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俄烏「鬥氣」后的梅普大手筆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2-16 02: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02月15日 09:05:47  來源:《環球》雜誌  




    1月19日,俄羅斯總理普京(右)與烏克蘭總理季莫申科共同出席天然氣購銷合同簽署儀式。  當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烏克蘭石油天然氣公司簽署了2009年至2019年天然氣購銷合同。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2009年伊始,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爆發的天然氣爭端,在雙方能源公司1月19日簽署2009年至2019年天然氣購銷合同后告一段落。

   

    與2006年俄烏「鬥氣」相比,此次兩國「天然氣大戰」在持續時間、涉及範圍、影響程度等方面,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明眼人一望便知,這部外交大戲從頭至尾幾乎是按照俄羅斯的劇本進行的。

     從「警告」到「懲罰」

    此番俄烏天然氣爭端的一個重要因素與2008年8月俄羅斯與喬治亞爆發「五日戰爭」有關。

    俄《獨立報》援引俄羅斯陸軍防空部隊司令克魯什的話說,有證據表明,南奧塞梯衝突過程中,烏克蘭向喬治亞提供防空武器並派遣專家,擊落了俄軍戰機。克魯什將此舉定性為「烏克蘭在最新歷史時期首度蓄意與俄羅斯聯邦開戰」。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和總理普京,也在不同場合提及烏方在「五日戰爭」中曾援助格方。

    因此,與2006年相比,俄烏關係在2008已經發生了質的轉變。而且,北約東擴的步伐,已令俄方忍無可忍。如果說2006年俄對烏斷氣出於「警告」,那麼這次則是「懲罰」。

    2009版俄烏「鬥氣」可以被形象地看作一個點爆竹的過程。

    「導火索」是雙方有關天然氣欠費、供氣價格和過境輸氣費率的談判因嚴重分歧而中斷;點燃「導火索」的「火苗」是南奧塞梯衝突;而形成「火苗」的「火星兒」,是烏克蘭「橙色革命」,其後俄烏關係緊張程度迅速升溫;「火星兒」發展成「火苗」有賴於「助燃劑」——塞瓦斯托波爾軍港問題(2008年5月24日,烏克蘭宣布不讓俄羅斯黑海艦隊在軍港租用協議期滿後繼續駐留其塞瓦斯托波爾港,引起俄方不滿),以及烏克蘭加入北約問題等。

    當然,在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不排除俄烏雙方或一方,有借用外交爭端將本國輿論焦點從國內矛盾轉移出來的可能性。

    而「火星兒」之所以會出現的根本原因,即易燃環境形成的大背景,則還是蘇聯解體。《別洛韋日協定》在宣布各加盟共和國「文明離婚」的同時,卻又創造了獨聯體這個「新家庭」試圖攏住各方。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擔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進一步滲透后蘇聯空間,因此對其他原加盟共和國的態度實際上較為矛盾:一方面承認它們作為獨立國家而存在,但另一方面卻又不容許它們與西方過從甚密。這就像離婚後雙方在法律上已不是夫妻,並各分家產,但實際生活中卻仍被迫住在一起,而且一方不允許另一方再婚一樣。只不過與普通離婚不同的是,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文明離婚」涉及的不是雙方,而是多方。

    企業談判,政府拍板

    在具體分析2009年俄烏「鬥氣」時,與其說是商業談判逐漸「變味」,不如說它本身就是在商業這個舞台上演繹政治大戲。最生動的例子就是,此次俄烏「天然氣大戰」的幾個關鍵節點上,最後拍板的並不是雙方能源公司的老闆,而是兩國的國家領導人。

    無論是1月5日俄方削減過境烏方對歐洲輸氣,還是1月7日俄方中斷過境烏方對歐洲輸氣,都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總裁的米勒在直接請示普京后,才下達了最終的指令。

    而類似政府替企業作主的情況在烏方又何嘗不是。據俄塔社披露,2008年歲末進行的俄烏天然氣談判中,烏克蘭石油天然氣董事長杜比納之所以離開莫斯科的談判桌而返回基輔,就是得到了烏克蘭總統尤先科的命令。據稱,烏克蘭總理季莫申科曾打算在2008年最後一天來莫斯科「滅火」,但也是迫於尤先科的壓力,而不得不放棄原計劃。而1月13日俄對烏克蘭過境輸氣系統重新加註的天然氣之所以被堵在烏方閥門之外而無法抵達歐洲,也並非技術性問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1月15日公布的烏克蘭石油天然氣公司一封來信的內容稱,由於烏方公司沒有得到「政治決定」,因此不能按照俄方提議的線路恢復過境烏克蘭對歐洲輸氣。

