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俄核潛艇在美國東海岸突然「失蹤」 美海軍失措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09-8-14 09: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8月5日,兩艘俄羅斯核潛艇驚現美國東海岸。儘管美國軍方表示無需「大驚小怪」並故作鎮定,但其中一艘潛艇在其眼皮子底下「悄然失蹤」,還是引發人們對美軍反潛能力的置疑。實際上,這一事件表明美海軍反潛網路不是銅牆鐵壁,其獵潛能力也並非如不少人想象的那樣「超強」。
   
    反潛「天衣」有縫隙
   
    對於俄核潛艇現身美國東海岸一事,一位匿名的五角大樓官員表示,美軍綜合反潛網路非常有效,俄潛艇不可能「脫離監視」。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其中一艘潛艇當即就在美海軍的眼皮底下不知去向。
   
    美國反潛網路分為探潛子網路和攻潛子網路,其中,探潛子網路由4種手段構成:反潛直升機、固定翼飛機、具備反潛能力的艦艇、布置在海底的固定聲吶陣。發現目標之後,攻潛子網路就開始發揮作用,它主要由反潛平台攜帶的攻潛武器組成,種類有反潛導彈、深水炸彈和線導及聲導魚雷。
   
    從表面上看,上述反潛網路的確「天衣無縫」,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長久以來,美國反潛力量主要針對蘇(俄)核潛艇,由於此類目標多活躍在深海,因此美軍現有的反潛手段受到環境局限。
     
   
    美國海軍作戰司令部潛艇作戰主管蘇利文少將就曾指出,核潛艇進入沿海遠比藏在大洋中安全,因為過往船隻、波浪與潮流形成的極為複雜且較強的環境噪音,以及海水的鹽度與溫度變化都給潛艇提供了更好的偽裝條件。或許,這就是美軍未能實時跟蹤俄核潛艇,並讓其中之一「溜掉」的原因。
   
    獵潛平台力不從心
   
    與此同時,構成美軍反潛網路的主要平台,其實戰能力也有所縮水。這主要體現為攻擊核潛艇數量不足。眾所周知,所有先進國家包括美國海軍,都以潛艇作為對抗敵水下兵力的主要武器,然而美海軍目前列裝的攻擊核潛艇數量驟減,影響了其水下反潛能力。
   
    根據美軍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司令科內奇尼中將的說法,太平洋艦隊需要35艘攻擊核潛艇才能滿足要求,目前僅有26艘。美軍參聯會的一項研究也推斷,2015年美國海軍攻擊核潛艇的數量若低於55艘,則各地區軍事指揮官將無法應對緊急情況。為減輕潛艇部隊的壓力,美國已為老式「洛杉磯」級核潛艇重新添加燃料,延長其服役期限。
   
    美軍其他反潛平台也面臨類似問題。例如,在空中力量方面,長期擔當主力角色的P-3反潛機因任務繁重,導致現役200餘架飛機發生金屬疲勞與鏽蝕,一年內有近半需要維修;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執行日常反潛訓練任務的飛機大幅減少,海軍反潛戰術技能被逐漸削弱。
     
    戰術漏洞或遭敵利用
   
    從戰術角度看,美軍的反潛布局亦非完美。艦隊執行反潛任務時,通常以航母為基點,劃分為近(距航母20海里)、中(80海里)和遠(100海里)反潛防禦區。整個戰鬥群以較高速度航行,以增大敵人的攻擊難度,但也帶來了雜訊大等問題。在航行途中,如果敵潛艇預先潛伏在航線上以靜制動,戰鬥群就難以發現目標。
   
    此外,核潛艇或水面艦艇的水下探測主要使用拖曳式線列陣聲納,這種被動式搜索裝置具有預警距離遠的優勢,但在航線兩側、艦首、尾方向均存在盲區。另外,中、遠防禦區面積過大,也難免導致出現探測「空隙」。
   
    現代潛艇的隱蔽技術不斷進步,同樣使反潛難度劇增。許多國家開始裝備的AIP(不依賴空氣推進裝置)潛艇,即可長時間遁形於深海之中。以往,潛艇在水下靠蓄電池帶動電動機提供動力,只能潛航幾十小時,不得不經常浮到海面「呼吸」,很容易被雷達或水聲器材探測到。現在有了AIP設備,潛艇就彷彿裝上了蛙人使用的「水下呼吸器」,持續潛航能力成倍增加,其隱蔽性讓對手的反潛兵力大為頭痛。

34

主題

811

帖子

18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1
沙發
Azrael1 發表於 2009-8-15 11:01 | 只看該作者
不會是中國007所為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2: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