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1-13 04: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絲綢之路這個名字其實是歐洲人想出來的,是一位德國地理學家經過考察之後,認為:在歐亞大陸上,絲綢的貿易曾經作為歐亞大陸最重要的交往方式,因而提出了絲綢之路這個說法。他把絲綢之路定為從洛陽、長安出發,到中亞的撒馬爾罕。有其他的學者又認為其實絲綢真正的享用者是羅馬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歐洲貴族,所以絲綢之路的終點應該是地中海沿岸。



  我們可以把絲綢之路分三段:第一段是從洛陽或者長安到敦煌;第二段是從敦煌到撒馬爾罕;第三段是從撒馬爾罕到地中海。這其實不是簡單的一條路,而是一種交通的渠道,包括東西方之間的許多條道路。



  從絲綢之路的命名我們也可以看出,它是西方的學者研究出來的,我們才知道了自己的這部分歷史。所以人類的文明始終是互相交流的。



  絲綢從洛陽、長安到敦煌,再從敦煌穿過玉門關,運往西域,但是絲綢之路上不光是絲綢,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比如,為什麼叫玉門關呢,因為西域的美玉從這裡進入中原。



走過絲綢之路的人



  第一個是張騫,沒有張騫就沒有絲綢之路,可以說張騫是中原第一個了解到在沙漠和高山的那一邊還有一個非常興盛的文明的人。張騫出使西域的直接原因是漢朝和匈奴長期對峙。一般說早期的文明有兩種,一種是農耕文明;另外一種是畜牧文明。畜牧文明的發展跟農耕文明在時間上是差不多的,但由於地理環境不一樣,所以採取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旦形成了兩種生活方式,他們之間既有互通有無的情況,同時也會有摩擦和衝突。漢朝早年的時候,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就採取和匈奴和親的政策。經過70年的養精蓄銳,漢武帝想要解決北方的大患,張騫去西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希望有一個國家和中國合作從側面牽制匈奴,另外希望自己能飼養出很好的馬。起初他的使命沒有成功,大約在河西走廊就被匈奴扣留了;他娶了匈奴的妻子,11年後終於找到一個機會逃了。他逃出來以後沒有回長安,他就繼續往西走,找到了大月氏的居地(今天烏茲別克與哈薩克邊境兩邊),後來又到了大夏(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處兩側)。匈奴人把大月氏從原來的地方趕走了,而且殺了他們的國王,所以大月氏和匈奴有仇。但張騫去找大月氏的時候,大月氏已經安定下來,不想再去攻打匈奴了。張騫只好回來複命,他是沿著塔里木盆地之南,走另外一條路回來的。不巧回來的時候也不順利,還是被匈奴抓住,但最終又逃了出來,回到了長安。雖然他的具體使命沒有完成,但是在文化交流上做了很大的貢獻。



  首先,他第一次讓中原的漢帝國對外部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以前都是道聽途說,他很系統地做了觀察和報告。



  其次,他開闢了絲綢之路。以後的商人多是沿著張騫的路線,可以說絲綢之路就是張騫兩次從西域回來之後才開始有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正的文化交流。物質上,他帶回來優良馬種(汗血馬),另外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農作物和事物傳了過來,石榴、胡桃、胡麻、胡豆、胡瓜等移植中土,同時我們的絲織品和鑄鐵的方法也傳到歐洲。文化上,經過絲綢之路,印度的佛教哲學、希臘的雕刻藝術等都傳入中國,對後來中國文化的發展影響非常大。



  第二個人是鳩摩羅什,和從東向西走的張騫相反,他是從西到東。鳩摩羅什的父親是流亡到龜茲國的印度貴族,母親是龜茲國的公主,年輕時就讀過很多佛典,佛學修養很高,揚名西域。後來中原政府把他接到了中原,讓他主持翻譯佛經。他把許許多多的佛經翻譯成漢語。比如《阿彌陀經》、《大品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所說經》、《金剛經》,還有《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譯經總數據《開元釋教錄》為74部384卷,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翻譯的,也有他的弟子。他是總翻譯,負責校對,一般是他先用口說,別人寫出來,最後他再校對。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他翻譯的。



