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搞活」教育才能多出人才

[複製鏈接]

3105

主題

3648

帖子

259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chulton 發表於 2010-2-15 10: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南方報網  2010-02-15
   
    摘要:這個學生是在家教育出身,但是彬彬有禮,工作敬業,技術高超。接觸這些學生,對我自己也是一種衝擊。我由此經常在反思,我們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有多少可以改進的地方?幸運的是,從事這種反思的人現在很多,遲早,關於教育的公共思考,會讓教育的改革接近一個臨界點。
   
    2010年1月底,美國田納西州移民法官勞倫斯·歐波曼(Lawrence O.Burman)宣布,批准德國家庭羅邁克(Romeike)一家的政治避難申請。該法官表示,「我們沒辦法讓所有國家都按照我們的憲法來行事……不過,此案中被侵犯的權利,是一種基本人權,是任何國家都沒有權去侵犯的。」
   
    什麼權利如此神聖,以至於一個歐洲發達國家的公民,在柏林牆倒塌之後,要來美國避難呢?原來,羅邁克夫婦是虔誠的福音派基督教徒,由於德國公立學校的教育和聖經教導距離越來越大,夫婦倆決定自己動手,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根據德國法律,兒童必須進入公立或私立學校就讀,否則父母將接受罰款,甚至被捕入獄。2006年10月的一個早晨,德國警察就進了羅邁克的家門,強行將孩子帶走,送往學校。2007年,德國上訴法庭規定,在特別情況下,德國社會服務機構可以將孩子從父母身邊帶走。這個時候,羅邁克夫婦決定離開這個國家,「投奔自由」,結果和當年逃避迫害的清教徒一樣,遷到了美國。
   
    這個政治避難,可能是最沒有政治含量的「政治避難」了。他們避的不是難,而是一種教育體制。那麼,是不是德國教育本身存在問題呢?在歐盟,德國、荷蘭、比利時是三個率先實行18歲之前義務教育的國家。但根據2006年聯合國發布的一份特別調查員報告,德國的教育系統里存在隱形的不均衡,比如存在針對貧困家庭、移民家庭的學生和殘疾學生的不公待遇。聯合國的報告中特意呼籲德國政府開展全國性的辯論,為弱勢群體的學生,尤其是移民家庭的學生提供均等機會。
   
    但是,羅邁克夫婦的在家教育案,更多是暴露了德國和美國之間教育思維的深層差異。在給予羅邁克夫婦避難申請的時候,法官說德國的做法「古怪」而「愚蠢」。在美國,父母如果對學校不滿,決定在家自己教育孩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誰也不能阻擋。選擇不進入正式教育系統的學生是一個龐大的群落,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在家生」(homeschoolers),或許我們也可以稱為「私塾生」,只不過私塾的先生往往是學生自己的家長。由於統計的困難,在家接受教育的學生人數眾說不一,但一般認為是在90萬-200萬之間,2009年《今日美國》上一篇文章給出的數字為150萬。
   
    美國政府沒有禁止這些家長在家教育兒童的做法,而大學,一般也不排斥在家接受教育的學生。學生可以掛靠在附近學區,或者某個私家教育機構,獲得成績單,參加考試,然後同樣進入大學,包括哈佛等著名高校。在家教育司空見慣,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田納西的移民法官會對德國的做法大為驚詫,寧願讓「友邦」德國難堪,還是批准了政治避難申請。
   
    德國駐美國大使館針對此事有一間接評論,說德國的強制教育是希望保證教育質量。但是有趣的是,美國人選擇在家教育的原因,第一項就是「在家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48.9%)。其他原因依次是宗教原因(38.4%)、學校學習環境(25.6%)、家庭原因(16.8%)、能夠提供更好的個性和品德教育(15.1%)(數據來源為美國全國教育中心資料庫)。
   
    在我們的周圍,在家接受教育的學生比比皆是。我過去部門的兩個實習生都是通過家庭私塾完成了中小學教育,然後直接升入大學學習。其中有個實習生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這位同學因宗教原因在家接受教育。或許他沒有機會接觸公立學校所有的課程,但他也有更多時間去學他喜歡的課程。他喜歡電腦。在高中的時候,就自辦網站,評估筆記本電腦性能。他做得小有名氣,廠商紛紛將自己的電腦寄過來給他評估,並開出報酬。大學還沒有去上,就自己買了一輛新車,讓同齡的學生羨慕不已。後來上大學,沒時間經營網站了,於是將其出售,潛心學習。這個學生是在家教育出身,但是彬彬有禮,工作敬業,技術高超。接觸這些學生,對我自己也是一種衝擊。我由此經常在反思,我們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有多少可以改進的地方?幸運的是,從事這種反思的人現在很多,遲早,關於教育的公共思考,會讓教育的改革接近一個臨界點。
   
    不過所有的反思,最後都會落到環境問題上。美國政府和美國家長能允許這麼大規模家庭私塾的存在,體現了其教育環境的寬鬆,這是很多國家,包括其他發達國家很難超越的一點。當然,美國的教育狀況,美國人自己並不滿意。各個時代,尤其是蘇聯衛星上天,日本經濟崛起,中國全球稱雄的時候,美國人總是受刺激,總是高喊教育危機來了。可是多少年下來,為什麼這個國家還是人才輩出,拿諾貝爾獎如囊中取物呢?關鍵還是其教育不拘一格,各種教育形式并行不悖,這有點像我們百家爭鳴的那個時代。
   
    雜文家鄢烈山先生在2月10日的《南方都市報》上撰文稱:「只要教育的大環境改變了,適合於出人才,何愁優秀人才不湧現?」目前中國的教育改革走在一個十字路口。如鄢烈山先生所言,教育「不是誰能計劃生產的」。如果以為將甲乙丙丁諸元素,按一二三四順序組合,便有了最佳的教育,那一定是有偏差的。更重要的改變,應該是營造一個寬鬆合理的環境,或者說將壓得過緊的手拿開。
   
    好的教改,是越改越活,而不是越改越死。三十年前,有人高瞻遠矚,提出了個說法,叫「搞活經濟」,於是便有了今日中國的強盛。如果從今天開始,中國開始「搞活教育」,三十年後的中國,又是什麼樣的局面呢?不妨想象一下。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沙發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0-2-17 07: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瘋瘋顛顛 於 2010-2-17 07:47 編輯

師資是辦好教育的根本. 上世紀2-30年代的蘇州中學. 人才輩出就是有全國中學中最好的師資. 他們都是大師級人物. 網友有興趣可仔細讀 " 蘇州中學「校園十五景」(組圖17幅) " 及  "院士錢偉長:感謝在蘇州中學求學的日子 " 二帖.
世人皆醉我獨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2-22 11:19 | 只看該作者
名師出高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2: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