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家輪迴理論擇要(三)小乘與唯識瑜珈派對於「感果」不同的理念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1 08: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切有部引契經「業雖經百劫,而終無失壞,遇眾緣和合時,要當酬彼果」,以推
證彼「過去業」體是實有,故經百劫久遠,亦能酬引當來業果。論主於斥破彼論諸
失之前,先予徵結:「經文雖雲」業雖經百劫,而終無失壞,當酬業果「,但應思
擇彼業如何得(以感招業)果?為由」業所熏生之種子「相續,展轉不斷轉變差別(功
能之故),如稻種等生果之方式,而得酬引當來業果乎?為由前所做作善、不善業之
自相自體經久遠時安住不壞而得感招其相應之業果乎?

論主把諸業感果的形式,開列為兩種:其一是大乘唯識瑜珈學派所主張者,其二是
小乘說一切有部所主張者,然後先破彼執,后申自義。

瑜珈唯識自宗所主「諸業感果」的形式,如「瑜珈師地論」卷五十二所云:「有情
於過去生中,做凈、不凈,善、惡業,彼業已起,已滅,此業種子躡受熏習(剎那前
滅後生)與諸行相續(展轉不斷,眾緣和合時,便能感生業果),故世尊為顯如是業種
子相續,是故說言:有過去業。」若有部能接受如此「諸業感果」之形式,論主則
無須遮破。

至於有部所執「諸業感果」的形成,則與唯識宗回異,彼執,有情做一切善、不善
業,業的自體,三世恆存、故須經百劫,業體仍然安住不壞,或於今生,或於來世,
或於次後生,當種緣和合時,彼過去業便能酬引其所應酬引的當來業果。論主所要
遮破的正是此種」過去業體實有,能招當來業果「的。

唯識瑜珈學派主張諸業感果,非由」過去業體「的自性能感業果,而是由」相續轉
變差別「能感當來所應感的業果。

然則,何為」相續轉變差別「?此亦名」種子「功能,此中何法名為種子?經量部
師謂(心法之)名與(色法之)色,於生自果所有展轉鄰近功能(種子是能生色法自果及
心法自果的前後三世因果所有展轉相生而轉變存在的無間生果功能差別。)此由相續
轉變差別(而能酬引當來業果)。何名」轉變「?謂三世因果相續之前後異性(種子前
后剎那,前滅後生,過去為因滅,現在果生,現在因滅,未來果生,故三世前後異
體,等流不斷地延續下去)。何名」相續「?謂因果性三世諸行(因果相續不斷流轉,
非斷非常地延續下去)。何名」差別「?謂有各種不同無間生果之功能(無間生果功
能即所謂能生自果之鄰近功能)。意謂:能感業果的是做業所熏得業種子功能,此種
子功能不是自性實有,而是前種滅后種生,后種似前種相續轉變,非斷非常等流延
續下去,直至當來感生業果,作用然後消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沙發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0-8-11 10:21 | 只看該作者
Djogcen兄您這文的重點其實也不在唯識與有部的異同觀點, 論主也沒什麼好破的,論主這些說法其實只在相不相信有"實相心如來藏"這麼一回事,至於因果怎能成償,簡單地說 :

1)因為有情造業,只要你不出三界,總有一天等到你, 因為延續是無限的,不是只有3-5世的輪迴,而實相心是永不斷滅, 沒有結束的時候.

2)因果成償,為何會成償,那是如來藏體性之一,稱"不可知執受".

但我說的這真心如來藏,很多的佛弟子是不相信的,就像壇內的善知識 Dhamapala兄,我看過他貼的文章,實在說的很好,但他就對"真常唯心"不屑一願, 為什麼我堅信他不信? 只能說過去世勳習而落謝於識田的種子不同, 何謂"種子" ? 功能差別唄 ! 供兄參考,莫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1 21: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8-11 21:10 編輯

回復 2# WILLIAMLYLE

很多謝師兄你提的意見,我完全同意你所講,實相心是永不斷滅的,這個在第一集也
和「Palla"討論過,他的思想只是在於」緣起緣滅「當中,這是各人因緣各人了,我在這三集之內都是落於識田之中,為甚麼?主要我認為要跳出三界,必須要理解三界內的乾坤,功能差別。。這是我的個人看法,也供你參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匿名  發表於 2010-8-12 04:50
大乘佛教的興起及其思想
  第五節 如來藏思想

