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學生黨員信教問題調查 ZT

[複製鏈接]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ellman 發表於 2008-7-3 00: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學生黨員信教問題調查(一)——大學生黨員信教的人群特徵及成因分析


發表日期:2006年12月1日   出處:《科學與無神論》06.3    作者:李志英   已經有2372位讀者讀過此文
--------------------------------------------------------------------------------





       這次調查於2003年秋季進行。在充分考慮學校的性質、規模和專業特點,以及學生的年級、政治面貌和性別差別的基礎上,分別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北京舞蹈學院、北京物資學院等10所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發放了調查問卷,共3100份,收回2820份,回收率為91%。涉及文、理、工、農、醫、體育、藝術和管理等專業,其中黨員1181人,佔41.9%。調查問卷的數據處理採用社會學統計軟體SPSS11.0,主要對數據進行頻數分析和交互分類。這次調查的樣本獲取量比較充分,樣本分布區域也有比較典型的代表性,其結論應當具有比較強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樣本中共有信教人員263人,佔總人數的9.2%。信教人員中黨員92人,占信教總人數的35%,占黨員總數的7.79%。這一比例粗看起來不算很高,但已遠遠超過宗教學家、社會學家估算的青少年信教比例。特別是遠遠超過了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前蘇聯青少年1%~3%的信教比例,考慮到前蘇聯曾是東正教占統治地位、具有濃厚宗教傳統國家的因素,這一比例就顯得更高。從絕對量看,以2002年北京地區高校大學生黨員的總量推算,信教大學生黨員的數量應當有四五千人之多,再以之推及全國,則信教大學生黨員有可能達到數萬人之多。

       究竟是什麼樣的大學生黨員信教?通過做進一步的數據分析,可以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概貌。

       從家庭經濟狀況和家庭背景看,家庭生活困難和家庭經濟狀況不穩定的黨員問題比較突出。信教黨員中家庭月收入在100元以下的最多,占信教黨員的30.43%,占同類家庭月收入黨員總數的27.18%。各類家庭背景的信教大學生黨員中來自個體戶家庭的最多,占同類家庭出身黨員的23.25%;其次是來自下崗職工家庭的黨員,占同類家庭出身黨員的9.37%;再次是來自私營企業主家庭的黨員,占同類家庭出身黨員的9.1%。這說明,來自家庭生存的壓力給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帶來了很大困擾。對於家庭月收入100元以下的黨員和來自下崗職工家庭的黨員來說,家庭生活困難顯然與皈依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對於來自私營企業主和個體戶家庭的黨員來說,雖然家庭生活可能不會很困難,但家庭經濟未來的發展存在諸多不可預料的因素,如若經營不善,隨時有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翻船的危險。這些家庭背景的大學生黨員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生存的壓力,內心深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憂慮和不安。

       從信教黨員所在專業看,理學專業的黨員問題比較突出。信教黨員中理學專業的最多,占信教黨員的31.52%,占來自理學專業的黨員的12.9%。其次是醫學專業,占信教黨員的14.13%,占醫學專業黨員的24%。實際上,從專業學習的性質看,理學和醫學是非常相近的,可以歸做一類問題看待。其餘專業黨員信教的比例均在6%左右,管理專業的黨員信教比例最低,占同類專業黨員的3.33%。概言之,理科類學生信教比例遠遠高於文科類學生。這種現象的出現應當與學生的知識結構有關。我國的普通教育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許多學生在他們年齡尚小、仍需要接受全面教育的時候,就因為高考的需要被人為地劃分進理科班,失去了進一步接受更多的人文教育的機會。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貧乏,使他們在進入大學后缺乏對涌動在大學校園裡和社會上的各種各樣思潮和說教的分辨能力,缺乏應對困難局面的必要的文化積澱和心理準備。有的理工科學生信教甚至並不是因為遭遇了心理緊張,而是在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上遭遇了未知領域。他們不懂得,科學探索和真理髮現無窮盡,未知的正是科學要進一步探索的,而不是給出了神的存在的證明。

