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靜雯
李有甫一戰成名,是在1982年的全國民族體育比賽上。當年已經33歲的李有甫,憑著一支3尺多長、拇指粗的鞭桿,使得滿堂震驚,並獲得了這次比賽的武術冠軍。
那時李有甫還是山西大學的武術碩士生。在之後的10多年,李有甫從武術,進入了中醫和氣功的領域,逐漸成為中國響噹噹的大師級人物,並且成為中國人體科學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這位兩個武術名家陳盛甫、陳濟生的高徒,也是中國少有既有武術功底和氣功功能,又有理論研究功底的大師,後來更成為中國中醫和氣功領域中的知名人物。
陽春3月的洛杉磯,已是花簇錦銹。在他整潔的家中,李有甫接受了新紀元的專訪。李有甫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和善、謙遜,哪怕是對慕名而來者也是恭敬有加,彬彬有禮。他文氣的外表,儒雅的氣度更像個學者,只是在舉手投足中流露出習武人的陽剛英武。他話不多,不願談論自己,只是在記者的再三詢問下才提起過去的成績,語調平和舒緩,不急不躁。幾次採訪下來,記者也領略到了他太極拳般行如流水,剛柔相濟、孜孜探求的性格。

鞭桿,是李有甫先生武功絕技之一,內含刀劍槍棍招式,實用而且動作優美。圖為李先生正在演練鞭桿。(攝影季媛)
自古英雄出少年
「鞭桿是中國西北的武術技法,融合了刀、槍、劍、棍的手法創立的,既攜帶方便,又不像刀槍那樣容易傷著人,而且動作多變,技巧高超,既進攻靈活,又防身實用,非常好」,李有甫介紹說,「最早是明朝的一員大將發明的,明朝滅亡后,這位將軍出家當了和尚,後來傳了幾代后就傳到了陳老師,他又傳給了我,非常好的功夫。」
李有甫說的陳老師,是山西大學的陳盛甫教授,也是中國的第一位武術教授。不過李有甫拜陳盛甫為師,並不是考上山西大學武術碩士之後,而是在文革期間的事情了。
李有甫出生在河北大廠縣的農村。大廠雖然離北京不遠,但在60年代初中國大飢荒的時期,民眾生活也十分困難。「我11歲那年遇上所謂3年大飢荒,村裡集體吃大鍋飯。全村一二百人每天到隊里領取一頓稀粥,稀粥清得就跟洗碗水一樣。我們村有個小個子會計滿臉麻子,為人很兇。他掌杓時說不給誰吃就不給誰,動不動就打人,一次我看見他把一個飢餓的老人家打暈在地,而他自己卻在一旁大吃大喝,既抽煙又喝茶。有次他把我家的那杓稀粥也扣了,我和母親就餓了一天。還有一次我大哥把部隊上省下的生活費寄給母親,卻被會計把錢全搶走了。」
就這樣,麻子會計成了李有甫練武的最初動力。而少年的李有甫喜歡看書,尤其是岳飛傳和楊家將的故事,經常讓他洶湧澎湃,因而下定決心要習武。
第一位老師,是李有甫同學的父親。這位啟蒙老師擅長摔跤,對基本功要求非常嚴格。李有甫每天凌晨5點起床練功,從未間斷。啟蒙老師對武德要求也十分嚴格,不許和不懂武功的交手,也不許打架。麻子會計後來並沒有挨打,應該感謝李有甫的這位啟蒙老師。
初顯武功救同學

年青時的李有甫在練劍。(新紀元資料室)
李有甫堅守啟蒙老師的教導,從不外露功夫,直到1968年。
1966年,李有甫16歲,考上了山西太原鐵路機械學校,這是一個中專。然而很快就到了文化大革命,沉迷於武功的李有甫,成了一個逍遙派,即不參加任何派系的遊離份子。
1968 年的夏天,某造反派組織把李有甫的幾個同學堵在了一個街道內毆打。李有甫知道后前往探視,被對方數十人堵截。對方二話未說上來就動手。「我當時並沒有想打架,只是本能抵抗,他們有槍有刀,但很快被我打倒了好幾個人。對方有槍,我跑的時候被一個人抱住了,我沒多想拳頭就上去了,但挨在他的頭停了下來,可能他心有所動,就把我放開了。」
結果這成了少有的李有甫和人動手的一次,結果竟然成為當地青少年的傳奇故事之一。「他們傳得很玄乎,但其實也就幾分鐘的事情。」
拜武術教授陳盛甫為師

李有甫拜過多名武術名師,也練過多種門派的武功,除了「太極拳」之外,他也是「八卦掌」高手。上圖:李有甫在練「八卦掌」。(攝影 季媛)