  第三個重要人物是玄奘。儘管鳩摩羅什在公元5世紀初作了很多翻譯,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對佛教的理解越來越深,各個教派也出現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所以玄奘決定去印度學習,帶回佛經自己翻譯。到印度他學習梵語,學習佛法,造詣很高,印度的老師都認為他是所有的學生里最好的,就給了他一個講壇,讓他宣講,18天沒有人能把他辯倒。



  從印度回來以後,玄奘受到了唐太宗的重視,讓他做一個相當於今天的副部長的職位。但是他請辭了,他說我去西域18年帶回來這麼多的經文,只有我會梵文,如果我不翻譯的話別人不會翻譯,後來唐太宗給他建立一個藏經的地方。他自己除了翻譯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貢獻,創立了法相宗。



  玄奘去過很多地方,花了5年的時間遊歷印度,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他回來后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在裡面記述了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等許多情況,這本書對唐朝在西域的擴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本書對後來的印度也有很大影響。印度後來有的歷史湮沒了,反倒從《大唐西域記》里找回很多當時的資料。19世紀印度是在英國人的統治之下,英國考古專家根據《大唐西域記》,找到了著名佛寺那爛陀寺的遺址,還有釋迦牟尼的遺物等。根據玄奘的記述,找到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遺迹。所以玄奘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也是很大的,在印度的國會裡專門有描繪玄奘西行的畫像。



  最後我要說的重要人物是一個家族,成吉思汗家族。蒙古的歷史大家都清楚,蒙古族當時生活在今天的俄羅斯和蒙古國交界的地方,是一個鬆散的部落群體,後來鐵木真統一了很多的部落,組成部落聯盟,初步具有國家的形式。他成立了蒙古以後,直接接觸到的是河西走廊,他四次攻打西夏,這是党項人建立的國家,在現在的甘肅、青海一帶。又往西打到今天的哈密、吐魯番這一帶,也就是進入了絲綢之路了。當時統治絲綢之路西段的是勢力很大的花剌子模,成吉思汗派了一個貿易使團到這個國家進行貿易,花剌子模的邊臣看不起成吉思汗,殺了使者;後來成吉思汗就向西打到裏海,把花剌子模的國王給追到一個小島上,在那裡死去。後來整個西域都在蒙古的統治之下。以後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一直打到多瑙河,滅了已經有400餘年的基輔羅斯,即今天俄羅斯的前身。當時基輔羅斯的首都在今天烏克蘭的基輔,這裡被蒙古人統治了200多年。另外一個蒙古分支的統帥是旭烈兀,蒙哥的弟弟,他們沿絲綢之路向西打到巴格達,當時這裡是已經統治了中東五百年的阿巴斯王朝的首都,是整個伊斯蘭世界的中心。



  蒙古人為什麼打贏了?首先,蒙古的軍隊全部都是騎兵,沒有步兵,機動性非常高。而且他們對馬的控制非常好,他們都會用兩隻腳控制馬,兩個手可以空出來射箭,而且他們使用的弓又輕又強,這個很重要。



  其次,他們解決了一個輜重給養的問題,蒙古人的方法是一個騎兵帶著五六匹馬一塊走,沒有後勤部隊,士兵們換著馬騎,餓了就把馬殺了,利用馬骨做成箭,所以蒙古的軍隊永遠是身上的箭非常多。而由於蒙古的軍人從小訓練的關係,能夠吃苦。這就使蒙古軍隊的戰鬥力非常強。



  另外,從戰法上來講,蒙古人採取了「驚駭」戰法,蒙古軍隊對不投降的城市採用「屠城」的手段,就使很多城市出於恐怖而投降,並不是每一個城都打硬仗。



  蒙古人從中亞和西亞帶回了很多的士兵、軍人、商人、工匠和基督教教士,也學會了管理國家的行政經驗。這些人對於後來蒙古滅金滅宋都產生了很大作用。比如南宋守襄陽守了很久,後來蒙古軍隊就調集了西域的將領和拋石機攻破了襄陽。



