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本的崛起和全球出擊
眾所周知,美日關係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約10年間一直處在緊張狀態之中,這一時期日本一直是美國的「重大威脅」。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日本的製造業已迅速凌駕於美國製造業之上,日本經濟正可謂是如日中天,獨步天下而傲視群雄。日本乘冷戰中的兩大超級大國一個奄奄一息,一個遍體鱗傷之機,開始問鼎世界,向超級經濟大國美國發起了猛烈的攻勢。日本利用自由貿易原則,以經濟進攻的方式不斷侵吞美國市場。1985年廣場會議后,日本趁日元升值之機加大了對美進攻的力度。日本的一些大的跨國企業集團利用它們的優勢打頭陣,率先在美國登陸,尾隨而至的各企業軍團也挾巨資如群蜂般紛紛登陸美國,向金融業,服務業,遊樂業,製造業等領域大舉進攻,劫城掠地,揮金如土,不僅讓美國人驚恐萬分,而且也使整個世界為之而震驚,世界舞台上颳起了一股強大的日本旋風。
不屑幾年日本就取得了赫赫「戰績」: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人偷襲過的珍珠港夏威夷,幾乎已整個地被日本人用重金買下,1986、1987年兩年,日本在夏威夷的房投資就達65億鎂元以上。日本買下了珍珠港海灘區2/3的豪華酒家、大批樓房、大餐廳、購物中心、高爾夫球場、畜牧場和種植園。每年到夏威夷的數以百萬計的旅客中,日本人佔5/1。很多美國人對日本人再次襲擊夏威夷深感憂慮。檀香山市市長疾呼:「檀香山市快變成東京的一個區了。」夏威夷儼然成了供日本人休假療養的「樂園」,宛若一個「新殖民地」。美國大陸本土也四處告急,城池連連失守。三菱公司出資8.46億美元收買了被稱為美國「富有的標誌」和「美利堅的標誌」的紐約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索尼公司動用34億美元買下了被稱為「美國靈魂」的好萊烏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松下公司出資61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環球影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大廈失守;花旗銀行總部大廈易幟;莫比爾石油公司總部大廈陷落……。日本通過投資來「收購美國」,逐步取得了對美國經濟命脈的控制,而美國卻無還手之力。據統計,1980年至1988年日本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增長了10倍以上。日本人擁有2850億美元的美國直接資產和證券資產;控制了超過3290億美元美國銀行業資產(佔美國銀行業資產的14%);控制了加利福里亞州銀行業資產的25%以上以及其未清償貸款的30%;在美國擁有的不動產超過歐洲共同體的總和;購買了30~40%的美國財政部債券;佔有了紐約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美國市場上20%的半導體器件,30%以上的汽車,50%以上的機床以及絕大部分消費類電子產品和其他數十種商品和服務是日本提供的。
日本的「全球出擊」,使日本的海外資產凈額有1982年的250億美元,上升到1986年的1800億美元,1987年的2400億美元。到1992年底,日本的海外資產總額為20352億美元,負債總額為15216億美元,兩者相減,其純資產已高達5136億美元,連續兩年據世界第一,遠遠超過第二位的德國(3339億美元)。從1986年到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資達到了創記錄的高峰,5年之間總數高達近4000億美元。僅1989年一年日本的資本輸出就達到了1794億美元,其中證券投資1119億美元,直接投資為675億美元。
日本的猛烈攻勢,不斷勾起人們對昔日日本的回憶,在歐美「狼來了」的呼聲不絕於耳。呼聲最為強烈的首當美國。美國新聞出版界率先發起了「鞭打日本」的攻勢。美國著名罪案小說家邁克爾·克賴頓在新著通俗小說《日升》里,直言不諱地把美國的許多經濟問題都歸咎於日本財團的陰謀。之後一本本攻擊揭露日本的書不斷地湧現市場。1989年,奧爾費寫了一部《日本力量之迷》,把日本描繪成一個沒有原則的、非道德的社會。在《影響力的代理》(1990年)一書中,作者帕林·喬特認為,東京付錢買通了有影響的美國人,試圖在政治上有效地支配美國。《不平等資本》(1991年)一書抨擊日本企業操縱了美國的資本市場,而美國企業正因此受損。在《日本權力遊戲》(1990年)一書里,作者斷定日本正在針對美國的主要工業。美國人還想起了珍珠港戰役,《珍珠港幽靈》一書(1991年)的作者瑟斯頓·克拉克表示,在一場比珍珠港戰役更持久戰爭里,日本打贏了經濟戰,把夏威夷變成了它的經濟殖民地。1989年在美國國會傳閱著一份《日本對美國經濟侵略的文件》,言詞激烈地指出,美國正面臨著兩種世界戰爭,即與蘇聯的軍事鬥爭和與日本的經濟、技術鬥爭。並警告說,如今與日本的鬥爭更加關鍵,因為這關係到美國的生存。認為日本已經開始威脅美國的存在,美日關係已處於戰爭狀態。指出美國擁有核武器,有足夠的能力阻止蘇聯的進攻,但卻沒有相當於核武器的經濟手段足以阻止日本的經濟、技術侵略。如果讓日本乘勝前進,而美國又逐漸喪失與蘇聯抗爭的能力,那麼最後美國將全面淪為日本的經濟殖民地。美國的某家雜誌社,也在新出版的一份雜誌的封面畫上刊登了一張穿著日本和服的自由女神的畫像,引起了整個美國社會的震動和悲哀。
在歐洲,法國的一位任期很短的總理伊迪斯·克勒松說,日本買下了美國,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歐洲。並告誡歐洲人說,日本人是螞蟻,一心從事著征服世界的戰略,日思夜想著如何向西方進行勒索。許多歐洲的政治家和官僚也都普遍地認為,美國是日本80年代的目標,歐洲是日本90年代的目標。日本人在歐洲的投資從1980年的數億美元直線上升到1991年的540億美元。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歐洲也引起了一陣陣「對日本的恐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