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華視點:是「白衣天使」也是「白衣戰士」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6-12 2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6/11/content_8346652.htm
2008年06月11日 10:11:19  來源:新華網  






    6月8日,瀋陽軍區青川野戰醫院的護士劉威在帳篷里汗如雨下。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5月13日,護士顧雲仙在北川的地震現場安慰一名被深埋的男孩,鼓勵他堅持,等待救援。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新華網成都6月11日電 題:是「白衣天使」也是「白衣戰士」——獻給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醫療衛生工作者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何豐倫、葉建平、朱旭東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突如其來的里氏8級的特大地震襲來。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受災人數最多、救災難度最大的一場地震災害。「儘快搶救傷員,確保災區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震后1小時,中央作出的重要指示隨電波傳到震區,傳遍全國。

    治病救人、轉移傷員、嚴防疫情……6萬醫療衛生「大軍」第一時間奔赴災區,與死神賽跑,掀起了一場場氣壯山河的生死救援,唱響了一曲曲慷慨悲壯的「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的時代之歌。

    他們是平日生活里群眾口中的「白衣天使」——救死扶傷,是他們的天職。

    他們是抗震救災時百姓心中的「白衣戰士」——衝鋒陷陣,是他們的責任。



    5月14日,等候在成都鳳凰山機場的醫務人員正在運送從映秀鎮搭乘直升機出來的災區傷員。新華社記者 陳凱 攝

    生死時速:「白衣戰士」奔赴前線

    北川告急、汶川告急、青川告急……

    災情緊急,人命關天,救人成了壓倒一切的工作。

    地震發生后,四川省衛生廳第一時間啟動了抗震救災應急預案,一支支應急醫療隊伍開始向災區衝鋒。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醫療衛生工作者也已整裝待發。

    12日15時,距離地震發生僅半個小時,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四川省人民醫院等醫院專家組成的應急醫療隊開始向震中汶川進發,打響了醫療衛生「大軍」奔赴災區火速救援的「第一槍」。

    這支應急醫療隊急救車隊隊長王永茂說:「救護車拉開警報一路狂奔,早一分鐘到達就能多救一條命。巨石攔路、道路中斷,我們又連夜趕到災情嚴重的北川,在那裡開展應急搶救和轉運傷員。」

    13日零時30分,這支應急醫療隊終於抵達北川羌族自治縣開展救援。四川省衛生廳12日共派出28支、90餘人的醫療、疾控隊伍和28台救護車攜帶著相關急救藥品、器械奔赴汶川、什邡、綿竹、北川等地。

    這是一場眾志成城的全國抗震救災戰役。

    5月12日深夜,衛生部召開緊急黨組會,在與四川通信中斷、災情不明的情況下,啟動了一級衛生應急響應機制,先緊急抽調北京、天津、江蘇、山東的700名醫務人員組織應急醫療隊,於次日急援災區,並連夜從鄰近幾省和部隊緊急調用大批血液、代血漿、藥品和器械隨隊前往。

    當晚,許多省、區、市衛生部門領導同志致電衛生部,主動要求派遣醫療隊,奔赴救災最前線,並表示所有醫療衛生人員都已做好準備,只等一聲令下,即可出發。

    5月13日凌晨,由來自第三軍醫大學三所附屬醫院及重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重慶市血液中心與三所市級醫療單位的專家組成的101人的應急救援隊抵達災區,成為全國第一支進入地震災區的外省醫療隊。



    6月8日,瀋陽軍區青川野戰醫院的護士劉瑩(右)在給一位傷者包紮傷口。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黃金動員:「一切都是為了拯救生命!」

    把保證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這既是抗震救災最重要的任務,也是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

    時間就是生命。在地震后的短短几天里,各省、區、市衛生部門紛紛向災區派出了醫療隊。這些醫療隊,有些是衛生部指派的,但更多的則是自發的,或是「先斬後奏」的。

    當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表現出了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他們打破省際和單位的界限,自覺地、積極地履行自身的天職和責任——救死扶傷。