  蒙古人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與西方的交流,它把很多東西都帶到西方去了,西方的很多東西和文化也過來了。蒙古人後來接受了景教與藏傳佛教,從回鶻人那裡學會用粟特字母書寫蒙古語。最初粟特字母是粟特人借用中東傳過來的阿拉美字母,然後將這套字母傳給回鶻人,回鶻人傳給蒙古人,蒙古人再傳給滿人,所以滿族的字母是從敘利亞來的,這是文化交流的另一個例子。



  中國的印刷術,火藥,特別是讓西方所驚訝的紙幣傳到了歐洲,阿拉伯的曆法和醫術又傳到中國。朱元璋剛剛開國的時候就下令我們要繼續用「回回曆」。因為當時中國的曆法已經不如阿拉伯的曆法好。總而言之,蒙古的西征從客觀上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在絲綢之路上設立了許多驛站,從地中海到北京只需要15天。



絲綢之路上的民族



  絲綢之路是民族遷徙的走廊;多元民族在這裡融合。究竟先後有哪些民族呢?我這裡講三個民族。



  第一個是吐火羅人,這個概念大家比較不清楚,我之所以願意講吐火羅人是因為剛剛過世的季羨林先生,他的專長就是吐火羅文。吐火羅人大約在2000年前進入河西走廊,當時最大的一支力量是月氏,被匈奴打敗以後遷移到蔥嶺一帶,後來滅了當時的大夏國。在總體上講,吐火羅人的典籍、經書和商業文書都是用他們的語言和印度的字母拼寫的。他們跟樓蘭人、于闐人、吐魯番人都屬於印歐語系。吐火羅人很早就信了佛教,後來又信摩尼教,也信景教。大致說吐火羅人的語言跟拉丁人、希臘人比較接近;距印度語、波斯語反而遠。



  接著我要說說粟特人,就是唐朝時一般所說的胡人。他們本來居住在今天的烏茲別克一帶的地方,在錫爾河和阿姆河之間,說一種屬於東伊朗語的語言,跟今天的伊朗人講的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中國的史書中把他們稱為「昭武九姓」,按照音譯分別姓石、康、安、何、曹等。粟特人在中國做生意的很多,整個絲綢之路上都有粟特「胡商」。他們的宗教是瑣羅亞斯特所創的祆教,祆教的經文是以阿拉美字母拼寫成的粟特語,阿拉美字母誕生在今天的敘利亞一帶。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突厥人。他們本來住在大興安嶺地區,源於丁零、鐵勒、柔然,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人在和唐朝的戰爭中分裂成了東、西兩部分。東突厥後來內附於唐。西突厥向西到達蔥嶺以西。這部分突厥人在10世紀首先伊斯蘭化,然後回頭征服塔里木盆地一帶。向西走得最遠的一支到了小亞細亞,即今天的土耳其,他們統治當地的希臘人並且和他們通婚。所以今天的土耳其人血統上當然有原來突厥人的成分,但希臘人的成分更多一些。



  中亞的伊斯蘭化一直到15世紀才完成,哈密是最後一個被伊斯蘭化的。今天的突厥語分佈非常廣,除了維吾爾人之外還有烏茲別克人、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土庫曼人,以及俄羅斯境內的許多民族。



絲綢之路上的宗教



  首先是佛教。雖然佛教不是張騫通西域時帶進來的,但是,佛教是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後,在東西文化的交流中傳到中原的。佛教的傳入對中國文化影響相當大,對包括中國人的生死觀、世界觀都有影響。所以後來晉朝時的佛教徒自我宣傳時就說漢武帝讓張騫出使西域是為了帶回佛教。



