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錢穆伉儷與金庸、胡菊人妙論:歷史、家國與中國人的生活情調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3-9 08: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香港《明報月刊》大家大講堂

  金:錢先生這次應新亞書院"文化學術講座"之邀,來香港講學,時間短,活動多,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們《明報月刊》訪問,我們感到非常榮幸,我謹代表本刊向錢先生及夫人致謝。

  胡:錢先生是當今通儒,而且自學成功,錢先生的治學方法一定可以給後學很大的啟示。

  錢:連中學小學我一共進了七年新式學校,連三年私塾共十年,17歲中學畢業,18歲開始在鄉村做教師,由民國元年起,可以說一直教到今天,已教了67年書,我的生活圈子很狹窄,都在學校度過,我所知有限,只是一些教讀經驗。

  金:一個偉大的學者只要把他本身的生活、生命和經驗記錄下來,對後學已經是很寶貴的啟發了。

  錢夫人:很早就有人要錢先生寫回憶錄了,但他一直沒有打算寫,直到最近,我們發現普遍的中小學教師在精神方面都打不起勁來,都覺得教中小學似乎沒有什麼前途,就想到把回憶錄寫出來,給他們一點鼓勵,因為一個國家如果中小學教師不能發揮真正的教育功用,這個國家的前途也不會太樂觀的。

  查:我想這是存在於中國人社會的普遍現象,各地的中小學教師都會覺得一直教下去教一輩子,也不會有什麼成就的了,錢先生的經歷就可以鼓勵他們,一個中小學教師一樣可以成為有貢獻的學者。

  錢:我個人的經驗倒覺得在教小學時最快樂,教中學時又比教大學時快樂。在中學時學校還像個家庭,一到了大學,就像到了社會,大家都自覺做了教授,社會上的人也用不同的眼光看我們,而師生的關係卻反而疏遠了,彼此客客氣氣。我覺得小學、中學是感情的、生命的。大學嘛,講學術,有了是非,各人有各人的一套,多屬於知識方面也可說是屬於別人的,自己的生命卻不在那裡。我讀小學的日子距離今天已有70多年,但學校的一切我還清清楚楚記得,房子是怎樣的,大門口在哪裡,都清楚記得,因為那是我自己的生命。

  胡:像錢先生這樣的大學問家倒還珍惜小學、中學的時光,但很多人並不這樣。說到中小學教育,據我所知,港、台的歷史教師都遇到一個困難,就是不知道如何把歷史傳給下一代,不知道怎樣去啟發他們,錢先生可否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

  錢:我是很守舊的,我們今天這個社會,說是進步了,現代化了,高深了。我自己沒讀過多少書,我開始做教師的時候,正值新思想、新潮流傳入中國的時候。我是由報刊雜誌看到那些新思想新理論的,不過我發現那些新思想新理論不盡適用於我們,也不盡符合於事實。譬如說,他們指中國是個封建社會,是一套專制政治,但中國是怎樣的一個封建社會呢,怎樣的一套專制政治呢,只要翻開歷史書來看看,我們便會發現他們所批評的和我們的歷史並不一樣。我並不拘泥一定要讀什麼書,一定要接受什麼思想,我只不輕信人言,別人怎樣說,我聽了,不立刻就相信,只回頭翻查書本才發覺書上所載和他們所說全不是一回事。他們批評中國是封建社會專制政治,是不是呢?我翻開歷史,我發現這講法和我們的歷史大不同,是兩回事啊。直到今天,小學生還是說中國古代是封建社會專制政治,到了中學,還是這麼說,到了大學,也沒有改變。一個年輕人讀了這麼多年書,得到的儘是一些空洞的名詞。我們中國人研究歷史,是要研究歷史裡面的人物。孔子是怎樣一個人,漢武帝是怎麼樣一個人,這個我們要知道。封建社會出了齊桓公、晉文公,這兩個人是怎樣的人,做了些什麼事。人物必各有其時代性,封建時代出了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人物已算了不得。我們現在鬧批孔,孔子是個怎樣的人,生在什麼時代,做了些什麼事,批孔的人卻不知道。孔子已經是2500年前的人物了,我們今天還要去批他,可見他對我們的確有影響,影響我們的,是他這個人和他做過的事。我們批判他之前一定得了解他、研究他。有一派人對有沒有孔子這個人表示懷疑,我們就當他沒有這個人吧,即如查先生寫武俠小說,也不是真的有其人,但有故事啊,孔子的故事影響了我們。我們要研究的,是這個人和他的故事,而不是要在人之上加些空洞的名稱。說某人是聖人,這是空洞的,聖人是何等樣的人物呢?我們隨便說"封建社會"、"專制政治",這些名詞也是空洞的。你要知道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是怎樣的人物,做過怎樣的事,你想知道清朝是怎樣的,你得要知道清朝的人物和這些人物的故事,這樣你才能了解政治。哪個朝代是開明的,哪個朝代是黑暗的,哪個朝代是太平的,那個朝代是混亂的,要研究人物和其故事,不能用一句"封建社會","專制政治"便概括了,中國歷史不是這樣的。

