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複製鏈接]

131

主題

652

帖子

20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ii8 發表於 2008-9-25 13: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空軍黨的創新理論學習與研究中心

  政治體制改革是政治主體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對政治體系、政治結構、政治機制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變革,以調整政治關係,優化政治制度,鞏固政治統治。政治體制與政治制度是層次不同的兩個概念。政治體制改革對自身來說,是一場革命;對政治制度來說,是自我完善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就

  是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強調:「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深化政治體制改革。」認真總結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對於繼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政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的可靠保證。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政治體制中存在的種種弊端,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克服封建主義思想殘餘的因襲和資本主義腐朽意識的滲透,提高人民群眾的民主素質和法
治觀念,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艱巨性和複雜性,決定了它內在地需要一個堅強的核心來領導。這個核心必須擁有共同的理想、嚴密的組織和自覺的紀律,能夠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體意志,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指導,把握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善於集中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具有豐富的組織經驗和崇高的政治威望,能夠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統一行動。在我國,這個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規劃設計者、組織協調者、行動帶動者、思想引導者,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最大的政治資源。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證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

  我們黨在領導中國人民為爭取和實現人民民主的鬥爭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普遍原理與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重視吸收和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僅進行了理論創新,而且進行了制度創新;不僅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而且確立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不懈努力,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初步健全了廣大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行使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民主制度;完善了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的民主程序;形成了使黨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變成國家意志的民主機制。事實表明,在我們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大國里,要克服傳統習慣勢力的影響,消除政治體制中存在的弊端,逐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把我國早日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實現廣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不同利益關係的正確協調,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合理安排,以及由此形成的全體人民團結一致,離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不可想象的。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人民就不能贏得民主;脫離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就會得而復失。

  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在政治制度的框架內進行

  總結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我們可以得出兩條結論:一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治體制必須實行改革,二是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在政治制度與政治體制之間,制度決定和制約著體制的發展走向,而體製作為制度的具體體現,又制約和影響著制度優越性的發揮。我國的政治制度是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發展要求建立起來的,是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開闢道路的,必須毫不動搖地加以堅持;我國的政治體制存在的弊端不利於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的發揮,必須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

  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經過長期實踐,逐步探索並建立起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廣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黨在國家政權中組織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既能實現廣泛的民主參與,促進黨政機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又能實現必要的集中統一,統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訴求,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又一重要形式。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體現了各民族平等發展、共同繁榮的原則,符合我國國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作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大創舉,是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和自我監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這四項政治制度,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在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這些政治制度,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實現政黨組織、政權組織、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制度化規範化,政權組織內部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之間的關係制度化規範化,中央、地方、基層之間的關係制度化規範化,基層政治參與、民主管理、群眾自治制度化規範化,使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發揮。

  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有利於保持政治穩定

  政治穩定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前提,也是政治體制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標。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政治穩定對於保證政治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顯得格外重要。無論是政治體制改革還是民主法治建設,都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沒有穩定不但無以改革、無以建設,還會使已經取得的成果付諸東流。因此,穩定是國家的最高利益,穩定壓倒一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過程中,自覺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同社會可承受程度結合起來,以政治穩定保證改革發展,以改革發展促進政治穩定。

  政治體制改革是調整各種政治組織之間的關係,完善與根本制度相適應的具體制度的過程,因而必須循序漸進地向前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作為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必然伴隨著利益調整、體制轉換和觀念更新,因而不可能沒有阻力和風險。同經濟體制改革相比,政治體制與人們的政治利益有著更加密切的聯繫而更具敏感性,因而其改革更需要統一部署,整體規劃;更需要精心而周密地制定改革的具體方案;更需要潛心調查研究,逐步積累經驗。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堅定果斷,審慎穩妥,力求做到先運籌后運作,由知到行逐步展開;先示範后遵行,由上到下逐步推進;先突破后普及,由點到面逐步拓寬;先調整后完善,由易到難逐步深化。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與改革措施相配套的制度法規建設也要及時跟進,使政治體制改革始終處於制度法規的有效調控之中。

  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在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們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又決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西方國家有人總想把他們的政治制度強加於我們,其對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不會改變。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逐步消除政治體制中的各種弊端,使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勢得到充分展示;另一方面要堅持政治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一切從我國國情出發,走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從歷史上看,近代以來許多仁人志士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做過許多嘗試,包括嘗試西方議會制度和多黨制度,但這些嘗試最終都因不符合中國國情、不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沒有獲得成功。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贏得了國家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中國才真正實現了從延續兩千多年的專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歷史性跨越。如今我們改革政治體制,目的是為了興利除弊,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勢而不是丟掉這些優勢;是為了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康發展,而不是追隨西方政治模式的後塵亦步亦趨。如果把西方政治制度當作普遍適用的模式加以照搬,放棄我們來之不易并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其結果必然動搖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根基,動搖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危及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政治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始終不渝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作為我國政治經驗的科學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探索出的既符合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只有堅持這條道路,政治體制改革才會有正確的方向,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才會有可靠的保障。(執筆:王壽林 傅頑璐)
觀自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3: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