       從信教黨員所在的年級看,本科一年級黨員信教比例最高,佔一年級黨員的11.9%,二三年級黨員中信教黨員佔9.1%,五年制本科四年級黨員中信教黨員佔8.3%,本科畢業班黨員中信教黨員佔10.42%,碩士研究生黨員中信教黨員佔5.1%,博士研究生黨員中信教黨員佔6.6%。而在總樣本中這個趨勢顯示得更明顯,本科一年級學生信教的比例達到16.5%,二至四年級的比例是10.7%,碩士研究生是5.6%,博士研究生是5.2%,呈現了隨年齡和年級增長而比例下降的趨勢。這顯然與一年級新生面臨著一個遽然改變的環境、大多數人又遠離父母有關。他們要從備受父母呵護的非獨立型生活方式向獨立型生活方式轉變,要從全面受到教師指導的高中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大學學習方式轉變。由於轉變來得過於迅速和劇烈,他們中的有些人感到極大不適,產生了迷茫和困惑,如果黨組織不能及時發揮強有力的、深入心靈的作用,則各種非正常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從信教黨員的男女比例看,男生黨員的問題比較突出。世界宗教發展的歷史和當今世界宗教的現狀證明,除個別有意排除女性信徒的宗教外,各宗教的女性信徒普遍多於男性信徒,且比男性信徒更為虔誠。但我國大學生信教人群卻不一樣。調查顯示,在大學生信教人群中,男性佔了55.2%,女性佔44.8%,男性比女性多了10個以上的百分點。這個比例與總樣本基本一致,總樣本中男生佔52.17%,女生佔47.83%,男生同樣高於女生。為何男生黨員信教比例如此之高?根據筆者多年觀察,與男性大學生比女性大學生面臨更多的壓力有關。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中國傳統社會教育子女的重要觀念之一是「望子成龍」、「光宗耀祖」,這種觀念一經與重男輕女、傳遞香火的思想相結合,就尤其重視家族中男性後代的培養,對男孩子寄予更高的期望。這樣,男性大學生在學業、未來事業的發展上一般都面臨來自家庭的更多、更大的壓力。

       其二,從大學生的處境看,雖然各大學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或男生略多於女生,但男生來自農村地區或家庭經濟狀況比較拮据者往往多於女生。調查顯示,家庭月收入100元以下的大學生中男生佔67.82%,佔了三分之二強,佔總樣本中男生的10.01%;而家庭月收入100元以下的女生僅佔總樣本女生的5.88%;黨員的情況同樣如此,家庭月收入100元以下的黨員中男性黨員佔77.17%,佔了絕大多數,在男性大學生黨員的總樣本中佔10.82%,同一比例女生僅佔6.2%;再看信教黨員,家庭月收入100元以下的信教黨員中男生黨員佔67.85%,佔全體信教黨員的20.65%。三組數據都顯示了男生家庭貧困者多於女生的趨勢。這種現象的出現,追根朔源,仍然與中國人養育子女的觀念有關。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地區,家中一般都有兩個以上的孩子。當家庭財力無法供養全部孩子順利升學時,家長往往集中家庭財力首先供養男孩上學。所以高校中的女生大多來自城鎮,家庭狀況較好,而男生則生活貧困的較多。家境的窘迫,與城市的生活方式形成鮮明對照。當他們不能用正確的價值觀認識現狀、不能用正確的行動準則指導自己時,再加之傳統的男子漢的? 宰穡?薊嵩諼扌沃行緯尚睦硌沽Α?      另外,在大學生黨員信教人群中還有一個宗教的民族性和家庭傳統問題。我國的藏、蒙、回、傣、維吾爾等民族都有信奉宗教的傳統,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宗教和民族文化相結合,成為了民族標誌之一。大學生黨員中來自民族地區的宗教信奉者大多屬於這種情況。還有一些學生並不來自民族地區,但家庭內部有信教的傳統,他們的祖父母、父母篤信宗教。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浸淫教化,便很自然地皈依了宗教。有些學生則是在出生后不久或幼年時期由父母包辦皈依宗教的。這些人長大進入大學,就成為大學生中的信教者。從信教大學生黨員的家庭背景看,父親是共產黨員的佔37%,母親是共產黨員的佔29%,父母不是共產黨員的家庭佔了大多數,家庭的影響顯而易見。

       可以看出,大學生黨員信教人群的形成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地位有關,與這種社會環境和社會地位帶來的心理緊張有關。(待續)

    作者簡介:李志英,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大學生黨員信教問題調查(二)————大學生黨員信教的特點


發表日期:2006年12月1日   出處:《科學與無神論》06.4    作者:李志英   已經有2029位讀者讀過此文
--------------------------------------------------------------------------------