  西元三世紀,印度本土發生了梵文學復興運動。這個運動,帶給了婆羅門教重振的契機。重振中的婆羅門教,在這段時期,逐漸蛻變成印度教。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佛教內部,闡揚屬於成佛後果位的「涅槃功德」傾向,正在逐漸增強。反觀龍樹菩薩的思想,則是一再地遭受到質疑,而顯得沒落不振了。逐漸起來取而代之的,除了瑜伽大乘的唯識思想外,就是「如來藏」思想。
  「如來」,是佛陀的十個名號之一。在《大智度論》中,音譯為「多陀阿伽陀」(《大正大藏經》二五‧七一中),包含著三個意思:
  一、「如法相解」:這是就智慧的通達一切法的實相(真如)而說的,也簡稱為「如解」。
  二、「如法相說」:就是恰如其分的說法,如實、不誇張、不錯誤,也簡稱為「如說」。
  三、「如諸法安隱(穩)道來」:就是說一切佛,都是經由相同的安穩道路(修行方法)成佛的,簡稱為「如來」,這是偏重於一切佛的平等解脫來說的。
  除此而外,「如來」在印度通俗的用語中,也是指生死流轉的主體- -「我」(或說「神我」,「神」是「我」的舊譯)的別名。本來,世尊一貫的教說是「無我」,但到了部派佛教後,卻為了解說業力流轉的過程,而立種種近似於「我」的理論來說明。顯然,人們對「我」的需求,還是那麼地根深蒂固。所以,往後在如來藏思想的發展中,「如來」一詞,一方面是指世尊成佛後的德行,另一方面,也都一直離不開「我」的陰影。
  「藏」,是指胎藏。在印度的哲學思想體系中,最早用到這個觀念的,是《梨俱吠陀》中的〈生主歌〉。這是由人類懷胎生殖的過程,推想到世界的創造,也是由一個「金胎」開始,認為「金胎」中孕藏了這個世界的一切。所以,如來藏的意思,就是「佛的智慧德相,眾生早已具足,只是還在胎藏的狀態,沒有出現」。胎藏,是源於懷孕生殖的想法,所以在一般的解說或譬喻中,也使用與血統有關的「種性」概念來表達。如用「佛種性」,或簡稱為「佛性」,來表示在胎藏階段的佛智與佛德。所以,如來藏的意思,也就演伸為「眾生早已具足佛性」。
  如來藏思想的形成,推測是由於大乘佛法興起後的某些思想,如《華嚴經》的佛德闡揚,法法平等,一即一切,相涉相入等思想所啟發。在發展中,又與源於《阿含經》發展出來的「心性本淨說」,以及婆羅門教胎藏思想相結合而完成的。這個思潮,沒有知名的論師作專門的宏揚,也沒有明顯的師門相承,但在漢譯的佛典中,至少就有十六部經、三部論,是以闡揚如來藏思想為宗旨的。在大乘佛法的思想體系中,與中觀、瑜伽鼎足而三。
  從思想發展來說,佛德的闡揚,與部派佛教中,大眾部系的理想佛陀觀,是同一系思想的發展。法法平等,這是大乘佛法直從涅槃教說,從勝義境界而來的結論。般若思想的平等,是從法的空寂、無自性來說的。華嚴思想的平等,則是重於佛德,從「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相涉相入來表現的。
  《雜阿含‧第二六七經》中說: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並有類似「心性本淨」思想的譬喻教說,如舉「斑色鳥色種種」、「嗟蘭那鳥種種雜色」、「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以及《雜阿含‧第一二四六經》的「冶礦」、「煉金」等譬喻,可能對後來的「心性本淨」說,有啟發的作用。部派佛教中,大眾部系與分別說部系,是闡揚心性本淨說的兩個主要部派。到了大乘佛教時代,般若系的思想,以「自性空」的立場,說「是心非心」(心的自性不可得,所以說非心),否定心性本淨說(《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大藏經》八‧五三七中)。龍樹菩薩則更進一步,以「空」來解釋「淨」。《大智度論》說:「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以人畏空,故言清淨。」(《大正大藏經》二五‧五○下)這是從勝義體悟的立場,糾正「心是本來清淨」的見解。這個立場,一直為後代「中觀」與「唯識」兩派的論師們所宗奉。然而心性本淨說,正好和如來藏思想相順,所以就在發展的過程中,結合起來了。於是說,眾生的心中,有本來「清淨」的「如來藏」,只是被外來(客)的煩惱(塵)所污染(覆蓋)罷了。解脫,就是要將這些「客塵」抹除。這樣,清淨的如來德性,自然就會顯現出來。
  從經典上來說,《華嚴經》是含有如來藏思想的最早經典。《法華經》、《維摩詰所說經》,也都有含蓄的如來藏說。而明確地表現出如來藏思想特色的,是《如來興顯經》、《大哀經》、《如來藏經》、《大般涅槃經》(前十卷)、《大雲經》、《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勝鬘經》、《入楞伽經》、《不增不減經》、《無上依經》、《勝天王般若波羅密經》、《大乘密嚴經》等。論典方面,則以《寶性論》、《佛性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為代表。《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也是表現如來藏思想的經論,素為國人所熟悉,但或有懷疑這兩部經,是出自於中國論師的「偽作」。現在從這些經論中,嘗試歸納出四點,來說明如來藏思想的特色:
