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白先勇:須召喚中華魂 不可「全球西化」

[複製鏈接]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7-1 12: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評社香港7月1日電(記者 黃曉南)名作家白先勇提出,中國應該推行自己的文藝復興,把民族魂召喚回來,不能全面的倒向西方文化。他又質疑,現在流行的「全球化」,是由西方提出來的,本質無疑是「全球西化」。

  白先勇昨天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題目為《傳統與現代--五四運動九十周年省思》。他指出,「五四精神」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創新求變,而作為五四運動領袖之一,臺大校長傅斯年也把這種精神帶到台灣來。因此,白先勇60年代在台大就讀時,校園內就充滿著創新求變精神,他和一班同學也大著膽子辦雜誌,期望能改變文學潮流。而直到今天,從台大出產的一些優秀畢業生身上,仍能看到五四精神的氣息。

  但白先勇指出,臺大當時的學風與五四時代亦有所不同,因為五四時代是全力追趕現代化,亦即是向西方文化靠攏,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但他當年在臺大求學時,一方面也是很主動的向西方文化學習,但同時在另一邊,亦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牽引,兩種力量在互相拉扯。像他當時讀的是英文系,研究的也是西方文學潮流,但也常會跑到中文系去聽葉嘉瑩等老師講中國文學、中國詩詞,從中吸收了很多養份。

  他表示,自五四至今,中國的教育制度都是推崇西方文化而貶抑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中許多寶貴的東西,如水墨畫、書法和音樂,學校都不屑一顧,學生自然就無從接觸。這就導致中國人喪失了自己的審美標準,只懂以西方認為美的東西為美,直至美醜不分。就像全中國的小孩都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卻沒什麼人學拉二胡,所以雖然中國也出了馬友友和朗郎等成就很大的音樂家,但他們的成就都在於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沒有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盈盈萬物,生生不息,唯道獨尊,無為而治。

123

主題

3559

帖子

91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14
沙發
栗 劍 發表於 2009-7-1 14: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栗 劍 於 2009-7-1 14:49 編輯

某些人說話、寫文章以夾雜幾句外語單詞為榮,不可思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主題

4481

帖子

3108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08
3
zhousx18 發表於 2009-7-1 21:22 | 只看該作者
建議恢復科舉、國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4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7-2 02:09 | 只看該作者
兩岸文化人沒有認為兩岸文化是分裂的

  中評社快評/著名作家白先勇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他表示,兩岸三地的文化都是屬於中華文化,在這一點上是「統一」的,而且會逐漸地進一步融合。像他常常來香港,發覺香港社會對於中國文化的「awareness」(意識)愈來愈高。但他也指出,在兩岸三地中,香港和台灣各自的文化始終也會擁有其獨特性。

  兩岸的真正的文化人,沒有人認為兩岸的文化是分裂的。事實上,兩岸最大的認同力在於文化的認同。陳水扁等人費了8年的功夫去中國化,始終割裂不了兩岸的文化血脈。隨著中國的國家實力提升、中國人民的經濟水準提升、教育水準提升、文化水準提升,再過數十年,中華文化必能傲視全球,屆時,兩岸人民共享榮光!文化認同感更加強烈,這是不足為奇的。
盈盈萬物,生生不息,唯道獨尊,無為而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66

主題

9156

帖子

45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521
5
打狗棒 發表於 2009-7-2 15:13 | 只看該作者
老白說得有些道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6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7-3 09:20 | 只看該作者
余光中:兩岸文化沒實質分裂 只需互相認同

  中評社北京6月30日電/ 「我們贊成兩岸專家學者通過民間的方式合作編纂『中華大辭典』。」6月24日,國務院臺辦發言人范麗青擲地有聲的表態傳至海峽對岸時,已81歲高齡的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正在高雄「中山大學」裡為學生們授課。

  此前,由馬英九提出的「識繁書簡」、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提議曾一度在島內引起震動。臺綠營媒體《自由時報》連續發表文章指責「中華大辭典」要將台灣人「中國化」,而馬英九正是在走兩岸「文化統一」的「急統」路線。

  雖然有民進黨人視「中華大辭典」為洪水猛獸,但台灣主流社會樂見此事成行。27日晚8時,余光中抽出時間接受了《國際先驅導報》的專訪。在他眼中,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有利於兩岸文化交流,對兩岸的和平發展「有重要意義」。

  為兩岸求同存異

  記者:您如何看待「識繁書簡」和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主張?

