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空軍殲-8Ⅲ項目被迫下馬的幕後背景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10-4-6 12: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殲-8系列戰鬥機在中國航空技術發展過程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首次飛行開始到現在已經經歷了40年的發展過程,這個期間殲-8系列戰鬥機在結構、性能和機載設備上都有很大的變化,但相比出口型殲-8ⅡM和殲-8D受油機等多次公開展示的型號,沒有最終完成試飛和裝備的殲-8Ⅲ可以稱得上最為神秘,這個型號從項目開始就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多猜測。國外媒體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判斷中國在發展殲-8的新改型,殲-8Ⅲ這個型號從2000年前後在國內互聯網的論壇中也開始出現,軍事裝備保密政策使國內、外對殲-8Ⅲ的改進範圍和技術標準眾說紛紜,直到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出現了一架標有殲-8Ⅲ序號的510樣機后,殲-8Ⅲ這個被幕布遮蔽了十年的神秘機型終於暴露在公眾面前,這個沒有最終完成試飛工作的失敗型號也掀起了最後的漣漪。

    "和平典範"的失敗和殲-8Ⅲ的開始

    殲-8Ⅱ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時的技術標準存在很明顯的不足,主要的問題表現在機載雷達火控系統的技術水平過於落後,相比當時空軍已經開始接觸到的西方三代機同類系統,殲-8Ⅱ的操縱和火控存在複雜程度高和使用效果差的明顯問題,蘇聯早期戰鬥機遺留的設計思想限制了殲-8Ⅱ在現代化戰爭中的作用。中國為了應付蘇聯軍事威脅與美國合作改進殲-8Ⅱ的電子設備,是中國與西方關係惡化前進行的層級最高的軍事航空合作項目。引進全套航空電子設備對殲-8Ⅱ進行改進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突然出現的政治動蕩讓中國在"和平典範"上栽了個大跟頭,最終得到的收益與投入的大量資金相比遠遠不成比例。中美關係因政治問題迅速惡化后殲-8Ⅱ的改進項目僅處於開始階段,送到美國的殲-8Ⅱ樣機還不具備基本的飛行試驗能力,半途而廢的電子設備改裝工作也無法進行最後的綜合調試,投入巨大資源進行的"和平典範"在1990年時已經在實際上夭折。中國想依靠自己的力量為殲-8Ⅱ改造雷達航電的能力是有的,但發展出自己的綜合航電在時間上卻不能滿足迫切的軍事需要,引進國外先進成品應急並進行技術參考符合當時的裝備和政治條件,只是任何人都沒有預料到蘇聯形勢變化會如此迅速的改變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

    中國在1990年後已經不可能從美國得到計劃中的55套改裝設備,但與西方關係的惡化和同時期蘇聯及東歐局勢的動蕩,導致中國航空兵對先進航空武器裝備的需求顯得更加迫切,改善殲-8Ⅱ戰鬥力的措施再次成為軍事航空技術發展的重點項目。殲8II完成後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國內機載雷達火控和導彈武器性能落後,中國引進美國電子設備和武器改裝殲8II的項目又因為政治因素而終止,技術引進的中斷迫使中國航空工業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完善殲-8Ⅱ,而這個努力所出現的成果就是被稱為"爭氣機"的殲-8Ⅲ。中國在先進技術的引進方面並沒有將全部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里,國內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也發展了自己的先進航電系統,相當於"和平典範"項目的PD雷達樣機在1990年開始飛行試驗,1979年開始的綜合航電項目在1990年也得到了突破性進展,相當於F-16綜合航電的873航空電子綜合系統也開始應用於殲-8Ⅱ驗證機。國內從1979年開始的大量航空電子系統開發工作到1990年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從美國引進雷達航電的失敗反到促進了873等項目的工程實現速度。殲-8Ⅲ就是在這個大環境下提出的對殲-8Ⅱ進行改進的戰鬥機發展項目,早期計劃中殲-8Ⅲ將在2000年時與新殲(殲-10)和殲-7E共同構成新一代戰鬥機裝備,滿足航空兵部隊在2000年作戰環境下對戰鬥機裝備的要求。

    殲-8Ⅲ採用了總體性能與"和平典範"計劃相當的雷達火控和綜合航電系統,殲-8Ⅲ在國內裝備和引進的戰鬥機中首個具備雙桿操縱系統,利用平顯和下顯構成了儀錶電子顯示系統,利用數據匯流排將國內自行開發的十餘項航空電子設備進行合理的綜合。殲-8Ⅲ能夠在全天候條件下滿足攔截和格鬥空戰的要求,先進火控系統具備較好的迎頭攔截和攻擊低空目標的能力,在使用先進導彈武器時還擁有同時打擊2個目標的能力。殲-8Ⅲ在保證對空作戰能力的同時具備一定的對地/海目標攻擊的能力,機載雷達和航電整體性能上與國外第一代綜合航電基本相當,在航電武器整體性能上超過台灣空軍裝備的IDF與F-16A/B。

