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蔡良乾:美國做錯事,誰來制裁美國?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08-8-21 03: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8/0819_23_731464.shtml
2008年08月19日 08:46中國新聞網

圖表:全球次貸相關損失將高達1.2萬億美元 中新社發 徐彩霄 攝

中新網8月18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18日發表蔡良乾撰寫的文章說,美國最會制裁別人,今天打了伊拉克,明天又要制裁伊朗和朝鮮,等一下又要對付緬甸……但是,美國難道沒有做錯事嗎?美國做錯事就不必受到制裁嗎?不過,今天在美國獨霸天下的局面下,誰來制裁美國?美資銀行留下的這個爛攤子,誰來負責收拾?

文章摘錄如下:

美國兩次攻打和佔領伊拉克,油價月前被炒到每桶將近150美元,沒有油藏和儲蓄,又不會理財的少數貧困國家接下來可能發生經濟危機和動亂。

一年來,美國的次級房屋貸款風暴吹遍全球各大銀行,英美的排隊擠提和銀根吃緊至今已擠倒了至少四家英美資銀行,德國和丹麥個倒了一家。美國有些借貸過多而賣不出房屋的屋業發展商和資金周轉不靈的建築公司已經倒閉,金融業的展望和經濟前景悲觀,世界陷入經濟大蕭條並非不可能。

美國政府領導人已經公認這是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新加坡大華銀行行長黃祖耀說他從事銀行業半個世紀以來,從沒有看過這麼嚴重的情況。世界各大銀行至今到底已經輸了到多少錢,總數到現在也還算不出來。(但據說涉及的數目可能達到萬億美元以上。)

下面一些各大銀行至今已經公布的次級房貸虧損數字,足以參考:

美國花旗銀行:407億美元

瑞士聯合銀行:389億

美林證券:317億

滙豐銀行:156億

美國銀行:149億

摩根士丹利:126億

皇家蘇格蘭銀行:120億

自從90年代初,柏林圍牆被推倒和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解體后,全球已經失去東西方互相制衡的局面,美國在全球越來越橫行霸道。在金融市場也是一樣胡作非為,投資銀行家把次級房貸包裝成一籃籃的雞蛋,推銷到亞洲和歐洲的金融界。

發生事情后,這些銀行打開這些外觀美麗的雞蛋籃后,才發現裡面多是臭雞蛋。這些臭雞蛋被包裝成對沖基金或各種名堂的投資工具,害慘了很多亞歐的銀行和小戶投資者,導致人心惶惶,紛紛要求換為現金,或拋售銀行股票和排隊擠提存款。

今年6月間,我在美國洛杉磯的南巴色地拿小住一個月,每天出外向不同街道散步時,都可以看到許多漂亮的獨立式洋房掛有告示牌,預告周末為開放日——全都是在放盤要賣。

根據美國《商業周刊》的報道:今年第一季內,美國國內房屋市值下跌了3990億美元。上一季度則下跌3550億美元,可見美國房地產價值正像冰塊一樣在融化為水。

從2002年到2007年的房地產漲潮中,美國的房地產總值共增長了18萬億美元。因此,從高峰要下跌幾萬億元是不奇怪的。

根據英國廣播電台的報道,今年4月到6月的季度,被拍賣的美國房屋比去年同一季度增加了一倍。平均每171間房子,就有一間面臨被拍賣的境地。同一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共有74萬間房屋被拍賣。

美國金融界的病毒早已經傳染到世界各地,鼎鼎大名的貝史登投資銀行被J.P.摩根賤價收購,美林證券和花旗銀行前一陣幾乎飄搖不定而緊急集資,瑞士聯合銀行和英國的巴克萊銀行與皇家蘇格蘭銀行都已陸續集資。參股的新股東,竟多是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和西亞產油國的主權基金,還有日本的大銀行財團。

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是以美國為盟主,美國更是許多金融衍生賭具(美其名為對沖基金)的發明者和這個大賭局的莊家。大小規則都是由美國的投資銀行規定,連世界銀行和美國央行聯邦儲備局都管不了或忽略了其崩盤後果的嚴重性。

回顧十年前東南亞諸國和亞洲四小龍發生經濟風暴時,都要給世界銀行和美國指指點點和被迫接受他們定下的諸多苛刻條件。十年養傷,剛剛復原不久,卻又碰上這場環球性的信貸大風暴,真可怕!前者的規模跟這次的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但是,說來也真可笑:大家現在都怕莊家倒閉,而在想方設法扶住這個大伯公。儘管這個莊家已經欠下許多賭債,但賭徒們還是不得不讓他坐莊,因為至今還沒有人敢接手坐莊。

