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何盜墓者多不得好死?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09-8-10 17: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要當盜墓者,既要膽大,還要心細,最重要的是不怕掉腦袋。在古代,有關盜墓者遭報應的傳說層出不窮,在報應現象中,有得病生瘡不得活的,有丟掉江山、子孫不興的,總之,盜墓者多不得好死,這是為何?
自古及今,盜墓都是「勇敢者的遊戲」。

  盜墓者既要膽大,還要心細,當然最基本的是不要怕掉腦袋。盜墓是見不得陽光的勾當,還沒有哪一位敢如街頭小混混「我是流氓我怕誰」般地狂言——我就是盜墓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是案發,盜墓者很難被嚴懲。

  這時候,社會道德、人類倫理的威力便開始發揮作用了。社會通過法律之外的各種形式和手段,對盜墓者進行譴責,甚至祭出「詛咒」的撒手鐧,給盜墓者設計出了「遭報應」的人生結局——盜墓者多不得好死。此即《易·坤·文言》(「上經」第二卦)里所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以此規勸盜墓者「回頭」,不再做傷天害理逆人倫之事。

  報應,應該是古代民間對盜墓者最為厲害的懲罰方式。

  報應現象一:患上惡疾

  「好發冢」廣川王左足生瘡

  在中國古代盜墓傳說中,這樣的報應與「死復生」、「殭屍」一樣,在民間廣泛流傳。而「報應」存在的主觀條件,則是古人意識鬼神概念。

  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里有一個故事,晉朝有個會看風水的人看過羊祜家的墓地后說:「以後能夠出受命於天的君主。」羊祜步害怕讓皇帝知道了,遭滅門之災,就讓人掘斷祖墳地脈,自壞風水。見此情況,風水先生又稱,「墓地的地勢雖然被破壞了,還是要出摔斷胳膊的三公。」

  不久,羊祜就墜馬摔折了胳膊,後來果然官至三公的高位。這件事里,報應與因果相連,雖然故事不足信,但說明古人是存在報應意識的。
《搜神記》(卷15)里記錄了一個廣川王盜墓故事:「漢廣川王好發冢。發欒書冢,其棺柩盟器,悉毀爛無餘;唯有一白狐,見人驚走;左右逐之,不得,戟傷其左足。是夕,王夢一丈夫,鬚眉盡白,來謂王曰:『何故傷吾左足?』乃以杖叩王左足。王覺,腫痛,即生瘡,至死不差。」

  這個廣川王叫劉去(亦稱「劉去疾」),為漢武帝劉徹之兄劉越的孫子。劉去盜墓時將墓中跑出的一白狐狸左足弄傷了,結果當晚回家就覺得自己的左腳不對勁,紅腫了起來,生了爛瘡,結果終生不愈。

  劉去「好聚無賴少年,遊獵畢弋無度,國內冢藏,一皆發掘。」盜墓後患上了爛瘡之惡疾,合了民間的所謂「報應」一說。



  報應現象二:意外傷害

  好奇掘墓的溫放之「墜馬而卒」

  在報應現象中,得病生瘡還是輕的,厲害的當是不得活。

  劉義慶是南朝宋人,其所處時代盜墓現象頻發,而類似的記錄作品亦多。《異苑》即為同一時期的劉敬叔編撰。這也是一部類似於《搜神記》、《太平廣記》的志怪類奇書。書中第七卷專門記錄了與盜墓有關的逸聞趣事。

  其中「溫放之開冢」條——

  「蒼梧王士燮,漢末死於交趾,遂葬南境,而墓常濛霧,靈異不恆。屢經離亂,不複發掘。晉興寧中,太原溫放之為刺史,躬乘騎往開之,還即墜馬而卒。」

  王士燮的墳墓有怪異的現象,墓上常會有霧罩著,盜墓者不敢盜。時為刺史的溫放之不信邪,偏偏要掘開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鬼怪。結果在回來的路上,從馬上跌下來,活活摔死了。

