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立的探討MOONLIGHT (8--9)

[複製鏈接]

9

主題

9

帖子

8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ruetruth 發表於 2009-11-16 14: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蓮8  神跡
基督教有神跡,佛教中有神通
如同聖經中的人格化的東西和過多的無從考證的神跡,佛教中也同樣有類似的畫蛇添足的 「天界三十三天」的詳細描述。我並不是否定、我甚至部分相信「天界三十三天」,但這種無從考證的東西,節外生枝、畫蛇添足,甚至極大阻礙了智慧、自由思想的獨立、理性的思考。
如同南傳佛教同當地的眾多神怪偶像結合,大乘佛教中也神化了的諸佛和護法,強調「神力」, 形成了一種「神道辦教」的荒唐行為, 只會讓眾生更加依賴「所謂的神佛」等,而那卻正是與佛教的基本理念相反。
我並不是要否定那些神跡,相反我絕對相信很多神跡,而且我們每時每刻都可以看見、感知、感悟到神跡。我只是認為完全不必要去化精力去宣傳、強調、研考、論證那些不可知的東西,有時甚至畫蛇添足、弄巧成拙。神跡就是妙用,只不過是我們覺悟的啟示。
佛教的重點不在於討論外在的事物(包括神跡、神相、神通、神事、神力),而是著重於自己內心的認識、了解和反省,進而通過凈化禪定、回歸明覺,以達到斷執去惑、明心見性的目的。

基督教的神跡與佛教的神跡區別在於:
神跡是支持基督教權威性、教義的重要部分,而佛教從本質上是完全摒棄任何神跡的。

聖經中的無數神跡,本質上都是不可「直接」論證的,只能「間接」感悟,所以也就經常會成為無神論者攻擊的目標。


對於無神論者,金字塔是其唯一不能否認的工程上的神跡。
要分析4000年前金字塔的建造,首先不僅要有工程勘探、設計、測量、運輸、施工的具體專業經驗,同時更還有過高級管理經驗,考慮當時「史前」的整體的科技狀況、人文條件、經濟國力,到具體的管理組織、「史前」的通訊方式、行政安排等。(並不是很多人有機緣在短暫的人生中涉及到全部這些領域並再完全跳出來,再用旁觀者的冷靜去全面分析。)至今為止我所見到的二十幾種的金字塔建造的假設性的解釋可能,都無一例外地會忽略了其中的好幾項要點。(即使找到所有金字塔的施工人員的宿舍,也不能去解釋所有的神奇、困惑。)


神跡太奇妙,無法解釋,神跡可能僅僅只是起一個啟示的作用,萬相幻化。
絕大部分聖經里的神跡都是需要用感悟來應證的。
其實對於開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神跡,而人是神跡之集大成者(詳見我的另一篇隨筆「SUNSET 九暉」)。


神跡很多次幫助了我的思考。我有很多最重要的關鍵性的想法靈感來源於我的夢中,我必須經常在我枕邊放好紙筆,我自己也被夢中的那些賦予邏輯、哲理和靈感的詞句詩句所震撼,我都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在夢中不僅思考出這些,而且意識到這些是不尋常的邏輯哲理靈感,而且還進一步讓我掙扎地從夢裡脫身醒來,在黑暗中拿起筆草草地寫下要點。我覺得那肯定不是我的思維,那是神來之筆、神授之筆。如同聖經雖然出之人手,但幾十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用近乎同一種風格來寫作,神授、神來之筆來形容,如同金字塔雖可能出之奴隸之手,並不能否認它是上帝之手的傑作。Sleeping Thinking,思考的主體是獨立於我的自我意識,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在我大腦里進行思考並適時喚醒我的自我意識,難道是「神思」?如此神奇,妙處難於君說。儘管如此,我經歷的神跡不過是用來開啟我的覺悟,僅此而已,不值一提。我並不需要用「我的神跡」來佐證我的理念、來支持我的權威性。任何人盡可以完全不去相信「我的神跡」,其實連我自己都不會去在意這種「神跡」,一笑而過。

神跡就是讓我們更好覺悟的東西,但如果悟性好,神跡也許就是我們身邊最普通的東西。絕大部分人只感覺到六道中的人道、畜生道。一根普通電線,可以同時傳遞電話、ADSL、高清晰電視 ,如果沒有適當的設備、匹配match適當的頻率,其實這根電線就僅是一個普通的破繩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今天我們討論十法界、六道眾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如果沒有適當的一定程度的覺悟,我們就只能感覺到人道、畜生道。


蓮9   靈修
佛性(靈性)是清靜自在的。但靈性在濁世蒙塵,因緣應緣、幻化萬相。靈修是破相、覺悟的必經之道。
靈修的過程就是「見性明心」的過程。見性是明心的自然,心明則性自見;明心是見性的前提,只有明心才能見性。明心主修「靜」與「凈」。不靜則易迷,不凈則不見。靈修也是」戒定慧」的過程,戒入定、定生慧、慧而覺。靈修本身就是在向未知挑戰,敢於探求宇宙人生未知真理需要一種非常勇敢的行動,只有這個勇敢的行動才能進入未知。

