頻道的收視率已超過本港台,與翡翠台旗鼓相當。

    但提案委稱,追求收視率而用粵語是「因噎廢食」,「與思想觀念、節目製作、播出質量有很大關係」,紀可光建議「借鑒香港鳳凰衛視、深圳衛視的經驗,製作有個性、有廣州文化特色的普通話精品節目」。


        《交興普廢粵建議 提案副主任遭網友萬炮齊轟》 --- 陳 楊 五論
        2010-07-07 13:51來源: 大洋網
   
    (一)陰謀論

    與文化相比,力量更大的是利益。但利益越大,風險越大。這次粵語風波決不是空穴來風,只是鬼拍后尾枕,操作急了點又裝了點。

    (二)上星論

    看到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紀可光對廣州電視台興普廢粵提議的論據,作為一個在廣播電視行當里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電視人,我不禁啞然失笑。廣州又不是在南極洲,要走出去難道只有電視上星一條路嗎?須知星好上,地難落,上星電視頻道經營難於上青天,這是電視行業裡面眾所周知的事。不知道紀可光副主任知不知道:全國那麼多上星電視頻道,活得好的有幾個?有多少上星頻道成了電視台的負擔?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不要緊,就怕芝麻西瓜一塊丟,那就真是丟人丟到太平洋去了。

    (三)CHANNEL論

    電視台的采編播團隊不是電腦,按一下滑鼠就說廣州話,再按一下滑鼠就說普通話。按紀可光的設計,廣州電視台必須先要辭退大批說粵語的采編播人員,然後再聘請大批講普通話的采編播人員。拔掉本地文化的針頭,本地文化的血液如何輸入普通話電視媒體?當然你可以說,讓說粵語的采編播人員說普通話啊。對不起,你說不咸不淡的廣州話,廣州觀眾包容你,但是如果你說不咸不淡的普通話,你看看普通話觀眾包不包容?遙控器在觀眾手裡,0.3秒就可以轉一個台。

    (四)收視論

    紀可光認為,為追求收視率而用粵語是「因噎廢食」。這使我驚心動魄地想起了一句很老很臭的話: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上世紀80年代,廣東珠江經濟台的改革拉開了整個中國廣播電視改革的序幕,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確立收視率收聽率的節目評價體系。毫無疑問,的確有為了追求收視率而粗製濫造的低俗節目,但這與粵語節目風馬牛不相及,而且就算這樣,你該否定的是低俗而不是收視率評價體系啊。這是基本邏輯。我很有興趣跟紀可光探討一個問題:假如當年馬克思的書一本都賣不出去,世界會變得怎麼樣?

    (五)和諧論

解放以來,廣州街坊與大量南下大軍轉業幹部和他們的家屬和諧相處,改革開放以來,老廣州人與數量更為龐大的南下大軍和諧相處。見了不會聽廣州話的人,廣州人會第一時間轉CHANNEL改口說普通話。什麼叫大度?什麼叫與人為善?什麼叫和諧?這就是!廣州之包容不是浪得虛名。說實話,就算把廣州電視台的節目全部改成普通話,廣州話也滅不了。因為這是我們的母語。之所以群情激奮萬眾一心,是出於對廣州的熱愛,而有人調戲了我們的文化尊嚴。


     早前報道

    粵語存廢之辯陳揚發帖一口氣六問質疑詹伯慧
    羊城晚報訊 記者張演欽報道:本報昨日報道《普通話是粵語的敵人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昨天和今天凌晨,知名媒體人陳揚在微博上連續發帖,反駁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名譽主任詹伯慧教授的說法。

   6月10日5時22分,陳揚在微博上發出第一問:羊城晚報所謂的粵語存廢之辯說到底是語言問題還是社會問題?抬出一個年近八十的語言學權威長篇大論來『辯症』,是否屬於找著名牙醫治療香港腳之黑色幽默?

   6月10日5時25分,陳揚發出第二問:詹伯慧說,普通話的推廣就是要讓其在社會語言交際中逐漸擴大地盤,以至於逐漸處於主流的地位。請教詹教授:從方言到方言與普通話並用的過程是文明的演化過程還是強者對弱者的征服過程?若無征戰,何來地盤一說?

   6月10日5時27分,第三問:詹教授說, 廣州是省會,廣東全省方言眾多,假如開會不用普通話而用廣州話,潮州人、客家人都無法聽懂,也無法發言,那怎麼辦?哎呀呀,我們討論的是電視台的播音語言,詹教授扯到開會上去了,這是哪兒跟哪兒啊?……現在哪個廣州人開會敢不說普通話?!

