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的希望不在街上:從五四到六四無法度過躁動的青春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09-6-5 19: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6月5日16:23:52(京港台時間)--多維新聞網

    《亞洲周刊》盧麒元/二十年前,一系列的制度變革以極快的速度推進著。一群年輕人在紅牆裡面拚命工作,如饑似渴地學習,大部分星期天在圖書館度過,無數夜晚留宿簡陋的辦公室,幾乎閱讀了所有能?找到的西方理論書……

    他們全部是優秀的大學生,而且多數在校入黨,有著良好操守和嚴格的自律精神。他們是一群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如果歷史開恩,假以時日,他們應該可以理性地推進中國的改革進程,中國應該可以從經濟改革順利轉入政治改革。那樣,中國今天應該是另外一番光景。

    然而,歷史卻是如此地坎坷。在改革開放的同時,社會矛盾也在醞釀、積聚、發酵。一群在校的年輕學子走上了街頭。他們可能並不知道紅牆裡面的師兄師姐在做些什麼。他們並不了解自己所處的歷史環境(並非亡國滅種的時刻)。他們甚至也不了解他們上街的使命(本應是支持改革者)。他們上街了。

    其中,一些青年帶著不應有的政治野心;一些青年接受了不可告人的使命;一些青年帶著強烈的投機企圖。更多的青年則僅僅是因為青春的躁動。他們上街了。一群懵懂的孩子,並無具體而現實的訴求。他們不同於五四時期的熱血青年,他們不屑於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他們不願意進行艱苦而漫長的舉蒙,他們沒有下功夫貼近工農兵群眾,他們也沒有能力提供任何有建設性的方案。他們就這樣上街了。當孩子們的訴求超越了改革本身,矛頭直接指向政權更替,他們已經遠遠背離了他們上街的初衷。超越了改革,那大概意味著顏色革命了。悲劇似乎早已註定。事情終於一發而不可收了。

    忘了是誰說的,好人整壞人是喜劇,壞人整壞人是鬧劇,壞人整好人是正劇,好人整好人是悲劇。街上的孩子們毀了他們自己,也毀了紅牆裡面的孩子。一切變得敏感起來,一切都停頓了下來,一切歸於沉默。街上的孩子們散了。紅牆裡的孩子沉默了。其中,很多人最終選擇了離開。原本是帶著進步願望的年輕學子留給歷史的卻是退步。他們寫下了共和國一段痛苦而遺憾的歷史。

    歷史是不能複製的。五四運動是不能複製的。五四運動的先驅最終成為國家的棟樑。二十年前,那些街上的孩子們在哪裡呢?那些街上的孩子們已經成為中國最現實的一代人了。他們沒有變成五四式的先賢。他們為了一口飯而卑微地活著。他們泯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筆者對於五四先賢抱有深深的敬意。然而,筆者對於五四精神始終持有保留。那是救亡圖存的努力。那是民族危亡之時的覺醒與奮爭。正因為如此,五四精神具有鮮明的批判性,而缺少共和國最需要的建設性。五四運動的那一代人,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澎湃的革命激情。但是,他們仍然缺少高貴的宗教情懷;他們仍然缺少深邃的哲學思辨;他們仍然缺少雍容的法理氣度;他們仍然缺少優雅的大家風範。

    他們最終成為一代優秀的革命者。但是,他們始終不是優秀的建設者。這就給中國以後的九十年留下了深深的遺憾。這種遺憾,導致了二十年前的悲劇。這種遺憾,今天仍然以某種方式繼續著。從五四到六四,共和國用了七十年時間仍然無法度過躁動的青春期。

    造反雖然有理。但是,造反無法實現富強。共和國需要系統而持續的建設。筆者認為,共和國的希望不在街上。不要輕言是非。我們仍然需要深刻地反思。我們需要修正、補充、完善。

    青春永遠是躁動的。當然,也必然是膚淺的。但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應該是深邃的、沉穩的、成熟的。憲政一百年了,「五四」九十年了,「六四」二十年了。我們在體制上不斷地花樣翻新。就像一個幼稚的小姑娘,不斷的換著花衣裳。我們是如此的注重體統,而從未在道統和法統上下功夫。歷史地看,我們這代人,遠遠算不上成熟。我們仍然缺少高貴的宗教情懷;我們仍然缺少深邃的哲學思辨;我們仍然缺少雍容的法理氣度;我們仍然缺少優雅的大家風範。

    尤為令人感慨的是,我們的熱情總是那樣的短暫。我們的熱情只能堅持一場喧囂的運動。我們在散場之後就不再堅持了。我們可以在轉眼之間麻木得像死人一樣。我們令那些仍然在堅持的人們,看起來有點兒像神經病。麻木的人們等待著另一場悲劇。悲劇之後繼續麻木。喪失了應有的堅持,所以我們絕無深度可言。

    我們見識了中國人近二十年令人羞愧的膚淺。於是,中國的改革變成了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曖昧苟合。世界看到了一支突然怒放的畸形花朵。我們始終無法完成對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長此以往,我們用什麼構建一條屬於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呢?有誰能回答,這支畸形的花朵後面將是什麼樣的結果?

    筆者曾經是當年紅牆裡面的青年。二十年痛苦的經歷讓我們明白了一些基本的道理。我們反帝反封建反了一百年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也已經六十年了。我們完成了對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超越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道理很簡單,反對、破壞、摧毀都是容易的,而建設卻是艱難和複雜的。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中有過激情燃燒的歲月,但更主要的是深邃的思考和沉靜的建設。

    作者簡介:盧麒元,華財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又名盧欣。祖籍四川,生於山西,就讀於東北,工作於北京,現居香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8: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