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BBC: 作者訪談之六:中國魅力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0-1-6 05: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 12月 29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1:24



《中國魅力》可以作為導讀工具書。

吳芳思(Frances Wood)2009年出版了《中國魅力 - 從馬可·波羅到J.G.巴拉德》(The Lure of China - Writers from Marco Polo to JG Ballard)。這本書分門別類介紹了18世紀到1949年之間的部分被中國魅力驅使而留下經典文字的西方作者。

吳芳思是倫敦大英圖書館中國部的負責人。她以前出版的書當中,人們記憶比較深刻的,也是爭議較大的,包括幾年前關於馬可·波羅實際上沒有到過中國那本書。

身在大英圖書館中國部工作,吳芳思每天大部分時間被中國歷史環擁著。一排排書架上各個時期、各色人等留下的關於中國的文字,無聲地向她重複著一個信息:兩千多年來,無數西方人為中國著迷。

吳芳思本人學過中文,也曾多次去中國。

研究、篩選、玩味、介紹、評估這些她稱之為「被中國變成作家」的人的文字,對她來說既是工作,也是個人樂趣所在。

《中國魅力》中、英文版先後在香港和倫敦出版。

BBC中文網記者王榮在BBC國際台演播室跟吳芳思就《中國魅力》作了以下訪談。

問:《中國魅力》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答:我希望大家把它當成一本工具書,供那些想更多了解中國的西方人用來作為深入閱讀的索引和導讀。書里提到很多人,很多線索,你可以根據需要挑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閱讀。比如你對歷史感興趣,就可以只看馬可波羅的年代和西方傳教士寫的中國故事;而如果你想了解西方人描述中國的方式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我希望這本書能有所幫助。

問:從馬可波羅到巴拉德,這麼長的時間跨度,你書中或多或少提到的名字有幾百個。那麼你為什麼截止到巴拉德呢?

答:JG巴拉德是個英國作家,最近剛剛去世。他最出名的是未來派小說,描寫文明的崩潰、城鎮的敗落、社會無序、匪盜橫行。我把他收入這本書,是因為我對他的生活經歷非常感興趣。他生在上海,在那裡生活了很長時間,日本侵華時被關進戰俘營。他的童年是典型的上海租界里洋人家庭的生活。對中國有所了解的人讀巴拉德的未來派小說,會發現裡面的許多場景都取材於他童年在中國看見的,尤其是倒塌的樓房、廢棄的游泳池、野草叢生的廢墟、奄奄一息的人,等等。這些都是他9、10歲的時候跟父母一起被押進戰俘營前看到的場景。

如果你有足夠的知識和同情心,就不一定是個徹底的外人。你當然不會成為中國人,但你能理解。理解和同情心是使你成為半個「自己人」的關鍵。
吳芳思
問:時間上截止到什麼年代?

答:截止到1949年。當然,像巴拉德那樣的作家在這之後也一直在寫作,但我關注的是跟中國有關的部分,所以在1949年打住。這是因為1949年以後,或者說5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完全變了。外國人不再能像從前那樣出入中國,在那裡旅行或生活。那以後的部分可以獨立成冊。關於流派,我想這本書里大概包含了十來種不同的描述中國的方式。

問:這本書的中文版在英文版出來前已經在香港發行。你覺得英語世界和漢語世界,哪裡是目標市場?

答:在漢語世界可能這本書的讀者範圍很廣。書中涵蓋的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很有意思的一段時間,人們或許願意了解外國人當時是怎麼看待中國發生的種種。雖然不懂英文的讀者不大可能根據這本導讀去找作者原著來看,但這本書可以讓他們大致了解西方人在不同時期是怎麼描述中國的、什麼樣的西方人曾經如何去了中國、他們在中國有什麼樣的經歷。在英語世界,我覺得主要的讀者是對中國感興趣的那些人,還有就是大學生可以用來作為學習材料。

問:從多如牛毛的作者和作品中選出幾百個人,歸入十幾個流派,而且還跨那麼長時間,篩選的過程外人難以想象。你覺得目標讀者群的定位對這個篩選過程有沒有影響?