   6月10日5時31分,第四問:詹教授說,我們絕不能有以粵語來抵制普通話在廣東推廣的思想,那樣想是絕對錯誤的。親愛的詹教授,誰在用粵語來抵制推普呢?請您抓個出來給我們看看。廣州人歷來只要談話對象中有一個人聽不懂廣州話都立刻轉說普通話的,這個禮數在全國各大城市中最為優秀。我一直為此感到自豪。

   6月10日5時34分,第五問:詹伯慧說:以前粵語廣播較多,用意之一是要照顧那些還沒能聽懂普通話的廣州人。現在適當增加普通話的廣播,是照顧不懂粵語的幾百萬外來人口。請羊城晚報的記者大聲一些告訴敬愛的詹教授,你家的電視一共可以收看多少個頻道的節目?其中粵語頻道夠不夠百分之十?請不要在『乞兒兜里挖食』了!

   6月10日5時35分,第六問:詹教授最後說,有人說『要保護粵語』,我不贊成。所謂『保護』,意思是敵人來了,被侵略了,可普通話是你的敵人嗎?顯然不是!我想問天———粵語是你們的敵人嗎?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沙發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2 21:00 | 只看該作者
《廣州小孩不會說粵語是因為基礎教育只用普通話》

    2010.06.11 ·羊城晚報記者 張演欽·   

    人物介紹
  裴鈺,知名文化學者,作家。2009年提出「方言是母語」的觀點,倡議在推廣普通話周之外,設立「方言母語日」。
  羊城晚報關於粵語的報道引起強烈反響。遠在北京的文化學者裴鈺,也主動致信羊城晚報表示關注。羊城晚報記者昨夜今晨通過微博採訪了裴鈺。

  廣州話和普通話在香港和諧并行

  羊城晚報:推廣普通話和保留方言可以同時實現嗎?是否零和遊戲?

  裴鈺:方言是我們的母語,普通話是交流語言;方言是文化語言,是地域文化的傳承載體之一。兩者完全可以共存。
  舉一個例子: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簡要結果。據統計,廣州話是香港家庭最常用的語言,大約91%的五歲以上人口在家中以廣州話交談。大約40%的人口報稱以普通話為最常用的語言或能說這種語言。91%的五歲以上人口在家中以廣州話交談,這體現了方言作為生活語言的屬性;而大約40%的人口「最常用」或者「能說」普通話,這體現了普通話作為交際語言的重要作用。在生活中使用方言,在交際中使用普通話,兩者彼此和諧的相處模式,通過這兩組數據,可以一目了然。
  香港是一個標準的普通話推廣的典範,它正確推廣了普通話,把普通話當做交際語言來對待,生活語言還是廣州話。香港的例子說明,我們的方言教育,和普通話教育是可以保持平衡的狀態,和諧并行的。注重母語保護,也能保障普通話的推廣。

  羊城晚報:有人說,在社會語言交際的層面,的確非騰出一些「地盤」來給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不可。您怎麼看?

  裴鈺:推廣普通話,是語言文字法的規定,需要毫不動搖地執行。但不適宜用騰地盤的說法,而應該在充分尊重民意和輿論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方式,不要破壞既有的方式,需要用柔性的方式解決,不能搞生硬的運動和行政命令。
  我們說方言,用方言交流,欣賞地方戲曲,都是在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推廣普通話和方言保護絕不矛盾,在廣州通行普通話,並不意味著消滅粵語,老百姓還是可以在生活中使用廣州話,這一點需要格外加以說明。

  方言教育不保證,就不是優質教育

  羊城晚報:有人反映說,廣州越來越多的小孩不會說粵語了。您怎麼看?您認為原因是什麼?

  裴鈺:這是因為在基礎教育中存在「扼殺」方言的現象。聯合國的相關條約有一條規定:「每個人都有權接受充分尊重其文化特性的優質教育和培訓。」
  我們的教育和培訓,必須尊重受教育者的「文化特性」,中小學教育中推廣普通話沒有錯,沒有問題,但實事求是地說,對方言的尊重並沒有做到位,語文教學片面注重工具語言的教授,只加強了「文化共性」,而大大忽視了「文化特性」,教導孩子們說普通話,這是正確的,但沒有教導孩子們要熱愛家鄉話,要尊重家鄉話,明確引導孩子們既使用普通話,又可以使用方言。本來,國家和政府只是把普通話當做一門交際性的語言來做推廣,而少數教育工作者卻把普通話歪曲地理解為「生活語言」,引導孩子們超越了交流的範疇,在日常生活里不說方言,而說普通話。這種把方言扼殺,把普通話變為「生活語言」的教育,不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倡導的「優質教育」,這是讓我們極端憂慮的。方言是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要保持目前語言領域的多樣性,我們必須予以承認。我們應該鼓勵基礎教育的教師,用普通話和方言教學,既可以說普通話,也可以說方言,語文教育要突出表明「文化多樣性」的原則,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準,幼兒園語文教育中,如果不保證方言教育,那麼就不是「優質」教育。