  第二個我想說祆教,這是公元前6世紀瑣羅亞斯特所創的宗教,後來在波斯盛行六七百年,粟特人基本上都是信這個教的,今天的伊朗主要是信仰伊斯蘭教,但仍然有祆教。



  另外一個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3世紀創立的摩尼教。這個教在粟特人、突厥人和蒙古人之間很流行,在唐朝的時候就傳到中國來了。後來,唐朝一個皇帝——唐武宗在滅佛的時候連摩尼教一起給禁了。但是禁而不止,在民間仍有信徒,後來又傳到南方去了。宋朝時方臘農民起義,他起義的號召就是摩尼教。



  基督教。當時傳入中國時叫做景教,是始於5世紀君士坦丁堡主教聶斯托里的一個基督教派,這位主教觀點不被主流勢力接受,就開始向外傳播。後來傳到了中國,8世紀的時候在唐朝長安立了一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是穆罕默德在622年的時候創造的,據中國的回族說,伊斯蘭最早傳到中國應該是在唐太宗的時候,至少在8世紀安史之亂的時候唐政府向大食借兵,就有穆斯林來到中原,還有「胡商」中也有穆斯林,包括從海上來的「蕃客」,他們的後代就是今天中國回族的祖先。當然大批的穆斯林是蒙古軍隊從中亞帶回來的。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的後代就形成了現在的回族。比如說鄭和就是穆斯林,是隨蒙古軍隊來中國的中亞人的後代。所以鄭和身上有中亞民族的血統。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首先我要講一講東西方的藝術交流。我們知道,中國佛教藝術的成就很高,這是受到了中亞、西亞的影響,最著名的是犍陀羅藝術。而犍陀羅藝術又是希臘藝術影響的結果。在佛教的初期,佛教徒們認為佛的光輝的形象不是藝術形式可以表現的,所以他們根本不注重藝術的表現。後來佛教傳到希臘人統治的大夏以後,大夏人按照希臘文化傳統,開始對佛主塑像。這個地方就是犍陀羅,也就是今天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從這些圖片上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些雕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這些衣服的紋路。比如佛像的頭髮。而這些藝術後來又影響到中原,我們中國的佛教藝術也就間接受到了希臘藝術的影響。



  而反過來,在這種文化交流中,中國藝術也對中亞、西亞的藝術有很大的影響。蒙古西征的時候,很多中國的繪畫傳到了中亞、西亞,他們也開始學習中國繪畫的手法。比如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的細密畫,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國繪畫的影響。



  第二點,我想談一談造紙術的傳播。在唐玄宗的時候,當時的安西都護府的都督高仙芝與阿拉伯——大食的勢力在中亞的怛邏斯進行了一場戰爭,因為當地居民的叛變,唐朝軍隊被打敗了,後來因為中原的安史之亂,唐朝的勢力開始慢慢撤出了西域。就在這場戰爭中,唐軍的戰俘里有一些造紙的工匠,他們就把造紙術帶到了阿拉伯世界。撒馬爾罕成為伊斯蘭世界造紙的中心,出產的紙質量很高,直到18世紀,進行繪畫時還要找撒馬爾罕出產的紙。造紙術大約在公元750年傳到撒馬爾罕,在公元900年左右到了開羅,公元1000年時傳到了今天的摩洛哥,1100年傳到西班牙,之後再傳到法國和德國。造紙術的西傳,使得紙得以在西方世界普及,取代了羊皮和紙草,成為製作書籍的材料,就使書籍的成本大為降低,教育因而更加普及,帶動了西方文化的發展。



絲綢之路新的意義



  在今天演講的最後,我套用杜甫的詩「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以此來形容今天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曾經輝煌一時,但是,從公元16世紀起,由於海上航路的開通與繁榮,往日繁忙的絲綢之路漸漸淪為世界上最為閉塞的地區之一,頗有「落日照大旗」的蒼涼。然而,到了今天,21世紀,由於交通工具與通訊手段的發達,比如正在建設的「歐亞大陸橋」,也由於能源的重要性,這一地區又得到了世界的關注,大國紛紛視之為戰略重點。中國作為這一地區的一部分,對它的重視和了解也應逐步增加。可以說,舊時絲綢之路上的「馬鳴風蕭蕭」又獲得了新的意義。





  主持人:按照主題講壇的安排,現在開始互動交流,請現場聽講的同志提問題和張教授互動。



  提問:非常高興今天能夠聽到張教授的演講,也非常榮幸有機會和您交流,我想問張教授一個問題,中國圖書和中國文化走出去,從政府的角度最應該做的是什麼?