    當然,俄烏雙方企業最後能夠簽署長期的天然氣購銷合同,也直接得益於普京和季莫申科經過通宵談判后達成的初步協議。雙方能源企業是根據兩國總理的「路線圖」,而一同起草了商業合同。所以,從「減氣」、「斷氣」、「堵氣」到近期可預見的「通氣」,企業只是配角,政府才是主角。

     「梅普組合」的「組合拳」

    2008年12月31日,俄烏天然氣談判破裂已成定局。梅普二人當天見面談及此事,都提到了烏克蘭國內各政治派系鬥爭,並將其與天然氣談判聯繫起來考慮。鑒於2009年底或2010年初烏克蘭將舉行總統大選,不排除俄方有意在烏國內政局混亂、「橙色陣營」分裂的形勢下,進一步削弱尤先科當局政治影響力的可能性。

    普京在從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總裁米勒那裡聽聞尤先科下達命令中止與俄方供氣談判后,對烏總統不心疼本國天然氣用戶可能面臨斷氣狀況而表示不解,並說俄方對此「感到可惜」。而梅德韋傑夫與米勒會見時,捅出了烏方從俄方低價購氣並在其國內高價賣出的內幕,並大膽質疑中間差價極可能被用於達成政治目的或解決個人問題,而對烏克蘭天然氣用戶造成了損失。梅普二人言辭一柔一剛,但都頗具殺傷力。

    此外,俄方通過中斷過境烏克蘭對歐洲輸氣,而將原本打算對俄烏「鬥氣」作壁上觀的歐盟拉下水。普京一邊對德國總理默克爾提議的過境輸氣監督機制大加推崇,一邊又鼓動義大利埃尼公司和其他歐洲能源巨頭合資籌建國際財團以分擔過境輸氣風險,擺出一副積極合作的姿態。

    梅德韋傑夫也沒閑著,在1月14日倡議三天後就舉行俄羅斯天然氣消費國和運輸國峰會,擺明了要讓大家都來評評理。雖然季莫申科此前答應17日到莫斯科只參加與普京的工作會談,卻在當天意外被普京請到了峰會現場落座,並與包括歐盟委員會代表和歐盟成員國高級官員等眾人一同,聆聽梅普對烏方表達種種不滿。

    有意思的是,在俄烏簽署天然氣購銷長期合同后,俄方當即表示,此前談的國際財團、監督機制等等,現在都沒必要了。看來,歐盟國家著實被梅普二人狠狠涮了一把。不過,由於過境對歐洲輸氣指日可待,因此俄方料歐盟對其說話「沒譜」也不會太過計較。

     到底有沒有輸贏

    2009年俄烏「鬥氣」的輸贏無法籠統去判斷。

    首先,雙方此次簽署的長期合同對於一定時期內避免糾紛再次發生及確保各自履行義務起到了積極作用,比2006年的解決方案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從這個角度看,俄烏實現了「共贏」。

    其次,就俄、烏、歐三方的「外交成績單」來看,恐怕只有俄羅斯才是贏家。

    歐盟先是為其「不介入」的消極態度付出了挨凍的代價,后又糊裡糊塗地為俄方提供了施展外交才華的平台,並還說出了令俄方並不感冒但卻令烏方倍感壓力的話——「將重新審視與俄烏兩國的關係」。

    至於烏克蘭,就更不用說了。不僅作為過境輸氣國的形象受損,而且其國內政治集團因無法一致對外,令其錯過了與俄方達成協議的最佳機會,不得不接受一個好聽但不一定實惠的打折價——歐洲供氣價的八折,約360美元每千立方米(按照此次雙方達成的協議,俄方同意2009年對烏供氣價格將在歐洲價格基礎上給予20%的折扣),比俄方最初提出250美元每千立方米供氣報價貴了不少。而俄方在與烏方簽署長期合同后,對季莫申科頗多溢美之詞,渾然不提尤先科,這無疑為「橙色陣營」破鏡重圓增加了難度。

    俄羅斯贏在哪裡

    當然,俄羅斯在「鬥氣」過程中也付出了一定代價。比如,國內100餘口天然氣井被迫中斷作業,對外能源供應國的形象遭受負面影響等。但它卻實現了多個戰略意圖,因此可被看作贏家。好比戰爭中雖然雙方互有傷亡,但最終評判勝負的是誰真正實現了作戰意圖。

