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邏輯

[複製鏈接]

95

主題

872

帖子

34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清思 發表於 2008-12-18 10: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邏輯
  
  劉思坤
  
  不幸啊,好不容易交了4年學費、擠破了腦袋熬出了頭,終於要畢業了,卻碰巧趕上了幾十年不遇的全球金融海嘯,就業不完蛋了嗎?
  以前說就業難,是指找到一份工作簡單,但找到薪酬較高、待遇較好、還有很好的發展機會的工作就難了。現在的就業難似乎更提高了一個檔次:就連再也普通不過的、可替代性極強的工作,大學生都似乎在拼、在搶——也就是說,把美好的工作環境打破、把期待的薪金高度拉下來、把幾年後買車買房的理想踢到九霄雲外,這些還是不能保證你能找到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更別提我們有點「奢侈」的生活夢想。
  但我們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堂堂「學士」(可謂腦力勞動者一族),非要跟一幫體力勞動者搶工作?「學士」怎能跟農民大叔一樣成為市場上你死我活的競爭者?大學生怎麼就淪為了大白菜?(農民兄弟為國家和人民創造的福祉比某些貪官污吏多了去了,在此對比大學生與農民工,沒有歧視農民工的意思。術業有專攻,我只是想說:學士做的事情應該跟農民兄弟不同,但「應該」的事情總是理論上的東西,現實中有太多「不應該」的事情正在發生)
  人類文明進化到了今天,社會內部各層面充滿聯繫,今天的大學生就業難,背後有深刻的政治經濟原因,它們不是像教科書里寫的那麼死板而讓人喪失學習興趣,它們活生生地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當下的幸福感。讓我們來看看其內在的邏輯。
  
  一、大學為啥要擴招?——1997年經濟軟著陸使然
  
  地球人都知道當下的大學生就業難跟全球金融海嘯密切相關,但卻很少有人想到就業難跟1997——2001年的國家政策有深刻的關聯。實際上,1997年中國大地上發生的事情,就已經註定了大學生今天的境遇。
  改革開放的30年中,前15年改革的基本成果是價格自由化。從火柴漲1分錢都要經過中央政治局討論到1989年「價格闖關」,國家逐步放開了價格,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開始了下海經商的浪潮,中國經濟也開始由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轉變,居民從有錢也買不著東西轉向有錢不知道怎麼花。1997年正好是中國從短缺向過剩轉型的關鍵一年,當時國家經濟遇到困難:國有企業改制出現體制性漏洞,國有資產流失嚴重,腐敗滋生,發生大面積虧損,通貨緊縮,加上亞洲發生金融危機,出口壓力增大,經濟狀況堪憂。
  當時政府面臨如下幾個難題:1、通貨緊縮,國內消費不振;2、失業率居高不下,大量職工下崗待業,同時還有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要就業;3、住房單位化、公費醫療與養老退休制度使得政府收入不足,無法應對當前危機。
  於是,拉升國內消費成為最緊迫的問題。時任總理朱鎔基提出要實現經濟軟著陸,怎麼著陸呢?他提出:
  1、國有企業「減員增效」,目的並非為了下崗,而是儘快盤活國有資產,讓它們為國家盈利,創造社會價值,但副產品是:造成大面積國有職工下崗;
  2、把老百姓的8萬億儲蓄存款花掉。怎麼花?
  A、義務教育變成不義務,大學教育搞大範圍的擴招與收費。1998年,中國開始了大學生擴招的步伐,老百姓一看好哇,只要分數基本夠,我花錢,我孩子就能上大學了!當時擴招「眼前的好處」多多,背後的考量是:1、刺激國內教育消費;2、緩解青壯年的就業壓力;3、提振國內大學的基礎設施教育,大學校園擴建潮、高樓大廈平地起,一派施工繁忙的景象——拉升GDP,度過經濟難關。
  B、住房改革搞貨幣化分房。住房市場商品化迅速推行,專業的房地產開發商出現,地方政府開始把「賣地」當成當地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賣完了城市裡面的地不夠,還要到城鄉結合部、村鎮一級向農民強行征地,給他們極低的補償,把他們趕入城市打工。城市化進程被迫出現,轉型期與發展期的矛盾與成就並顯,農民工成為了城市建設最大的功臣,也成為城市低端勞動力的主力人群,他們默默承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本。
  C、醫療改革廢除公費醫療。政府虧空的養老機制廢除。居民要看病,就得自己掏錢。於是,儲蓄再次被迫拿出來消費,但這種消費不是享受型消費,是為了保命而不得已的消費。這種消費沒有彈性,其中還包含著民眾的不滿情感,一旦國家政策有所轉向,這部分消費馬上會變成防禦型儲蓄——把民眾的生存需要轉化成消費,來自於壓力而非自願,所以並非長久之計,更不是善治之舉。
  3、徹底反腐敗。以上的這些措施並不是造成我們今天新三座大山的罪魁。朱總理不是傻子,他明白,以上的這些措施,必須配套「徹底反腐敗」,中國的轉型才能真正走出來。其邏輯在於:在徹底反腐敗成功的前提下,民眾的生存壓力雖然因改革而加大,但清廉的政府會重新分配價值、限制權貴資本,遏制社會兩極分化。有了法治與產權保護的市場,在短暫的劇痛之後,會讓百姓嘗到更多的甜頭,中國社會會逐步走向良性的共同富裕之路。
  然而以一己之力碰撞頑固的利益集團,其結果可想而知。沒有反腐敗措施下的消費刺激,使得民眾的短期負擔成為了長期負擔,政治改革沒有與經濟改革配套的結果,必然是今天擺在百姓(包括大學生)面前的「新三座大山」。
  朱總理的反腐敗失敗,為他的執政釀下一個影響深遠的錯誤,儘管他的指導思想因為超前而無法實現,且並沒有出錯。在通貨緊縮和實現經濟軟著陸的政治任務下,大學從此開始了慢慢無邊的擴招之路,各路家長為孩子能進入大學而慶幸不已,卻不知隨著擴招的加劇,「大學生」的含金量也不斷被稀釋,那種「我們家有大學生」背後的自豪感所代表的觀念已經被嚴重透支。中國用一個掩蓋當下問題的錯誤,替換成另一個會在長遠發生的錯誤,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殘酷現實。
  
