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何家灶 蘇中海防部隊誕生地 2

[複製鏈接]

7

主題

137

帖子

3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becker 發表於 2010-6-25 0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二、海上主要戰鬥
    1、海上護航
    海上護航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漁民生產,海防團與漁民一同出海,負責海上巡邏,打擊海上搶掠活動。
護送南來北往的幹部、知識青年有的北上延安,有的南下敵占區上海。從上海來根據地的幹部如陳維達、賴少奇夫婦等。一度時期,陶勇特派周政常駐海防三團,專 門協調護送幹部事宜,勝利完成三年間的護航任務。
    1941年9月,一師參謀處派毛瑞洧參謀帶大部分測繪人員到如皋縣豐利鎮以南的繆家莊附近的小村莊內突擊翻印蘇南及浙江地區的五萬分之一地圖,為部隊活動 和首長指揮作戰用。因日寇瘋狂「掃蕩」,奉命將石印機搬到海上「鹹菜瓢兒」船上印刷。1942年因戰鬥頻繁,一度時期將地圖存放在海船上,隨海防團在海上 行動。
    1941年1月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政委劉少奇根據中共中央書記處關於建立與鞏固華中根據地,華中各地應急速成立銀行,發行邊幣的指示,決定成立蘇北(后改 為蘇中)銀行。由劉少奇命名的「江淮銀行」在鹽城正式建立。6月15日泰東縣栟茶鎮(現如東)建立江淮銀行蘇中分行,掘港設支行。李堡鎮(今海安)設辦事 處。印刷江淮幣。因日寇大規模掃蕩先後於1941、1943年兩次轉移到海上印刷。1943年一部分人在胡金魁帶領下,帶了一部分輕型腳踏圓盤印刷機,從 蘇北阜寧轉移到蘇中四分區,到掘港與財經部部長、江淮銀行行長朱毅會合,再從掘港出發到何家灶登船下海,海船亦是大後方,活動至弶港、笆斗山、八戶灶、五 戶灶、苦水洋、王港閘、川東閘幾百里的黃海海面上。海防縱隊為印刷護航,保護了江淮銀行和印鈔廠的印刷,這一時期專門印刷貳角面額的江灘幣,此幣收藏在江 陰檔案館陳列室。
    1942年秋,海防大隊三連一隊一班班長帶領一木帆船,一挺輕機槍護送棉花到山東,換回鹽、食油。在連雲港外海,拂曉時遭到日本海軍炮艇的襲擊,經激戰, 全班壯烈犧牲。
    1942年12月,日寇發動了對蘇中軍的冬季大掃蕩。軍區命令「參謀長凌海波率四連船隊護航,將蘇中軍區後方,從海上轉移到蘇北軍區老黃河口一帶。」船隊 從何家灶出發,向北行了三天三夜,到了老黃河口。在這次轉移途中,軍工修理所一條船(副政委李中隨船)與船隊失去聯繫,被五條匪船圍住,該船指戰員沉著應 戰,用一發炮彈打中一條匪船,其餘四條匪船倉惶逃竄,修理所船趕上了船隊,也安全到達了老黃河口。
    2、海上運輸
    1942年海防團初建時,徵用四五十條船集中到何家灶分組編隊,將兵工廠、被服廠、醫院、葯庫、印鈔廠、印刷廠等後勤機關的物資裝上船,吳福海帶領一個大 隊負責護送,在海上行了六七天,安全到達鹽埠地區的廢黃河口。
    1942年粟裕派一師軍需科科長張渭清和吳明義,領導採購組到上海浦東以開「寶豐漁行」作掩護,採辦敵人禁運物資。將蘇中的糧棉油鹽運到上海賣,在上海秘 密採購急用的軍需物資、槍支彈藥、電訊器材、車床、硫磺、無縫鋼管、藥品、紙張、印刷機、油墨機通過運糧的船運回。海防團從1942年-1945年期間在 上海地下黨的掩護下和碼頭工人的配合下共裝御軍工材料、機械設備、醫藥通訊器材等敵人禁運物資80船,近2400噸。至1948年底從上海運往蘇中、蘇北 的各類物資,主要是軍工物資近140船,約4000多噸。還運送百餘名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去根據地。從根據地、解放區運往上海等地的物資是無法統計的。
1944年夏,三旅攻下南坎一線的日、偽軍據點,海縱二團六連指導員江帆帶領船隊(七條船),將活捉的日軍12名,偽軍100多人,從何家灶上船出發從海 上轉移到弶港,再從弶港送往蘇中軍區駐地三倉河。
1948年4、5月份,海縱7條船在二大隊長陳定芳帶領下,執行運輸任務,當船隊從如東北坎駛向合德港的途中,大隊長陳定芳乘的船錨丟了,被迫駛向弶港整 治,其餘6條船在排長陳立富的帶領下,繼續前進。陳定芳在船整治好后,單船追趕船隊,這時,海匪袁國祥以四條船圍困過來,陳定芳指揮船上十餘人與海匪展開 了十分激烈的戰鬥,因寡不敵眾,大多數戰士壯烈犧牲。最後,為了不讓敵人活捉,不讓敵人繳獲一支槍,在陳大隊長帶領下幾人抱槍跳海,英勇獻身。全船僅存一 名炊事員,一名文書被敵俘去。