  一、以通俗的譬喻說明為基礎:《華嚴經》以蓮實藏在蓮花中,待花謝了,蓮子(比喻作如來)才會出現在蓮台上,來作譬喻說明。《大法鼓經》引用《法華經》的「化城喻」、「窮子喻」來說明。《大般涅槃經》以五味來說明佛性。《央掘魔羅經》以《雜阿含經》中,央掘魔羅持劍追殺釋尊,釋尊所作的譬喻說為根據,作進一步地發揮。《如來藏經》更以萎華(凋謝的蓮花)有佛、蜂群繞蜜、糠嫽粳糧、不淨處真金、貧家寶藏、果種、弊物裹金像,貧女懷輪王、鑄模內金像等九種譬喻,來支持如來藏說。與如來藏思想結合的「心性本淨說」,在《阿含經》中,也是以冶礦、煉金、洗頭、洗澡、洗衣、磨鏡等譬喻(《雜阿含‧第一二四六經》,《增支部‧三-一○ ○ 經》),來作說明的。以這些通俗的譬喻解說,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如來藏說是為了適應世俗,而興起的通俗化佛法。是「滿足希求」,啟發信仰的「生善悉檀」。往後的「中觀」與「瑜伽」論師,都以「不了義」的立場,來判攝並導正如來藏說。
  二、常、樂、我、淨:在《雜阿含經》中,對解脫的描述是「貪、瞋、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明確而容易體會。部派佛教時代的論師,懷念佛陀的情感日濃,不但發展出理想的佛陀觀,對涅槃的看法,也產生了變化。部分論師認為涅槃是出離生死,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所以是常、是樂、是淨。如來藏說,以眾生本來具足佛德,所以胎藏於眾生中的如來,也應該是常,是樂,是淨。
  《如來藏經》裏說:
  「有如來藏常無污染,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大正大藏經》一六 ‧四五八下)
  《大般涅槃經》說:
  「佛法有我,即是佛性。」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大正大藏經》一二‧四○七中)
  「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我。」(《大正大藏經》一二‧三七九上)
  這樣地說如來藏我,與《奧義書》所說的,是常、是樂、是知我,已經是相去不遠了。而卻離《雜阿含經》「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的教說,越來越遠了。
  三、不空如來藏:《般若經》說,一切法如幻如化,本性空寂。龍樹菩薩的《中論》,說一切法無自性空。屬於比較後期集出的《大品般若經》說:「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則驚怖。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說)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這表示了《般若經》,在普及化中的契機適應。龍樹菩薩以後的大乘佛法,主張「有異法(指煩惱等)是空,有異法(指涅槃的境界)不空」的思想高漲,成為當時,以及往後大乘佛法思想的主流。主張一切法空的思想,遭受訶責與批判,反而被認為是不了義說。如來藏說是持這樣的立場,瑜伽大乘的思想也是如此。如來藏說,既承襲了如來有常、樂、我、淨四德,就更進一步地主張,即使是在胎藏中的如來,也是常、樂、我、淨。如來藏是實有的,不可以說是空的。能空的,只是覆蓋在如來藏上的煩惱。所以《勝鬘經》說,有「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河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大正大藏經》一二‧二二一下)。「空如來藏」是指可以脫離的煩惱,就像如來寶珠上的塵垢一樣,抹去後就沒有了。「不空如來藏」是指如來藏功德,就是寶珠本身,不可以說是沒有的。
  四、本來具足,不假外求,一切平等:如來藏說,給予人們最大鼓舞的,就是如來藏(佛性)本來具足,不假外求,而且是佛與眾生,都平等擁有的。這種「本來具足,不假外求」的說法,與《雜阿含經》中,「此有故彼有」的緣起法立場,是相去甚遠了。
  對如來藏說持批評,而給予新的解說的,是《楞伽經》與《大般涅槃經》後三十卷。《楞伽經》是接近大乘瑜伽學的思想,而又傾向於唯心說的。對於「如來藏我」,《楞伽經》解說為:
  「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大正大藏經》一六‧四八九中)
  這是指出,如來藏說是為了吸引,以及開導習慣於「有我」的外道、凡、愚,來聽聞佛法的方便之說,淡化了「有我」說的色采。《大般涅槃經》後三十卷,推測可能是在印度北部,或西域一帶的論師,以《般若經》的空義,與龍樹菩薩的緣起中道說,來淨化前十卷的如來藏真我說。經中依緣起無自性的立場,來解說佛性,那麼「眾生皆有佛性」,就被解說為「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了。如此一來,巧妙地轉移了「本有而不假外求」的說法。另外,又說依「畢竟空」中,一切法都無所得,所以超越了「空」與「不空」,既見到生死的無常、苦、空、無我,也見到大般涅槃的常、樂、我、淨。
  如來藏的本義是「真我」,在以「無我」為正統的佛法中,總不免受到佛弟子的質疑,而嘗試著給予各種新的解說。「心性本淨,客塵所染」,是《阿含經》以來的思想。而將如來藏,說成是自性清淨的「真心」,這是「如來藏說」與「心性本淨說」的結合。這樣的結合,淡化了如來藏說真我的色采,使得如來藏說,更容易被接受而流行。說真常清淨的如來藏心,與說虛妄生滅的阿賴耶識(心),正好是兩個極端,但在流轉中,卻漸漸地融合了。綜合如來藏說的「清淨如來藏為依止」,與瑜伽唯識學「虛妄阿賴耶識為依止」的經典,是《楞伽經》與《密嚴經》。這是重禪觀的如來藏思想者,融攝阿賴耶識思想(也可能是重禪觀的唯識思想者,融攝如來藏說),成立以真常為依止的唯心說。在這個思想體系中,認為如來藏從無始以來,為惡習所薰變,現起不淨,就被稱為「藏識」。「藏識」,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業相」與「真相」,「業相」指的是煩惱,是應該去除的。「真相」是如來藏的別名,是清淨而不能被滅除的。大乘瑜伽學者所說的阿賴耶識,是雜染的。真常唯心者所說的阿賴耶識,是本淨的,是如來藏真我。《楞伽經》說:
  「內証智所行,清淨真我相,此即如來藏,非外道所知。」(《大正大藏經》一六‧六三七中)《密嚴經》說:
  「所謂阿賴耶,第八丈夫識,運動於一切,如輪轉眾瓶。如油遍在麻、鹽中有鹹味,亦如無常性,普遍於諸色,沈麝等有香,日月光亦爾。非能作、所作,非有亦非無,遠離諸外道,一、異等眾見。非智所尋求,不可得分別,定心無礙者,內智之所証。」(《大藏經》一六‧七三一中)
  「內証智所行」,與「定心無礙者,內智之所証」,都表示了來自定中修觀的修証者體驗,與論師以經典為根據的綜論立場,是不相同的。《密嚴經》中說如來藏真我,存在於眾生中的理由有二:
  其一、是修証者的體驗。這是離開語言文字,無法解說的。
  其二、就譬如油藏於麻中,鹽有鹹味,物質中有無常性,沈香、麝香中的香味,日月中的光亮那麼的自然。這還是如來藏說,一貫使用的通俗譬喻說。
  《寶性論》與《大乘法界無差別論》,是代表如來藏思想主流的兩部論典。其中,《寶性論》提出五個理由,來說明為什麼要說如來藏,而不說空:
  一、為覺得佛道難行,成佛不易,心生退怯的人,說有自心本俱的如來藏,以激發信心,精進不退。
  二、為修學「空慧」,而起傲慢心,容易看不起別人,以為自己比別人殊勝的人,說眾生本俱如來藏,以平等心對治傲慢心。
  三、為分別蘊、處、界等一一自性,執「虛妄法」是有的人,說依如來藏而有生死與涅槃,只有如來藏是真實存在的,就不會執著「虛妄法」的事相了。
  四、為認為成佛是稀有的,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佛的人,說如來藏,說佛性是一切眾生平等共有的,這樣才不會毀謗真實法。
  五、為計有神我的一般人,特別是外道,說有如來藏,讓他們容易信受。
  如來藏思想在發展中,結合了心性本淨說,以及阿賴耶心識說,發展成為「真常唯心」的思想。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保有通俗譬喻的特質。而宣說的內容,一方面說空,一方面說有(所謂的「真空妙有」),很容易廣為大眾信受而流傳。在中國,真常唯心的思想,是最普遍受歡迎的。佛性本具的思想,深植於中國佛教徒的信仰中。在印度,重真常,重唯心,重修持的風潮,正將印度佛教,一步步推向以「秘密大乘佛教」為主流的新信仰型態中。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2 07:23 | 只看該作者
如來藏、常住真心是多年前我初涉佛門時的知見,如今早已知非即捨。緣起甚深,而且許多人沒有能力分辨佛法與印度傳統文化,把外道異學當成正法,還沾沾自喜。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匿名  發表於 2010-8-12 10:40
回復 5# Dhammapala