  二、大學生收入怎麼降下來的?——分稅制改革造成經濟結構和人力資本扭曲
  
  大學生=大白菜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大學生的薪金水平很低,跟白菜一樣便宜。那麼,大學生的收入是怎麼降下來的?
  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出台了2年內以4萬億元刺激經濟的方案,發改委官員說,其中的1000億元,必須在50天里花掉。
  於是,在北京西城區三里河的賓館、酒店頓時全部爆滿,附近的複印店也是全力開工,列印來者的項目報告書複印件,有的報告書一下子裝訂了10多套,壘起來有一個書櫃格那麼高。這些人全部是各省市政府的代表。他們為什麼要到三里河?因為國家發改委就在這裡辦公。他們來京遊說,爭取各種名目的財政撥款,用於本地政府開支。
  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跑部錢進」現象,其背後體現的是稅制制度的邏輯。
  近年,地方政府在媒體報道中的形象並不「好」:他們瘋狂賣地、官商勾結、低價征地高價賣地、與開發商一起拉高房價、片面追求GDP,大造政績工程,造成百姓生活質量下降。這些怎麼來解釋?了解14年前(1994年)的國家分稅制改革,原因就基本明晰了。
  1994年的中國為什麼要搞分稅制改革?當時中國的市場經濟制度剛剛確立,在此之前,央地關於財富的分成關係為:地方留足自己的,富餘的給中央,類似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但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每年央地討價還價,1985——1993年,中央政府預算收入佔全國預算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中央集權開始向地方分權過度,統治能力開始降低——這在某些學者看來是中國改革開放獲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1994年1月1日,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開始施行。其核心思想是:財權上移,事權下移。中央財力大大提高,而地方(省級政府還不錯)政府走向財政困境,越往基層走越窮。改革后,中央辦的事少了,拿的錢多了,地方辦的事多了,但拿的錢少了。要生存的地方政府把財政創收包裝成「發展經濟」,以具備合法性,當作政府執政的第一要務。其中有兩條關鍵的財政來源:1、中央的轉移支付;2、當地的大型工程建設。
  轉移支付需要遊說、需要跑部錢進,不是說辦就能辦的。但當地的大型工程建設卻容易得多:招商引資,引入外資,興建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因土地制度規定為國有或集體所有,地方政府以「發展經濟」為合法性理由,強行征地,通過買賣土地資源換回「土地出讓金」和各種稅收,乘著住房市場化的東風,把土地轉化成地方的財政收入。
  加之,政府官員皆為5年任屆,期滿就要拍屁股走人,官員的目標是陞官,而陞官就需要政績,政績需要有物主,5年見不到效果,政績就會易主,所以短期行為嚴重:政績、形象工程不斷,而真正關涉普羅大眾利益的社會公共服務、事務開支很少,因為它們不會有立竿見影的「回報」,無論是GDP還是政績。當民眾嘗到的好處不能以上級看得到的方式體現出來的時候,地方政府就沒有足夠的動力解決民生問題。從對上不對下負責轉向對下負責甚於對上負責,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迫切需要邁出的一步。
  分稅制改革后的經濟特點是:政府主導,且經濟體的增長往往容易依賴投資和出口,忽視的是消費,這種經濟增長模式最容易產生產能過剩和資源利用率低下的問題。在這套邏輯下催生出的GDP,雖然高速增長,但其代價慘重: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還伴隨著隱蔽的權錢交易。最最要命的是,這些工程沒有技術含量,並直接造成了兩個扭曲:
  其一是經濟結構扭曲: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第二產業依然龐大;其二是人力資源市場扭曲。當下中國的人力資源市場有兩個嚴重的問題:1、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缺少大量基礎和高級技工,想當白領和管理者的大學生卻一抓一大把;2、人力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還未成熟,員工工資(包括大學生)的增長水平不僅遠遠不及政府財政稅收收入的增長速度,且不如GDP的增長速度。
  
