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什麼叫「租界」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1-31 10: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在中國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於港口城市。

  租界的定義

  漢口俄租界「租界」這一名詞在中文中出現的時間為1860年代。一般認為,租界要具備中外文件條約作為依據,有明確的地域四至,區域內的外國居留民行使獨立完善的行政、司法體系。中國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為藍本,並影響到其他租界。租界最主要的特點是內部自治管理,並不由租借國派遣總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機構——工部局,擔任市政、稅務、警務、工務、交通、衛生、公用事業、教育、宣傳等職能,兼有西方城市議會和市政廳的雙重職能。

  與被割讓的領土不同,租界在名義上其領土仍屬出租國,並且自身不具備治外法權的屬性。但歷史上租界使用國均是藉由本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取得公民領事裁判權。租界的行政自治許可權制了租讓國在其區域內行使行政權,部分租界甚至還有立法許可權(《中國人權發展紀錄》,第一章第5節)。租界的領土主權所有國將租界視為外國領土,不敢輕易干涉租界內部事務,更別提軍隊、警察開駐,因此難以對租界內的行為進行司法活動,要從租界引渡犯罪的非租界使用國公民一般就會很困難。這個特點也往往令租界成為一些持不同政見者或戰爭時期平民的避難場所。

   租界一般分佈在沿海、沿河等通商口岸或便於貿易活動的城市中,換言之就是外國資本主義能夠進行經濟活動的地點。由於租界的特點,外國人多願意在租界投資辦廠或從事貿易活動,此外也建立教堂進行傳教、開辦具有本國特點的學校、醫院、墳地等附屬設施。因而租界的經濟文化繁榮程度往往遠高於其周圍的地區,依照城市發展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成為該城市的商業中心,並以租界為中心向外慢慢擴張,為城市留下有別於傳統文化的,濃厚的外國特色。並成為拉動城市部分相關行業發展的契機。對於相當多曾經是通商口岸的城市而言,其城市的幾何中心一般都有租界的影子,可見租界對部分城市區位因素的影響。 

  與近代各國在北京設立的東交民巷使館界不同的地方在於,租界是許可外國人(不僅是外交人員)進行任意不違反國籍所屬國的活動。換言之就是租界內的活動可能有違反租借地所在國法律的行為。同等性質的還有「居留地」。

   20世紀30年代上海法租界的巡捕,其成員多來自安南,也包括不少中國人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費成康的研究則指出,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當地行政管理權的合法的外國人居留、貿易區域。一般由開闢國領事或由僑民組織的工部局之類的市政機構來行使這些權力,形成不受僑居國政府行政管理的國中之國。

   租界分為兩種,一種租界是只有一個使用國的單一租界,一般的稱呼方式是「某某國租界」,這樣的租界是分佈範圍較廣的一種形式。但也有數個國家共同享有一個租界的行政權,如香港九龍城、廣州沙面、廈門鼓浪嶼等地,這樣的地區則被稱為「公共租界」。由於公共租界內的行政權分屬租借各國,因而在管理上往往效率低下,成為部分人進行不正當甚至是違法活動的場所。

   在中國,公共租界還出現了近代歷史上具有警察意義的公務員——「巡捕」。巡捕的組成不僅包括租界使用國公民,印度人、安南人、中國人也有擔任巡捕的紀錄。巡捕以租界使用國的法律為基準,加上部分中國籍巡捕存在有針對本國公民濫用職權等違法行為,故而經常被當地人稱為「漢奸」、「走狗」等具有民族主義情緒的稱呼。

   在1876年以前與中國有關的所有租界條約中,外國人居留地都只有土地的租賃使用權,而沒有占有權。太平天國時期,李秀成曾率兵攻至上海近郊,由於太平天國早先的政治領袖楊秀清曾公開要求外國不要插手干涉太平天國的活動,被外國人解讀為不支持本國勢力在中國的存在,因而他們在租界組織了「洋槍隊」,協同巡捕維護租界安全。原來租界沒有中國人居住,由於富商逃難而入,導致租界當局借口人滿為患,擴大地界;借口維護華洋雜居現象后的治安,設立員警和法庭;這些原本只屬於國家機關的行政機構不斷發展,並最終形成「工部局」(Municipal Committee的中文譯名)。

   後來,工部局成為一個擁有軍隊、員警、監獄和法庭的租界行政機構,又有徵稅、審判、管理市政設施、教育衛生等各項權力,成為租界事實上的政府。這套制度在上海完善後,被推廣到其他口岸。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使之合法化。

  歷史

   現在租界由於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歷史學家認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所特有的。歷史上19世紀中葉以前的日本、印度、伊朗均有租界的存在。中國上海也於1845年11月15日出現了第一塊租界。

   租界在中國

  中國天津法租界一隅歷史上中國租界內的商務活動為拉動通商口岸城市經濟發展,刺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傳播近代民主、科學文化,提供宗教信仰和政治宣傳起到了很大作用,部分租界內共公設施完善,治安相對平穩,為部分政治流亡者提供庇護,如魯迅就曾在租界生活過,並影響了他的政治觀念。其《且介亭雜文》的「且介」二字就來自於「租界」兩字。租界繁榮的經濟發展,吸引了相當數量的中國上游階層,在那裡定居,消費。上海正因其繁榮的租界,被時人稱為「十里洋場」,並很快成為中國各地租界的代名詞。

  租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直是發展遲滯的中國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租界由於其不受中國法律管制,煙館、妓院等大量不符和中國人傳統思維的事物租界中隨處可見。尤其是鴉片館,在當時很多中國人看來,租界許可這種摧毀中國人意識的毒瘤可以公開在租界中出現,是外國人對中國的蔑視和敵對的最好寫照。因而在租界煙館門外,時有暴發衝突。

   在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允許中國人前往國外做工后,出現大量外國人通過非法手段通過租界將中國人帶往國外做苦工的事件。在西方,奴隸貿易早已被法律所禁止,而實際上中國勞工是被這些外國人所買賣,用於開發海外殖民地。

  對於勞工出國協定,一般的華工根本不知其含義。在尋找出國華工的時候,廣東、福建甚至發生了外國人利用武力強制中國人簽約出國,導致一段時間內人們對華工出國一事噤若寒蟬。曾任美國駐華公使的伯駕就曾指出:「(中國的)苦力貿易原來同奴隸貿易是一模一樣的。」隨著華工出國現象產生了對這些工人的蔑稱「豬仔」。

各國租界的分佈:(1911年)

英國 7處:
天津英租界
漢口英租界
廣州英租界
九江英租界
廈門英租界
鎮江英租界
香港新界區

法國 4處:
上海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
漢口法租界
廣州法租界

日本 9處:
重慶日租界
蘇州日租界
杭州日租界
漢口日租界
沙市日租界(未建)
天津日租界
福州日租界(未建)
廈門日租界(未建)
上海公共租界日本區

德國 2處:
天津德租界
漢口德租界

俄國 2處:
天津俄租界
漢口俄租界

義大利 1處:
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 1處:
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 1處:
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 4處: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併而成)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挪威)
煙台公共租界
蕪湖公共租界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6: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