答:影響不大。我很少為某個特定群體寫東西。基本上我寫東西是為了自娛。編寫《中國魅力》期間,我讀了那麼多舊的、新的、好的、壞的中國題材的書,這本身就充滿樂趣。

問:那麼你取捨的主要考量因素是什麼?

答:這麼說吧,我不會把韓素英那樣的作者包括進來。今天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她了,但二、三十年前韓素英儼然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國題材作家,要看中國題材書的人必讀韓素英,她對中國的看法成了每個人的看法,很像後來張戎和她寫的《野天鵝》。我更傾向於選那些不太為人所知但往往很有水平的作家。當然我也收入了很多知名作家,可也選入不少鮮為人知的。


問:就是說你不喜歡的作家就不包括在書里?

答:那當然。我認為這是作者的特權。如果我真的要向讀者介紹我自己喜歡的所有中國題材的書,恐怕編十集都不夠。我家裡塞滿了這些書,圖書館里塞滿了這些書,而我幾乎每本都喜歡。所以,在版面有限的情況下,你就得冷酷無情地把一些人排除在外,站在編輯的角度對自己說:「我不太喜歡韓素英,她太誇張,談論文革時太像共產黨的喉舌,所以不選她。」

問:您選入書中而且單獨成章的,有一個叫布盧姆茨伯里派作家(Bloomsbury Writers),介紹了這一群英國文人20世紀初在北京的生活。這部分內容可能當時和現在的許多中國人都沒聽說過。

答:確實如此。我覺得中國對英國人有那麼大磁鐵般的吸引力,到了二、三十年代還有不少美國知識分子被吸引過去,我覺得這是極不尋常的。而且,他們中很多人要不是日本侵華,會在中國長期生活下去。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比方說,有一些生性不羈的知識青年到了中國,在那裡住下來,然後他們的朋友也陸續去了。再然後,其他人也會覺得到中國去呆一年挺不錯的,也跟過去了。他們或許會在北京某個衚衕租個四合院,享受生活。讀這些人寫自己在北京的各種生活經歷很有意思。

除此之外,英國還一個叫彼得·弗萊明的記者,還有哈羅德·埃克頓,是個業餘建築設計師。他們會記下一些很平常的東西,比如他們喜歡鴿哨,不喜歡正統儀式,等等。

有些時候我會有意識地吊一下讀者的胃口,或者開個玩笑,而不是一本正經地傳遞信息。



吳芳思稱自己的工作也是個人興趣所在。

問:你提到介紹不同流派時主要選了各個流派的經典作品。那這個經典怎麼確定呢?

答:這些決定當然都帶著主觀色彩。比如說到新聞,在我看來是個含糊不清的領域。新聞業者屬於記者呢還是作者?到過中國的記者多得很,但他們寫的書很少有流傳下來的。現在的人或許還會翻出彼得·弗萊明寫他穿越戈壁沙漠的紀行來讀,那就算是遊記當中的經典。

還有,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許多人會同意那是新聞報道中的一個經典,我也覺得他寫得不錯。一般來說我對記者確實有偏見,因為我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報道眼下的事情,他們寫的文字可能不一定能存活到下一周。但斯諾的這本書寫得很好。

另一方面,有人批評說我不應該把他和另一個他的同行,史沫特萊,選入這本書。可我之所以選史沫特萊,主要因為她性格和生活經歷非常獨特。最後她是死在英國,她寫朱德的書我認為也是經典,當然,可能只有對中國共產黨感興趣的人會把她的書看作經典。

所以,何為經典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過去十幾年你在這裡還能買到斯諾的書,史沫特萊的《朱德傳》還有再版的。這應該算是判斷一本書是否經典的重要標準之一吧。

問:你在書里摘選了各種不同的資料,信件、章節、段落等。這些是怎麼選的呢?

答:大部分時間我會選我覺得好玩的東西,希望讀者也覺得這些摘錄內容讓人開心。比如我特別喜歡一個傳教士的家信,這個18世紀的傳教士在信里提到海參。那時候外國人在中國吃宴席都會遇到海參。你知道99.9%的西方人厭惡海參。18世紀這位傳教士寫下這樣的文字,說中國人非常喜歡海參,而我們覺得海參噁心之至。我獨到這段話時樂不可支。你看,18世紀西方人就表達了對海參的厭惡,可今天中國的宴席餐桌上照樣有海參。這就很值得玩味。

問:你以前寫過幾本中國題材的書,最有爭議的是關於馬可波羅的那本。而這本書跟你以前那些都不同。這本書對你自己來說有什麼特別意義嗎?

