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教是能夠證悟到世界是可知的宗教

[複製鏈接]

1344

主題

1773

帖子

115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haiji 發表於 2009-3-5 11: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林明雅

《聯合早報》2月22日刊登了一篇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阿馬迪亞·森(Amartya Sen)的專訪,題為《佛陀思想對現代人四大影響》,報道中寫到:「森教授也指出,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以『不可知論』(agnostic)自居的宗教。」筆者認為有澄清的必要。

  上個世紀著名的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在自問「What is agnostic?」時,曾給agnostic下過這樣的定義:

  An agnostic thinks it impossible to know the truth in matters such as God and the future life with which Christianity and other religions are concerned. Or, if not impossible, at least impossible at the present time.

  意思是說:疑神論者(Anagnostic)認為我們不可能知道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所關心的諸如上帝以及來世這類問題的真相。即使並非完全不可能知道,至少在目前不可能。

  所謂「不可知論者」,指的是認為世界不可知、不可認識的人,而羅素則不是這樣的「不可知論者」。因此,這裡的agnostic指的應該是懷疑神存在的人,故譯為「疑神論者」。

  至於「不可知論」(agnosticism),它最初是由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於1869年提出。「不可知論」是一門「否認認識世界或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理論。「不可知論」斷言:「人的認識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範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因此,agnostic應該被譯為不可知論者或上述的疑神論者。

證得、妄想、執著

  假如我們再上溯到兩千五六百年前的公元前6至5世紀印度的沙門思潮時期,當時的印度有如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時期,各種自由思想家百家爭鳴,出現了與婆羅門思潮相對立的沙門思潮。

  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順世派和以散惹耶·毗多梨子為代表的派別,他們都反對吠陀權威和婆羅門教精神的統治。
據佛經記載,在佛教興起之時,散惹耶也組織過自己的僧團。這一派別認為,對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真理,都是「不可遽然斷言」,因而被後世稱之為懷疑論或不可知論,以此來與佛教相區別。

  筆者無意為agnosticism或agnostic的中文翻譯正名,因為佛陀在世說法49年的言教都與上述的命題無關。相反的,根據《華嚴經》的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發出驚人的讚歎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陀的這句慧言里有三個關鍵詞,即:證得、妄想、執著。第一個關鍵詞就說明了佛陀在菩提樹下所悟到的「智慧」是通過累世漫長的修行而證悟到的,它是實證的;科學講求實證,因此,這一種「智慧」所具有的科學性是毋庸置疑的。

  這種智慧有一個很長的梵文名稱Anuttarasamyaksambodhi,音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簡稱為菩提的智慧。

  擁有這種智慧的人,我們稱之為「覺者」或佛。既然是實證的,所以佛陀在世修證了悟這一種無上的菩提智慧是「不可以思議」的,即無法通過人類的任何思維,包括非實證哲學家形而上學的思維,來進行思議的。它也是「不可說」,即無法用人類現有的名相來說得清楚與明白的。

  用老子的話來說,即「道(物自體)可道(說、思議),非常(恆常)道。」道體是不可說、不可思議,可說、可思議的就不是恆常的道體。

  比赫胥黎更早,著名不可知論的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1724-1804),他改變了人類過去通過外界來認識世界的方式。他把世界分成兩個部分,即現象界與物自體世界。康德認為:「人的認識只能局限於現象界,無法了解物自體世界。」康德的主張是世界的本質是不可知論。

宇宙中的一切,有生有滅

  著名的意志哲學家叔本華(1788-1860)繼承了康德的哲學思想和佛陀的思想,認為人是可以通過直觀而部分地了解物自體的世界,就是透過觀照自在世界而認識世界的本體。

  佛陀正是通過累世的修行,通過內觀來證悟物自體,即「行深般若波羅密」甚深的止觀而證悟到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這一個緣起真理的主要內容是世界是無常的,即:一切事與物都是因(主要條件)緣(次要條件)和合而成,不相信沒有因緣而能存在的一切,相反的,就是迷信。因此,正信的佛教徒無法相信世界上有一個至高無上而又全能的神祗來主宰一切。

  佛陀的言教就是說明事物有其存在的條件性,以此來凈空事物存在的真實性,這是《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幻」的由來,這是般若的空性智慧,宇宙的真理。

  因此,佛教認為事物必然是根據無有常住(無常),可以預測的「生成、發展、變異、寂滅」規律發展。人的生命有生老病死,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有生就有滅。

能弘揚自己與宇宙是由何而來

  有讀者可能會提出說,如何去證悟?為了更清楚地來闡明佛教的義理,以免以訛傳訛。這就要提到第二及三個關鍵詞「妄想」與「執著」,這些都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不能用現代漢語來解釋。

  佛教認為,人是由物質的色(蘊)身與精神的受、想、行、識的五蘊所組成;人無法證悟,那是人被這五蘊所拖累,五蘊室內有五種「妄想」。

  人只有透過類似叔本華所提的觀照自在世界而認識形而上的世界本體的修行,才能如《心經》所清楚地闡明地觀「照見五蘊皆空」;要遠離第五蘊的識蘊區宇的「顛倒妄想」,才能夠究竟涅槃(悟道)。

  因此,佛教不單具有科學性,更是實證的形而上學,是超越現代非實證哲學的一門真理,不是一般學院式里的所謂哲學家們所能「可說」與「思議」得明白的。

  佛陀在第三個關鍵詞「執著」里清楚地說明,人由於執著於「法執」而堅持地認為物質(五蘊中的色蘊)是第一性,執著於「我執」而堅持地認為精神(五蘊中的受、想、行、識蘊)為第一性,而不能夠證得。

  人類數千年來,不就是因為由堅持物質為第一性的唯物主義者,與堅持精神為第一性的唯心主義者之間的各不相容,從而導致各類矛盾?並由個人、團體、社會、思想界,發展到國家之間的紛爭,以至於到今天世界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
因此,佛教是世界上能以和平來弘揚人能夠證悟到自己與宇宙是由何而來,將往何處去的宗教。不可能如報道中所說:「……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以『不可知論』自居的宗教。」

作者是新加坡佛教總會高級文化研究員兼講師
清貧仍能讓我自得其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9: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