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粵語風波:中國國民文化心態的歷練與拷問

[複製鏈接]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2 2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li28 於 2010-8-12 07:58 編輯

「保衛粵語」運動文章回顧:

         粵語風波:中國國民文化心態的歷練與拷問

         《聯合早報》 2010-08-06   邱震海  鳳凰衛視評論員

    近來,圍繞著廣州方言是否會因推廣普通話而被廢除,在當地引起了一場激烈爭論,甚至還引發了街頭風潮。對此,無論是當地還是海外輿論,都有不少評論。有輿論稱之為「公民行動」,因為其中有針對國家意志的元素;也有評論稱之為「狹隘地方主義」,因為這一風潮折射了粵語地區人們某種程度的文化封閉心態。

  上述不同的評論,涉及到這一風潮的不同角度,但均不盡完善。事實上,一場發生在廣州的規模不大的「粵語風潮」,從多個角度折射了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社會集體心理和存在的問題。

公民行動?文化保守?

  首先,關於這場風潮是否「公民行動」,筆者持相當的保留態度。毋庸置疑,廣州當地部分公民面對由官方主導的普及普通話的趨勢,亦即所謂的「國家意志」,用公民行動的方式表達捍衛作為方言的粵語的地位,這本身無可非議。

  更何況,從歷史上看,嶺南文化長期與中原文化相比,處於長期邊緣化的地位;而嶺南文化地區的人們,又對於包括其方言在內的本土文化具有至少不亞於其他地區人們的執著與熱愛。從地域文化的角度而言,任何一個地方的文化都對當地人們具有足夠的親和力與凝聚力。在這一框架下,方言也就具備了較之標準語更為隨意和同質認同的特點。

  但與此同時,環顧全球各地,如果說方言折射了親切與同質認同,那麼標準語則意味著莊重與大氣,甚至還在相當程度上意味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準。正如人們在歐洲很難設想一個操濃重南德鄉音的人會具有較高教育程度一樣,今天和未來的中國,標準語水準如何,可能也會成為衡量教育程度的一個外在特徵。

  更重要的是,對方言的過分強調以致走向排他的地步,則一定反映了那個地區人們相對比較封閉的文化心態,全球各地已有許多這樣的例子與相關學術研究。從這個意義上說,方言是美麗的,但也是具有局限的;正如標準語莊重但卻缺乏一定的親切感。兩者場合與功能不同,本身不具有可比性。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發生在廣州的「粵語風潮」,作為當地民眾自發的保衛粵語的行動,甚至在一定程度帶有抗衡官方意志的成分,都可以理解。但人們同時不可忽視了在這一風潮背後的文化心態。

  廣東地區無論在過去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還是在過去百餘年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一直都曾領風氣之先。這是廣東的獨特之處和魅力所在。廣東地區的人們對其地域文化的珍愛,也成為華夏多元文化中的一道風景線。但同時也不可否認,這種對地域文化的珍愛,有時一不小心跨越了界限,走向了相對保守的地方文化心態,以致在全國範圍內,人們總覺得廣東多年來雖有闖勁,但缺乏創意;雖有勇氣,但缺乏大氣;起步很早,但難以邁出更大的步子。這種格局上的缺憾,一定程度上來自廣東地區人們文化心態上的相對保守。

  因此,當人們謹慎肯定「粵語風潮」中抗衡官方意志的「公民行動」元素時,也須指出這一「公民行動」背後的相對保守的文化心態。

有助啟發文化心態思考 

  既然文化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視野和格局,那麼發生在廣東的「粵語風潮」實際上也就具備了一定的普遍意義。環視全球,凡是進入「后工業時代」的國家,無不遇到面對外來移民的問題及其圍繞這一問題而產生的爭論。事實上,如何面對外來移民,撇除一系列事務層面的討論外,就其本質而言,是一次如何面對外來文化的心理歷練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多元文化社會」究竟能否實現?保護本土文化如何與吸收外來文化相結合?保護本土文化如何才能不成為抗拒外來文化的借口?這些都成為「后工業時代」國家普遍面臨的集體心理和文化挑戰。凡是成功跨越這些集體心理和文化挑戰的國家,必定是在歷史上經歷過思想啟蒙洗禮的國家,反之則必然是經濟雖發達,但文化心態依然保守,而最終其經濟競爭力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的國家。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德國就有一場圍繞「主導文化」(Leitkultur)的公眾討論,表面上似乎是涉及對多元文化下主導文化價值觀的討論,實際上則切入了德意志民族精神深層的一些保守成分。

  今天的中國與「后工業時代」當然還相距甚遠,因此歐洲遇到的這些問題與中國仍恍如隔世。但中國歷史上缺乏啟蒙思潮的洗禮,中國國民集體精神世界處於混沌雜亂的狀態,卻是不爭的事實。終有一天,當中國也進入「后工業時代」並面臨對外來移民和外來文化的抉擇時,中國大多數國民會有什麼樣的價值取向?這十分耐人尋味。

公共討論何以成為街頭抗議? 

  所有上述討論的問題,都是值得在廣東公共媒體上討論的的問題,而且完全不涉及到任何政治敏感的因素。

  遺憾的是,從「粵語風潮」產生至今,在廣東這個曾經是中國(包括在媒體領域)最開放的省份,人們沒有看到任何有關這一問題的公共討論。相反,包括鳳凰衛視《有報天天讀》節目在內的一些善意和建設性點評「粵語風潮」的節目,播出當天在廣東一些地方都受到了「迎客松」待遇(編按:指用迎客松的畫面來屏蔽)。

  既然公開的渠道無法表達意見,那麼走上街頭就成為唯一的選擇了。於是,一場本來應該在廣東媒體公開展開的討論,最後竟演變成街頭抗議,其間的教訓是深刻和慘痛的。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8-13 08:18
粵語直承楚漢雅爾正音,嶺南一直幽懷慎獨,默默沿系中華一脈。
當滿大人遍地橫行,揸住雞毛當令箭時,粵人不語。但當我們子弟在學校講粵語成為扣分理由時,我們還有理由沉默嗎?
當你把粵語歸類成四川湖南話一樣的「方言」時,你確實無知地忽略了漢語的變遷沿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HK人說,萬惡的殖民地主尚且不會想滅粵語,我們偉大的祖國啊,你在做咩野?
3
匿名  發表於 2010-8-13 12:14
「街頭抗爭」不斷不是民主國家高度民主的特徵之一嘛?允許「街頭抗爭」有效地保證了「公民意識」高漲的那部分廣州市民的「民主權力」。與公共討論相比,這一部分市民顯然更喜歡「街頭抗爭」,有人還唯恐抗爭不熱鬧呢。

12

主題

22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4
 樓主| li28 發表於 2010-8-13 20:29 | 只看該作者
"與公共討論相比,這一部分市民顯然更喜歡「街頭抗爭」,有人還唯恐抗爭不熱鬧呢。"

你似乎忘記在國內的輿論導向權在誰的手中,忘記有線電視對敏感話題的措施---屏蔽,更忘記了在網上發帖有被「河蟹」的機會,甚至被關站的危險。

你似乎也應問一問,中共當年為什麼也老號召人上街,是否也「唯恐抗爭不熱鬧呢」?
本文由秦皇主世撰寫,本人樂見君子文筆論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1: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