我們教小孩子讀歷史,不論小學、中學、大學,要講故事、講人物,不能只講"封建"、"專制"等空洞的名詞。我們中國歷史上很少用空洞的名稱來作分別。再如"封建社會"這個名稱,是西洋的,我們把它翻譯過來了,我們其實沒有"封建社會",我們只有"封建政治"。西洋歷史上,是在羅馬帝國崩潰后出現封建社會,中國是周武王周公統一了全國來推行封建政治,這個當然是不同的。又說中國是帝王專制,這個我們又不得不講故事。譬如說漢文帝,他本身是個讀書人,他一生最佩服的人是賈誼,本想重用他。因當時大臣們群起反對才用賈誼去做長沙王太傅,過了些時,賈誼回朝,漢文帝和他作通夕之談,漢文帝自謂與賈誼別後,自己的學問不斷有長進,這次再和賈誼談話,必該有勝過他處,哪知這次長談之下,漢文帝自覺一切還是不如賈誼。漢文帝那般欣賞賈誼,但仍不便在朝廷上重用他,只有再派他出去做梁孝王太傅,從這故事看來又哪能算專制呢,舉此一例可知,我們要批評中國歷史,不能單用空洞的名詞名稱來概括,何況還是由西洋翻譯過來的名詞,全部中國二十四史沒有用過帝王專制四個字,不要人家說中國是封建社會,是專制政治,我們就相信就接受了,我們要看史實,切實的去看我們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用西洋名詞來套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對的。我們教歷史不妨自小學開始就多講歷史上的人物和故事,我們要講三國的歷史,我們就講曹操,講諸葛亮,講劉備,他們是人物,有故事,也即是歷史,這樣一個小孩子讀到大學畢業了,他就懂得怎樣去批評歷史了。

  胡:錢先生不重概念化,這種教學方法很有價值。過去我也想過,中國如《春秋》,《左傳》,《戰國策》這些史書,都是從具體的人事出發,這種傳統,其敘史本身就有教育作用,但後來治史的方針好像改變了?

  金:中國正史如《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其中以人為主的"傳"為重要,其他年、表、紀什麼的就次要了。

  錢:我們講歷史,要講史實,史實又分第一層次,第二層次。第一層次就是講人物,故事,第二層次就是講政治、經濟等等。這些都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實,詳詳細細寫在那裡,我們只要翻開書本去學習就夠了,這是學習歷史。批評就不同了,批評是主觀的,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看法。你們兩位的看法很有見地。譬如說我們讀《春秋》、《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這些書,都是講人物和故事為主,後來文集興起,各家文集的內容也都包有歷史。


  譬如說蘇東坡,這個人的一生都記錄在他的文學作品及他的全集里,他有文章,有詩,有詞,有筆記,這些作品詳詳細細地寫下他的生平事迹。蘇東坡被貶黃州,他是怎樣被貶去的,有一朋友送他一塊地,他建了一茅廬,即是雪堂,有朋友送酒給他喝,他喝不完的酒,太太收藏起來,以備他想喝而又沒有酒時之需,這些生活上的瑣事他都記了下來,在當時,他自己也許沒料到寫這些事有什麼意思,到我們後人研究宋史,研究蘇東坡這個人,這些就變成很有意思的材料了,去讀東坡全集把其他各項零碎故事彙集到蘇東坡《赤壁賦》一篇文章內,便見首尾全備、纖屑畢俱,於是讀蘇東坡的《赤壁賦》便可知道他的人品個性生活修養,如此怎能不欣賞他,不佩服他呢?而同時對當時的政治背景、社會情況亦可參悟作準,所以讀史又必讀各家詩文集及筆記小說等,以見其全,又哪能用專制政治封建社會幾個空洞名詞來包括來代表。

  西洋的文學與人,與歷史是分家的。我們欣賞莎士比亞的作品,但我們對莎士比亞這個人一無所知,關於他的事情至今還在爭論中。西洋文學寫人、寫故事是客觀的,寫的是別的人、別的人的故事。傳統的中國文學家寫的是自己的事,及其父母、子女、家庭和朋友,甚至是生活的記載,時代的描寫。一個文學家的日常生活如到什麼地方吃飯,遇到些什麼朋友,也一一記了下來,我們後人隔了很多年代都可以知道。我們只要把他的筆記、文章、詩詞並在一起看,我們就可以看到他的人生,從而看到他的時代和當時的歷史。

