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男子髮絲上刻260字 欲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圖)
[列印本頁]
作者:
藍藍的天
時間:
2010-3-9 13:08
標題:
男子髮絲上刻260字 欲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圖)
王志偉在進行微雕創作。
常州一位微雕藝術家前日僅花了三個多小時的工夫,一氣呵成地在兩根長僅4厘米、粗細只有一根頭髮般的象牙上成功刻上一段260個字的《波羅密多心經》,這些字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他準備拿著這幅作品去申報吉尼斯紀錄。
三小時不能開小差
昨天上午,常州雕刻工藝美術師王志偉在家裡眯著眼睛,拿著刻刀和放大鏡在一個米粒般大小的象牙上雕刻著。見有人來訪,他放下手中的工具,小心翼翼地拿出已經雕刻好的兩根白「頭髮絲」。「這是兩根象牙磨成的,粗度和一根普通的頭髮差不多。」王志偉介紹說,這種雕刻方式叫「發刻」,在從事這種雕刻的時候,周圍環境必須非常安靜,雕刻者的思想上不能開一點小差,必須一鼓作氣完成。這兩根「頭髮」就是前一天的凌晨一氣呵成完成的。
隨後,王志偉還拿出他最近新雕刻的一些微雕作品,這些作品的精細讓人嘆為觀止,尤其是一根象牙筷子微雕。這是一根和普通筷子一般大小的象牙筷,寬近一厘米,這根筷子上刻有一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圖》!用放大鏡一看,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
王志偉說,他是子承父業,他可以在一個直徑8毫米的珍珠上刻100多字。他的父親是常州著名工藝美術大師王清源,父親可以在米粒般大小的珍珠上刻下一首完整的百字左右的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雪》。父親曾任常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今年已經77歲的高齡,還在繼續創作。
「一粒米」是蘇南一絕
王志偉介紹,父親王清源一邊堅持從事微雕藝術創作,一邊研究創新微雕工藝品包裝。他為「一粒米」的微雕設計了古代香爐式的包裝,上端置一放大鏡,其外再加錦緞包裝盒,使微雕工藝品便於保管和收藏,增加欣賞價值,其「香爐」座至今仍是「一粒米」的唯一包裝 。父親的「一粒米」曾赴日本展出,影響極大。
1992年,北京一位機關幹部慕名尋到王清源,請他在一粒珍珠上雕刻三隻嬉戲的國寶熊貓,並刻兩行英文。後來才知道,這是國家體委領導張燮林為「申奧」而贈送給奧委會原主席薩馬蘭奇的見面禮,受到薩翁的青睞。1994年3月16日,為慶賀藝術大師劉海粟的百歲壽辰,常州市政府特地請王清源創作「一粒米」作為賀禮,劉海粟大師見后大悅,稱其微雕藝術為「蘇南一絕」。
市場上贗品泛濫
王志偉稱,微雕是常州傳統的手工藝品之一。微雕藝術是由中國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演化發展而來的傳統工藝美術,能在甲骨、象牙、珍珠、竹、石、瓷器、毫毛上施展技藝,山水、人物、花鳥、禽獸、書法等不同題材內容都能在藝人刻刀下獲得生動表現。王志偉說,這種象牙微雕工藝是在大到寸余的象牙板上、象牙戒面上雕刻,小的則在象牙筷子上以至一粒米大小的象牙板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鳥蟲魚。 這不但要求作者有極大的耐心,而且要求作者有極為嫻熟的技藝。一件精美的微雕工藝品,是藝人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晶。製作要經過鑿、鏟、磨光等多道工序。雕刻主要有深淺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等技法。 現在不少路邊小攤所出售的小掛件也打著微雕的旗號,其實這些東西只是用專門的筆寫的,一個「米粒」上只能寫出十個字左右,雕刻時用不著放大鏡,普通的肉眼就足夠了。
年輕人來學的不多
「微雕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但現在學習微雕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一方面是因為練微雕沒有多少收益;另一方面,很多初學者沒有耐心,因為學習微雕不僅要耗費好幾年時間,同時要求學習者具備書法和繪畫基礎。「沒有三五年的基礎訓練,根本刻不好。」王志偉表示。
據稱,微雕藝術對從業者的要求很高,從業者必須具有良好的目力、耐力和堅實的繪畫、書法功底。要有10年以上的基本功。否則,要想洗鍊流暢地運用刀法、全面地構思每一件畫面是不可能的。另外,搞微雕必須在工具製作上做一番研究,才能得心應手。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