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者歸來!60年的新中國科技已是國際重要力量[組圖]

[複製鏈接]

211

主題

488

帖子

740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4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燈結綵 發表於 2009-10-1 15: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兩彈一星」到神舟飛船,從高能加速器到量子通信,從合成人工牛胰島素到人類基因組計劃……在過去60年裡,正是在一個又一個「第一次」中,中國科學完成了一次次跨越。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科學界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航空、生物等領域的研究,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各領域的科學家共同遴選出60項中國科學家取得的傑出成就,展示了中國科學在過去60年的發展脈絡。

1 1953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根無縫鋼管在鞍鋼無縫鋼管廠壓製成功。無縫鋼管是航天、地質、石油、機械等工業行業必須的基礎材料,能夠生產無縫鋼管,標誌著我國向工業化邁進了一大步。



2 1954年7月,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初教—5」,在南昌飛機製造廠研製成功,首次試飛也取得圓滿成功。第一架飛機的成功,是我國在航天領域跨出的重要一步。



3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正式通車。這條公路全長1,160千米,全線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



4 1956年7月13日,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解放牌」卡車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誕生。「長春一汽」是新中國第一家汽車製造廠,建立於1953年7月15日。該廠的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出產於1958年9月28日



5 1957年4月,四川省石油勘探隊在四川省合川縣(現為重慶市合川區)發現「合川馬門溪龍」。 這具巨大的恐龍化石長22米、高約3.5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鑒定,認為它是生活在距今約1.4億年前的恐龍的遺骸,是迄今為止我國 和亞州發現的最完整的晰腳類恐龍化石。



6 1958年3月17日,我國第一台電視機研製成功。這台14英寸電子管黑白電視機由天津無線電廠生產,被命名為「北京牌」電視機。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同樣誕生於天津無線電廠。



7 1958年8月1日,中國第一台計算機——由張梓昌領銜研製的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內存儲量為1024位元組。1959年,由張效祥教授領銜研製的中國第一台大型數字電子計算機104型交付使用,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萬次。



8 1958年6月13日,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開始正式運轉,熱功率為1萬千瓦,主要用途是進行科學研究和製造同位素;同年8月30日,中國第一座原子反應堆回旋加速器建成。這兩項成就標誌著我國跨進原子能時代。



9 1959年9月26日,中國石油勘探隊在地址學家李四光、黃汲清等人的領導下,在東北松遼盆地陸相沉積中找到了工業性油流。時值國慶10周年,所以這個油田以「大慶」命名。大慶油田的發現,打破了中國是「貧油國」的論調。



10 1960年3月,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把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11 1961年5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生物研究所的朱洗,成功利用人工單性繁殖的方法獲得母蟾蜍。用單性生殖獲得「無父」和「無外祖父」的蟾蜍,這是世界首例。



12 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外科醫生成功施行了一次世界醫學界少見的手術——把一隻從腕部被完全軋斷的右手重新連接起來。這種「前臂完全性創傷性斷肢再植手術」在國內是第一次施行成功。



13 1963年7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野外考察隊在陝西藍田縣發掘出一個保存非常完好的猿人下頜骨化石。「藍田人」生活年代距今115萬年前~60萬年前,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科學資料。



14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中國在原子彈理論、結構設計,以及各種零部件、組件、引爆控制系統的設計和製造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15 1965年,由鈕經義、龔岳亭、鄒承魯、邢其毅、汪猷等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蛋白——結晶牛胰島素。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 活性、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牛胰島素相同。這項研究為人類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作出了重要貢獻,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16 1966年5月,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素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而後者僅僅是兩個素數的乘積」(即「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該證明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



17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新疆羅布泊空爆成功,這次試驗是中國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發展方面的又一次飛躍,標誌著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8 1969年,中國研製成具有獨特療效的抗菌素――「慶大黴素」,這是我國獨立自主研製成功的一種廣譜抗生素。



19 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首枚地球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20 1970年12月25日,中國葛洲壩一期工程開工,1988年底整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成。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能發揮發電、航運、泄洪、灌溉等多種效益。



21 1972年7月30日,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湖南長沙東郊的馬王堆漢墓一號墓時,發現了一具2,100多年的女屍,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 動,軟結蒂組織尚有彈性,與新鮮屍體相似,堪稱防腐學上的奇迹。馬王堆共有三座漢墓,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 究均有巨大價值。



22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76年,「南優二號」大面積推廣后,全國糧食總產量比1965年增長47.2%。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讓我國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糧食問題。



