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耶穌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9-19 22: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經文:「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可4:33-34)。
  "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太 13:10)


     《說苑》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毀謗惠子。他在梁王面前說:「惠子說話,愛用比喻,假使不用比喻,他就沒法把事情說明白了。」
  第二天惠子去見梁王。梁王對他說:「請你以後講話,就直截了當地說,不要再用比喻了。」
  惠子回答說:「現在有個人,不知道彈是怎樣的一種東西。如果他問你彈的形狀是怎樣的?」而你告訴他:「彈的形狀就像彈。」那個人聽了會明白嗎?
  梁王問:「那怎麼才能使他明白呢?」
  惠子說:「如果告訴他,彈的形狀像把弓,它是用竹子做的,是一件射具。」這樣說,他聽了能不能明白呢?
  梁王說:「可以明白了。」
  惠子說:「用別人懂得的事物,來比喻不懂得的事物,目的是要使他懂得。你叫我說話不用比喻怎麼辦得到?」
  梁王點點頭說:「你說得對。」

  這則寓言,把比喻的作用說得非常明白透徹。用了比喻、陌生的可以變成熟識的,抽象的可以變成具體的,深奧的可以變成淺顯的,複雜的可以變成簡潔,使人容易理解,不僅如此,比喻還能給人帶來生動鮮明耐人尋味深刻的印象。

  筆者聯想到我主耶穌在世上講道時,也是最能善用比喻作為教訓的內容。無怪乎連當日的門徒也奇怪問主「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我們不說別的,單從馬太十三章就可以看到主耶穌一連用七個比喻闡明天國的奧秘。「天國」在當時的宗教界人,心目中認為是玄而又玄,諱莫如深,難以理解。可是主耶穌採取日常生活所常見為一般人所熟識的事物,例如撒種,稗子,芥菜種,面酵,尋珠,撒網等作為天國深奧的解釋。我們若把這些比喻連接起來,可以清楚看到福音與本時代在世上進展的結果。這時期包括著我們的主,個人的工作作為撒種的起頭,直到末了收割的時候,分清稗子與麥子、好魚與不好的魚。這就是把抽象的變成具體,深奧變為淺顯。既生動又深刻。難怪,主在哪裡講道,不但有學問的知識分子,喜歡聽祂的訓迪,就是那些目不識丁的婦孺,也是聽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一次三日之久廢寢忘食。(太 15:32)

  記得有位著名佈道家說過這樣的話:「講道若不用比喻,就如同建築樓房;四壁不留窗戶一樣,既不透亮也不通氣。」信哉斯言。

  當我們查考大衛王的生平時,在他一生中曾經被兩個故事,深深所打動。甚至因而轉變了自己的觀點和作風。一次是記載在撒母耳記下十二章一至十三節先知拿單對大衛王講到有一富戶和一窮人。富戶有無數的牛羊。窮人僅僅只有一隻小羊羔與他同吃同喝同住,親如女兒一般。一天富戶來了一位客人,捨不得在自己的牛羊群中取一隻請客;而是到窮人家把他僅有的一隻羊羔強取來殺了敬客。大衛聽后,無名火直冒三丈說:「行這事的該死,他必償還四倍,因他行這事沒有憐恤的心。」拿單說:「你就是那人。」大衛立刻承認「我得罪耶和華了。」他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定人之罪定己,他痛悔了。另一次是記載在撒母耳記下十四章四至廿一節有一位提哥亞婦人,她對大衛王說:「我是個寡婦,只有兩個兒子,一日在田間爭鬥,大兒打死小兒,大兒逃亡在外,但全家人起來攻擊我,要我交出打死兄弟的,好治死他以償命、這就無異要將我剩下的炭火滅盡。」大衛聽了甚為同情應許她的兒子連根頭髮也不落在地上。婦人趁機對王說:「你為何不使逃亡的回來,說明王這話就是自證己錯了。」王因此回心轉意准許逃亡在外的兒子押沙龍回來。

  由此可見,精警的譬喻,真是不可少,它一出現,往往使人精神為之一振,它具有一種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來,複雜的道理突然簡潔明了,而且形象生動,耐人尋味。美妙的比喻,有如「一把兩刃利劍,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 4:12)。它又像是童話中的魔棒,碰到那兒,那兒就產生奇特的變化。它像是一種什麼化學藥劑把它投在濁水裡面,頃刻之間,一切雜質都沉澱了,水也澄清了。

  但是還得說回來,比喻(包括故事,寓言,童話等)並非是萬能的,它有其局限性,我們應善於利用,既要防止「牽強附會」,也要避免「以偏概全」,或「喧賓奪主」。千萬應注意勿要為講比喻而講比喻。比喻只不過是一種手段。惟有通過它,以達到闡明「永生之道」,吸引眾人來歸在耶穌基督名下;這才是唯一的真正目的。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114

主題

1114

帖子

715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15
沙發
BigMouth3 發表於 2008-9-20 02:1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樓主 來往加國 的帖子

俺很欣賞耶穌的比喻風格。個人認為耶穌用比喻有深刻的含義,不只是因為個性幽默,語言風趣,或為了吸引聽眾。從聖經上看,以前的拉比(老師)都沒有耶穌這麼用比喻的。所以,這個拉比與眾不同,很奇特。

深刻的含義之一,是耶穌不希望人們用死的字句來理解神的精神。
比喻如「一把兩刃利劍,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正是說明比喻能體現精義,而精義比字句重要。

深刻的含義之二,是耶穌希望將難懂的神學用語變成百姓自身可感受的。
」喻義將深奧變為淺顯「。喻義用的詞句雖然具有當時的文化特徵,但精髓卻超越時空。現代傳道人要用比喻,必須把聖經精髓重新轉換成時下流行的術語,進行處境化處理,而不是簡單強解原文的意思。

深刻的含義之三,是表明神有很多奧秘,人在特定時間地點,只能了解一部分(最有用的)。「用別人懂得的事物,來比喻不懂得的事物「。 不懂得的事物(即奧秘)很多,如果只用當時的文化語言,怎麼講都不能完全顯明,因為語言是有限的。所以,比喻也是一種無奈的處理,讓人自己結合所知道的世上的萬物之規律,顯明神的道理。

作為例子,由此想起」三位一體「話題。

有多少解經家想用有限的語言術語描述。讀過李常受的」三位一體「解釋,繞來繞去,都要暈倒。(註:對李常受在神學上的敬業,俺還是很尊重的,儘管他的弟子發展出的教派有種種非議)。

」里程「牧師用波粒二象性,來比喻」三位一體「,儘管有些缺陷(即不能完全體現神的奧秘),但對科學界人士,這種比喻恰如其分,一點就通。

對於非科學界人士,同樣用波粒二象性來比喻就顯得學究化。用孫悟空的化身來比喻,可能就比較能產生共鳴。

同樣的例子,比如,七日造人造物。如果聖經講七日是七個時期,寒武紀,白x紀,讀者聽者,就會雲里霧裡。人們能接受的就是24小時一日。結合世上的萬物之規律(科學),神的道理才漸漸顯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9-20 03:5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BigMouth3 於 2008-9-20 02:17 AM 發表 [耶穌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 - 基督家園 -  backchina.com]  
對於非科學界人士,同樣用波粒二象性來比喻就顯得學究化。


不光是學究化,簡直會一頭霧水。所以比喻也需要看受眾的。不過比喻終究是比喻,如果鑽進比喻里出不來,把比喻當成要比喻的對象本身,就有點舍本求末了。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3: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