  普通話需推廣,方言需不壓制

  羊城晚報:詹伯慧先生說,「現在越來越多廣州人懂得普通話了,如果適當增加普通話的廣播,一方面讓廣州人有更多機會接觸普通話,學好普通話;一方面也照顧到許多外來的人。」該如何看待詹伯慧先生的這一說法?

  裴鈺:第一,要明確方言具有區域內的交流功能,粵語在華人世界使用範圍很廣,所以,不能認為方言就沒有交流功能;第二,人際的流動,實際上都是從一個文化區域遷移到另一個文化區域,還是要以尊重目的地的文化傳統為先,粵語是南粵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一,方言對民族戲曲、文化典籍的傳承作用很大,尊重地方文化,就要首先學習方言。看報紙雜誌上網,都可以了解信息,不能把所有的傳播任務都壓給廣電。

  羊城晚報:應以什麼樣的思維去看待此次粵語之爭?

  裴鈺:應明確方言是母語的原則,方言是不同地域內使用的漢語。普通話需要推廣。方言無需推廣,而是需要不壓制、不歧視、不遏制,要「放任」方言的存在和發展,保持文化的多樣性。推廣普通話是正確的,但同時,我們需要切實地加強方言教育和文化建設,千萬不能忽視方言的文化作用。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3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2 21:01 | 只看該作者
《立普通話之新何必破粵語之舊》

     2010.06.09  大洋論壇

  近日一則廣州市政協網站上關於《廣州電視台播音情況調查問卷》引來眾多網友的圍觀,掀起一場不大不小的關於普通話和粵語之間的討論。這使我想起一個成語,那就是破舊立新。

  破舊立新這個成語在解決初期直到文革結束,一直是一個大熱詞。如果說這個成語用於新舊政權的交替還算正確的話,用在其他地方則未必正確。舊的東西不一定都是不好的東西,比如古老的建築,它是歷史的見證,老街老城都是一個地方悠久歷史的活化石。

  語言也是一樣,相對於普通話,包括粵語在內的各地方言都是古老的,是和當地人一起從遠古走過來的。中華文化是多元文化,不僅有56個民族的文化組成,更因幅源遼闊,不同地域的漢族又有各自的文化,使得中華文化豐富多彩。我國漢族各地方言,就是構成各地不同文化的重要元素。由於漢語各方言之間差別太大,於是產生了溝通各方言之間橋樑的普通話。

  老實說,普通話作為溝通56個民族以及不同方言之間的漢族的交流工具,有它的積極意義,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工具,如同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間,都用英語來溝通一樣。但是,普通話僅僅是一個工具而已,它的作用不能被擴大,不能取代方言。應當明確普通話與方言之間的關係,方言是普通話之源,是普通話之本,如果沒有方言,普通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普通話是生長在中國各方言眾多母體之上的一朵花,沒有了方言,普通話必將枯萎凋謝。

  普通話與方言絕對不是對立的關係,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共存共榮,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係。因此,國家在推廣普通話的時候,絕對不能擠壓方言的生存空間。假設普通話的誕生是為了消滅方言,那麼普通話就不應該出生。漢民族各方言滋養和哺育著普通話,讓普通話的表達更加豐富多彩。普通話的目的是實現不同方言之間人與人的交流方便,並不是為了消滅方言而產生和存在,如果把這個問題搞反了,無論對方言或者是普通話都是莫大的傷害。

  語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一個地方的方言,它承載著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它的每個詞語都是當地文化內涵的凝結。如果說,一座舊城是當地人的物質家園,那麼方言就是當地人的精神家園。如同拆除舊城是破壞人的物質家園一樣,方言的消失將會破壞人的精神家園。

  唐朝詩人賀知章的詩《回鄉偶書》,中國人大都耳熟能詳:「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普通話絕不可能取代方言,鄉音永遠是最親切的。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立新不必破舊,立普通話之新也不必破包括粵語在內的方言之舊。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4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2 21:02 | 只看該作者
《周少鋒:既生普,何生粵?》