又譬如陸放翁,他年老退休,幾乎天天寫詩即如寫日記,一直寫到八十幾歲,我自己20歲左右在鄉村教書,讀他的詩,讀得非常開心,非常有意思,好像自己也分享了他悠哉游哉的晚年生活,而他當時的一般鄉村生活形形色色亦皆如在目前,絕不見絲毫有近於西方中古時期之所謂封建社會。又譬如曹操、諸葛亮、王荊公、司馬溫公等,我們只看歷史而不讀他們自己的文學作品,對他們便不能全面了解,我們一方面要看歷史上怎樣寫,也要看他們自己怎樣寫,研究歷史而不兼其文學是不夠的。

  胡:中國有很偉大的史官,但寫事實,極少批判,歷史上出現過史官為了爭取明確地寫下事實而不惜幾代犧牲的故事,這種精神對當政者實在有極大的警醒作用。


  錢:我們討論文化,我的觀點是先比較異同然後能批評優劣。中國文化不是一個人創造出來的,中國文化是整個的中國國民性之表現。

  在中國,一個皇帝死了,後代送他一個謚號,如"幽王"、"懿王",每個謚號都有一定的含義,有褒貶的意思。追封謚號的是兒子,但兒子卻不能全權做主,要由政府輿論來決定,兒子當然要講先王的好話,但他不能獨行獨斷。秦始皇把此等顯於褒貶的謚法廢了,但中國以後歷朝帝王的優劣在史書上依然一一記載得詳細分明,以中國民族如此的傳統心情,又如何建立得起一個專制王朝來。

  你剛才提到史官,這的確是一個極好的制度。唐太宗有天忽然想看當時的史官這幾天怎樣寫他,史官不允,唐太宗也沒有辦法。我們今天說"蓋棺論定"算是給一個人的客觀評價,而史官的記錄是即日即時且守秘的,這豈不更加客觀嗎?你們辦明報,天天有新聞記錄下來,這些新聞過得十年八年就變成歷史,史官的記錄也是如此按日寫的,即為此後正式寫史的根據。

  又譬如太史公,本來也是一史官,後來成了漢武帝內廷的秘書長,漢武帝本來非常看重他,後來為了李陵的事,漢武帝不得不依法官所判,定他死刑,但可以用50兩黃金來贖命,50兩黃金並不算很多,以司馬遷的關係他是有辦法籌得到的,但沒有人敢借錢給他,於是他只有接受宮刑來代替死罪,漢武帝即刻提拔他為內廷的秘書長,他才得繼續寫他的《史記》。這些經過在他《報任安書》中講得很清楚了。現在我們讀他的《史記》,西漢一代直從漢高祖到漢武帝,司馬遷心裡不以為然的,下筆毫不忌諱。我們固然佩服司馬遷寫成《史記》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但司馬遷死後其書流傳亦毫不為漢廷所禁止,這不亦大值驚怪嗎。

  我自己寫《國史大綱》先後用了七年時間。對史料下的工夫,我不能說有***成,至少也有六七成。蔣夢麟先生曾在到台灣后先後讀了《國史大綱》五六遍之多。後來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見面,他問我:"你寫《國史大綱》怎麼總是挑中國歷史上好的一面來講?"我就反問他:"所謂的好的一面是不是講錯了?"蔣先生倒也同意我沒講錯。我因說我書中亦並非不講到中國史上壞的一面,若說我寫好的多過了壞的,亦是歷史事實如此。而且我以一中國人來寫中國史,多寫些好處亦應該。

  胡:說到中國歷史的好壞,今年春天,在香港辦了一個出土文物展覽,展品多是近年出土、由周代到元代的文物。一位德國女博士參觀過之後向我提出一個問題:她看出土的秦俑與其他文物,很能表現出一種力,是力量之力,也是生命力之力,她問我這種力在什麼時候、為什麼在中國消失了,我當時也不知道怎樣回答她。