靈修就是清靜。心清凈故,世界清凈;心雜穢故,世界雜穢。「若善若惡,皆由心起」。這就是「境由心生」。善業惡業,都是執著,一切愛、有、取都是執著。唯有靈修清靜,才能生慧而覺悟,明性而斷執。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一個修行人平時若能儘力做到不把好與壞、空和有、是與非、成與敗、苦與樂、解脫與束縛看得那麼重、分得那麼清的話,就不會給自己設置一道無形的枷鎖、製造額外的痛苦。(一切都是因果、一切都講緣份、一切都歸空寂,緣生性空、因緣業感,讓人能真正平靜地放下一切、自省一切、寬容一切、接受一切。)  
一切本皆佛性而心幻,故天堂地獄,皆為佛性凈土。靈修之人,不待生死,不待涅盤,不待死後解脫,而是在活著的時候就靈修至明了解脫,不是修於死後,而是修於生前。我的凈土就是我的平靜的內心,最純凈最寂靜的心性就能映出最美麗的凈土世界,就在此生當下,而不在死後。

死亡是一場永別。它不是那種慈母送遊子遠行的感覺可以相比的,甚至連那種被形容作「生死別離般」的送親人上戰場的感受也不能比擬,因為真正的「死別」是絕對絕望的。可能真的要到死的時候,人才會親自的體會到它。 你一定會有機會體驗得到的,至少一次。之所以說它是一種絕對的絕望,是因為這場永別是那樣的肯定,讓人不得不面對和不得不承認,讓人毫無再假設的希望。而這場永別又是對一切而言的,它清算了你所有的愛,所有的恨,或甚至是所有存在的感覺,那時甚至連一件早已被你遺忘了的小玩具都可能變得清晰和難以割捨。臨別靈別前的回光反照時腦海中閃電般地翻騰著一切你曾經歷的,一切忽然有如重生一般的清晰和親切,然而,你已經明確地知道,一切正在不容置疑地絕對遠去,如箭消逝,最後是我們最為喜愛的身體和那些曾因為這個身體而有的自由自在的「我執」感覺。
談到生死,從佛教的理解:害怕死亡那是因為你不了解生命的根源:人生有兩個命(即二種波幻形式),一個命就是物質身體的生命,本質上也就是「佛性的剎那流轉波動,形成我執,由我執生出識別心而成肉身」,死了命就沒了,還於寂靜。還有一個命不是物質的幻影波動,是靈性的幻影波動、是智慧靈性的慧命,本質上也就是如如不動的佛性,十界唯心,佛性的剎那流轉波動,慧靜的幻影謂之靈性慧命,時刻與「寂靜涅盤」相聯無礙,佛性本「無生無滅」,生命靈性慧命是不滅的,生命是循環的,靈性慧命從未死亡過,當你深入禪定裡面就能認識到你自己早已生過無數次、死過無數次,肉體、時間、宇宙都不過是本性的變幻,「剎那見終古、微塵顯大千」。那些已經發生的死亡和出生,都是你的「我執」肉體幻覺,百年一換,在這個換的中間有一個始終不生不滅不換的東西存在,它是永恆的,肉體會死、會生,歷經了無數次的生生死死,然而你的真我,即與 「本初本意本體本源本性」 相融無礙的靈性慧命始終活著,「本體本性」從未生過,又怎麼會死呢?「本體本性」是先天固有的,沒有宇宙萬相幻覺以前它就存在 了,宇宙有壞,佛性,不生不滅、不動不靜、不增不減。
死亡之所以對人類是那麼恐懼,是因為你現在「尚未覺悟的靈性」對幻覺的感知將從一個已知的世界,馬上要進入另一個未知的世界。 「物質世界生活」 的幻覺是靈性生命的一部分,未知的死亡后未知的世界是靈性生命的另外一部分,未知的世界惟有通過靜心可以享受到,靜心就是死亡幻相的感受,就是一種特別的涅盤寂靜。靜心當中拋棄了功名利祿,拋棄了身體和思想,世界所有的一切你都拋棄了。死亡也是靜心涅盤寂靜。靜心與死亡,有一點不同的是,靜心當中是你自願拋棄,因此走得很輕鬆,死亡是你不得不拋棄這個世界幻相的一切,尤其當你還沒有覺悟這一切本是夢幻泡影,更促使你留戀。
    不僅是死亡,靈修也讓我們明了如何對待現在的每時每刻的當下。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到,每一個現在轉瞬就是過去,這中間並沒有真實存在?存在的就是執著的自我意識,這個執著的自我,就是驅動生命的動力,當真正明白和體悟到一切只是因和緣的相續,中間並不存在「我」,此時就沒有一個「我」再去生生死死了,這就是我生已盡的含義,斷了「我執」。修禪的人是一個對來世是沒有執著的人,在禪者的眼裡只有當下,只有此時此刻,從不把希望寄託於來世。(因為如果超脫輪迴、如果再有來世,那也不過是六道的無奈輪迴,對於佛性覺悟來說,天界、人、惡鬼沒有任何差別.)。當下的那一頓悟就是終極,是沒有次第的,此岸就是彼岸,「一」就是 一切,剎那間就是永恆。修禪是最平淡寧靜的,禪修的狀態中,覺受到身心的柔軟和安寧,暖樂、無念與清明的狀態,進而進入了一種極純然的、無條件的法喜的狀態,充滿著一種無以言喻的、與一切萬有本源本體相聯合一的終極狀態。
          惟有透過平淡寧靜才能達成終極,平淡寧靜可以滅掉一切妄想,迸發出一切智慧,平淡寧靜具有無比強大的滲透力,看透人生,明悟本性。
平淡寧靜、息心靜寂就是一種至真、至純、至善、至極的快樂。每個人對於快樂的定義是不同的:炮火的凱旋、毒品的亢奮、激情的勃發、纏湎的銷魂、嘻戲的無憂、撫慰的真誠、憐憫的溫柔、奮筆的泉涌、揮毫的淋漓、靈光的乍現、藝術的震撼、吟唱的餘音、大漠的孤煙、漁舟的唱晚、水面的漣漪,小溪的怡然,湖邊的徜徉、林間的邂逅、自然的融入、行雲的飄逸、思索的沉浸、會意的回眸、靈犀的相通、無為的空白、天國的憧憬……而對於靈修來說,佛性的「法喜」是一種很特別的快樂。「法喜」快樂就是絕對平淡寧靜的「寂靜涅盤」:喜悅和悲傷、震撼與平靜、悠閑和激烈、怡然和緊張、愛和恨、美和丑、對與錯、正與非都是不存在的。「寂靜涅盤」就是無限地去接近、感知、聯接、覺悟、融入絕對平淡寧靜的佛性本體本源。(這種「去接近、感知、覺悟、融入」的過程就是靈修。)
靈修會讓我們在接近「寂靜涅盤」的同時,豁然而悟,有了新的觀念理解。佛性沒有分別、大小、內外,我們每個人的靈性與宇宙萬物佛性波動息息相聯、相關、相處、相融。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以開放寬容的心態、從更高更闊更新的視角,用我們覺悟的靈性,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熟視無睹的現象,我們將由此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 一年春盡一年春, 野草山花幾度新。天曉不因鐘鼓動,月明非為夜行人。」當你閱讀此詩時,你感受到了積極還是消極?
因為靈修就是用人生最寶貴的時間通過去感悟最根本的宇宙人生哲理,所以禪定靈修就是最積極的人生。