    3、海上戰鬥
    1943年春夏之際,日寇用飛機轟炸,掃射了海防二團陳部在何家灶的船隊,當時部隊正在岸上訓練,敵人用燃燒彈燒毀了五、六條船。
    1943年7月中旬海防團在呂泗、環港一帶以奇襲的手段繳獲日軍運輸船2艘,活捉日軍5名。
1944年6、7月間,蘇中海防縱隊在呂泗一帶以奇襲的手段繳獲日軍運輸船2艘,活捉日軍9人。
    1944年春汛,海防縱隊得到情報,江南駐瀏河的仲炳賢稅警團要用33條船到江北呂泗漁場「放旗子」、搶漁船,海防縱隊準備去打大仗,何振聲任總指揮,海 防二團9條哨船打前衛,一團打中衛、三團打後衛。海防團32條船投入了戰鬥,在黃沙洋與敵人拉開了數十里的戰場。二團船老大中彈犧牲,機槍手重傷下了艙, 團長孫仲明一會兒躍到船頭當機槍手,一會兒躍到船尾當老大,邊指揮邊戰鬥。從上午一直打到下午,手榴彈在仲炳賢船上暴炸,仲炳賢部三條船被炸沉,潰不成 軍。陶勇在何家灶海灘迎接海戰勝利歸來的士兵,和此次參戰的海防團幹部一起攝下了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照片。此照片當年駐何家灶女軍醫江慰慈收藏60多年。
    1944年7月,海防縱隊三團一部在長江口遇到化裝后躲在民船里的日軍,海防團三團在團長陸洲舫兒子陸建平的指揮下英勇戰鬥,陸建平中彈犧牲,連長石孝禮 接著指揮,共產黨員譚兆良負傷不下火線,用機槍擊落敵船蓬帆,石連長帶領全體戰士衝上敵船與敵肉搏,直至全部壯烈犧牲。
    1944年10月,海防三團在弶港以南海面上與敵運輸船隊相遇,擊沉敵船兩艘,生俘日軍11名,延安《解放日報》曾以報道。
    1944年12月,海防一團的一艘海船從山東運貨到蘇中,過笆斗山海面時,見一條日本救生艇正擱淺在海上,原來日本軍艇被盟軍擊沉,28個日本海軍官兵奄 奄一息。海防團將其捕獲,並優待俘虜,以人道主義精神給他們生火煮飯。日本海軍吃了飯恢復了體力后,夜裡將海防一團留守在船上的6名戰士10名員工統統殺 害,奪船而逃,海防二團四連哨兵聽到手榴彈爆炸聲立即彙報,四連指導員陳爾勝帶隊立即奔赴前方。正巧敵人駕船又擱淺,一名日本海軍投降,27名日本海軍有 的中彈,有的放火燒船死在火中。日本《朝日新聞》驚呼:「華東沿海從連雲港到上海,有游移不定的水兵」。
    1946年3月,國民黨企圖獨霸全國最大的淮北鹽場所在的燕尾港鹽場,華中財委書記曾山和華中軍區司令員粟裕布置,一定要在國民黨軍隊進攻之前將鹽搶運完 畢。華中海縱司令吳福海接受任務后,親自組織指揮。動員了蘇中、蘇北沿海船隻400多條,民工幾萬人搶運鹽。海縱40條海船裝鹽護航在一支浩大的搶運鹽船 隊外圍。在搶運鹽中與海匪馬洪亮進行了戰鬥,約一周時間搶運完畢。
    1947年7月8日,華東野戰軍第11縱31旅在胡炳雲、段煥竟、朱雲謙、李毅的指揮下,南下一舉攻克通州三餘鎮。但敵人用了一個陰謀,集中更多的兵力南 北夾擊,企圖把我軍消滅在范公堤東端的如東北坎、長沙、豐利海邊上。陳毅、粟裕急電決定我軍沿海突圍回三倉地區。部隊急行軍70餘里從三餘到長沙,當晚海 防縱隊孫仲明指揮海防二團將重武器、重傷病員,大家的背包糧食等重物資全部裝上海船送到三倉河以東的弶港,突圍部隊勝利返部。
    1948年年底到1949年初,華中軍區為迎接渡江戰役,組織海防縱隊在八圍港處由司令部副參謀長趙榮森和大隊長張大鵬負責,組織專人秘密建造70多條機 器動力船,加上一些江輪和渡輪,組成一支汽艇大隊。大隊長趙榮森和副大隊長張大鵬、政委王經扶及陳立富等200多人為渡江作戰用。華中軍區還從海縱抽調韓 忠、阮國權、常堂春、王維福等108個骨幹級成訓練大隊,分散到準備渡江作戰的陸軍部隊,傳授水上作戰技術。還抽調一部分人員分到各軍,野戰兵團協助渡 江。4月4日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率部分人到達於1月21日已解放了的泰州白馬廟鄉,在靠近江邊的一座小樓內設立了前線指揮部。4月20日,毛澤東、朱 德向百萬大軍下達了渡江南下的命令,陳毅、粟裕指示陶勇部到泰州地區參加東線作戰。21日渡江戰役一開始,在南京以東長江下游一線汽艇大隊為突擊隊,首先 渡江,與敵奮戰,衝破敵人的江上防線,為整個渡江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此同時,訓練大隊指戰員奮力幫助陸軍部隊渡江,在船上當舵手,當骨幹,駕駛著木帆船, 冒著敵人的炮火,穿梭於江面上,往返長江兩岸10多次運送數千名陸軍指戰員過江。海防縱隊為渡江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海防縱隊副參謀長兼渡江大隊 大隊長趙榮森等在渡江中英勇犧牲,海防部隊的動人事迹數不勝數。