  余光中:兩岸能坐下來一起合編「中華大辭典」,又能在「識繁書簡」上達成共識,充分說明兩岸能做到求同存異,為交流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交流多了,敵對就少了,從這個角度講,這樣的主張對兩岸的和平發展很有利。

  記者:在操作性上,難度大嗎?

  余光中:在台灣,本來就有大約100個常用字是簡化字,比如台灣的「灣」字,繁體字的點太多了。對我個人而言,我平常都會看對照表,使用簡體字,但台灣社會還是以繁體字為主,我給報社寫文章的時候也用的繁體字。

  但在操作性上,「識繁書簡」能不能順利實現還不好說。據我所知,這個提議出來後,在台灣的震動是很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中華大辭典」也是一樣,如果能實現當然是好事,因為不同的地域,漢語詞彙的演變也不一樣,如果能把不同的表述方式同時陳列出來是最好的。不過這件事情做起來可能不是那麼容易,規模可能很大,還要專家們多動腦筋了。  

  政治原因不應阻隔文化交流

  記者:現在兩岸在語言文字的使用上存在哪些差異,對現實交往是否有影響?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余光中:兩岸在語言文字使用上的差異是比較大的,60年來,兩岸所走的路不一樣,學習的對象也不一樣,思維方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大陸稱妻子為「愛人 」,這在台灣就很難被接受,我們還是習慣用「太太」相稱。另外,有一些原來的詞語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但兩岸變化的趨勢不一樣,如「考量」、「願景 」之類的詞,都是從台灣傳到大陸的。

  還有一些簡稱,如在大陸考研究生簡稱為「考研」,但在台灣是沒有人能聽懂它的。我一直覺得兩岸在語言文字上的差別,就如同英語在美國和英國的差異,但美英是因為地域的差別產生的,兩岸則是因為政治原因阻隔了交流,導致今天較大的差別。
  
  記者:您怎麼評價簡體字?

  余光中:簡體字在書寫起來確實容易多了,將一些很複雜的繁體字簡化也有道理。不過,我自己也感觸到一個問題,就是一些大陸人對繁體字的認知很少,常有大陸的朋友給我寫信,將「余」寫成「餘」,有點自作主張了,因此我認為如果能「識繁書簡」也很好。

  「文化統一」不如「認同」

  記者:現在綠營人士極力反對簡體字,對「中華大辭典」也不贊同,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余光中:我覺得「台獨」人士處於一種很矛盾的境地,在陳水扁的8年裡,他們不遺餘力地推行「去中國化」、修改教科書、給建築改名等等,但他們無法從文字上去除中國因素,台灣文化和閩南文化很接近,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

  現在民進黨反對簡體字,認為堅守繁體字就是堅持了台灣的「主權」。但實際上他們大錯特錯了,要知道繁體字是最中國的文化元素,簡體字的歷史遠沒有繁體字長。 「台獨」勢力極力去「中國化」,卻要堅持最中國的東西,實在讓人啼笑皆非。不過現實也決定了民進黨必須要保繁體字,因為台灣沒有自己的土著文字,不用漢字就沒字可用了,現造來不及,民眾也不答應。   
  
  記者:您認為現在兩岸的文化交流處於一個什麼階段?兩岸是否存在「文化統一」的問題?

  余光中:2005年之後,兩岸的經貿交流多了,文化交流相對滯後一些,民間學者的互訪比較多,到目前為止我在大陸出了30多本書,也有很多大陸的作品進入台灣。不過總體來說,交流得比較零散,兩岸還缺乏系統的交流,不過今年7月的國共論壇主打文化,我想會是個好的開始。

  至於兩岸「文化統一 」,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兩岸的文化本來就同源同種,在基本層面是一樣的,兩岸文化不存在實質意義上的分裂。但兩岸分治這麼長時間,現在兩岸迫切需要文化上的交流,在沒有太大交流障礙的情況下,強調「文化認同」會好些,我們需要文化認同來增進人們的親近感。
盈盈萬物,生生不息,唯道獨尊,無為而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3: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