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多馬克軍費城旅紀念園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9-8-18 17:47 編輯


隨著戰況急劇升級, 北軍埃德溫·薩姆納將軍命令第二軍跨過安蒂特姆溪流投入戰鬥. 地形顯要水流湍急, 結果只有一個師到達指定地點(西樹林). 大約早晨九點半, 薩姆納將軍率領約翰·塞奇威克師5,000多人投入戰鬥. 原定從林中向南橫掃, 對李將軍的左翼給予致命一擊(這個戰術源於西點經典步兵條例-側翼攻擊). 結果遭到三面火力打擊及兩支勁旅的突襲, 20分鐘傷亡2,200人, 倉惶退去(這段兒與孫臏、龐涓的故事類似, 雖說是同堂習藝, 到了戰場上就看誰能活學活用了).

西樹林(West Wods)戰鬥示意圖


戰鬥中陣亡的石牆師師長-威廉·斯塔克將軍, 葬於佛及尼亞里齊蒙得.
戰鬥歷時: 上午9:30-10:30
參戰人數: 波多馬克軍-6,000, 北佛及尼亞軍-8,000.
北軍傷亡失蹤-2,300
南軍傷亡失蹤-2,000

旅長霍華德將軍-勇士們流血如注, 功垂萬古.


12磅火炮-當時炮兵的常規裝備, 雖說炮彈外形還是圓的, 跟古羅馬火炮雛型-擲彈器用的石頭彈幾乎一模一樣(昨天晚上看了軍事頻道的"火炮進展", 中國的火藥發明被列為8步中的一個重大環節), 不過內戰中傷亡將近60%是炮傷(這種老式炮彈殺傷力提高為一位英國軍官的戰場發明, 在填充火藥中加入了鐵珠兒, 爆炸產生的碎片從數枚急劇增長為上百個).


南軍巴爾地摩炮兵連從這個位置向玉米地里的北軍開炮, 出其不意, 殺傷可觀.

給北軍帶來嚴重傷亡的南軍巴爾地摩炮兵連
本州人一般不大提起這斷插曲, 李將軍兵進馬里蘭的原因之一即為: 在內戰中雖說馬里蘭人在撕殺兩軍中都有不少子弟, 不過作為一個州確是騎牆中立(導遊警官說的, 另有一種說法-在林肯的高壓政策下表面上服從聯邦政府, 有的文章以馬里蘭人行刺林肯為例).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物產豐富, 籌集糧草易如反掌.
還得考證一下子, 這段歷史胭脂太重. 當時馬里蘭人加入北軍的達60,000人之眾, 南軍則為25,000人.

費城旅紀念碑

波多馬克軍費城旅於1861-1865年參戰, 歷經槍林彈雨, 損失3,409人(估計是傷亡數, 內戰陣亡總數為3,600多人).

費城旅戰鬥於此, 9/17/1862 損失545人.

響應首次3年30萬人徵召之舉, 5,320人參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