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國人劫圓明園自述:我們失了榮譽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2-27 09: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法國,有不少記實作者通過很多文章和著作,對圓明園大洗劫做了大量的記述和深入的評論。他們當中有:海軍上尉巴呂、埃里松伯爵、保羅·瓦蘭上校(又名杜潘)、貝齊亞上尉、喬治·凱魯萊、查理·米特雷西和年輕的阿爾芒·呂西。他們的見證材料都很有價值。還有樊國梁主教,他在掠奪事件過去四十年之後,也寫下了他的見聞。

  圓明園裡那些令人不敢相信的奇珍異寶,使他們想到的是《一千零一夜》中所描繪的宮殿里的情景,這是他們最能想到的參照物。法國的伯納·布立賽撰寫的《1860:圓明園大劫難》引領我們回首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電影《圓明園》劇照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巴呂所寫的見證材料:「第一批進入圓明園的人以為是到了一座博物館,而不是什麼居住場所。因為擺在架子上的那些東方玉器、金器、銀器,還有漆器,不論是材料還是造型都是那麼珍稀罕見,那簡直就像歐洲的博物館。出於一種習慣上的謹慎,大家首先是仔細觀察。那些東西擺得那麼井然有序,使你覺得只能看,不能動。還是有人經不住誘惑,就先動手了」。不過,巴呂沒有說是誰先動的手……。

  軍醫卡斯塔諾承認這樣的事實:「作為講述人,我們的態度不會是公允的,這迫使我們要說,對圓明園的搶劫是不可避免的」。

  當時二十歲的莫里斯·伊里松,後於1886年即圓明園遭劫二十六年之後,寫了一本關於那次中國遠征的書《一個赴華翻譯的日記》。

  他在書中用了兩個章節的篇幅講述對圓明園的大掠奪。作者敘述了在那幾個瘋狂的日日夜夜所發生的一切,其中不乏炫耀文筆才華之意,但同時也是對在英國和法國因洗劫圓明園事件而引發的相互推諉的醜聞所作出的反應。

  在他寫這本書的時候,那些醜聞剛剛被人們遺忘。他的主要意圖是要為那位法軍主帥開脫責任,使之與後來備受譴責的掠奪和破壞行為脫離干係。

  對於事實的真相,也就是法國人應負的責任,埃里松伯爵是無法否認的,但他想讓其他主犯—英國人和中國盜賊,共同承擔責任。他還談到劫數問題,認為那場浩劫在所難免,誰也阻止不了。孟托邦和別人一樣,目擊了搶掠行動,但卻無法阻止。對當時發生在眼皮底下的事,孟托邦意識到它的嚴重性,而且為之感到痛心。

  但埃里松認為,對圓明園的洗劫是情理之中的事,「只要是發生在戰時的事情,都是合理的」。不過他譴責「糟蹋」行為,認為那是「犯下的唯一錯誤」。

  埃里松還對法國人和英國人的搶掠方式加以比較,這起碼是人們沒想到的一點,在此值得一提。他津津樂道地對兩個「聯合的民族」在搶掠方面的「特點」進行對比:法國人毫無章法,甚至是一種無政府狀態;而英國人則是有組織有安排,有條不紊。

  「法國人堂而皇之地搶,而且都是單個行動。英國人比較有條理,他們能很快就明白應該怎麼搶,而且幹得很專業。他們都是整班行動,有些人還拿著口袋,都有士官指揮。有個難以置信,但又是千真萬確的細節,就是那些士官都帶著試金石。見鬼!他們是從哪兒弄到的試金石?」由此看來,掠奪的方式和手法多種多樣,沒有一定之規,就看你是業餘的還是專業的!

星島環球網

[ 本帖最後由 laodai 於 2009-2-27 09:23 編輯 ]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9-2-27 12: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3: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