有一天,這個莊家完蛋的話,我們也必會被拖累。回顧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暴跌13%,幾天後再狂跌11%。到了1932年的谷底時,股市價格已經掉去90%。這就是美國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到了1933年,美國的銀行制度已經不能夠操作。此後總共費了25年,紐約股市才回復到1929年的水平。

1997年,由兩位諾貝爾經濟獎得獎人創辦的Long Term Credit Market 公司(簡稱LTCM)搞的對沖基金和衍生工具,賭輸得太大而幾乎倒閉。美國聯儲局暗地逼各大銀行注資36億美元,才拯救了這家由學術界精英和金融業奇才發起和合組的公司。美國聯儲局為了使市場恢復穩定,於1998年10月緊急減息。但是,該公司最後還是於2000年收盤。

上個世紀末的網際網路股市泡沫於2000年3月爆破時,美國自動報價指數(NASDAQ)指數漸漸向下滑坡,到了2002年10月,總共蒸發了78%。結果是,美國央行為了刺激經濟,把利率從6.5%漸漸降低到1%。

在利率長期奇低的情況下,大家又開始投資和投機房地產,買了一棟又一棟,從小間變大間,消費人的債務雪球越滾絕大。銀行爭著賺取利息,總裁和經理為了表現和得到更多花紅,耍盡花招搶生意和亂放貸,而至出現了很多「忍者」(Ninja)貸款。這裡的Ninja是指: No Income, No Job and No Assets(沒有收入,沒有職業,沒有資產的貸款人。)

這就是美國次級房貸的一點歷史背景和原因。銀行職員在推銷這些新的貸款花樣時,並沒有好好地向顧客解說其缺點和壞處。結果是,貸款人兩三年後才發現越還越多,許多小市民都背了還不清的屋債,最後倒賬了事,結果是各大銀行也發現自己一身是污泥。

最要命的是,美國人早已經把這些臭蛋包裝過,變成各種美麗的對沖基金或投資基金,轉賣到國外。這一下可就太過不仁不義了,更糟的是這些基金又被零售給世界各國的小戶投資者,到頭來倒霉的有很多是美國以外的人。這些基金的抵押品就是在美國的房地產。難道你能夠去那裡把屋子或磚塊搬回家來嗎?

總之,這筆糊塗賬到什麼時候才能理清,至今還是個未知數。後果會嚴重到什麼地步也不容易說清楚,但是,油價和其他原產品漲價所帶動的物價飛漲,已經造成通貨膨脹加劇,民生會越來越困難。

美國最會制裁別人,今天打了伊拉克,明天又要制裁伊朗和朝鮮,等一下又要對付緬甸……但是,美國難道沒有做錯事嗎?美國做錯事就不必受到制裁嗎?不過,今天在美國獨霸天下的局面下,誰來制裁美國?美資銀行留下的這個爛攤子,誰來負責收拾?

在這種不穩定的局面下投資股市和匯市,或任何基金,都要十分小心。千萬不能拿退休的老本去當賭注。在經濟展望難以預測的情況下,我們惟有獨善其身,才能自保。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113

主題

722

帖子

20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7
沙發
daling 發表於 2008-8-21 06:11 | 只看該作者
America is the biggest terrorist in the worl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3
zjd713 發表於 2008-8-21 09:3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daling 於 2008-8-21 06:11 發表 [蔡良乾:美國做錯事,誰來制裁美國? - 時事述評 -  backchina.com]  
America is the biggest terrorist in the worl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海外有孤忠33 發表於 2008-8-21 10: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樓主 小辣辣 的帖子

在我眼裡,美國人(或中國之外的其它國家)做的事分為兩大類,共四種:
1、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2、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3、符合人類的道德準則;
4、不符合人類的道德準則;

1+3:中國人表示歡迎,給予鼓勵;
1+4:中國人無言地接受;肯定接受,但未必笑納,因為美國人不道德;
2+3:中國人以美國人之道還治美國人之身,與其它國家合作玩歪嘴說歪話;
2+4:中國人給予譴責或警告。

[ 本帖最後由 海外有孤忠33 於 2008-8-21 10:5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

主題

976

帖子

467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67
5
塔頭 發表於 2008-8-21 11: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樓主 小辣辣 的帖子

美國做錯事,沒人來制裁,他只會自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6 14: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