  錢:人類的文化是朝四個大方向來發展的,便是宗教、科學、道德和藝術。西方文化是宗教的、科學的,中國文化是道德的、藝術的。宗教和科學是外在的,道德和藝術是內在的;宗教與科學分別發展至最高峰時是互相衝突的,道德與藝術發展下去卻是一致的、和諧的,中國人的最高人生境界是道德的也是藝術的。我們今天喝茶,這喝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發展。唐代的人喝茶用茶磚,茶里加奶,加糖,目的在解渴和充饑,依然偏近於功利的。到了宋朝,喝茶的方式改變了,有壺,有杯,喝茶藝術化了,到了明朝,更加講究。又例如繪畫,北魏時代,畫是繪在壁上的,非常博大,也就是所謂的"力"吧,但畫繪在壁上不能移動,不能保存,房子沒有了畫也沒有了,畫再好,能欣賞的人也不多。到了宋,畫大多繪在絹上、紙上,可以移動,可以隨著人由這裡到那裡,又可以保存,可以展覽,讓很多人欣賞到,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這不是一種好的發展嗎?中國人畫人像,著重眼睛與神采,我們求神似多於求貌似,寫文章更是一種藝術,中國文化發展下去,是講藝術的道德的,而不是講"力"的。

 日本人宇野哲人是一位漢學家,年紀比我大20歲,他活到99歲逝世,他96歲那年我去日本見到他,他告訴我他的養生之道有三點:


  第一是在精神上,學習莊子書中的"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保持精神上的和諧平衡。

  第二是向鶴學習。中國人一向很欣賞鶴,鶴的壽命長?他向鶴學習,飲食只求七分飽。

  第三是運動,他喜歡射箭,可以一個人在院中練習。

  我覺得他對中國文化很有心得,完全是藝術化了的生活。


  說起運動,中西分別非常大。中國人的運動總是選那些可以不論室內、室外只較小的場地就可,亦不需特殊的器具,並可以一個人單獨去做的,那就運動亦藝術化了,這與西方便大不同。中國藝術與"力"似乎是不大一致的。我們會覺得力量愈大,人所受到的壓迫感也愈大。例如教堂,西方人建造的教堂非常偉大,令人有不可逼視的畏懼感,中國的祠堂寺廟則只使人有靜穆感和親切感。我這樣比較不是想說明那個好那個不好,只是想說明中國藝術是不宜用"力"來批評的。

  胡:我們讀西洋史詩,講的是神,是女人,是戰爭,是力的表現。我們讀中國的詩經,講的是生活,極少講世外的神,反對戰爭,何以中國人的現世思想開啟得那麼早?又中國早期的史學也是文學,請問這與西方有何不同?

  錢:中國在《詩經》以前已有甲骨文時期的文化了,可惜未盡保存下來。若以為中國文化一切開始於《詩經》時代,那是不正確的。我們的確可以在《詩經》中看到古代中國人的文學、歷史、哲學及其政治觀念,以後就非文有文,非史有史,非哲有哲,分不開了,與西方之文是文,史是史,分得清清楚楚大不相同。詩經是文學,但可以看到政治、歷史,這是中國最早發現的作品,是中國民族性的"赤子之心"。

  胡:錢先生對中國前途的看法如何?

  錢:非常樂觀。對中國的前途我數十年來的看法都一直是樂觀的。孔子說:"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話是可信的。我自己不好,我的兒子也不好,我的孫子也不好嗎?總有一代會好的。蒙古人統治了我們一百年,我們一個小和尚就帶領大家打倒他們了。又例如岳飛,他也不是什麼特殊的人物,並未受到怎樣好的栽培,但他就是冒出來了。文化熏陶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我們不可因為一時的逆境而喪失了信心。我非常崇拜孫中山先生,他是廣東香山人,從小在香港受教育,學的是西醫,更在外國生活過,但他的思想態度行為表現卻是十分中國的,他肯在民國成立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湯武革命與堯舜禪讓,他一身兼而有之,那不是一件大值驚奇的事嗎?他後來又從廣州隻身北上去與張作霖、段祺瑞謀和,雖不幸即溘然身亡,但其治績昭然,仍可令人作深長思的。我上面列舉歷史上各時代一些人物以及孫中山,是想提醒大家不要輕視我們數千年的文化熏陶,我們以後仍然會隨時有人才出來領導我們走向光明的前途。

  胡:據我們所知,錢夫人對教育問題很有研究,才剛剛完成了一本書《中國教育史》,可否請錢夫人給我們講些辦教育的心得?