禪既靜慮,梵文禪那,寂靜審慮,靜入定,慮及慧,息心靜寂,慧而明悟。
生命存在的當下就是息心靜寂、淡然隨意、寧靜慧發,勿需再立下什麼目標,或達成什麼目的,一切隨緣。有目標就有痛苦,錯過了寧靜,也就錯過了生命的意義。生命不應有目的,更不應該有目標,生命猶如河流水永不停息地一直流淌,縱然是大海也在流淌,大海並非是水的歸宿點,水所流經的地方就是它的歸宿。生命也是如此,無始也無終,生命存在的當下就是清心寂靜(涅盤),你所到之處就是天堂,天堂不是一個目標,天堂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當你沒有目標的時候,也就進入了天堂,當你生活在此時此地,天堂就有了你。當你把生命寄托在未來輪迴,把生命指 向一個目標,那你也就抹殺了生命,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有什麼就接受什麼。「接受」二字果真能理解它的「因果、隨緣」的含義,那麼你也就是一位解脫的人,一個解脫的人生也是最有意義最積極的人生。

慵懶隨波
淡定隨緣

蓮:不垢不凈、心果同覺、因果同時
心:本性本體、不增不減、自在清靜
畫:萬相繽紛、應緣因緣、空無自性
船:筏渡法度、波羅密多、隨棄亦空

蓮心隨禪意
畫船聽雨眠




多年前九暉也寫過另一篇隨筆SUNSET,試圖用物理、天文、生物、邏輯的角度來分析探討進化論和宇宙真相,並進一步思考人生的終極問題:精神信仰、宗教哲理、本源本體、寧靜禪定……
日落而息,平湖映月。
Only after pass the SUNSET, can you really enjoy the MOONLIGHT



鏡花水月。
明明水中月,空空常寂照。
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水清月現,月本非來,雲遮月隱,月亦非去。
Moonlight
月光只是一種反射,月亮本身並沒有光芒,(僅是一種「感知」、「知道」、「反射」,象一種無體透明的水晶之鏡一樣,)我們感受到的月光的明暗是與我們自己的視力、空氣的灰塵、雲層的厚薄有關。(如同塵埃或臟垢對水晶之鏡的真實的圖象進行了不同的折射彎曲,不同的波動、不同的因緣業感、不同的投影萬相。)

Moonlight,如同佛性的中道:
既沒有太陽般的耀眼、也沒有地獄似的黑暗。

萬籟寂靜的深夜,如水般姣潔清澈的月光地投進了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
而每個人的心靈深處也都有著一輪聖潔的明月:千江有水千江月。

MOONLIGHT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7: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