那麼Dhamma兄是斷見論者? 如果不是,那請教三世因果怎麼連係 ? 難道三世因果您也認為是戲論 ?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7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2 12:20 | 只看該作者
從小到老,從生到死,連得好好的,哪用得著談什麼三世因果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匿名  發表於 2010-8-12 14:08
回復 7# Dhammapala
如果沒有因果,那麼辛苦修行做什麼 ? 守戒律做什麼?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9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2 15:57 | 只看該作者
我並未說沒有因果,只是說沒有必要談三世因果。我說它沒有必要,乃是因為
1、你若沒有宿住智,談三世因果就難脫臆測。
2、縱然你禪定功深,證得宿住智,若不悟緣起,所得之身證反而成為悟道的障礙。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0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2 20: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 Dhammapala

這樣看來「Palla"兄已得」宿住智「了,三世因果?何等閑呢?佩服!佩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1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2 22:28 | 只看該作者
我的論述何處能證明我已得宿住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2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2 23:1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8-12 23:22 編輯

回復 11# Dhammapala
獻醜了!我試用邏輯學來解釋你這句話:

「1、你若沒有宿住智,談三世因果就難脫臆測。」

即是說如果有了「宿住智」就會很容易「脫臆測」

然後另一句:

2、縱然你禪定功深,證得宿住智,若不悟緣起,所得之身證反而成為悟道的障
礙。

因為你的一念之中回答了「三世因果如果不是緣起是不可談的」在邏輯學上這個
「緣起」有著「脫臆測更加潛意識地得到了「宿住智」

恭喜你了,palla 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匿名  發表於 2010-8-13 01:28
回復 9# Dhammapala

Dear Dhammapala Sir,

如果因果 is not important as you said, why there's 緣起 ? You do think
因果 is acytuall equal to 緣起 ? From my point of view, they both are saying the samething, why not ? Pls undersand that I am not trying to offend you,
thanks !