大學生黨員是黨員群體中帶有顯著特點的部分。他們青春年少,混沌初開,正處在世界觀形成的時期。他們接受著正規系統的高等教育,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思潮和理論。他們身處社會人群中思想最活躍的大學生群體,深受知識青年特有的思想活躍,喜好探知未知世界等思維方式的影響。這些因素都決定了他們具有不同於其他信教人群的顯著特點。
1. 思想混亂,信教不信神的現象突出
調查顯示,79.34%的信教黨員相信共產主義終究可以戰勝資本主義,15.21%認為說不清,只有5.43%的人明確表示不同意。77.17%的信教黨員認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值得自豪,其餘人或認為無所謂,或認為不值得。共產主義理論與相信有神論的宗教是兩種根本不同的世界觀。而信教的大學生黨員居然能把兩種完全不同的世界觀指導下的思想統一在自己的頭腦中,說明了其思想的混亂和不成熟。也說明這些黨員雖然皈依了宗教,但思想深處並不真正相信神的存在。
從西方社會宗教發展的歷程看,信教不信神是上世紀中葉以來日益突出的一個社會現象,在青少年中尤為突出。對於這些人來說,由於高等教育的日益大眾化和現代科學的廣泛傳播,宗教關於宇宙起源、人類起源等本體論的說教已是毋須多言的謬誤,所以他們並不真正相信神的存在。這些人之所以仍然信奉宗教,主要是把宗教作為了心靈寄託的場所,希望用宗教的武器改變社會道德混亂的現狀。我國大學生黨員信教人群中的相當一部分與上述情況相似。他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接受唯物主義無神論教育長大,又在高等學校接受現代科學的教育,要使他們在思想上真正相信神的存在一般不是一件易事。
但是,我國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某些缺失,常常使他們的思想陷入矛盾的境地。例如,有些信奉宗教的大學生各方面條件都很優越,家庭和睦富足,本人聰慧伶俐,學習成績優異,一般不存在因成長道路的挫折而向宗教尋求心靈慰藉的問題。特別是大學生黨員,他們在中學階段往往是命運的寵兒,走的是一條鋪滿鮮花的道路,接受的都是正面的教育。可是,當他們進入高校開始獨立思考問題時,卻發現現實社會並不都是鮮花,不少方面與老師在課堂上教導的、書本上寫的並不一致。他們涉世不深,帶著一種幼稚的理想主義來看待社會。但社會卻並不符合他們的理想,而是越來越暴露出許多缺陷。他們憤世嫉俗,他們惴惴不安。當他們所受的教育過於空泛,面孔過於呆板,不能很好地解釋這一切時,以仁愛和行善為核心的精巧又深奧的宗教學說就易於乘機而入。
2. 心理調節的需求突出
中外學者均認為,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有著突出的現世功利意識特徵。我國社會學奠基人費孝通先生說:「我們對鬼神也很實際,供奉他們為的是風調雨順,為的是免災逃禍。我們的祭祀很有點像請客、疏通、賄賂。我們的祈禱是許願、哀乞。鬼神在我們是權力,不是理想;是財源,不是公道。」所以,中國人在觀念上並沒有把宗教置於支配萬物的位置上,他們參與宗教活動的動機主要不是出自對崇拜對象的虔誠信奉和對超凡力量的真摯信仰,而更多地表現為一種世俗的要求與功利目的。大學生信教也體現了中國人信教的通常特徵,許多人是在發生問題或產生需求時投向宗教的。但與普通民眾不同的是,大學生信教更多地表現在心理調節的需求方面。
大學生跨進大學校門就跨進了一個完全不同於高中時代的生活學習環境。在這裡,他要獨自處理生活學習的諸多問題。他的自我意識和理性意識不斷覺醒。他看到了高中時代不認識或認恫還壞男磯嘣鶉魏脫沽Α5?牽??男睦矸⒂?形闖墒歟?暈業鶻諍妥暈銥刂頻哪芰?共還磺俊C娑災種盅沽Γ?彼?薹ń餼觥⑽薹ǚ⑿埂⑽薹ǔ惺芑蛉鄙倮醋隕緇岣鞣矯嫻墓匕?保?3;嵋?⒓ち業男睦礱?芎托睦沓逋唬??睦硤逖櫬?床皇視Ω小⒔孤歉瀉脫掛指校?佣?⑸?睦淼鶻詰男棖蟆W芴謇此擔?笱??娑緣難沽χ饕?醋勻?齜矯媯?BR> 一是來自個人生存的壓力。大學生的學業壓力都比較大,除了學業艱深、課業繁重外,還面臨著諸如評優、評定獎學金等等評比的挑戰。這些評比大多名額有限,不可能平均分配。而評比結果一般都與將來保研、擇業有關,學生之間競爭激烈。競爭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精神擠壓過程,遑論競爭敗北者?
二是來自自身條件缺陷的壓力。人生在世,不可能十全十美,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遺憾。有的大學生父母離異,心靈始終處於無所依傍的漂泊狀態。有的男生個子稍矮,有的女生身材稍胖,甚或顏面上生出青春豆,頭頂上早謝了幾根頭髮,在這個唯美主義盛行的時代,對於處於戀愛季節的大學生來講,都會成為煩惱產生的原因。有的學生體弱多病,有的學生患有抑鬱症、失眠等心靈疾患。這些缺陷大都是通過個人努力很難改變的,因而都有可能成為信奉宗教的誘因。