    ——「咱多出一分力,群眾就少受一份罪」。

    年近50歲的解放軍二炮總醫院副院長李志韌,帶領醫院92名醫護人員,從5月14日開始,冒著塌方和泥石流的危險,連續轉戰北川、綿竹和安縣等災區。她說:「搶救傷員的工程兵在哪兒,我們的醫護人員就應該出現在哪兒,這樣才能確保掩埋在廢墟中的群眾能搶得出、救得下、治得活。」

    「醫療隊應該走村入戶,送醫送葯。」李志韌在動員會上對醫療隊員說,「災區哪裡有傷病員,我們就往哪裡去。」短短6天時間,他們就走遍了16個鄉鎮、78個村寨,巡視8000多人。李志韌的腳底板布滿了水泡,腳面和小腿也腫起好高,多次累得暈倒在搶救現場。

    ——愛,讓廢墟開放出一朵朵「生命之花」。

    雲南省公安邊防總隊教導大隊衛生所負責人、女醫師石雲川主動請纓,帶領22名女兵,奔赴救災第一線搶救傷員,先後對28個被掩埋在廢墟里的重症患者、1400多個傷病員進行救護,被災區群眾稱為廢墟上的「生命天使」。

    為確保手術成功,她帶領大家多次論證,努力尋求最佳治療方案:能用小手術治療的,盡量不動大手術;能採用保守治療的,盡量不截肢。即使是面對幾乎壞死的上肢或下肢,石雲川和隊員們在「截與不截」之間也要論證許久,最終作出結論。

    ——平均年齡75歲,仍如年輕人般衝鋒在前。

    5月12日下午,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醫療隊的11名專家教授主動請纓:「我們都參加過『98抗洪搶險』『抗擊非典』和『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等重大救災活動,具有救治經驗,懇請批准我們參加醫療隊……」

    這批專家中年齡最大是神經外科專家餘澤、老年病專家黃尚珍。他們都已經60歲了。

    黃尚珍的左腿曾經骨折,大拇指僵直,雙腳走路就疼痛,但她毫不介意;曾被評為「全軍優秀護士」的鄧勝平,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等疾病,她悄悄隨身帶了一個月的藥物;57歲的盧綺萍,出發前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接到隨醫療隊出發的命令后,她二話不說,抹去眼淚,背起了行囊……

    盧綺萍腿部受傷拄著棍子看傷員;湯韌全身過敏仍全力救治傷員;王啟全、黃尚珍和鄧勝平在天池鄉差一點被亂石砸中;餘澤連續48個小時在受災嚴重的什邡市鎣華鎮,救治受傷群眾……

    讓人們記住的還有解放軍總醫院高級專家醫療隊隊員、79歲的盧世璧院士利用片刻休息時間給外孫女的一條簡訊——「全身大汗,短袖衣衫;骨傷三百,手術等待;醫療隊員,被阻途間;路途艱險,一心向前;志願者多,全來捐獻;眾志成城,定可勝天。」



    6月8日,地震重災區安縣白川鄉衛生院的幾位八十年代出生的醫務工作者在臨時搭建的震區雎水醫療急救站內,為傷員清創包紮。 新華社記者 陳海寧 攝

    萬人大轉移:綿延千里的生命接力

    「我們要盡一切努力,不僅要延續生命,而且要讓生命健全。」醫院病人超員、醫療資源緊缺、醫務人員超負荷運轉……這些問題困擾著抗震救災的一線。

    5月17日下午,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會議提出:要全力開展有序、有效的救治,保護傷員生命安全;統籌周邊省、市醫療資源,適度分流、轉運、收治受傷群眾。

    重慶騰出5000張床位、陝西交來申請、雲南遞上請戰書……為災區傷員的生命安全,為四川減壓,為國家分憂,全國各地紛紛高舉雙手,向受災同胞敞開胸懷。

    5月17日,重慶市衛生局55輛救護車從綿陽接走59名病情較重的傷員;

    5月19日,首列轉送傷員專列載著206名傷員駛上新生的旅程;

    5月20日,首趟運送傷員「愛心號」航班展翼,將36名重傷員以最快的速度護送至廣州接受治療。

    ……

    一場傷員大轉運、大護送、大救治活動,一場綿延千里的生命接力在全國迅速展開,成為災后救治工作的又一壯舉。

    截至5月29日,四川災區已累計轉送傷員8678人。衛生部決定,將轉送地震傷員的總數由原計劃的8000人調整為1萬人,接收地為20個省、區、市。

    每過一輛救護車就能聽到一陣掌聲,每走一路都能看到關切的目光!