23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 坑,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目前已發現三個兵馬俑坑,從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其中共出土了約7000個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戰馬、戰車和武器,代表了秦代雕塑藝 術的最高成就。



24 1975年7月,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建成。該鐵路北起陝西省寶雞,南行達四川省成都,與成渝、成昆兩線銜接,全長669千米,是溝通西北與西南地區的第一條山嶽鐵路。



25 1975年11月,搭載了「尖兵一號」衛星的長征火箭,從酒泉發射場起飛,並於3天後回收成功。此次發射回收式地球衛星獲得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26 1979年7月,在北大漢宇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室的計算機房裡,王選等人用自己研製的照排系統,一次成版地輸出一張由各種大小字體組成、版面布局複雜的報 紙,這是首張用激光照排機輸出的中文報紙。這項成果為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闢了通暢大道,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27 1980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廣漢縣聯合,首次大面積發掘三星堆遺址,發掘面積1225平方米,揭露出大面積的房屋基址。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 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到5000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28 1980年5月18日,我國「東風五號」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表明我國導彈技術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東風五號」導彈發射試驗的護航行動是新中國海軍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遠洋軍事行動。



29 1981年11月2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王德寶教授等科學家,人工合成了完整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轉移核 糖核酸(tRNA)。由於tRNA在蛋白質合成中有著重要作用,而用合成方法改變tRNA的結構以觀察對其功能的影響,又是研究tRNA結構與功能的最直 接手段,因此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合成的成功,在科學上特別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上有重大意義。



30 1983年12月22日,我國第一台每秒鐘運算1億次以上的計算機——「銀河」巨型機由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在長沙研製成功。比起國際主流巨型機,「銀河」億次巨型機在10個方面有了創新性進步,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巨型計算機的國家之一。



31 1984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研究員在雲南澄江縣帽天山首次發現了娜羅蟲及其他化石,埋藏地下5.7億年的「澄江動物化石群 」出現在人類視野。澄江動物化石群形成時間限於100萬~300萬年,在短時間內完整記錄了動物群突發性進化過程,是揭示寒武紀「生命大暴發」奧秘的金鑰 匙。



32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4位科學家給鄧小平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前沿研究,發展我國高科技。這封信得到了國家重視,批准實施 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因為信件的提交日期,該計劃又得名「863計劃」。863計劃造就了新一代高水平人才,縮小了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極大地帶動了我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



科學家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右起))



(鄧小平為「863」會議題詞)

33 1986年,王運豐教授領導的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實施的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簡稱CANET)啟動,合作夥伴是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維納·措恩教授帶領的科研小組。1987年9月,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正式建成 我國第一個Internet電子郵件節點,連通了Internet的電子郵件系統,並向德國成功發送了第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是「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 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34 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婦產科教授張麗珠等科學家的努力下,中國大陸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這個試管嬰兒誕生是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的標誌,在我國生殖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35 1988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正負電子對撞機又稱為同步輻射裝置,它產生的同步輻射光作為特殊光源,可在生物、醫學、化學、材料等領域開展廣泛的應用研究工作。



36 1991年12月15日,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併網發電。這是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30萬千瓦商用核電站,標誌著中國已掌握了核電技術,成為世界上繼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後第七個能夠獨立設計製造核電站的國家。

211

主題

488

帖子

740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40
沙發
 樓主| 張燈結綵 發表於 2009-10-1 15:39 | 只看該作者

王者歸來!60年的新中國科技已是國際重要力量[續]

本帖最後由 張燈結綵 於 2009-10-1 15:41 編輯

37 1993年,「曙光一號」大型并行計算機研製成功。這是中國研製成功的第一台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SMP),是國內首次基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晶元和標準UNIX操作系統設計開發的并行計算機,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多線程機制和細粒度并行。



38 1993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現為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龐世瑾等科學家操縱原子,成功寫出「中國」二字,標誌著中國開始在國際納米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39 1994年4月20日,通過美國Sprint公司的一條64K國際專線,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NCFC)工程完成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IP連接。至此,中國打開了通向國際互聯網的第一扇大門,正式成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



40 1994年12月14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破土動工,2006年5月20日全線建成。「三峽工程」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難度最大、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 利工程。大壩全長2309米,設計高程達到海拔185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182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和847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也居世界 第一。



41 1995年4月13日,中國第一架超音速無人駕駛飛機在空軍某試驗基地試飛成功。這標誌著中國無人駕駛飛機的研製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為中國新型航空武器的試驗檢測和部隊的實彈打靶訓練提供了嶄新手段。