什麼是業感緣起?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在世間造了善惡業以後,一切善業種子及惡業種子都記存在阿賴耶識中,將來便由這些業種,引生善報以及惡報,名為業感緣起。世間俗人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即是業感緣起--由善惡業之種子感應而有未來之順違果報。譬如有人學佛以後開始修集福德,慈濟布施、買物放生;或者供養三寶,護持正法,乃至為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而出頭摧邪顯正,都是善業淨業,未來必定感生良善果報:這種由善淨業而引生良善果報之現象,名為業感緣起。

緣起不一定是令人厭惡的,也有正面的現象與事實,也就是說:作了善業,必定生於三善道,受用世間快樂;生於三善道之後,如果志得意滿,侵欺眾生,不考父母公婆,忤逆師長,誹謗正法及諸賢聖,乃至諸佛,捨壽之後,就墜入三惡道中,受盡種種不如意境界,乃至地獄中種種慘不忍睹之刑罰,歷經多劫受生於餓鬼畜生道,展轉報盡才能重回人間受生,這都是業感緣起。

十方三界有情,由於造作種種善業惡業,無量劫來不知應斷我見我執,所以捨報之後,又重新受胎於三界之中,這就是業感緣起。★業感緣起的意思,是說一切有情所造的一切善惡業,都會一直潛藏在各人的第八識中,隨著有情世世轉生而遇緣現行,所以龍樹菩薩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但業感緣起並非全部是貪染的、惡劣的,也有正面的、善美的,譬如各位修三福淨業、護持正法,來世必得可愛異熟果報,不論世間法或修學佛道上,都必順心如意。然而眾生的業感緣起,通常是負面的--違背眾生心之所樂,這是由於眾生不瞭解業感緣起,為求一時之離苦及愛樂,而造作惡業;由此惡業而感應生起未來世的長時受苦,這就是業感緣起。

第二種緣起名為賴耶緣起。賴耶緣起是說眾生所造一切善惡業,以及所熏習的一切善染法、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不論是什麼法,都落在阿賴耶識之中所集藏。由於阿賴耶集藏你所造作熏習的一切業種以後--你的無明種也集藏、業種也集藏--那你因為阿賴耶識,就有了三界的生死輪迴,於三界生死輪迴之中,往世所造業種,以及所熏無漏法種,就會一一遇緣現行;這些無明種、業種,及無漏法種淨業法種,都由各人的阿賴耶識集藏,隨著各人的轉生而帶到未來世去,一世一世遞傳不滅;除非遇緣現行受報,否則業種將會永遠存在各人的阿賴耶識中,等著緣熟時現行受報;這種阿賴耶識集藏一切法種不滅、遇緣而起的現象,就是賴耶緣起。換句話說:眾生所造的一切善惡業種,以及八識心王的一一種子,以及眾生因不明實相、不知解脫道,而熏習種種外道邪見和我見我執所成的無明種,都集藏在阿賴耶識中,因緣成熟便會現行。

賴耶緣起就是一切法的緣起,離開阿賴耶識,就不可能有一切法的緣起緣滅;所以,一切世間法的緣起緣滅,包含一切有情蘊處界的緣起緣滅,都是以阿賴耶識為因,乃至佛法中所說解脫道之蘊處界緣起性空之正理,以及佛菩提道之實相般若與一切種智,都依阿賴耶識而起,這就是賴耶緣起;阿賴耶識集藏八識心王之一切種子(功能差別)故,阿賴耶識無始劫來恆不斷滅而集藏有情所造一切業種以及所熏一切無明種故。

但是,賴耶緣起之正理,在此末法時期,已經無人能修能證;雖然有人講解唯識學時會說到賴耶緣起的道理,但卻無力親自證實祂。更嚴重的是否定阿賴耶識,不承認有這個第八識,使得佛法墮入斷滅論、無因論中;譬如不承認有第八識。認為有情眾生造業以後,業已經過去了,業過去以後,不須有第八識執持業種,業種自己能去至未來世而起現行,認為不須有阿賴耶識執持自己所造的業種,這種觀念是邪見,墮入外道無因論中,不是佛法。這種邪見有很多的過失,這裡只舉出一個較大的過失來說:

業行完成而成就業種以後,如果不是由各人的第八識執持集藏,則業種如何可能存在而不滅失?若不是由各人的阿賴耶識自己集藏,那就表示他人所造的惡業善業有可能於未來世在自己身上現行受報,那就變成修福修淨業的人,一生勞苦所修的福德與功德,都可能唐捐其功,對自己無益亦無果報;可能別人前世所造惡業會在自己此世身中受惡報,也可能自己前世所修善業會在別人此世身中受福報,那就因果錯亂、無因無果了。如果說業的種子不須由各人的阿賴耶識集藏,而自然存在虛空,由虛空所持,那也是有大過失的;且不說虛空只是名詞,因待色法而建立,單說眾生日日造業熏習虛空(假設虛空是實有法,是能執持業種)而只有少數人在修淨業、在熏習淨業,那麼虛空中的貪染及種種之惡業種必定越來越多,無明我見邪見的熏習也必定越來越多,請問:「眾生每天在熏習這麼多業種,虛空中的無明什麼時候才能斷得盡?」