    2010.07.07 大洋網

    (一)粵語生存問題

     有關廣州電視台改說普通話的建議一經提出,民間的討論已經上升到粵語生存空間被打壓的層次。

    (二)「非廣」激動問題

     其實,這個傳言一出現,我就問過一些朋友,他們說平時很少看廣州電視台,更談不上對廣州電視台所有節目頻道的了解。但他們恰恰是一些就此事發表激烈言論的人。

    (三)英語非議問題

    英語不是我國的官方語言,很多市民也聽不懂英語,但並沒有因為英語頻道的設立而引起如此大的非議,進而上升到母語受嚴重衝擊的程度。同樣,廣州電視台設立綜合性的普通話頻道的建議,初衷應該也是希望廣州這座擁有眾多外來務工者的城市,擁有一個讓非粵語人士聽得懂的綜合性頻道,特別是民生類新聞節目。

   (四)因群設台問題

    我覺得,一個城市的電視台需要面對的是生活和工作各個群體,英語頻道對應的是國際友人,粵語頻道對應的是本地(省)居民,而普通話頻道,當然是面向來自國內其他城市的外來人員。我覺得,基於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對廣州電視台一些頻道的播出用語進行適當調整,並無不妥。當然,能夠新增一個頻道資源,採用普通話播出的話,或許圍繞這件事的議論就不會這麼強烈了。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5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2 21:03 | 只看該作者
《諸葛不靚:粵語被消費,後果很嚴重》

    2010.07.07 大洋網

    (一)粵語是軟肋

    粵語無疑是廣州人的軟肋,不能隨便消費,否則必然引發街坊群起嗆聲。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紀可光就是一個樣板。

    (二)提案是噱頭

    紀可光說,市政協關於「電視台改用普通話」的網上調查,半個月內超過52萬人次瀏覽該網頁,回收問卷超3萬。贊同普通話的約20%,贊同粵語的約80%。按理說,八成人反對的事情,沒有一個民意代表會去做,因為這太蠢了。雖然政協委員不是人民選出來的,但在市民看來,你也是代表某階層某界別民意的。那麼多市民反對,看來此君嚮往「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古人之風,慷慨之間大有「真理在手」的氣概。

    他宣稱要「通過宣傳教育」,引導觀眾正確認識,潛台詞就是「你們都是不明真相的群眾」。可惜廣州人的腦袋可不是一些二吊子專家所能忽悠到的,不信就上網看看網友的嗆聲。是啊,那些迫在眉睫的事,像官員財產公開、公交優惠措施、垃圾分類焚燒等等,沒見某些委員提出什麼有分量的建議,成日操弄這些一看就是噱頭的瑣事,被網友罵,真是一點都不冤。

    (三)老紀是土著

    除去香港台,廣州人能看到的粵語節目不多。現在竟然還要一再壓縮,真讓人懷疑提案者是不是廣州人。可是據網友「人肉」,紀可光委員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廣州老東山區土著居民。這真是一個黑色幽默。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6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2 21:04 | 只看該作者
《遊客來廣州不是為了看電視》
              ———《南方都市報》7月7日社論《不宜刻意壓制粵語,民眾應有選擇自由》  徐冰

    說在粵語頻道增加普通話節目是為了創造亞運軟環境,看起來或許很美好,實際效果也許並不明顯。因為亞運最大的軟環境就是服務優質、便捷、高效,讓遊客或者運動員有撲面而來如春風般的愉悅感受,從這個層面看,電視台的話語之變與此有幾分關係,但關係不大。另外,遊客或者運動員主要還是沖著亞運賽事、亞運氛圍、廣州風土人情來的,看電視是其次,就是看電視,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收視習慣,看廣州電視台的照舊會看下去,不看的也許就不看了。

    滿足旅穗遊客需要也經不起推敲。遊客不論到廣州還是到其他什麼地方,探奇尋趣,擷取異域人文風情,是一種極好的享受。當他們走在人群中,聽到似懂非懂或者壓根就不懂的粵語,一定會有一種異樣的感受,如果他們覺得還不過癮,借著白天的激動,晚上還可以通過看廣州電視台,把過癮進行到底。如此,他們或許還會羨慕起廣州人把方言和普通話放在一個舞台上,喜歡什麼就選什麼。