42 1996年,遼寧省一位農民發現了一塊化石:形似恐龍,嘴上有粗壯銳利的牙齒,尾椎特別長,後肢長而粗壯,從頭部到尾部都披覆著象羽毛一樣的皮膚衍生物。 經中國地質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鑒定,確認這是遼西熱河生物群出土的最早原始鳥類化石,並把它命名為「中華龍鳥」(后證實為一種小型食 肉恐龍,因而更名為鳥龍)。中華鳥龍化石的發現是近100多年來恐龍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對研究鳥類起源和恐龍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



43 1998年3月,國產殲—10型飛機首次試飛成功。殲10戰鬥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也是中國最新一代單發動機多用途戰鬥機,具有很強的超視距空戰、近距格鬥和空對地攻擊能力,還擁有空中對接加油能力。2006年,殲10戰鬥機正式列裝解放軍航空兵



44 1999年9月,中國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負責測定人類基因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三號染色體上的三千萬個鹼基對。中國是第六個參與國,也是參與這一研 究計劃的唯一發展中國家。2000年6月26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美、英、德、日、法、中六國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繪製完成。



中國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

45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后順利返回地面。這是我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突破。



46 2000年,「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把我國歷史提前1000多年。在這份年表上,夏代開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解決了我國歷史紀年中長期存在的疑難問題,為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礎。



47 2000年,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兩顆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意義。北斗導航定位系統由北斗導航 定位衛星、地面控制中心為主的地面部分、北斗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北斗系統」的第三顆和第四顆衛星分別於2003年5月25日和2007年2月3日發射 成功。



48 2000年2月,國務院第一次會議批准啟動「西氣東輸」工程,這是僅次於長江三峽工程的又一重大投資項目,是拉開西部大開發序幕的標誌性建設工程。「西氣 東輸」線路全長約4200千米,投資規模1400多億元,設計壓力為10兆帕,年設計輸量120億立方米,是目前我國距離最長、口徑最大的輸氣管道。 2004年底,西氣東輸工程實現全線商業運營。



49 2001年,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生物信息學中心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單位的科學家成功測定水稻基因組約22億鹼基對的序 列,序列和基因的覆蓋率均達95%以上,90%的區域準確率達到99%。這一研究是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在農業生產上的意義,可與人類基因組 計劃對人類健康的意義相媲美。



50 2002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成功研製出我國首枚高性能通用微處理晶元——「龍芯1號」CPU,標誌著我國已初步掌握當代CPU關鍵設計製造技術,改變了我國信息產業無「芯」的歷史。



51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升空,繞地球飛行14圈后安全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52 2003年,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商業化運營的磁懸浮列車示範線並運行成功,全程33千米,最高時速430千米,單向運行時間僅8分鐘。中國是繼德國、日本之後成為第三個掌握磁懸浮技術的國家。



53 2005年,青藏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者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鐵路全線鋪通任務,這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次壯舉。首列裝載著大批援藏物資的列車於2005年10月15日抵達拉薩。



54 2005年,南方醫科大學構建完成「中國數字人男1號」,高效數碼相機像素達2200萬,圖像解析度為4040×5880,是當時世界上0.2毫米虛擬人 切削中解析度最高的數據集。此外,按60兆一幀釋放,該數據集的數據量超過540千兆,為世界之最。「數字人」在醫學、航天、航空、影視製作乃至軍事等領 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55 2005年,《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與世界上同類著作相比,126卷冊的《中國植物志》收載植物種類和所含卷冊最多,總體編研水平高,是中國近百年來第 一部最全面、最系統的全國植物志,它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共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版。



56 2007年10月11日,第一張黃種人全基因組標準圖譜繪製完成。這張黃種人基因組圖譜由我國科學家採用新一代測序技術獨立完成,是我國繼承擔國際人類基 因組計劃1%任務、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圖計劃10%任務后,在人體基因測序方面從1%到100%的一次成功跨越。參與研究的主要成員都是曾經代表中國完成 「人類基因組計劃」1%任務的科學家。



57 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並進入預定地球軌道。「嫦娥」的月球之行擔負了四大任務:繪製立體的月球地 圖;探測月球上元素的分佈;評估月球上土壤的厚度和氦-3的資源量以及記錄原始太陽風數據。11月26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第一張「嫦娥」拍攝的月球照 片。



58 2008年8月,第29屆夏季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科技部會同北京市及相關部門,以實踐「科技奧運」理念、支撐「綠色奧運」建設為重點,圍繞場館建設、大型活動、賽事組織等方面,應用了大批先進技術。



59 2008年9月25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9月27日,航天員翟志剛打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艙門,首度實施空間出艙活動。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實現太空行走。



