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華簡"來歷不明:很可能改寫中國上古史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10-27 16: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批竹簡通過校友捐贈流回清華大學,根據考古界慣例被稱為「清華簡」。經鑒定,這批共2388枚的竹簡成於戰國中晚期,初步研究顯示記載著失傳 2000多年的《尚書》、周武王樂詩等,據稱全部解讀完成後有可能改寫中國上古史。

  編者按:去年7月,一批竹簡通過校友捐贈流回清華大學,根據考古界慣例被稱為「清華簡」。經鑒定,這批共2388枚的竹簡成於戰國中晚期,初步研究顯示記載著失傳 2000多年的《尚書》、周武王樂詩等,據稱全部解讀完成後有可能改寫中國上古史。昨晚,著名歷史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做客武漢大學珞珈講壇,講述「清華簡」的來龍去脈。

接收「清華簡」——

「我永世不忘的一天」


  「2008年7月15日是我永世不忘的一天。」據李學勤介紹,當天裝載著竹簡的塑料箱通過海關抵達清華大學,一開箱大家就聞到一股刺鼻的化學藥品氣味。「在流轉海外的過程中,持有者大概為了賣個好點的價錢,用竹片把竹簡托起來,但是他們用的竹片沒有經過消毒處理,搞得竹簡上全是霉點。」清華師生用最小最軟的畫筆洗掉霉點,把竹簡泡入無菌水裡。由於最長的竹簡有48厘米,中心還定製了 70個盤子來存放竹簡。

  清洗過後,研究人員將泡在水裡的竹簡拍照用於研究。「我們把數碼照片放在投影上,一條條地讀。但是不能久看,第一是費眼,第二是這東西太好了,看了容易心情激動,所以每天只看半天。」李學勤講得很風趣,「連看了3個月才粗讀了一遍。」

  學者們得出如下結論:第一,這批竹簡時代清楚,成於戰國中晚期,碳14測定結論是公元前305±30年;第二,這批簡的性質是書籍,主要的記載屬於經部,還有詩、書、禮、樂的內容。

釋讀「清華簡」——

部分記載可能會與「曾國」有關


  「清華簡」中整理出來的第一篇簡書《保訓》記載的是周文王臨終對其子(即後來的周武王)發的遺言,裡面講到堯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傳說;另一篇周武王時的樂詩記載著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即黎)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這是過去從來沒有見過的。

  最為激動人心的發現是失傳2000多年的《尚書》重新面世。《尚書》是夏商周三代各種重要歷史文獻的彙編,據說孔子時代有一百篇之多,後由於秦始皇焚書大部被毀,漢朝初年只有29篇通過學者的背誦默寫流傳下來。在「清華簡」中已發現有多篇《尚書》,都是焚書以前的寫本,有些有傳世本如《金縢》、《康誥》等,但竹簡文句與其多有差異,更多的則是前所未見的佚篇,它們對於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義難於估計。

  李學勤還講到,其中近150支竹簡是一部編年史書,記載了從西周初年到戰國早期的歷史事件,填補了這方面史料的空白,其中有些記載很可能會與湖北「曾國」(曾侯乙編鐘即來自曾國國君墓)有關。

定位「清華簡」——

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財富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清華簡」學術價值怎麼評價都不過分,可以改寫中國上古史。昨天學生們問起了這個問題。

  目前存世的文獻竹簡主要有3批,即1993年在郭店楚墓出土的「郭店簡」和搶救回歸的竹書「上博簡」,還有就是「清華簡」。李學勤表示,「郭店簡」(出土自湖北荊門市郭店)以及「上博簡」,以儒家和道家典籍為主,包括《老子》三篇等,在文化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與上述兩批簡不同,「清華簡」所載內容屬於學術思想的並不多,其中有一段像是孔子說的話,但還不能確定,「清華簡」大量內容是反映上古史的,將為了解中華早期文明提供大量資料。

  「清華簡」部分研究成果公布后,部分學者曾對解讀成果和竹簡價值提出質疑,此前有媒體曾報道稱「記者採訪過程中多次遇到專家拒絕就『清華簡』發表看法的情況。『清華簡』彷彿籠罩著一層迷霧」。

  對於「清華簡」的價值,李學勤堅信不疑,他表示,對古代文明的認識與解讀,就是對該文明留下的經典進行傳承和再發現,近年國學的大熱,緣於全世界對中華傳統文化認知的需要,「我們要做的就是研究整理一套經典的東西。清華大學的校領導一再表示,『清華簡』並不是清華所有,它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財富,我們將儘快出版整理研究報告,把資料提供給學界共同研究。」

「清華簡」來自校友「匿名捐贈」?