但是,你不用 耽心,因為虛空中沒有業種及無明,因為每個人的業種及無明都由自己的第八識所執藏,別人熏習的一切染業種子與你無關。你只要斷你自己的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你就可以成就解脫果,就可以成就究竟佛果。所以別人的業種和無明與你不相干,所以你吃飯你飽,他不肯吃飯他就挨餓,跟你無關,那大家就可以安心向道;這個就是講賴耶緣起--一切業種和無明都依附於各人阿賴耶識而集藏,遇緣而現起。

第三、講真如緣起,就是說這個真心阿賴耶識,眾生是個個本具。但是裡面有無明和業種,還有種種無漏法種等,你如果把業種修除掉,把一念無明的根本煩惱修除掉以後,三界生死的現行也就斷了--從此以後不再受生,祂就成為異熟識、庵摩羅識,這個時候就改名叫做第九識,其實還是同一個識。你再把剩下的那些種子隨眠修除,又將無始無明的無明隨眠、也就是塵沙惑全部斷盡,斷盡以後--達到最後的一分也全部斷盡的時候,祂就成為佛地真如,就改名為第十識,又名無垢識,也就是真如,可是祂還是第八識。這個佛地真如是從因地的阿賴耶識修行轉變清淨而成,你不修行轉變祂的內涵,就不能成為佛地的真如,你用功去修行就可成就,這就是真如緣起。

所以,真如緣起才是真正的佛法,真如緣起才能成就中道的真實義,為什麼呢?因為真如非修行非不修行能得--你不修行就不能證得佛地真如;你修行也不能得,因為真如之體阿賴耶識,是你本來就有的,不是修行以後變來的;祂的清淨性也是本來就有,所以非因修得;但是你如果不參禪求悟,你就不能證得。所以真如非因修行而得,非不修行而能得,這叫作真如緣起--依第八識阿賴耶識而修佛法。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4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3 06:5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0-8-13 06:54 編輯

緣起與宿住智沒有必然的關係。

補充說明一點,宿住智是上座部佛教用語,就是一般說的宿命通。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5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3 07: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Dear Dhammapala Sir,

如果因果 is not important as you said, why there's 緣起 ...
Guest from 173.51.155.x 發表於 2010-8-13 01:28

你的『真如』說穿了就是上帝,只不過包裝得比一般的神教玄虛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6
chico 發表於 2010-8-13 10: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 Dhammapala
宿命通,過去現在未來不就都有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7
chico 發表於 2010-8-13 11:23 | 只看該作者
你的『真如』說穿了就是上帝,只不過包裝得比一般的神教玄虛些。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3 07:01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匿名  發表於 2010-8-13 14:00
回復 13# Guest from 173.51.155.x


  "  真如緣起才是真正的佛法,真如緣起才能成就中道的真實義,"
============================================

「緣起性空」是佛法,「性空緣起」非佛法,遑論「真如緣起」?!

佛法從「三法印」,到最後「常樂我凈」,從反婆羅門教,到與印度教趨同,真是讓人扼腕慨嘆。

歷史就擺在那裡,佛法是印度文明的一段小插曲,印度文化的一波小逆流。

佛教到了中國,才真是「千年案板發新枝」,極致就是慧能的「自家寶貝」以及之後的所謂「禪凈雙修」。極致是極致啊,但與釋迦牟尼的教誨是不是相去太遠?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9
chico 發表於 2010-8-14 04:2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8-14 04:57 編輯

樹下要熱鬧了。

本人沒有修行也沒正果。沒有智慧判定那個是佛說,哪個不是佛說。更不敢否定宗門教下歷代祖師大德。大藏經沒讀過,四阿含也沒讀過。不敢說是是非非。

文字既能捆綁人,也能解脫人。自己得到的是什麼,同文字無關.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0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4 04: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8# Guest from 216.232.3.x

我相信這個"真如緣起"意思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0: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