  張信剛:去年奧運會前有一個北京大學舉辦的冠軍論壇,我也做了發言,我正好在基辛格的後面。由於過去200到300年間,歐洲屬於強勢,西方的文化被東方了解很多,我們沒有一個受教育的人不對西方有所知,但是很多求知慾很強的西方人對中國的文化幾乎是一無所知,所以東西方之間有著文化上的嚴重的不對稱。我覺得,如果政府組織一些力量來做文化交流的事情,可以稍微改變一下這個不對稱,當然不只是書籍,還有電視、電影、廣播等等。



  提問:謝謝張教授的演講,我在外交部工作,在您剛才的演講之中更多的是強調文化之間的融合和交流,實際上從歷史和現實來說,中亞、南亞實際上是文明文化衝突很激烈的地方,您從這個文化角度怎麼判斷美國學者提出的文明衝突論?從現在來說,阿富汗也好,伊拉克也好,事實上存在很多的衝突,怎麼來看待文化之間的衝突問題?



  張信剛:亨廷頓的《文明之衝突》是1992年寫的,是冷戰剛結束的時候寫的,先是發表在美國的外交期刊里。他所預測的不同文明之間必然會引起衝突,這件事情沒有任何事實可以證明它。歷史上,文明之間有衝突,但更多的是交流。特別是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比如這次的金融危機的發生,就可以看出各個國家的互相依存,你的經濟和我的經濟是一起的。所以,我覺得文明衝突論未必能站得住腳。



  提問:非常感謝張教授的精彩演講。這些年張先生做的工作就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可能是中華文明的部分,我想問一個題外的問題,在我們向西方介紹、傳播中華文化的時候,您認為中華文明最核心的是什麼?如何從精神層面理解中華文化?另外一個問題,憑您的多年的經驗和體會,您認為中華文明能為世界文明做出哪些貢獻?



  張信剛:我想釋迦牟尼也在想這個問題(笑),這個問題很大,但是一點也不奇怪,我們都願意別人知道我們的好處。我的經歷讓我了解一些西方人的想法。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和」和「平衡」的概念,「和」並不只是說大家和和氣氣的,而是事情不要做的過度,對敵人也不要過度的兇狠,吃東西也不要過度。另外中國文化講求整體的平衡。所以我覺得中國的文化可以向外國介紹「和」與「平衡」,讓人類不要走極端,要溫和一點。



  第二,我覺得中國人的韌性比較大,就是因為在我們的哲學裡面,很早就有道家的一種辯證的想法,比如否極泰來、苦盡甘來、樂極生悲、居安思危,等等。有了這種思想,千千萬萬曆代的中國人民在苦難的時候,就能夠挨過去,他們能夠挺住,因為他們相信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有周期性的。如果相信絕對的思想,認為壞就壞到底,很可能就堅持不下去了。所以我覺得這一點對於任何人的人生,或者對於治國都有益處。



  提問:我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我注意到您的教育背景,您以前是學土木工程的,後來學生物醫學工程,但是您今天演講的主題是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是什麼使您作為理工科的學者卻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國文化研究的方向上來?您覺得,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對今天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意義?



  張信剛:第一個問題,我對文化的興趣來自於父母和長輩對我的影響;也來自我個人的愛好。我許多好朋友都是人文學科背景的,比如文學院的教授,我並不只跟工學院的老師、同學交往。



  第二,文化對每個人的自我認知非常重要。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我是來自一個什麼樣的體系很重要,當他不知道他是誰的時候,可能就會迷失自我;當他知道他是誰,他會有動力、會有信心,這個信心和動力跟自己的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絕對是有關係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沙發
jvmpzh 發表於 2010-1-13 12:26 | 只看該作者
引人入勝,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7: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