答:我不會說這將是我的最後一本書,但它確實是一個帶總結性的東西。比如,我在寫1843-1943外國租界里西方人生活那本書的時候,用了很多回憶錄和書信等原始資料。這本書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看作是那本書的延伸,當然時間跨度和地點約束不那麼狹窄。我寫租界地生活那本書時參考的許多書都在《中國魅力》里再度出現。

問:回到選材的取捨,你是否對沒能選入某個作者感到遺憾呢?

答:讓我非常遺憾的一個是格雷漢姆·派克。這個名字並不是盡人皆知。他是個美國人,1930年代去了中國。他是個不錯的業餘藝術家,家裡有點錢,父母可能是開發卡工廠的。他那時很年輕,在中國呆的時間也不短。我猜他是同性戀。這又是另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當時很多西方人去中國也有逃避本國歧視的原因。

這個派克,他寫了兩本關於在北京的生活和在中國旅行的書。我認為他文字優雅、思路清晰,也非常精闢。他有一段對宋慶齡、宋美齡姐妹的描寫。

那是在重慶。他並沒有專門採訪她們,但注意到了一個細節。當時的重慶物資奇缺,很多東西要空運或通過緬甸輾轉運進來。運輸機經常遭日軍射擊,卡車經常失蹤等等。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蔣夫人宋美齡始終穿著美國產的長筒絲襪。要知道,當年的絲襪是很不經穿的。而孫夫人宋慶齡則總是穿著很像當地生產的白布短襪。

我覺得這段描寫非常傳神地概括了當時重慶的政治氣氛。我沒有把派克選入這本書,因為版面不夠,還因為他並不太出名。

問:那麼本來可以給他的版面由誰佔了呢?

答:像彼得‧弗萊明那樣的人。他是個經典作家,本來是個記者,但在中國題材方面他是遊記經典作家。我還放進了美國記者瑪莎·蓋勒霍恩。

她當時去中國報道抗日戰事,是跟海明威一起去的,那還是他們的蜜月之旅。顯然她對整個旅行都很不滿意,他們的婚姻在蜜月過後就結束了。

不過,我發現她的記述中關於海明威對中國映像的片斷很有意思,那實際上反映了海明威對瑪莎的行為的不滿。我承認在這兩個人身上我可能有點過多遊離主題了,但是,人們雖然知道海明威,卻沒有很多人知道他跟蓋勒霍恩去過中國,還是度蜜月。

他們在中國的時候,有一次騎馬去前線,海明威的馬太小,他的腿都蹭到地上了。後來,他實在受不了,就把馬扛起來走,因為他覺得這樣更公平:他個子那麼大,而馬駒那麼小。看來瑪莎對這件事非常惱火。

問:以你的了解,你覺得外國人在中國是否永遠是外來者,無論他們呆了多長時間,無論他們跟當地社會融合有多深?

答:對這個問題我沒有固定的看法。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如此,但在某些情況下並不是這樣。這取決於你跟誰打交道。

很多中國題材的書是從外來者的角度寫的,而且是在很久以前寫的,如果按現在的政治正確標準來看非常出格。維多利亞時代的作者政治非常不正確,但我覺得他們寫的東西很有趣。他們的觀點,說的那些話,如果放在今天,作者非得進監獄。當然,他們是那個時代的人。

況且,在書里描寫傭人如何詭計多端不可信任,諸如此類的東西,那樣的作者永遠不可能像「自己人」那樣寫東西。但話又說回來,那也不是他們的人生目標。只是到了20世紀、21世紀,才有了爭取成為"自己人"這種追求和目標。

如果你有足夠的知識和同情心,就不一定是個徹底的外人。你當然不會成為中國人,但你能理解。理解和同情心是使你成為半個「自己人」的關鍵。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6: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