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居正是萬曆皇帝害死的?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10-5-13 18: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電視劇《萬曆首輔張居正》已播完。大結局部分,提到了張居正的死因。編劇似乎有一個結論,張居正是萬曆皇帝害死的。比如,萬曆皇帝囑太醫下反葯、送海狗腎、不許其自行尋醫等等。看了這一段,心裡有點堵。這有點誤人子弟啊。戲說歷史,即使是電視電影,也還真不能搞到「戲弄」的地步。

    關於張居正之死,正史記載相當簡單。《神宗本紀》只用了「卒」字。《張居正傳》則述:「亡何,居正病。帝頻頒敕諭問疾,大出金帛為醫藥資。四閱月不愈,百官並齋醮為祈禱。」什麼病,沒說;萬曆皇帝經常詢問病情,並不惜血本為其醫治;百官都為其祈福。實不知,電視劇描寫萬曆皇帝明目張胆加害張居正的依據是什麼。遍尋正史野史,也著實找不到類似的說法。

    申公以為,對張居正,萬曆皇帝雖有心厭之、卻絕無膽敢加害之。雖說,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有怨恨,這是事實,明史說萬曆「心頗嗛保、居正矣」。張居正和馮保兩人,對萬曆皇帝而言,就是兩位管教嚴格的長者,其心目中的威嚴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慈聖訓帝嚴,每切責之,且曰:『使張先生聞,奈何!』於是帝甚憚居正。及帝漸長,心厭之」。萬曆皇帝怕張居正怕到這個程度,也是少見的。一個大伴,一個首輔,加上慈聖李太后,構成了萬曆朝前十年的基本權力格局,至於萬曆皇帝,頂多就是一個擺設而已。這個權力「鐵三角」,至少在萬曆八年,還可以決定萬曆皇帝的政治前途和政治生命。萬曆皇帝心裡不爽,也頂多是心裡想想而已,他是斷不敢有任何的表相流露的。也就是說,只要張居正活著,那怕還有一口氣,萬曆皇帝就不敢有一絲的不敬。

    此外,萬曆五年「奪情事件」之後,張居正的權力達到頂峰。說是首輔,其實是一個攝政的地位。史書用一個詞,叫「威柄之操」。當時,張居正的威權,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用人如此,整人亦如此。沒有他張居正不敢做的事。他張家的家奴游七,甚至都可以入官。萬曆皇帝,他幾乎可以不放在眼裡。連皇帝要用點錢,他張居正不僅可以逐條駁回,還要嚴辭教訓一番。張居正生病之後,依然大權不放,但凡重要的事項,仍由他一一批複。同為輔臣的張四維都不敢以閣僚自稱。差不多病到快不行了,張居正還在安排潘晨等人輔政接班,不願其大權旁落。可以說,儘管有人「益惡之」,對張居正之病幸災樂禍,但此時之張居正,仍然權力在握,可以決定任何人的政治前途。他決不會像電視劇所說的那樣,任由萬曆皇帝和那個叫張鯨的太監擺布。有一個細節更可笑,張居正的結髮老婆從湖北老家趕來,居然被錦衣衛擋在門外。這怎麼可能??

    關於張居正的死因,野史有不少說法,可以參考。

    第一種說法,張居正死於痔瘡發作。痔瘡是肛門直腸部位的常見病,發病率高,中國有「十人九痔」之說。痔瘡的原因:長時間坐或立、過量飲酒、過度性交、缺乏運動等。據說,張居正的死,則是一次「痔瘡手術」。據說,張居正曾請名醫動手術割除痔瘡,結果動完刀,張居正就再也起不來床了。野史有說,稱張居正奏疏自陳病情。比如:「臣宿患雖除,而血氣大損,數日以來,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四肢無力,寸步難移」。還比如,張居正在《答上師相徐存齋三十四》中說:「賤恙實痔也,一向不以痔治之,蹉跎至今。近得貴府醫官趙裕治之,果拔其根。但衰老之人,痔根雖去,元氣大損,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幾於不起。日來漸次平復,今秋定為乞骸計矣」。痔瘡不致於致命,但動手術卻可能致命,依當時的醫學外科水平,顯然是有可能的。明史專家酈波教授也是同意這種說法的。也有今人據此懷疑,張居正可能是死於直腸癌,也是猜想而已,不足為據。

    第二種說法,張居正死於縱慾過度。明代筆記小說,都有類似說法。張居正生活不檢點,這是事實。尤其是奪情事件之後,張居正有很大變化。史說其「自奪情后,益偏恣」。有傳說,張居正有姬妾四十餘位。為應付此事,張居正大吃春藥,其中包括名將戚繼光曾進獻「海狗腎」和美女(註:明史稱戚繼光「操守不如」)。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八申時行傳》說:「(張)得之多御內而不給,則日餌房中藥,發強陽而燥,則又飲寒劑泄之,其下成痔。而脾胃不能進食。」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則乾脆說:「昔張江陵相,末年以姬侍多,不能遍及,專取以劑葯,蓋薊帥戚繼光所歲獻,戚即登之文登人也。葯雖奇驗,終以熱發,至嚴冬不能戴貂帽。百官冬月雖承命賜爰耳,無一人敢御,張竟以此病亡。」據說,張居正死時「皮膚燥裂,如炙魚然」,就是縱慾而亡的癥狀。這一說法,認同者較多。明朝中葉,朝野上下確實縱慾成風,引為時髦。幾任皇帝,都因此而亡,服紅丸,淫幼女,引為時尚。真是上行下效,民風大壞。一部《金瓶梅》,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成書的。

    總之,張居正死了,死於其自身原因。他的死因,與萬曆皇帝八竿子打不著。

    張居正死了,萬曆皇帝心中的畏懼感才真正消失(帝甚憚居正)。他先試探著從馮保下手,謫其回南京,然後又在張四維等人的幫助下,迎合野朝上下對張居正專權橫行的怨恨,狠狠地清算了張居正。

    呵,予觀張居正最後十年,得罪的人實在太多了。有此下場,也在情理之中。此乃后話。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7: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