    首先,俄羅斯鞏固了對烏克蘭的影響力。不僅通過簽訂合同確保烏方對俄方長期的能源依賴性,而且利用身段靈活的季莫申科打壓了反俄的尤先科,為未來烏克蘭總統大選能產生有利於俄方的人選創造條件。

    另外,此次俄烏合同中的付款條件,對於烏方也非常嚴格。據報道,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總裁米勒1月20日與梅德韋傑夫會見時說,此次簽署的合同中規定,如果烏方出現一次拖延支付供氣費用,那麼今後,烏方就必須實行100%預付款機制。俄羅斯《獨立報》21日援引分析人士什托克的話說,不能保證這次「天然氣大戰」是俄烏之間最後一次。分析人士認為,目前烏克蘭石油天然氣公司財務狀況幾近破產邊緣。因此,也就是說,如果烏方在供氣費用支付上出現大問題的話,比如 ,第一次拖欠費用,而第二次又無法提前支付100%款項,那麼俄方仍然可能用斷氣的方式去解決,歐洲仍然可能挨凍。

    此外,雖然俄烏簽了長期合同,但俄羅斯完全可以繼續向烏克蘭找茬,比如烏方「未經允許截留俄方過境天然氣」問題,保障烏方配氣站運行的技術性天然氣費用結算問題等。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對《環球》雜誌記者表示,莫斯科手中可能還握有一張「王牌」:俄方也許已經明確知道究竟是烏方的哪些勢力集團從俄方低價購氣並在其國內高價賣出。之所以現在不公布,可能是想等到該國總統大選前夕的最佳時機,做出「致命一擊」。

    再有,藉助能源外交拓展自身在歐洲的戰略空間。俄烏「鬥氣」為俄方進一步推動與歐洲國家合作建設「南溪」和「北溪」天然氣管道「打了廣告」,尤其向與俄開展能源合作不太反感的西歐國家生動闡述了能源供應渠道多元化的必要性。如果說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用導彈防禦系統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那麼俄羅斯則靠積極開闢能源走廊反制美國。有意思的是,美國推進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時需給他人開出優惠條件,做的是「賠本買賣」;而俄羅斯未來的能源管道一旦伸出去,做的反而是「賺錢生意」。

    莫斯科還想要什麼

    而放眼未來,莫斯科可能想要得到的是能源定價機制,尤其是天然氣定價機制中的話語權,這將令其較為從容地應對國際能源市場的波動,進而改變本國經濟對能源價格走勢的過分依賴,最終實現國內經濟從「資源型」向「創新型」的戰略轉變。

    俄羅斯希望在天然氣領域從單純的玩家變為規則制定者。這從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端倪。

    2008年10月,俄羅斯與另外兩個重要天然氣生產國——伊朗和卡達在德黑蘭召開會議,引發外界有關三方企圖建立「天然氣歐佩克」以控制國際天然氣價格的猜想。12月,在俄方推動下,世界天然氣出口國論壇第七屆部長級會議在莫斯科舉行,並通過組織憲章,規定組建執委會和秘書處。

    與會的普京還發表了「廉價天然氣時代即將終結」的言論。按照他的說法,現有的氣田資源逐漸枯竭,而未來具有開發前景的氣田又遠離消費中心,「天然氣勘探、開採和運輸的費用無疑將上漲」。但同時他又說,由於天然氣價格與石油價格掛鉤,因此油價下跌也嚴重影響了天然氣市場。這個有些矛盾的說法當時就被媒體所關注,但並未深究。現在看來,俄方似乎有修改天然氣定價機制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自然壟斷問題研究所所長薩基揚於2007年11月在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總部大樓內舉行的一個國際研討會上,就質疑過現行天然氣定價機制的合理性。他說,天然氣往往被用於企業發電和生活燃氣,因此其計價公式中應該考慮的因素包括:天然氣開採和向地區性市場運輸的成本、天然氣目標市場的平均浮動電價、電煤平均浮動價、地區性天然氣交易所的天然氣平均浮動價,以及環保參數等。這個論調和普京的觀點頗有合拍之處,何況俄方已在聖彼得堡商品原料交易所試行推出天然氣交易業務,也就是說薩基揚提出的新計價公式理論上基本具備實現可能。

    另外,鑒於俄羅斯已向部分國家提出以盧布結算能源交易,因此未來不排除其可能逐步與所有獨聯體國家和歐盟國家也以盧布結算。這樣一來,俄羅斯的天然氣和原油將不再是單純的資源類商品,而將發揮衍生功能:幫助盧布成為地區性乃至國際性儲備貨幣,進而推動俄方將莫斯科建成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宏大計劃。(《環球》雜誌駐莫斯科記者/趙嘉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9: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