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記者的幕後交易與買官賣官何異 [列印本頁]

作者: 新鮮人    時間: 2008-12-14 01:33
標題: 記者的幕後交易與買官賣官何異
2008年12月10日 07:55中國青年報

作者:陳強

前不久,我在地方報紙上看到一則教育新聞,說福建某職業學校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畢業生100%就業。這在當前學生就業低迷的情況下,顯然是有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於是,我打電話與該校校長聯繫採訪,他先是說很忙,隨後又借口採訪需要經過主管的省勞動廳批准。我只好給勞動廳辦公室主任打電話,主任說這種採訪用不著批准,校方可以自行決定。我把主任的意見告訴校長,他說沒有上頭的同意不能接受採訪。

我不得不找分管宣傳的副廳長說明情況,他表示歡迎採訪,讓我和廳宣教中心的相關人員聯繫。隨後,宣教中心幫我出面聯繫,但校長依然說要廳里的書面通知才行。又一次請示相關領導后,讓我先把採訪提綱和記者證複印件傳真過來,以「驗明正身」。

當了21年記者,搞批評報道被採訪對象嚴格「盤查」是常有的事,但搞正面報道被這麼「踢皮球」還是第一次。報道學校畢業生就業好,只會對學校的形象有好處,可他們為什麼不願接受採訪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就把這段的採訪經歷寫了下來,發在博客上。

有人看了我的博客,把這篇博文推薦給勞動廳領導看。領導做了批示,那所學校的校長這才和盤托出——原來不少記者以採訪為名,做有償報道或推銷專版廣告,令校方不勝其煩。對於記者採訪,學校是能推就推。校長還說,他最怕看到區號010(北京)的電話,這種電話多半是以各種名目來要錢的。

真可謂「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少數記者的不規矩行為,不僅影響了媒體的公信力,也敗壞了記者的職業形象。我這才相信,社會上傳聞的「防火防盜防記者」,並非空穴來風。

和我剛當記者那陣子相比,現在各種媒體越來越多,記者的人數也在成倍增加,但記者的形象越來越差卻是不爭的事實。因為,在我們的職業群體中,不乏利用媒體特有的話語權謀私的。如今拿了錢給人家說好話的「有償新聞」已經不再是新聞,夠得上新聞的倒是「有償不聞」了——被抓住把柄的人花錢請求記者不要寫負面報道。近期炒得轟轟烈烈的山西煤礦「封口費」事件便是最新的一例。

當然,這其中有些是沒有證件的假記者。但即便是持有記者證的真記者,也有「掛羊頭賣狗肉」的。我認識的某報記者就是靠交了一筆「版面費」而獲得記者證的,他的主要任務是拉廣告和發行,記者的身份僅僅是為經營活動打掩護而已。更有甚者,在「買」了記者證之後,就以記者之名到處找官員或企業老闆的茬,貌似為百姓代言,其實是拿百姓的訴求去和官員或利益集團搞交易,從中謀取錢財。這種做法與買官賣官簡直沒啥兩樣,但影響更為惡劣,因為記者代表社會良知,如果連良知都能出售,還有啥不能賣呢?

媒體行業亂像橫生,既與媒體的管理層有關,也與媒體的生存狀況有關。一家有職業操守的媒體,它的記者應該也是規規矩矩的。那些口碑不好的記者,他所在的媒體的形象一定不怎麼樣。目前中國的報刊總量有上萬種,其中有些經營狀況不良甚至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有的媒體從業人員便靠突破職業底線來勉強維持生計。對於這部分報刊,應該像企業那樣,該破產的就讓它破產。對於那些與身份不符的記者,就該取消從業資格並不再錄用。這樣,我們這個行業就會凈化許多。
作者: jsdye    時間: 2008-12-14 09:38

作者: tylz888999    時間: 2008-12-14 10:46

作者: dj-diesto    時間: 2008-12-14 11:21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