    綜上所述,廣州市政協建議的初衷很好,但建議本身或許並不能達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如果說貴報是迂迴曲折的說理,那麼筆者的分析也就是就事論事,權當是補充分析罷了。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7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2 21:08 | 只看該作者
《李公明談粵語頻道存廢之爭》
    作者 張明揚 曹柳鶯   發表於2010-08-01 02:25  《東方早報》
   
    粵語已到存亡之時?廣州市政協7月拋出一份關於增加電視台普通話播音時間的提案之後,「保衛粵語」立刻成為了響徹廣東的公共話題。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廣州人,著名學者李公明先生試圖告訴我們,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之間並不存在一個你死我活的邏輯與實際情況,政府不應該用自己的行政權力和主觀意志來主導語言的發展。只要政府明白不應該做什麼,地方方言的存在與發展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張明揚  曹柳鶯

  廣州政協一份關於將電視台播音語言從粵語改成普通話的提案引發了很大的動靜,討論的規模空前的大,粵語究竟怎麼了?

  李公明:此次的電視粵語頻道存廢之爭所引起的廣州社會各界的反響之大、時間延續之長、甚至對全國和海外都產生影響,的確是出乎意料、很不尋常。在關於粵語討論的背後隱藏著的很多事情,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某個電視頻道的語言之爭。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廣州經過了好幾波大的城市拆遷和改造浪潮,一直到今年亞運會,各方面因素促成了舊城改造方案的紛紛出台,極大地改變了城市的舊貌,連同城市空間變化一起消失的是文化的原生形態、民俗的生活方式。去年我曾經在網易廣州亞運頻道接受過採訪,主要的觀點是認為過去我們所熟悉的廣州、一個親切的廣州、一個作為家園的廣州已經不存在了,這個代價是極為沉重的。訪談出來以後有很多跟帖和回應,形成了比較熱鬧的討論。分析這一次的「粵語事件」,廣州舊城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對於當地傳統文化面貌的影響,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背景。

  一直以來,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對城市是有感情的,對當地文化的保護也自然最有發言權。但是,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所有的城市改造中,我們看到的城市文化面貌的決策者的訴求與地方文化、傳統價值的保存與認同無關,而更多的是對政績與城市新面貌的追求。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廣州人對公共事務的無力感是由一種微妙的關係所帶來的,即在身份認同的差異性上構成了文化保護意願和政府決策人意願的衝突關係。

  但在全國範圍內,幾乎已沒有什麼方言的影響力可以和粵語媲美。電視台用普通話播音在其他地區早已是司空見慣之事,為什麼在廣東,這樣一件事情會如此轟動。畢竟,粵語已經是目前國內被運用最廣泛、地位最高的地方方言了。

  李公明:地方語言在文化的層面上來說有很深的意義,和種族、民族、政治有深層聯繫。對於方言的劃分、存廢的爭論背後隱藏著很多政治敘事與政治因素。如果放在中國百年的歷史來看,社會的各種革命與轉型一直伴隨著語言統一的爭論。我曾經在《上海書評》介紹過日本學者市川 勘、小松嵐寫的語言學著作《百年華語》,作者對於語言統一論爭中的政治因素極為關注。他們指出,百年現代中國以來,在關於語言統一的正式會議中,能夠做到純粹從語言的角度考慮,而不考慮政治因素,不受其干預的,只有1913年的「讀音統一會」。1949年之後,關於新文字的爭議則已不是學術之爭,而是關係到「人民解放鬥爭」的態度問題。1955年推廣普通話達到高潮,而「推普」本身是作為一項很嚴肅的政治任務來完成的。1956年,毛澤東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言重九鼎」,對語言的重要性做了肯定,也對推廣普通話做出了最高的定義與指示。同樣在五十年代,大陸對面的台灣也出現了相應的「國語運動」,海峽兩岸在幾乎同時不約而同地致力於對語言的推廣,不能不說是看中了語言背後的政治敘事和影響。

  大半個世紀以來,我們國家的文化巨變都是在文化激進主義的影響下進行的。而文化激進主義的特徵往往就是使用普遍性的話語來排斥特殊性的話語,用「打倒一切」的口號來推廣所謂的普遍性的東西。雖然就粵語來講,它在全國的地位的確已非常突出了,但是其變化仍然使人心驚。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我特別感覺到,我們從小所熟悉的某些粵語語彙、表達方式現在也已經成為了語言的化石,已經沒有人這麼說了。過去粵語的中心是在省城廣州,而「文革」之後,我們猛然發現粵語的好多用法我們已經不會了,只能從香港同胞那裡接受「再教育」,重新認識已經逝去的語言。多年來,我和廣東的媒體頻道都有些接觸,了解到他們很長時間以來已經很難在廣州找到優秀的播音員和主持人了。在粵語的讀音、表述方式上非常出色的粵語主持也已不多見了。