  大學生不同於技工,他們不可能回田地種莊稼,不可能到車間當裝配工人,那麼去哪裡?只能去第三產業,但按照當下第三產業的規模,根本消化不了這麼多大學生。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中國需要的是高級技工,而非大學生。當每個大學生懷揣著當白領、在辦公室上網看報紙安逸生活夢想進入社會後,他們會發現:社會沒有足夠的容量容納下這麼多「管理人員」,更沒有與之相配的收入水平。相反,社會需要的大量技工沒有人來填充,整個勞動力市場結構錯位。
  大學生在這種環境下,面臨的難題有兩個:1、自己的收入問題,產業結構錯位、人力資源定價機制不成熟,工資低就成為普遍現象;2、自己的生活問題,因住房、醫療、養老民生領域本身需要公共服務作為支撐,但在市場化后,政府並沒有履行好分配財富、減輕民眾生存負擔的職能,大學生的買房、結婚、養父母等問題成為他們沉重的生活壓力,導致幸福感降低,這是大學生面臨的基本社會困境。
  
  有些人一輩子都不適合當大學生,但在「上大學就驕傲」的傳統理念之下,不得不拼著老命申請助學貸款,攢學費換文憑。他們真的不如去當技工更適合個人發展。術業有專攻,這個時代爭當大學生並不是好事。大學生收入低和生活艱難表面上看是社會經濟結構扭曲造成的,其背後是轉換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實質上是政府能否放棄自身政績衝動、放開市場、割肉予民的政治問題。
  
  三、大學教育陳腐不堪——依然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
  
  大學學什麼?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生命體驗,別人的知識才能成為自己的知識。不知道什麼叫「付印」,就應該去媒體報社看看;不知道什麼叫「外匯結算」,就應該去外貿公司看看;不知道什麼叫「份子錢」,就應該去計程車公司看看,不知道什麼叫「農民工欠薪」,就去工地當一天農民工體驗體驗。體驗后的理論概念與社會現象才會成為自己的東西,想忘都忘不掉。
  什麼叫學習?遇到問題,我知道找哪方面的信息、資源,我知道通過什麼渠道找到這些信息、資源,我知道通過什麼方式整合、加工、表達這些信息和資源,從而解決問題。即靈活運用確定性的知識解決不確定性的問題。
  可悲的是,大多數大學教育沒有告訴我們這些常識。
  