  錢夫人:那可不敢當。我只是教了幾年中國教育史,把歷年所講寫成了這本書,不敢說有辦教育的心得,今天不妨大家隨便談談交換意見那就好了。

  現在台灣也在提倡現代化,有人說現代化不是要完全西化,也要保留中國好的方面的傳統。但卻沒有人指出一條正確路來,一條糅合了現代化配合中國固有傳統美德的中庸之道。以台灣目前教育而言,過分強調現代化就產生出很多問題來,譬如說現代化力倡科技教育,過分提倡科技而忽略了德性修養是要出毛病的。我們不是說不要科技,而是不能以科技作為教育基本。我們辦國民教育,如果只講科技而沒有傳統道德作基礎,年輕人就會在人生中失去方向,而產生很多社會問題。我們這次來港前不久台灣報上報導學校中發生的一件大事,國民學校的學生竟然自己製造炸彈,隨意丟棄而傷害了人,這也是科技!現代人的生活多少都離不開科技知識,做壞事也要科技知識來配合。年輕人有了科技知識而內心卻沒有傳統道德的規範,這是會出問題的。我的《中國教育史》一書很看重傳統道德的教育,有人批評我說我太保守了,不宜再站在一個守舊的觀點來看現代教育,我認為針對當前社會許多不合理的現象,我們講教育的人不能不從傳統教育精神里找出路。今天我們有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看教育問題,一個是西方觀點,一個是中國傳統觀點,西方觀點看教育偏重學校教育,著重知識的傳授。中國傳統觀點,則是看重全人生的,傳授知識與品格修養以及為人處世,都包括在教育的範圍之內。台灣目前的教育情形是偏向於西方路線。

胡:據我了解,台灣口頭上說是傳揚傳統精神,實際上主要走的還是西化路線,特別崇拜美國。


  錢夫人:如果大陸也事事走西方路線,教育也只講科技的話,將來的後果更不堪設想。台灣地方小,有了問題很快就可看出毛病來,大陸地方大人口多,有了問題一時不易看出,等到發現毛病,要改正就費加倍時間亦不容易。

  台灣近十年來注重發展工商業,過重物質生活,社會上功利觀念很重,大學生未出校門已為前途感到苦悶,他們有些不知道怎樣去適應現代化,有些由國外回來的學者提出現代化的口號,卻沒有針對現實人生告訴大家要怎樣做。

  金:大概他們想,樣樣學足美國就是現代化。

  錢夫人:有學生跑來問我,既然你說教育是包括全人生的,那麼請你談談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婚姻問題。今天青年男女的婚姻問題真成了社會一個大問題,台灣的情形有點特殊,女多於男,女孩子找結婚對象頗不易,學校與許多社會團體常舉辦各種社交活動,鼓勵青年男女參加,開放的社交也是現代化啦。有位女同學跟我說:"如果我不參加這些活動,別人笑我不夠現代化,如果我常參加,我又覺得違背了我的意願,我進大學為的是求學問,不是專來找對象的。"這個問題我也不能給她一個具體的答案。

  台灣在現代化口號的衝激下家庭制度也起了大變化。年輕人結婚,成立了小家庭,多半與父母分居,小家庭中男女一同出外工作,生了孩子乏人照料,有的是為解決生活不得不夫婦一同出外工作,這也情有可原,但有許多並非是為生活。講現代化就看重功利講物質享受,鼓勵男女都投入社會活動而忽略了家庭,女的出外工作對家庭對子女總不免有影響,這一來連夫妻的感情也受到影響,聽說台灣近年來離婚率增高,破碎的家庭很多。有學生問我,怎樣才可以對國家社會有貢獻呢?我說,我們不要動不動就提出國家社會的大目標,我的話你們也許不同意,認為我落伍,我認為今天我們的國家社會最迫切的需要是美滿的家庭,特別是女孩子立志建立一美滿家庭,就是對國家社會的大貢獻了。國家社會是由家庭組成的,我們的下一代不能生活在正常美滿的家庭里,他們長大了,非但對國家社會沒有益,反而會造成許多社會問題。

  近年來我在《"中華"日報》寫"樓廊閑話"一專欄,每月一篇,主要是針對當前的社會問題,提出一些中國過去傳統文化的觀念來作討論與批評,我認為過去的文化思想如不能對我們當前的問題有貢獻,就不值得我們今天再來研究了。

  我寫這個專欄並不全是我個人的意見,是我們夫婦共同討論的意見。我希望能提起大家的興趣,對如何從過去傳統文化思想尋找出一條能配合現代化的路,以解決我們今天所遭遇到的許多問題,這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不是少數人能解決的問題,總希望大家漸漸能從人生實際問題上去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相互配合,找出一條今後我們可行之道。

  胡:台灣要現代化,中國大陸也要現代化,香港更不要說了,在中國人生活的社會中,目前台灣是比較有條件在現代化中保存中國優良傳統的地方,錢夫人在這一方面的努力,是很難得的,令人佩服。今天和錢先生錢夫人談話得益不少,非常謝謝你們抽出寶貴的時間接受我們的訪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3: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