60 2008年8月28日,中國科技大學的潘建偉教授及同事宣布,他們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首次實現了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糾纏交換,建立了由300米光纖連接的兩個冷原子系統之間的量子糾纏,向未來廣域量子通信網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附加鏈接:

上古時期的高科技——規、矩

此圖收集於新疆吐魯番。伏羲、女媧分別呈男女形象側身相對,各揚舉一手,伏羲執矩,女媧執規。畫面上部繪日,中有三足鳥,下部繪月,中有玉兔、桂樹、蟾蜍。滿幅大小不一的圓點代表天宇星宿。伏羲女媧為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伏羲女媧為兄妹,相娠而有人類。此畫線描沉鬱舒緩,色彩單純和諧。日月星宿的布置,既有空間的高遠空曠之感,又顯示了伏羲女媧作為人類始祖的崇高意味。此畫出自新疆哈拉和卓古冢中,為唐初遺物。圓規與直尺是最基本的幾何圖形繪製工具。在伏羲與女媧的時代就有了如此神奇而精密的儀器。對於當時正處於蒙昧與蠻荒的上古先人來說。這些算是當時最為高科技的儀器了。



  結繩記事——最早的存儲器

結繩記事是文字發明前,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即在一條繩子上打結,用以記事。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孔穎達疏:"結繩者,鄭康成注云,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晉葛洪《抱朴子.鈞世》:"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後作而善於前事。"后以指上古時代。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已經有了記錄重大事件的方法。而這些簡單的繩子已經是當時最為先進的存儲器。



  甲骨文——保存千年的刻錄介質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 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於1898年為古董商、金石學家所識別,之後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大規模挖掘,有大量的龜甲獸骨出土,加上別地的零星採集,至今已收集十幾萬片,其中單篇文章最長者達百餘字,可以看出應用文雛形。

如果說今天我們用硬碟光碟來存儲信息,那麼早在幾千年前的上古時期,已經出現了非常先進的存儲介質。它可以長久的保留信息,其可靠性與安全性都讓人驚嘆。穿梭時空在千萬年之後,它仍然可以完好的保存當時的信息。同樣都是刻錄,而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光碟,卻很難做到這一點。



中國IT產業發展:很久以前-1949年·下篇

  算盤——古代精密計算設備

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是世界廣為使用的計算工具。算盤是中國人在長期使用算籌的基礎上發明的,迄今已兩千六百年多年的歷史了。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器--算盤。算盤是長方形的,四周是木框,裡面固定著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著木珠,中間一根橫樑把算盤分成兩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兩個珠子,每個珠子當五,下半部有五個珠子,每個珠子代表一。

算盤,可以算是古代最為精密的計算設備。它的運算速度並不遜色於當今的各種電子計算器。在計算機尚未被發明之前,它可以說是最先進的高科技產品。



  周易——最偉大的二進位演算法

《易經》誕生於三千年前,從伏羲八卦算起,易學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和今天計算機中使用的二進位布爾代數他們之間有何關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法歸宗。易乃中國文化之源,誕生於甲骨文之前,是我們的祖先對待天文、地理、歷史和生活環境的經驗寫照。《周易》中運用八卦預測信息的方法的發明,正是我國人民具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真實寫照,他們在實踐和好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個儲存量很大的信息庫。它的思想與理念至今仍然深深的影響著計算架構、數據結構、演算法模型等領域。



二進位布爾代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主題

8841

帖子

199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1
3
xinjinni127 發表於 2009-10-1 20: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357

帖子

478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78
4
愛國有理 發表於 2009-10-2 02:33 | 只看該作者
2# 張燈結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5
hellman 發表於 2009-10-2 03:1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15

帖子

29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6
6
rhabdomere 發表於 2009-10-2 09:02 | 只看該作者
沒有青蒿素的發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980

帖子

187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75
7
zhaodeneng 發表於 2009-10-4 22:59 | 只看該作者
看來看去,這些科技大都用在國內,原創性的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919

帖子

66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1
8
湖濱 發表於 2009-10-5 06:41 | 只看該作者
看來看去也就是略微拉近了點距離而已,沒有一項具有原創性重大發現或發明意義的科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基督天主神 發表於 2009-10-5 09:45 | 只看該作者
前30年的東西可以算科技創新,但主持的人物很多是外國回來的。
后三十年基本上是工程項目和考古項目。
記得80年代中期聽一位中科院的老先生說當時的人都在吃老本。現在我明白他的意思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
chico 發表於 2009-10-5 10:03 | 只看該作者
毛澤東那個時代之後,中國科技事業也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9: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