  我們的大學教育依然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教材依然枯燥無味,本來鮮活的理論變成無聊的說教。政治課程依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意味,老師完成的依然是政治任務。大學精神日益墮落為器物化的市場交易:學生交錢買成績買文憑,考試測驗的是學生的記憶能力而非解決問題的能力,文憑代表的不再是學生的本事,而是金錢的累計;高校老師成為一種生計,妄談師德,老師做個課件幾年都不換,照本宣科;部分學術論文(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類)更成為說了等於白說的一摞廢紙。
  現代性瀰漫於社會的各個角落,個性化、碎片化取代了威權控制下的意識形態。一方面,面對刻板的政治宣傳與黨性教育,我們進行著思想深處的反叛;一方面,我們反叛的同時造成我們判斷力的下降——當下的政治話語雖然如黨政理論一樣表達刻板,但其背後發生著細微的變化,其真意我們沒有能力識別。我們不知道什麼叫做政治話語,不知道「學習科學發展觀」和「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之間的區別,更妄談其背後的政治邏輯;不知道「再次舉起解放思想的大旗」的背後是怎樣的政治訴求。這個世界的真相需要靠智慧去領悟,可惜,很多時候,我們沉浸在反叛的快感里,同時與真相和智慧失之交臂。大學教育沒有賦予我們批判的思維和獨立的思考,而只會抱怨和反叛的人格並非完整的人格。這種人才深層的認知缺陷現在表現並不明顯,但將影響中國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發展。
  
  四、大學價值在哪裡?——民間智庫的屁股 都比 專家教授的腦袋 強
  
  民間智庫的屁股比專家教授的腦袋強,這句話看上去很雷人,但它有兩個限定:其一,局限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民間智庫解決問題的能力確實不在某些專家教授之下;其二,話題局限在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民間智庫眼疾手快,而專家教授的調研則需要層層審批、慢慢醞釀——可是時勢的變化速度豈能容得如此緩慢的動作?
  2008年12月3日,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與六位民間智庫網友面對面拍磚,就東莞模式和產業轉型深入交流。這六位民間智庫沒有一位來自學界,而是來自專業財經主編、記者、企業家和經理人。他們在一線接觸了大量的新鮮事實、眼疾手快、精力充沛,針對這種社會熱點,最有發言權。但在如此重大的時代轉型議題面前,大學學者的聲音顯得脆弱無力。
  大學的社會價值在哪裡?積累研究人類最優秀的文明成果,為社會輸送需要的人才,在社會整體面臨問題與為難的時刻,能夠運用理論和文明的力量,為人們指引道路。然而,面對正在發生的、可能深刻影響人類的未來事件,大學卻喪失其應有的身影。在論文造假、學術腐敗成風的今天,大學價值淪落,作為大學培養出來的產品——大學生,自然也因理想迷茫而無所歸依。
  所以,大學如此質量,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社會依然不會接受。即便沒有發生當下的金融危機,大學生就業難也一定是一個真問題,即便不在今年凸顯,明年、後年肯定會顯現。
  
  張維迎說過,改革開放30年一個可喜的變化是人力資本內部的變化:即最聰明最有才智的人從政府部門流向企業。企業負責創造價值,政府負責分配價值。所以,中國的頂尖人才去企業創造價值,未來的社會就有福祉。而當面臨就業難,成群的大學生(都是年輕力壯、精力充沛的年輕人)都擠公務員這座獨木橋的時候,中國社會的未來就不會讓人樂觀。
  
  (部分觀點表達有些極端,這並非我的原意。我之所以選擇這樣表達,是想起到強調的效果,自己所想並非如此極端,讀者請勿對號入座,歡迎拍磚、交流)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blog.sina.com.cn/liusikun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2-18 12: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22

主題

4013

帖子

249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92
3
shanren 發表於 2008-12-18 12:3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清思 於 2008-12-18 10:53 發表 [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邏輯 - 社會縱橫 -  backchina.com]  
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邏輯
  
三、大學教育陳腐不堪——依然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


「90年代」的教育與50年代有區別嗎???除了死記還有硬背,除了記筆記還有應付考試。然後呢???還有什麼???
司馬南同志移民。。。美國!? 真的沒去紅太陽照耀下的北朝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4
jydeng 發表於 2008-12-18 23:1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hanren 於 2008-12-18 12:31 發表 [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邏輯 - 社會縱橫 -  backchina.com]  


「90年代」的教育與50年代有區別嗎???除了死記還有硬背,除了記筆記還有應付考試。然後呢???還有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8: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