    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為了建設新中國,在如東黃海邊長大參加海防部隊,在戰鬥中英勇犧牲的有:陳連全1941年參加新四軍,任蘇中軍區海防大隊某部連 長,1944年南坎戰鬥中犧牲;陳慎發1943年參加新四軍,任蘇中軍區海防團二營六連排長,1945年在大豐大中集戰鬥中犧牲;陳定餘1942年參加新 四軍,任蘇中軍區海防團某連副連長,1945年在大豐大中集戰鬥中犧牲;陳順志1943年參加新四軍,任蘇中軍區海防團某連排長,1945年在大豐大中集 戰鬥中犧牲;陳順根1943年參加新四軍,任蘇中軍區海防團某部副排長,1946年在新洋港戰鬥中犧牲;夏萬銀1943年參加新四軍,任蘇北軍區巡邏艇大 隊大隊長,1949年在渡江戰役中犧牲;周金生1945年參加四軍,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1055部隊第三分隊副艇長,1954年3月在浙江省三門灣海 面作戰中犧牲;朱其仁1945年參加新四軍,任蘇北軍區海防團第二大隊副排長,1948年在射陽千秋港戰鬥中犧牲;張同1943年參加新四軍,任海軍巡防 大隊某分隊大隊長,1950年在解放南菲山戰鬥中犧牲;朱啟忠1942年參加新四軍,任蘇北軍區海防團某連連長,1951年1月在栟茶海戰中犧牲……
    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為了保衛祖國海疆,在海上戰鬥中流血犧牲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無數英雄人物。海防團為建立中國人民海軍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培養了一批 急需的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從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中誕生的,這支軍隊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軍種發展到多軍種,成為中國人民的一支堅強的武 裝力量。由此可見,中國人民海軍的發展史應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海防團誕生在如東何家灶,土海軍發源於如東何家灶,如東何家灶是中國人民海軍的發源地。
    今天的何家灶面臨長江蘇通大橋,背負大海風力發電場,左側江蘇洋口港,右延郭沫若、宋慶齡、陶勇題詞的掘苴河閘,堤岸邊一個個高大的風車隨風旋轉,把電送 到千家萬戶,堤岸下一望無垠的大海,漁帆點點,它已置身於江蘇洋口港臨港工業區。這裡正在興建的江蘇洋口港是一個10-30萬噸級的自然深水港,2008 年10月通航,今年五月獲臨時開放。12.6公里的黃海大橋已通車。江海運河、海洋鐵路在建造。洋口港對外可直接連通亞太各地,對內可以幅射蘇中、蘇北的 廣闊腹地,是上海港與連雲港之間的一個重要深水港。區位優勢十分顯著。洋口港的發展已吸引了香港、法國、美國等大批客商的到來。洋口港建設的影響力正在不 斷提升,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組織部長李源潮、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黃孟復、孫家正、李金華等黨和國家 領導人相繼視察洋口港,對洋口港的建設寄予厚望。60多年來如東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建設洋口港的今天,不忘人民軍隊開創海防部隊的艱辛,不忘為建立新中 國浴血奮戰的人們,不忘何家灶的歷史地位,以激勵後人進一步發揚革命前輩的光榮傳統和創新精神,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增進 建設和諧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開拓創新,為把如東建設成為江蘇沿海開發第一縣,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富強作出新貢獻。