    東航航班上,每位傷員手腕上都綁著一根藍色的腕帶,上面寫著病人姓名、病床號、病情等資料。這是華西醫院的護士醫生們連夜趕出來的,以避免傷員轉移后出現差錯。

    機艙的座椅拆了,騰出空間安放傷員。細心的機務人員還用繩索將擔架的四個角固定,防止飛機顛簸時弄痛傷員們的傷口;專列的每節列車都卸掉一扇窗戶,掀起所有的中鋪並用專業卡鎖鎖住,以便傷員直接上車安卧;飛機、列車上的急救設備配備齊全,以便進行及時的治療……

    為了高效地接收傷員入院,赴川迎接傷員的護士以簡訊的方式向後方提供傷員的基本信息。

    在全國十幾個省區市的各大醫院內,在專門收治地震災區傷員的「愛心病房」,大批的醫護人員、志願者正在全情投入這場救治同胞的「愛心接力」。

    山東煙台毓璜頂醫院創傷骨科病房近200米長的走廊里,一夜間出現了50多張病床。得知醫院要接收災區傷員,病人們主動騰出了病房。



    5月27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在西南財經大學的校園內與來自震區的孩子們做遊戲。 近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和民政部等機構,聯合在四川震區進行兒童心理重建工作,幫助孩子們撫平心理創傷。 新華社記者黃堃攝

    心理干預:讓愛的翅膀助你飛越絕望

    拯救生命的同時,還需要拯救心靈。

    肉體的創傷容易治療,心靈的傷痕難以彌合。

    針對災后心理疾病的問題,5月15日,衛生部就頒布了發布了《心理危機干預》方案,5月19日印發了《緊急心理衛生干預指導原則》,指導專業人員開展心理救援工作。

    此後,災后受災地區的精神病醫院和綜合醫院精神科的專業人員立即組織起來,開展心理救援工作。衛生部派出的醫療隊中也都有心理衛生工作人員,趕赴災區開展心理救援工作。他們深入到災區一線學校、社區、部隊、醫院,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評估和心理干預治療。

    重災區平武縣南壩鎮檬子樹村同一家庭的2對雙胞胎,14歲的雙胞胎姐妹唐萍、唐菊和7歲的雙胞胎兄弟唐楷、唐瑜,在被救援人員發現時,目光獃滯,沉默寡言,眼裡透露出的是驚恐、逃避、麻木、憂鬱……

    5月22日上午,南京軍區心理干預分隊心理專家宋梓祥和李光耀在進村入戶巡診時,敏銳地發現,如果不及時對4姐弟進行心理干預和治療,地震造成的心理創傷,將會對他們以後的生活帶來不良影響。

    經過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姐弟4人向宋梓祥和李光耀打開了心扉。姐弟4人同在南壩鎮小學上學,地震中,學校的3層教學樓全部倒塌,許多師生遇難。儘管他們在教學樓轟然倒塌瞬間僥倖逃生,但聲嘶力竭的哭喊聲把他們嚇壞了。後來,他們每天都感到大地在搖動坍塌,夢中時常感到有同學在喊「救命」。

    針對他們的病情,張理義和宋梓祥、李光耀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引導他們把內心的害怕、擔心、恐懼發泄出來。然後採取家庭心理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和鬆弛訓練,糾正他們心理不良反應。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黎樂群敏銳地發現,接收傷員的愛心病房已從手術高峰期逐漸進入病人康復期,病人正在進入機能和心理的康復過程中。

    每一個小小的動作,都傳遞著無盡的關愛;每一次無言的注視,都送來了滿心的溫暖——這些正是家園盡毀、親人離散的傷員最急切需要的。

    住進廣東佛山市中醫院以來,什邡洛水中學受傷的高一學生黃代強已經逐漸擺脫了因為落課而焦慮的心理。佛山四中專門為他在醫院開設了臨時課堂,由指定教師為他補習。正逐漸恢複信心的黃代強最盼望的就是治好手傷:「我的手能寫字以後,第一個就要寫『感謝』。」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每一次,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過絕望!」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5: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