李學勤披露信息令竹簡來歷更加神秘


  根據此前媒體廣泛報道,「清華簡」系「清華校友趙偉國境外拍得后捐贈」,但李學勤教授昨天的說法卻有所不同,給「清華簡」蒙上了一層更加神秘的面紗。

  李學勤介紹說:「我們最早收到關於這批竹簡的消息是在2006年底,消息說竹簡當時已經流失海外,曾有學者看到過關於這批簡的一點點材料,但消息被湮沒在一堆偽消息中,並沒有引起重視。當時看到的材料太少,學界很難判斷這批簡的真偽,也很難追溯它們的來源。

  「持有這批簡的人也不敢公開兜售。後來我們的一位校友得到了這批文物,並請專家到香港看了一部分標本。經過專家判斷,竹簡具有收藏價值,這位校友就把竹簡捐贈給了母校。「按照這位校友的意願,他是匿名捐贈的。2008年7月15日,這批竹簡進入海關,送到了清華大學。」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今年5月李學勤接受媒體採訪時也作了類似表述:「竹簡來自境外,具體來自誰或哪個單位尚不清楚,也不知道這批竹簡是怎麼流失到國外去的,可以透露的是,捐贈人是一位清華大學的校友。」

  記者查閱了2008年10月清華宣布收藏這批竹簡時各大媒體的報道,清華大學當時的說法全部是「校友趙偉國境外拍得后捐贈」。清華大學劉國忠教授也曾向媒體介紹:「2008年7月15日,清華大學校友趙偉國成功拍下竹簡,將其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

  此前清華大學介紹「清華簡」時對「校友趙偉國」都是一筆帶過,如2008年11月《北京青年報》報道就稱:「清華大學沒有對外透露『清華簡』的流散過程、購買價格以及捐贈者趙偉國的一些情況。」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媒體報道經常提及的「清華校友趙偉國」系民營企業「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多年來對清華「累計捐贈約5000萬元」,2009年6月出任清華著名校辦企業紫光集團總裁,拉開了持續至今的「紫光重組」的大幕。

[n]「清華簡」是否出自湖北?

  李學勤:我們確實不知道

  根據媒體的廣泛報道,有專家曾表示「清華簡」可能來自楚地,比如湖北、湖南這些地方。李學勤教授昨日就此表示,「清華簡」出土地很難判斷,至於流散過程清華方面則不好調查。

  有專家此前曾表示,由於「清華簡」上的文字類似楚國文字,再加上同時入藏傳為同出的漆繪木笥殘部上有楚國藝術風格的紋飾,判定該批竹簡應出土於戰國楚國境內,大約也就是今湖北、湖南等長江中游地區。這一信息經媒體廣泛報道后,引起了許多湖北讀者的興趣。

  昨日,一位大學生提問:「能否從文字的字形和語句的文法來判斷這批竹簡出自我們湖北?」李學勤回答:「大家肯定關心這些竹簡是什麼地方出土的,但是我們確實不知道,沒法調查,只能根據經驗推測是出自楚地,但由於學界目前對楚和其他六國的文字掌握得不夠,尚無法明確判斷,所以還是叫戰國楚簡為好。」

  那麼,從國內已經出土的竹簡所用竹料和竹簡制式,可否幫助判斷竹簡的出土地?李學勤告訴記者,清華大學曾委託中國林業科學院對「清華簡」的無字殘片做過樹種鑒定,結果為「鋼竹」,「『鋼竹』的範圍很大,無從判斷。」

  清華大學方面是否曾聯繫過湖北或湖南等地公安部門嘗試調查一下這批竹簡可能是從哪裡、什麼時候流散出去的?對於記者提出的這一問題,李學勤表示:「這個問題我們不好調查。」是否存在調查之後會被文物出土地追討的擔心?李學勤表示:「這不是學術問題,我無法回答。」

  不過,在講到關於「清華簡」的研究結論時,李學勤表示:「經過測定,這批竹簡成於公元前305±30年。我們大膽猜測一下,如果這批竹簡出自湖北,那麼它的製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來源:新華網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17: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