  另一方面,粵語的命運也與嶺南地區的戲曲、音樂、飲食、老城區文化的命運聯繫起來。它們之間有一種共通性,就是正在不斷地走向衰落。其中,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其基本地位的象徵性尤為突出。現在,在廣東地區的所有電視台、電台中,普通話的頻道、節目數量和時段都不少,而粵語的頻道和節目則並非是太多了。在廣州城市景觀日新月異、文化舊貌急劇變為商業新顏的今天,粵語幾乎成為了地方文化的最後立身之處。在以上種種背景下,以一種公權力的決策提案來壓縮廣州電視台的粵語頻道,這件事情本身的意義被急劇地放大。輿論和民意都認為,地方政府提出這樣的決策,給人一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覺。人們不僅要質問,廣州政協希望在粵語史上留下一個什麼樣的名聲呢?

  針對該提案我寫過一篇時評,認為官方使用的說法是我們一貫熟悉的「引導論」,這種論調認為公權力應該引導公眾認識廣州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廣州電視台使用普通話作為播音用語間的必然關係;在這樣一種「引導論」的話語背後隱藏著一種威權的色彩——好像如果你不贊成廣州電視台使用普通話作為播音用語,那你就是對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有懷疑或者尚未認識清楚。這種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權力的習慣性思維方式,過去長期以來,公權力一直在使用「引導論」來推行權力意志,多少年來正是在各種「引導論」的引導下,公權力對社會與公眾權益的褫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可以說,正是這種「引導論」中的權力邏輯引起了公眾對於「以權力推廣文化政策」的反感和懷疑。前幾天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在報紙上說這項政策並不旨在廢除粵語,相反,粵語和普通話還是應該兼容並蓄地存在。這是目前官方對此次爭論的正式回應,實際上反映出他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在一個錯誤的時候提出了一個錯誤的提案。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8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2 21:09 | 只看該作者
  此次播音語言的「改普」提議可以看作粵語文化的生存空間逐步被壓縮的一個標誌么?再聯繫到東莞袁崇煥雕像上的刻有「掉哪媽,頂硬上」金句的銘牌的被拆,您覺得粵語難道真像很多網友所說的已經到了存亡之時了么?

  李公明:粵語是不是已經到了一個存亡之時?我覺得不能這麼說。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有七千萬人在說粵語,它怎麼也不可能因為某一官方的媒體語言之變而到了最後的存亡關頭。並不是說,如果這次政府的態度不緩和,粵語就會滅亡。只不過這次政協提出的提案在象徵意義的層面上給人以很大的衝擊。雖然過去的電台、電視台做了好多次有關粵語、普通話的調整,都沒有引起什麼大的社會關注。這一次由政協出頭,反響便顯得特別厲害。更應該看到的是,南方的網路公共民意的呼聲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不斷增強。在廣州,公共媒體很發達,對於公共事務的討論也很熱烈,特別是南方報系都以敢於說話、敢於接觸事物真相而著稱。網路與紙媒的迅速介入、持久關注,馬上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彈。這是一個進步,說明我們的輿論空間在成長。換句話講,此次爭論反映了廣州人公民意識的高漲和民意表達的成長,這是我的一個基本的判斷。

  此次論爭中出現袁崇煥「六字真言」的風波,令我驚訝。很多年以前我寫了一本書叫《廣州人》,專門談廣州文化,其中有一篇就引用了金庸《袁崇煥評傳》中的這句口頭語,當時我著眼的是粵語粗言中反映出廣東人的性格有其豪邁忠烈的一面,而今天的網友有認為這是「粵語靈魂和民族精神的正面體現」,這很值得商榷。每一種語言中都會有不雅、粗野的成分,而當不雅語言在某一種特殊的環境中成為表達特殊情感的載體,本身並不能把不雅語言變成什麼語言的精魂;我們也根本無需把這種「真實的粵語」與政治倫理中的正義性捆綁在一起。但是,反過來可以說,由粵語頻道存廢之爭而激發出公眾對粵語方言的更多認識和思考,由袁崇煥的「六字真言」引出的這段插曲也是有意義的。但出乎意料的是,當地政府把袁崇煥像上的六個字給弄掉了,這是很不得當的。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0: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