三是來自家庭生存的壓力,前已敘及。需要強調的是,許多貧困大學生不僅要面對適應城市生活的壓力,承受來自富裕階層的某些大學生的鄙視,還肩負著振興家庭的重任,至少要為家庭償還為供自己上學而欠下的債務。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大學生出現心理障礙時,必然謀求釋放以重新獲得心理平衡。他們會向父母、親友、師長等親近人群傾訴以求得援助,有的通過心理諮詢部門獲得指導,有的就投向宗教。筆者就曾親自接觸過這樣一名大學生黨員,當他面臨壓力無法解脫時,先是產生了自殺的念頭,隨後又企圖遁入佛門,希望從宗教那裡找到擺脫心理困境的藥方。
3. 本科新生黨員的狀態值得關注
本科新生黨員日益增多是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以來日益突出的現象。這與中學黨組織加大了在中學生中發展黨員的力度有關。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截至2004年4月,北京市共有各類中學生業餘黨校或黨課小組4 000餘個,1990年以來共培養學員20餘萬名,發展黨員2 832名。中學生黨員進入高校,為高校低年級的黨員發展工作和黨組織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但是,新生黨員的質量並不令人樂觀。筆者在上世紀90年代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曾於1996至1998年連續三年對本校全體新生黨員做過問卷調查,2002年再一次進行了調查。不同時間段的調查結果均顯示,新生黨員在思想認識和理論水平上存在著素質偏低的問題,而且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有所改變。例如,四次調查中能正確回答出黨的三大作風的均不超過20%,1996年最低,僅為13%,2002年為19.4%;能正確回答出黨的四項基本原則的,1996年為69.6%,1997年為77.8%,1998年為89.5%,2002年為27.8%,到2002年呈現了比較大的下滑;能正確回答出黨的宗旨和最終奮鬥目標的,1996年為100%,1997年為92.6%,1998年為97.4%,2002年分開設問,知道黨的宗旨的為76.4%,知道黨的最終奮鬥目標的為81.9%,呈現了逐年下滑的趨勢;2002年增加了關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調查,能夠正確回答的僅為34.7%。入黨前讀過馬恩著作的不超過40%,1997年和2002年最低,分別為18.5%和16.7%,入黨前讀過毛澤東著作的不超過70%,2002年最低,為34.7%,入黨前讀過鄧小平著作的不超過50%,2002年最低為26.4%,入黨前讀過入黨教材的均超過90%,1996年為91.3%,1997年為92.6%,1998年為97.4%,2002年為94.4%,這說明大多數新生黨員是僅憑讀了一本入黨教材就入了黨,因而理論素養偏低。
實際上,進入新世紀后,隨著本科新生黨員的日漸增多,本科新生黨員的質量問題已經引起了高校黨組織的關注,並加強了調研和教育。清華大學黨委組織部、學生部的調查顯示,「72%的新生黨員承認自己在入黨之前對黨的基本知識不太了解,77%的同學在入黨前沒有學習過《共產黨宣言》;新生黨員對黨史中重大事件了解不多,極個別同學對中國共產黨最早的組織創建人和地點存在錯誤認識;雖然多數新生黨員能回答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內容,但措詞上存在錯訛,理解顯得生硬。」北京科技大學黨委組織部的有關調查顯示,新生黨員中存在著比較多的入黨不夠規定年齡、考察培養時間不足、入黨標準較低、手續不完備、入黨動機不端正、包辦入黨,以及思想素質不高、黨員意識薄弱等等問題。
新生黨員的思想理論水平偏低,必然導致他們缺乏對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系統理解,缺乏對黨的奮鬥目標和工作路線的理性認識,甚至可以說是處於懵懂狀態,由此就有可能出現一面入黨一面信教的現象。(待續)
作者簡介:李志英,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http://www.kxwsl.com/

77

主題

2344

帖子

577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7
沙發
yunsousifang 發表於 2008-7-3 18:35 | 只看該作者
人多了不乏投機者,到處佔便宜。
信基督教者哪個不是削尖腦袋的投機者?
無言的傾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6: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