    殲-8Ⅲ開始研製的時候俄羅斯蘇-35正在世界各大航展上努力賣藝,蘇-35的三翼面布局和中國從俄羅斯蘇-27SK,使國外很多軍事評論單位對殲-8Ⅲ的技術狀態走上了歪路。當時分析殲-8Ⅲ時大都認為殲-8Ⅲ會採用有利於機動的三翼面布局,並且根據這個條件殲-8Ⅲ進行了大量的估算和分析,但是事實證明採用三翼面的殲-8確實有但卻不是殲-8Ⅲ,而是在2000年公開展示的殲-8ⅡACT電傳技術驗證機,真實的殲-8Ⅲ則中規中矩的保持了殲-8Ⅱ的基本氣動和結構。殲-8Ⅲ從整體上來看並沒有對殲-8Ⅱ的氣動和結構進行外表可見的改進,曾經計劃中的小邊條和前緣縫翼都沒有得到採用,在殲-8ACT上已經完成飛行試驗的電傳飛控裝置和靜不安定布局,也因為成本高和技術不夠成熟而沒有在實用機型開發在應用。

    很多分析文章和網路傳言對殲-8Ⅲ的改進方法和技術狀態出現判斷錯誤,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清楚的了解殲-8Ⅲ在設計時遵循的原則。殲-8Ⅲ主要是利用"六五"和"七五"期間技術進步解決殲-8Ⅱ的技術不足,爭取在2000年前完成定型試飛工作並完成批量生產和裝備。時間上的因素使殲-8Ⅲ不可能採用過多可能影響進度的新技術或新成品,嚴格來說殲-8Ⅲ只是用國內設備和成品完成了"和平典範"未完成的工作,相對殲-8Ⅱ有限的結構改動也只集中在加強飛機的結構和載荷條件,殲-8Ⅲ的氣動布局和操縱系統與殲-8Ⅱ相比都沒有明顯的變化。殲-8Ⅲ基礎條件上唯一稱得上改進的就是採用了新開發的WP-14,如果按照WP-14和WP-13AII的理論數據分析殲-8Ⅲ和殲-8Ⅱ的飛行性能,發動機推力更大的殲-8Ⅲ在起飛性能、爬升率和穩定盤旋上可以得到提高,但是因為機體設計變化不大所以相比殲-8Ⅱ的提高幅度有限。殲-8Ⅲ採用比殲-8Ⅱ更複雜的電子設備和加強結構后必然增加結構重量,翼面積不變則殲-8Ⅲ更高翼載荷不利於飛機的高空和瞬間盤旋性能。殲-8Ⅲ在飛行性能和格鬥空戰能力上相比殲-8Ⅱ應該並無突出的改進,但綜合航電和PD雷達的使用明顯改善了飛機的綜合作戰能力。



    殲-8Ⅲ這個"爭氣機"是替代"和平典範"要求的國內自主改進型,開發期間台灣海峽問題的突變促進了國內航空裝備的發展,作為90年代中期國內唯一能夠生產的較現代化戰鬥機型號,殲-8Ⅲ受到中央軍委和航空兵部隊的重視並得到了重點發展的地位。殲-8Ⅲ研製計劃是研製3年後首飛並在5~6年內完成定型試飛,到2000年前後完成200架飛機的生產裝備任務,保證航空兵部隊得到一種具備較強戰鬥力的全天候戰鬥機。殲-8Ⅲ相比殲-8Ⅱ改進幅度不大的特點有利於加快開發研製的速度,但是科研資金投入有限使原型機的生產數量過少,發動機故障問題又導致對項目起關鍵作用的原型機先後墜毀。殲-8Ⅲ每次墜機事故恰恰都發生在對項目發展最關鍵的樣機上,對型號技術完善和試飛工作所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殲-8Ⅲ的雷達火控和顯示系統到2000年時已經有更好的替代型號,但WP-14發動機卻仍然無法克服設計和使用中存在的大量問題。發動機問題導致殲-8Ⅲ在最有利的時機完全無法滿足裝備的需要,設計單位被迫將已經完成的成熟航電武器系統用來改造殲-8Ⅱ,曾被寄予厚望的殲-8Ⅲ則作為發動機試驗機消耗掉剩餘的時間,錯過機遇的殲-8Ⅲ最後只能作為中國戰鬥機發展的失敗者黯然退場。殲-8Ⅲ的失敗主要是冒險應用的動力裝置在技術上很不成熟,而WP-14對飛機性能的作用相比成熟的WP-13B並無突出的改善,WP-14改進到現在仍然沒有真正滿足實用的可靠性標準,新機配新發的技術冒險從實用角度並沒有體現出積極的意義。

    殲-8Ⅲ大批量生產的計劃最終失敗在動力裝置選擇不當的問題上,浪費了大量時間資源和精力后不得不退回原地重新開始,航空科研單位從殲-8Ⅲ發展的成敗得失中取得的教訓非常沉重。動力問題長期以來都是中國飛機發展過程中的瓶頸,但很多因為發動機問題下馬的型號大都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像殲-8Ⅲ這樣完事具備卻被發動機拖下馬的型號卻非常少見。中國現在已經開始了對新一代戰鬥機的全面發展,新型作戰飛機必然會對動力裝置的性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新飛機與先進發動機的組合不可避免的要增加技術上的風險。殲-8Ⅲ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成為新型飛機開發方案和過程中用以參考的有益資源。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7: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