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毒奶粉與「身份認同」

[複製鏈接]

400

主題

2601

帖子

4353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3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umar 發表於 2008-9-26 10: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毒奶粉與「身份認同」

(2008-09-26)


  
  ● 江迅(香港)

  半個月前,沒有多少香港人知道,什麼是「三聚氰胺」,直到毒奶粉事件,原來它竟然與香港人的生命息息相關;也沒有多少香港人知道,自己正活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大海嘯中,直到美國雷曼兄弟破產,才驚覺自己身處險境。毒奶粉也好,金融海嘯也好,都反映了人性貪婪和制度監管出了問題的共性。

  美國銀行次按風波尚未止息,又蔓延為金融大海嘯,香港人心慌慌。經歷了四年來最長跌勢而連跌7天的港股,終於在中央政府救市「三招」,及美國政府擬提出「終極包底」方案的沖喜下,大舉反彈,全日勁升9.6%,以點數計算為歷來第三大升市,國企指數為歷史第三大升幅,大市成交再創5個月來新高。香港700萬市民中,就有200萬股民,北京出手,香港人終於露出微笑,昂起頭來。可想而知,香港人心對北京有多親近:還是做中國人好。

為「中國雄起」而自豪

  北京奧運剛結束沒過幾天,中國金牌運動員訪問香港,令原本已步入后奧運抑鬱期的香港人再度亢奮。香港人競相追蹤這批國家英雄,宛如年輕人追星,瘋狂拍掌呼喊,拚命跳躍尖叫。跳水運動員把擦抹濕身的毛巾,視為禮物拋向觀眾,引得香港人在雀躍歡呼聲中爭搶,這不是偶像歌星才會出現的場景嗎?

  神舟七號的升空,一場好戲拉開大幕,香港人又會心繫酒泉。當太空人返回地球,回到北京,說不準又和當年宇航員楊利偉那樣,不出幾天就來到香港,香港呈現一陣太空熱,香港人會學內地的用詞:中國人雄起。

  毒奶粉事件,卻令香港人深感自己與內地貼得如此近。9月20日,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披露,香港3歲半女童,日飲3杯「伊利奶」被檢驗出腎石。毒奶粉終於驚爆香江。

  在香港,雪條(即冰棍、棒冰)是孩童的零食。自毒奶粉事件爆發,才知道內地牌子的雪條早就登陸香港,竟然還十分紅火。比如伊利牌,不僅打入香港市場,更打敗了香港本土一眾老名牌。內地雪條,種類繁多,且有新意,紅豆雪條加入大顆粒紅豆,讓食者有口感。山楂雪條,酸酸甜甜,雪條吃到最後,味道淡了,無意中咬到山楂粒,頗為驚喜。還有菊花茶雪條、金桔雪條、酸梅湯雪條、栗子雪條,真是創意大膽。如今,毒奶粉事件令香港人對內地雪條乃至食品、藥品,終於望而卻步,拒之門外。

認同感繫於內地發展

  有文化人在香港媒體撰文說:「對國產牛奶,最初我都懷疑,直至知道法國的乳品名牌Danone都跟它合作,才勉強給它一個機會。國產牛奶我一家喝得不多,但總算喝過。其實我也不願對國家抱懷疑態度,我也希望自己能擁抱國家多一點。但中國常常發生這些叫人無法饒恕的事,叫我怎認同中國人的身份?我怎能不為中國人這身份蒙羞?這種矛盾心情,住在深圳河以北的人是感受不到的。只有我們這些新歸化的人,才會由一盒牛奶,想到一個剛得到的國民身份。」

  從牛奶到國民身份,總覺得有點怪怪的,似乎牽強附會,其實在不少香港人內心,這種外人無法理解的思維,確實普遍存在。那些已經被捕的三聚氰胺的購買者和投放者,當初根本就不會想到,自己的行為竟然涉及香港人身份認同。

  3個月前,香港大學一項民意調查顯示,39%受訪香港人自稱為「中國人」,較半年前的同類調查急升12%,香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正在增加。2008年初的雪災、而後奧運火炬傳遞、汶川地震,當時奧運又即將舉辦,香港人「回歸」心理越來越濃。這次民意調查是讓受訪者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四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份。其實,這些身份意識重疊,沒有什麼衝突,難以理解民意調查策劃者,為什麼要如此問。

  不過,調查依然顯示,18%受訪者稱自己為「香港人」,較半年前的同類調查下跌5%;30%自稱為「中國人」,急升12%;29%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13%則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10天後,即香港回歸11周年前幾天,香港大學又做了一次同類調查,50%受訪者因回歸后成為中國公民而感到自豪,比10天前的調查又提高了2%。

探索自我身份的進程

  國民身份,即一個人在一個特定國家中,對這個國家有否感到有一份認同感,是國民身份一個最清晰的界定。國民身份是建構在公民感和愛國情操的基礎上,將價值、種族和文化差異置於同化了的共同文化之下。

  香港回歸11年,是香港人重新探索自我身份認同的11年。九七回歸,其含義不僅僅是香港這片土地的歸屬,在法律上從殖民宗主國回到祖國的變更,也是香港人在身份上歷經從英屬殖民地市民,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轉變。

  包括國籍和護照在內的法律上的身份證明不難變更,而身份認同在意識上的重新建構,則是巨大工程。認同,不是因為它的優點或缺點,而是因為它的特點。正如恨,不是愛的對立面,而應該是愛的延續。

·作者是香港《亞洲周刊》資深特派員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8: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