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哪位朋友給介紹一下:佛教之戒律因何而定?

[複製鏈接]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ousuo 發表於 2008-7-18 22: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問題起自那邊,但太吵,偶爾進來一看,好雅緻,就把問題也搬來就教。




哪位朋友給介紹一下:佛教之戒律因何而定?
床前明月光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沙發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7-19 02:50 | 只看該作者

善哉此問。仁者善問,我雖不能善答,但引大德之言,卻望仁者善思

一切諸戒,皆我心業,世尊如業製法,而警悟之,無別有戒。眾生業無量故,戒亦無量,業無盡故,戒亦無邊。當知二百五十,三千八萬,無量律儀,非他法也。

心隨境轉故隨妄,心境相合故興業,習妄既久,動便隨塵,故興妄會,會即合也。淪歷長劫,愈妄其本,本即自心,若非佛教,何由思返。如來因業立戒,舍忌妄業,妄業已息,苦果亦傾,不淪生死,故能返本,還悟自心也。

思惟觀察,既達唯心,則隨所動用,不緣外境,攝心反照,但見一識,識即心體,不守自性,隨染凈緣,造黑白業,成善惡報,故有生佛依正十界差別。無始不了,遍法界境,造虛妄業,出沒生死,是故如來,如法界境,制無邊戒,戒無別體,即虛妄業。

如淫盜等,豈別有戒,縱妄成業,禁業名戒,故事鈔云:未受已前,惡遍法界,今欲進受,翻前惡境,並起善心,故戒發所因,還遍法界。又善生中,眾生大地草木海水虛空,五並無邊,戒亦同等,並此意也。

反觀往業,無始慣習,積惡時深,雖達唯心,卒難調製,若非戒法,靜業無由,故云佛所制戒,如猿著鎖,如馬轡勒,如捉盜賊,截生死流,發定慧力,菩提基本,涅磐初門,所以三乘聖人,並由斯跡,舍此修道,枉費時功,卻步求前,終無所至矣!經云:繫心不放逸,亦如狹著鎖,日夜常精進,求實智慧故。又云:心馬馳惡道,放逸難禁制,佛說一切戒,亦如利轡勒。戒如舟船,無始生死為此岸,身口意惡為中流,三業解脫為彼岸。在因則隨分解脫,至果即究竟解脫。故一切諸佛皆有三不護是也。三業已凈無惡可護。



至於制戒的根本精神之所在,馬鳴菩薩的這幾句話說的非常清楚:

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布施波羅蜜;
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持戒波羅蜜;
法性無苦,離嗔惱故,隨順修行忍辱波羅蜜;
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精進波羅蜜;
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定波羅密;
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 本帖最後由 metrotown 於 2008-7-19 02:5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3
 樓主| sousuo 發表於 2008-7-19 03:24 | 只看該作者
終於等來了答覆,且是那邊沒有的。

戒由業生,業幾多則戒幾多,業的來源呢?

法性則無業,和法性相對者為何?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4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7-19 04: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樓 sousuo 的帖子

如來因業制戒,非謂戒由業生,仁者務必善思之。就佛法而言,業以無明為根本,以慳貪和嗔恨為助緣,由是而生。《起信論》云:「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仁者若欲詳究,可從佛法「十二緣起」入手來了解。

法性,在佛法里來講是一個很有內涵的詞語,以《肇論》之解釋最符我心,故對引來供養仁者,以資參考:

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義耳。何則。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緣離則滅。如其真有。有則無滅。以此而推。故知雖今現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謂之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實相。實相自無。非推之使無。故名本無。言不有不無者。不如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之無耳。若以有為有。則以無為無。夫不存無以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雖觀有而無所取相。然則法相為無相之相。聖人之心。為住無所住矣。三乘等觀性空而得道也。性空者。謂諸法實相也。見法實相。故云正觀。若其異者。便為邪觀。設二乘不見此理。則顛倒也。是以三乘觀法無異。但心有大小為差耳。漚和般若者。大慧之稱也。諸法實相。謂之般若。能不形證。漚和功也。適化眾生。謂之漚和。不染塵累。般若力也。然則般若之門觀空。漚和之門涉有。涉有未始迷虛。故常處有而不染。不厭有而觀空。故觀空而不證。是謂一念之力。權慧具矣。一念之力。權慧具矣。好思。歷然可解。泥洹盡諦者。直結盡而已。則生死永滅。故謂盡耳。無復別有一盡處耳。

以要言之,法性體本清凈,無言說相,無相待相,強名曰法性,與之相對者,一般稱之為法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5
 樓主| sousuo 發表於 2008-7-19 04:35 | 只看該作者
謝過,容吾等拜讀,明其萬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6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7-20 03:54 | 只看該作者
我新轉一帖,專述佛家之業力論。仁者若有興趣,不妨略讀一二,可明「業」之大概。希望你能喜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7
 樓主| sousuo 發表於 2008-7-21 23:28 | 只看該作者
依君所言,戒乃如來所定,而如來又詳查人心,對否。

一定拜讀新貼,再謝。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8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7-22 02:36 | 只看該作者
依君所言,戒乃如來所定,而如來又詳查人心,對否。


以我之淺慧,實不足以為仁者決此疑問。雖然,願一抒胸中己見,以表我心中之誠。

我前面所引之文字,字面來講的確實在說戒乃如來所定。然依大乘空宗之所說,佛不制戒,亦不說法。此義甚深,本不欲言。只因仁者好學,皆又善問,故實不敢有所欺瞞仁者。據我所知,佛門有向上一著的說法,即「佛不制戒,亦不說法」是也。

同理,「如來又詳查人心」,誠乃斯言!依《金剛經》言,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然經中又言,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又有禪師黃檗尊者作偈云: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此皆是佛門所謂「向上一著」的說法。仁者若有心,不妨參究一二。

佛法浩瀚,我所知甚為有限,願與仁者一問一答語言往來之間,互為增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3: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