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方媒體熱炒作中國軍演 稱欲將美趕出亞洲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8-7 1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京時間2010年8月07日 轉載)
   
    來源:環球時報  
解放軍很多年沒對外打仗了,連嘴仗都很少打。但現在,它正成為西方及印度等「有雄心」的國家猜忌中國的核心。解放軍過去什麼都不說,西方責其「不透明」;近日解放軍主動發布軍演信息,西方又驚呼這支軍隊「很高調」。8月1日建軍節前後,解放軍成了西方媒體前後都敲的一面鼓。「對解放軍的猜疑將持續幾十年。」中國學者趙國軍3日對《環球時報》斷言。他認為,解放軍是崛起大國的軍隊,是幾十年前敢跟美軍正面作戰、並且從沒輸過的少數軍隊之一,現在解放軍的裝備不斷更新,不怒自威,其對外界的吸引力是怎樣的低調都擋不住的。事情真如此嗎?兵來將擋,但戰爭尚遠,解放軍先要做中國榮譽的擋箭牌嗎?和平崛起何其難,中國需要吞咽的猜忌和是非需要多少耐心和豁達!中國崛起不僅是奇迹,而且必須是奇迹。
      8月3日,中國媒體率先報道了代號為「前衛—2010」的濟南軍區防空部隊將於3日至7日在魯豫兩省展開大規模軍演。這條消息再次激起西方媒體的敏感反應。
      美國彭博社強調說,演習部隊來自中國空軍的1.2萬名官兵,「大量以前未曾公開過的偵察機、戰鬥機和直升機」將參加演習。
      路透社3日指出,此次演習地點「背靠黃海」,可能使北京與華盛頓之間的外交和軍事緊張進一步加劇。報道分析說,這次演習肯定與美中最近在黃海和南海的衝突有關。中國大陸軍力和軍費的增長,為周邊地區特別是日本和台灣敲響警鐘。東南亞國家擔心中國在南海領土爭端上採取更加「咄咄逼人的」姿態。路透社還特別對解放軍的變化表示驚訝:「中國媒體近幾周已經公布一系列軍演的消息,在過去這樣的軍演一般會被保密,中國媒體也很少報道。最近中國軍方稱正在努力讓自己更透明。」
      美聯社3日下午發表了情緒激動的評論,直指此次空軍演習「凸顯」這個崛起的大國在「日益顛覆東亞的力量平衡」。文章再次提及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估計去年中國國防開支達到1000億美元的結論,稱中國在建設空軍上不惜花費巨資。
      文章稱,中國空軍現在擁有蘇-27,又擁有最新一代殲-10戰機,這些硬體使得中國在台灣海峽和南海的領土爭端上更有優勢,「從新德里到華盛頓的軍事專家都呼籲,要提防中國的發展,區內國家要增強與美軍的合作」。美聯社還說,隨著相對「親北京」的台北執政黨上台,中國在美國海軍接近近海時反對聲調越來越高。不僅如此,正當中國星期二宣布演習之時,中國「廣州」號驅逐艦正在義大利進行友好訪問。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分析家盧塞爾·史密斯說,日益增多的軍隊出訪和更重實戰效果的軍演,正在提高解放軍各方面的能力。
      最近隨著中美關於黃海、南海一系列爭端事起,西方媒體對解放軍的關注陡然增多。法國《費加羅報》8月1日認為解放軍現在很高調:「美國在南海問題上倒向越南,中國即刻用外長的咆哮和軍事演習加以回敬,現實卻是,美國人可以裝作聽不見平壤虛張聲勢的怒吼,卻不能對中國有節制的憤怒反應掉以輕心」。文章稱,軍力上升讓中國人有底氣直截了當地表明「中國不是新加坡,中國是一個大國」。文章同時預測說,上世紀30年代日本人打出過「大東亞共榮圈」的旗號,中國如今憑藉上升的軍力,也有意成為亞洲的主宰。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最近以罕見的連環軍事行動表明寸海必爭的決心。這讓外界不懷疑解放軍未來可能以軍事手段維護南海和平,並以武力為外交提供後盾支持。
      日本《朝日新聞》2日以國際版頭條大篇幅的報道,對「中國武器滲透東南亞」表示警惕。文章列舉了印尼國防部長與解放軍高層會談后稱希望從中國購買短程反艦導彈,以及馬來西亞要向中國購買地對空導彈等新聞,稱東南亞各國從中國進口武器的趨勢正在擴展,在這些國家,「反共已成過去」。報道引用澳大利亞學者的分析稱:「美國擔心中國通過武器出口加強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威脅美國與日本的優勢地位」。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3日發表評論說,今後幾十年,解放軍的強大註定要打破亞太的軍事平衡。文章甚至說在亞太可能出現中國版的「門羅主義」:「像美國在19世紀把歐洲列強趕出西半球一樣,中國將努力把美國趕出亞洲。中國將制定自己版本的『門羅主義』」。文章同時對中國發展軍力表示理解:「無論一個遙遠的大國何時向西半球派遣軍隊,美國的決策者都會提高警惕,這個邏輯同樣也適用於中國。中國在美國軍隊部署在家門口時還會感到安全嗎?把美國軍隊趕出亞洲后,難道中國的安全不會更好嗎?」