  溫放之的死應該是一種意外「交通事故」,可能僅是一種巧合,但與「報應」附會到一塊就怕人了。
報應現象三:丟掉江山

  楚漢相爭劉邦勝有玄機

  生病、死傷算什麼的,最大的報應是當不上皇帝。這種「報應」比較著名的是發生在楚霸王項羽身上的一起,最後導致江山都丟給了劉邦。

  《漢書·楚元王傳》(卷36)透露,「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項羽是否真的盜掘了秦始皇陵,史學界一直有爭議,真假難辨(詳見本書《人物篇:最牛氣的盜墓狂人項羽》)。但這事確實害慘了項羽,讓其戰爭對手劉邦抓住了機會。

自古視盜墓為惡行,屬「奸事」之列,頗不得人心。所以,劉邦藉此惡搞項羽,將其掘秦陵行為列為「十大罪狀」之一:「懷王約入秦無暴掠,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財,罪四也。」大大抵損項羽的形象,籠絡了人心。

  前期,劉邦並不是項羽的對手,但經過這劉邦一番誤導,社會民眾對項羽的看法改變了,項營內部也出現了裂變。多場戰役之後,當初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最終無顏面見江東父老,自刎烏江。

  楚漢相爭,劉邦勝,劉姓得漢家天下。當時有迷信者稱,這是一種報應。

  事實上,是劉邦及其一幫謀士善於利用人心,秦始皇的暴政再怎麼遭人恨,但盜掘其陵在過去一般人心中都認為是大逆不道。「不道」自然不得人心,即所謂失人心者失天下,劉邦占勝項羽的玄機大概在此。

  劉邦借項羽盜掘秦陵一事大做文章,撿得一個「天大」的便宜。在當了皇帝后,他便很注意這方面,加強了對秦陵的保護,「發冢者誅,竊盜者刑」,又置「與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不只秦陵得到保護,包括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在內的陵墓得都安排人看護,嚴禁盜掘。

報應現象四:子孫不興

  曹氏魏國僅歷46年即亡

  曹操子孫不興、魏國國運不濟,過去迷信者也認為,是曹操盜的墓太多,得罪了鬼神,壞事做絕,遭到報應,讓其子孫不興。

曹操所處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很猖狂的盜墓時代,由於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從軍人到百姓,多以盜墓為生存,「自喪亂以來,墳墓無不發掘。」曹操在軍中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營盜墓的機構,梁孝王陵便是曹操盜掘的名陵之一。梁孝王叫劉武,是漢文帝劉恆的小兒子、漢景帝劉啟的同母弟弟。其陵豪華、陪葬甚豐,據說在曹操盜掘之前,已被盜過一次,但曹操仍盜得了大量的財寶。當時曹操親臨發掘現場,「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露屍,略取金寶。」

憑著盜墓掘來的不義之財,占著天時地利人和,曹操在三國鼎立時期出盡了風頭。后其兒子曹丕受禪稱帝,始立魏國,終奪得劉家天下。

  但遺憾的是,從公元220年至265年,曹氏連頭連尾僅行了46年的帝王運,就讓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昭的大兒子司馬炎鑽了空子。曹操的孫子曹奐,即歷史上的魏末帝「元皇帝」,被廢為陳留王,司馬炎當上了西晉的第一任皇帝,曹氏完了。

  對於曹操的盜墓行徑,當時即遭口誅筆伐。時文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替袁紹起草過一份檄文,聲討曹操的不仁不義:「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曹操)身處三公之官,而行虜之態,污國虐民,毒施人鬼」,「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

  可見,曹操當年所為,與項羽盜掘秦陵一樣,確實是不得人心的。遭所謂子孫不興、國運不濟的「報應」,實際是歷史的必然。

0

主題

1850

帖子

171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11
沙發
yoda 發表於 2009-8-15 00:20 | 只看該作者
不得人心的亊,要遭報應,實際是必然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6: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