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回報捐贈者是公權對慈善本意的誤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0-1-8 06: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年01月07日07:18南方網熊偉強

  為鼓勵愛心人士積極募捐,重慶市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繫市教委直屬中小學對捐贈者給予些許回報:捐贈500萬元以上的個人,其子女或直系親屬可優先聯繫直屬重點中小學,免費入學;捐贈500萬元以上的單位,其單位職工女子可優先入讀直屬重點中小學。(1月6日《重慶晚報》)

  義務教育是政府提供的非競爭性的公共產品,全體納稅人都應該毫無差別地享有,沒有貧富之分,捐款多少更不能成為攫取教育特權的堂皇理由。一面募集捐款,用於改善教育條件和消除教育不公,同時又許諾某部分人以特權和優待,這樣怎能讓民眾相信一些非營利組織和執公器的政府是在真正地促進教育公平?

  慈善即富有同情心之義,每一位慈善家都是富有同情心之人,這種發自人性最深處的行為並沒有特權交易的意味。「中國首善」陳游標慈善濟世十餘年,捐款過億,但他並沒有要求過任何特權和優待。將優待、特權和慈善掛鉤,只能說明贈受雙方都誤解了慈善的本意:受捐贈方將捐款數額、捐款的人數視為自身的政績,而捐贈者則視之為優先享有公共產品的捷徑,雙方都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

  慈善的行為也是平等的,真正的慈善沒有以捐款數額排座次的習慣,慈善是平等的,捐多捐少一個樣。而捐贈500萬元以上的單位和個人才能享受這種優待,還體現了相關部門對捐贈行為的差別對待:不夠500萬就甭想孩子優先入學,這樣的行為直接傷害了小額捐贈者。在英國年收入僅5000英鎊的窮人,每月平均拿出收入的4.5%去做慈善。而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廣州一位乞討者先後四次捐款。他們並沒有要求回報,但差別對待只能澆滅他們的慈善熱情。要知道,這些底層的小額捐贈者才是形成良性捐贈文化的主流。 □熊偉強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0: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