      軍事問題專家彭光謙3日對《環球時報》說,「門羅主義」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搞的,我們從不欣賞,也不會搞這種東西,請西方學者不要把美國的陳芝麻爛穀子搬到中國頭上!他同時說,我們現在演習並不多,和美國根本沒法比,美國在本土之外一年就要搞上百次演習。
      中國軍隊或許正在展示一種有別於西方通常認識的嶄新形象。韓聯社8月1日在報道解放軍迎來建軍83周年時稱,這支軍隊「始自寒磣的游擊隊,如今正向世界性強軍發展」。
      韓國《中央日報》駐京記者7月31日詳細介紹了採訪北京軍區工兵團的情況。報道稱,為迎接建軍83周年,中國向150多名外國記者公開了精銳部隊———北京軍區工兵團訓練情況,甚至特別照顧記者,允許近距離拍攝。對於中方的目的,外媒一度猜測是為了對外誇耀強大的軍力。但實際上,這次公開的內容是展示地震救援活動,樹立人道主義之師形象。
      中國軍隊在很長時間裡對外保持了「神秘」形象。去年4月,《澳大利亞人報》還發表文章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雄心對西方來說是一個謎」。同年7月,路透社在報道中國國防部推出官方網站時評論說,這是「中國軍隊謹慎提高開放程度」。
      外界對和平時期中國軍隊的了解,除了救災,就是閱兵了。去年國慶60周年時,《印度斯坦時報》曾說,新德里密切關注著中國閱兵,以尋找中國最新國防戰略的蛛絲馬跡,從天安門毛澤東畫像前經過的這支神秘軍隊使印度「非常緊張」,而要想下一次仔細觀察中國軍隊,「可能要等到2019年10月吧」。
      至於中國軍隊在實戰中留給世界的記憶,還要上溯到對越自衛反擊戰。當時,日本媒體十分關註解放軍在對越作戰時表現出的一些弱點,認為中國軍隊經過「文革」的折騰,「顯然不行了」。
      如今西方媒體在談到中國軍隊時,往往更願意高看一些。法國R86電台7月31日分析說,中國海軍也許希望在2015年前,確保對第一島鏈內海域的控制權,到2030-2040年前,確保在第二島鏈內的制海權,這意味著日本和菲律賓周圍的公海也會成為中國海軍活動頻繁的區域。評論認為,中國軍事發展的成就很大,也有軟肋,如三軍主戰武器的發動機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有些需要從國外進口。
      近來,中國軍方人士的講話也頻頻被外媒轉引。8月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引用解放軍少將楊毅的話稱,美國必須拋棄冷戰思維,因為中國海軍的強大「是必然的」,任何「島鏈」都不能鎖住。文章稱,這番談話對中美軍事合作良性發展寄予希望,但也透露出中國準備與美國「共同管理本區域海洋」的雄心。
      瑞士《時代》雜誌7月31日的文章稱,中國在軍事上的崛起和日益高調,引起印度越來越大的擔憂。印度軍方認為,中國已經在南亞次大陸形成「對印度包圍網」,而在陸地上一對一,印度軍隊已很難是中國的對手。文章稱,印度方面如今不得不放下「民主大國」的體面,去跟緬甸領導人丹瑞大將拉關係,以免在與中國的地緣政治較量中被拋得更遠。
      英國廣播公司8月2日分析說,對中國軍演和海軍軍官強硬講話的報道,很大程度上只是中國媒體「對中國民族主義的迎合」。目前中國恐怕不會以武力解決與東盟國家的南海爭端,因為這不符合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戰略。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趙國軍博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西方關於中國軍隊和國防現代化的評論有兩種,一是故意誇大,渲染軍事威脅;二是特意貶低。我認為,西方對中國軍隊的認識,還是和對中國社會的認識聯繫在一起的,都欠客觀。」
      他說,西方對中國軍隊的記憶很多還停留在越南戰爭上;後來,西方又習慣了中國的韜光養晦;現在,我們對外來壓力做出正當反應,他們就覺得不適應,「其實我們的軍隊根本不高調,還應該更主動些。」
      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庚欣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軍事上,日本對中國的發展有一種複雜心態。一方面,日美同盟及日本的利益使之對此抱有警惕。但另一方面,日本從過去的「大亞洲主義」到今天的「東亞共同體」,很多人都存在一種「亞洲意識」,也有一種心理希望中國強大了能平衡美國在亞洲的力量。很多人可能沒注意,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痛擊美軍時,是中日民間最友好的時期,很多日本人對解放軍敢於和美國較量表示欽佩。他說,至今不少日本學者在與他談及中國軍隊發展時還會表示不解,說日本不能隨意發展軍力是因為戰敗國地位,中國為什麼也只發展經濟呢?也是該發展軍事的時候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4: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