李有甫的劍式(攝影 季媛)

李有甫在練他的成名武功—「鞭桿」。(攝影 季媛)
就在那一年,李有甫在山西大學的牛棚里,找到了武術教授陳盛甫。「陳老師當時已70多歲了,正被關牛棚,每日挨批鬥。聽說我要拜他為師,他很驚訝。他看了看我,叫我第2天早上6點到他家樓下等他。當時我住的學校離老師家要走40至60分鐘的路程,我擔心遲到,早上4點就起床出發了。等5點多我剛到他家樓下,老師就下樓來了。
他讓我演示了一遍我會的東西,說我有基礎,練得也用功,但我的方法不對,於是收我為徒。據後來老師說,他開始也沒指望我什麼,他對每個學生都一樣。相反他表揚過很多人,但從來沒表揚過我。」
李有甫回憶,陳教授經常表揚師兄弟們,這讓他好幾年心裡不好受。後來才知道老師的苦心。「老師說他一直在觀察我,一般來學武的,學了3年、1年或幾個月就走了,可我跟著他堅持了10年。10年中我一直很尊重老師,練得也很刻苦,無論天寒地凍還是烈日炎炎,我每天一大早風雨無阻的從大老遠趕來學武,儘管幾年裡老師只教了我一套拳法,我就默默地在那練,從不打擾他。」
後來陳盛甫傳授李有甫其他功夫,他不但精練了長拳、底功拳、八掛、太極、刀、槍、劍、棍等功夫,還繼承和研習了老師獨特的功夫--山西鞭桿。練武之餘,老師也教他靜坐氣功、站樁、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等氣功養生法。
1979年,李有甫獲得山西省傳統武術項目業餘組冠軍,1982年憑著鞭桿,獲得了全國比賽的冠軍。
太極高手陳濟生門下高徒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沒有讀過高中和大學的李有甫,自學大學課程,參加了研究生的考試。因為英文不合格,李有甫直到1981年才考上,成了陳盛甫的武術研究生。陳盛甫教授把這位得意門生,介紹給了自己的結拜兄弟,山東濟南武術協會主席,山東武術館館長陳濟生。
「他的武功很高,據說他年輕時參加全國擂台賽,那些武林高手冠軍們和他比武時根本碰不到他的身體,瞎打一陣,反把自己累倒了。我學的是陳濟生老師的『靜功太極 108式』。 一般的太極拳練數十分鐘,而他的108式要練3個小時。練習時老師要求我頭上頂個球,無論怎麼動球不可落地。
陳濟生老師還教我打坐,後來還傳了我『活步太極拳』,『游身八掛掌』、『迷魂掌』、『閃劍』等秘不外傳的高深功夫。陳老師常說,慢練就是快練,當真的慢下來達到入靜狀態時,在別人眼裡你就快得不行。後來我才明白這是走了另外空間,兩個時空概念不一樣。」
武術是分層次的,最低層武術重點是攻擊,高一層的就是防守,再高一層就是不攻也不防,隨心所欲,出神入化。「陳老師說他收我為徒,一是因為有師兄弟推薦,二是他發現我天性不喜斗也不驕傲,於是他要傳我秘不傳人的點穴術,一伸手就能把人點死了,非常高超的手法。我聽后說我不想學,老師很吃驚,很多人想方設法求他教這個他都沒傳。我說我想學能救活人的本領,而不是把人害死,於是老師還傳了我解穴的高級手法。」
1989年快90歲的陳濟生老師臨終前要把最後的本領秘傳給李有甫,但他因為工作忙未能及時趕到,老師含著淚對自己的小兒子說:「有甫不來,我將這東西帶走了,從此沒有了。」李有甫現在說起這事,仍然非常唏噓:「遺憾的是老人家連身邊的兒子也未傳。我常常為此感動難過,人們常說學生要尊重老師,其實老師珍惜學生勝過學生自己對待自己。」
遙診功能:手掌觀病

李有甫和兩位被他治好病的俄羅斯小朋友
李有甫想要救人的想法,從很早就有了。李有甫是孝子,母親多病,他早就開始研究針灸和經脈穴位等書籍,還真的大大減輕了母親的病痛。
「最開始我只是看書,照著書上經脈穴點陣圖找穴在自己身上扎針,後來認穴和下針的感覺,大多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太極是內家功法,練到一定層次身體會非常有感覺。李有甫說,陳濟生老師教的108式太極,和別的太極非常不同,內氣在身體經脈中行走的感覺也非常不同。練功之餘,李有甫也攻讀了大量中國中醫書籍,包括《黃帝內經》、《傷寒論》,和道家的《雲集三千》等,並開始了他的「救人」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