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韓方明:美國就像寄生蟲--"華爾街神話"破滅的警示

[複製鏈接]

32

主題

242

帖子

6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黑龍江 發表於 2008-10-24 22: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前最熱門的詞是什麼呢?救市!從美國國會山到白宮到華爾街到雷克雅未克到倫敦到柏林到巴黎到莫斯科到伊斯蘭堡到東京到堪培拉,呼啦啦全球一片救市聲。尤其國際金融海嘯來勢洶洶,救不救市甚至上升到「大國風範」的高度,似乎不救市,就淪為不負責任的國家。

  美國一直在救,全球一直在救。自2007年上半年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救市難道還少嗎?2007年8月,為防止次貸危機引發金融動蕩,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亞央行罕見地聯手注資,歐洲央行在8月9日的注資規模超過「9·11」之後第二天690億歐元的單日注資,美聯儲更是從8月9日起連續4次注資,金額總共高達710億美元。

  事實上,一年來,救市一直持續未斷。2007年12月,美國通過《抵押貸款債務減免法案》;2008年2月7日,美國國會通過布希政府提出的1680億美元的退稅法案;2月12日,美國政府聯合六大抵押貸款商推出「救生索計劃」;7月26日,美國參議院《住房和經濟恢復法案》,政府接手「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

  但危機並沒有過去,反而愈演愈烈。9月14日晚,具有94年歷史的美林證券公司以大約440億美元的價格「賤賣」美國銀行。幾小時后的15日凌晨,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21日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至此,加上之前倒下的貝爾斯登,美國五大投行全軍覆沒,「華爾街神話」完了!

  或許是吸取「三十年代大蕭條」的教訓,面對洶湧而來的「金融海嘯」,美國乃至全球的救市力度前所未有。最近一個月來,美國政府啟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救市行動,資金超過10000億美元。最近兩周以來,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歐洲各國向市場注入資金接近20000億美元,亦是史無前例。

  「二戰」結束后,為重建歐洲,美國曾提出並實施「馬歇爾計劃」。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以英國、法國和前西德為首的西歐各國總共接受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資本金130億美元,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大致相當於2006年的1300億美元——與當前的全球救市資金總額一比,馬歇爾計劃不是小老弟,而是小數點後站著。

  但信心救上去否?就像打了強心針一樣,剎那間紅光滿面。9月30日,也就是在高達8500億美元的美國新救市計劃即將通過的前兩天,美國三大股指——標準普爾500指數、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其中標普指數更是出現6年來的最大單日漲幅,達5.3%。但回頭一看,「人比黃花瘦」。10月16日,美國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三」,三大股指均創下歷史性跌幅,其中標普指數(跌幅9.03%)與道指(跌幅7.87%)分別創下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原因何在呢?一個信號泄盡天機:正是在暴跌前一天,美聯儲公布的新一期經濟褐皮書顯示,美國的經濟活動已經全面萎縮,在12個地區聯儲的所轄地區,大多數地區的消費支出和製造業都出現下滑。同一天,美國商務部公布的報告顯示,9月份美國零售下降1.2%,降幅遠大於分析家預期的0.7%,為3年來最大單月降幅,美國消費者在大力緊縮開支。

  問題的癥結正在於美國的實體經濟和美國人的消費。股指再上升,股市再飆紅,如果實體經濟萎縮,也枉然,再怎麼救也枉然。近十年來,乃至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不能說美國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但依靠美元的國際通貨地位大玩金融創新,就可能成為美國通過華爾街漁利世界的重要手段。

  有一個數據能充分反映華爾街的玩,這就是「CDS(credit default swaps)」,中文一般譯為「信用違約互換」,它是摩根大通在1995年首創的一種金融衍生產品,乃目前國際債券市場上交易最多的信用衍生產品,規模從2000年的1萬億美元,暴漲到2008年3月的62萬億美元。毫無疑問,CDS為美國吸引的存款不在其少,輸出的通脹不在其少。

  至於消費,筆者認為美國人早就應該緊縮開支了!美國人不是一般的寅吃卯糧,而的確就是一副坐吃的樣子。2008年2月美國會通過1680億美元的退稅方案,這實際上就是發錢給國人消費。數據顯示,「二戰」期間,美國平均儲蓄率曾達到20%以上的高點,但此後逐漸下降,從1960年代的12%~16%降到1980年代的8%~10%。上世紀90年代后,個人儲蓄率下降更加迅速,2001年已降到1%,2006年更成為負1.3%。

  美國經濟就像一隻寄生蟲,兩個重要的宿體都在亞洲,一個是作為其盟友的日本,一個是作為主要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曾預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本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對這一點洞若觀火,早在2005年中,就在英國《星期日電訊報》上撰文指出,中國如果停止購買美國的短期國庫券,將會使美國經濟立即停止前進。另一位美國經濟學家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也曾經指出,美國已經吸收世界存款的80%,當這個數字達到100%時,全球經濟就將處於嚴重危機之中。

  然而,在美國人不生產而又高消費時,節衣縮食而又努力幹活的是新興經濟體國家。以美國蘋果公司的ipodvideo3.0電腦為例,它是中國組裝的,在美國售價299美元。其中蘋果公司技術管理拿80美元,美國其他製造商拿8美元,美國銷售和物流商拿75美元,日本東芝公司提供硬碟拿73美元,相關國家提供顯示器和晶元拿59美元,中國組裝拿4美元。用比例一換算:每一台ipodvideo 3.0,蘋果與東芝公司依靠技術得51%,美國靠物流與銷售得25%,美國、中國和相關國家的製造得24%,其中中國僅得2.6%。

  美國為什麼一直給中國儘早盡最大可能開放金融市場施加壓力呢?答案不言而喻矣,另外,美國為什麼要求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大力救市呢?答案也不言而喻矣。英國智庫歐洲改革中心經濟學家西蒙·泰爾福德把美國稱為「此次金融危機的替罪羊」,並認為人們批判美國「很容易讓其他國家逃脫掉責任」,矛頭直指中國。

  筆者並非完全反對救市,而且願意承認: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勢下,尤其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畸高的情勢下,作為外匯儲備最高的國家,中國的確可以為穩定全球金融市場出力,這也要考慮自身國家利益的需要。筆者反對的是某些西方政客和學者的言論,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救市上自有主張。

  筆者一直高度關注資本市場,也曾經在海外的金融市場搏殺多年,深知:資本市場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最終目的在實業生產。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純粹玩來玩去,誰玩誰呢?再高深的包裝,也無法違背最樸素的常識!

  實幹方能興邦,對中國是如此,對美國也是如此,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這應該就是「華爾街神話」的終結所警告世人的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5: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