一、本文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1983年,粟裕、葉飛、鍾期光、王必成的(憶戰將陶勇)
2、《解放軍報》1981年1月20日鍾 民、洪 澤的(驍勇善戰逞神奇——緬懷蘇中四分區時期的陶勇同志)
3、《管文尉回憶錄續編》第266頁
4、如東人武部編印的《如東軍事志》
5、政協如東縣學習文史委員會編輯出版的《如東大觀》第五輯劉長年(何家灶中國人民海軍的發祥地)
6、如東黨史辦編印的《海角戰歌》
7、《新四軍軍工史料》第二輯
8、中共江蘇省委黨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蘇中文史編寫組編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蘇中抗日鬥爭》一書中何振聲的(黃海波濤連天涌——回顧蘇中海防部隊的抗日斗 爭)
9、中共南通市黨史辦編印的江蘇出版社出版的《蘇中四分區反清鄉鬥爭》一書中吳福海的(劈浪前進的海防團)
10、《粟裕與蘇中》一書中陳思品、盧淑芳的(粟裕與蘇中海防縱隊)
11、陳爾勝的《土海軍黃海激戰》,《日本中山狼的毀滅》
12、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的《當代中國海軍》
13、《海防史跡》第一、二集
14、《粟裕傳》P291頁
二、附件:
1、1944年陶勇等在何家灶照片一張
2、1943年二角江淮幣一張
3、《掘港鎮志》清代如皋海防圖
4、如東長沙蔡愛華老師家保存的1948年華中海防政治部公函
5、新四軍1942年海上工作概況
6、新四軍一師嘉獎令
7、解放日報1981年1月20日文章一篇
8、1942年新四軍軍部向中央軍委的報告節選
三、註:
1、秦志和現年92歲,原鹽民自衛隊二班班長
2、何明聖現年88歲,原鹽民自衛隊隊員
3、何明忠原吳福海、孫二富部隊在何家灶房東的兒子
4、江慰慈駐何家灶新四軍軍醫
5、鎮更生 群原地方稅務局第五分局工作,后參軍離休
6、陳爾勝原蘇中海團七團4連指導員
7、王維福原海防縱隊渡江小隊長,華東軍區戰鬥英雄
8、戎錫榮上海新四軍研究會成員
9、陳玉林鎮江市新四軍研究會理事
10、凌樹青鎮江市新四軍研究會成員
11、潘和明原凌海波的警衛員,新四軍一師通訊班長
12、楊清原29軍二五四團團長,福州軍區副參謀長離休
13、吳一里原何家灶濱海區宣傳幹事
14、江帆蘇中軍區海防團教導員
15、黃新原孫二富的警衛員、警衛排長
16、13、15、見文中
17、童兆連先後為陶勇的衛士班長、姬鵬飛的警衛員
18、葛玉華原蘇北九分區海防大隊,海軍吳松要塞區政治部化驗員
19、楊正富原孫二富船上司機
20、孫小晶是孫二富的孫女現住如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2: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