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李察 筆記 [列印本頁]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3 09:28
標題: 李察 筆記
501      甚麼叫做美?

  美是時常應用的一個概念。可是如果要切實說出甚麼是美,就是哲學家的問題了。

  據朱光潛所著「文藝心理學」一書分析,有些學者,認為美是在物體裡面的。美存在於眼看得見的山,水,風景裡。又有些學者認為美是在人的心裡。只要你覺得美,就是美。任何事物,都可以是美的。特別是托爾斯泰,他認為美是一種特殊的快感,而藝術是傳達情感的媒介。須富含情感的作品才算是美。

  朱光潛認為,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因為美是一種「創造」,是欣賞者的心理活動。例如同一棵松樹,人人看去都不同,各有印象。必須親自創造,才感受得到美呢。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7-9 09:39 編輯 ]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3 09:30
標題: 502
        人為甚麼會發笑?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解釋笑的產生原因,說了以下一個故事:

  巴黎某戲院的觀眾,有一晚要求演奏「馬賽曲」。經理不答應,觀眾就吵了起來。一位警察站上台去維持秩序,說照例凡是沒有登在節目表中的東西都不能演奏。觀眾中有人大聲質問道:「警察先生,你自己呢?你登在戲的節目表裡面麼?」全場轟然大笑。

  叔本華解釋箇中原因,他說,笑是因為人的「感覺」和由「感覺」所依附的「概念」有不協調。現在,概念是「登在節目表中的才能演奏」但感覺卻是「警察不是節目的一部份」,兩相衝突,所以引起鬨堂大笑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3 09:31
標題: 503
        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值得看嗎?   李察

  偉大作家托爾斯泰,最初的時候,並沒有一種很像偉人的性格。如同一般青年,他性格多變而柔弱。早年喜賭博,又和一些女人發生不正常的關係。時常痛恨自己的缺點,屢次在日記中自責。

  「戰爭與和平」花了七年時間才完成。全書六卷,發表了第一卷,己經轟動。書中人物共有五百九十九個,戰爭場面浩大迫真,歷史感覺強烈。拿破崙,俄國皇帝,各種將軍,都以真姓名登場;但書中真正主角,卻是叫做皮爾埃的青年。這青年性情良善,是全書的靈魂。這一部小說,篇幅巨大,並不容易看完。如果能看完,卻是一場靈性的長途旅程,足以使人的生活態度改觀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3 09:33
標題: 504
       是心決定物,還是物決定心?

  錢穆曾舉了一些顯淺的例子說明。例如衣服,若果人沒有求溫暖心、求輕軟心、求華麗莊嚴雅觀心,天地間就算有麻絲棉毛等物,也必定不會有衣服。這是心決定物的証據。

  是否一切的心,例如嬰孩或禽獸的心,也能決定萬事萬物呢?錢穆指出,只有歷史心,文化心,這些經過長久時期所積累演進而成的心才是決定萬物的心。今日人心,就是從長時間歷史文化的演進陶治而成的。文化史,就是人心演進的歷史。至於馬克思主張物質決定一切,是明顯的錯誤呢。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6-3 12:47
標題: 回復 #1 yourwrite 的帖子
歡迎新朋友。
美有不同的美。有對於新創造的讚美,驚嘆。還有對於過去回憶的審美, 共鳴。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6-3 13:09
標題: 回復 #2 yourwrite 的帖子
我倒是覺得笑是因為人的「感覺」符合或者超過了預期的價值而產生的了。
那個警察因為出醜,在那個瞬間,地位被降到了低位。從而讓其餘觀眾產生一種對於自我價值的提高的認可。
這同樣適用於「會心的一笑。」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6-3 13:11
標題: 回復 #3 yourwrite 的帖子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6-3 13:16
標題: 回復 #4 yourwrite 的帖子
這個結論似乎下得勉強了一點。 唯心說,唯物說,各有利弊。
文化史,就是人心演進的歷史沒有錯, 但也使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4 03:49
標題: 505
        「當仁不讓」有何好處?

  美國總統甘迺迪被刺前著有「當仁不讓」(Profiles  in Courage) 一書,歷史學家錢穆寫了一篇書評,給予極高評價。

  他認為,中國人近一百年來學習西方民主,總是過份重視制度,忽略了制度背後的人物,更忽略了人物的德性、良心與勇氣。過份重視制度,儘在制度上求變革,人心思變,甚至連民主也嫌不夠速效,一轉身,便轉到極權政治的路上去了。

  這本書,使人了解民主政治的深層意義。書中描寫了八位美國參議員,從他們的志節操守可見,在民主政治的理論法規之外,還更要重視人物與德性的培養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4 03:50
標題: 506
        文明誕生的最大動力是甚麼?   李察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nybee)認為,文明產生的原因是「挑戰與回應」。在人類生存的環境之中,有各種各樣的挑戰,人為了應付挑戰,不得不想盡辦法,應付挑戰。文明就是在這種挑戰與回應的過程中誕生的。
  他認為,環境的壓力不能太弱。例如馬來人氣候太熱,生活無憂,終日昏沉,未能誕生強有力的文明。至於愛斯基摩人,又因壓力太強,終日只顧應付冰雪暴風的襲擊,只能謀生而無法創造,沒有力量創造文明。只有適中的挑戰,才能促使文明誕生。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4 03:52
標題: 507
        甚麼是「社會」?   李察

  一般人似乎都知道社會是甚麼。但如果要說清楚,就不容易了。社會是一群人嗎?
  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nybee)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解釋。他認為,社會的成員不是人,而是人類之間的關係。社會是人際關係的總體網路。它與群眾不同,群眾的單位是人,而社會不是。
  一般人研究歷史,多半從民族國家的角度出發。他認為,要研究歷史,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比較好。歷史研究的單位,不是「民族」,亦非「時代」,而是「社會」。例如英國,好像是個孤立的島國,但其實是一個更大整體的部份。這樣看,眼界就大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4 03:54
標題: 508
        社會是怎樣進步的?  李察

  人的社會絕不同蜜蜂或螞蟻,那裡的個體只能是有機體的一部份,個體全無力量,如果個體離開群體,只有死亡。
  人的社會,據湯恩比(Arnold  Tonybee)分析,並非單純個體的組合,也非螞蟻那樣不可分割的有機體。社會是人際關係的總體網路。社會的進步,來源於個人的創造行為。一定要有人挺身出來說服大眾,讓社會受到震撼,要等到社會整體都有一個決心向前躍進,社會才會進步。
  因此,社會是一個「行動的領域」,而行動的本源,是存在於個人之中。這是和「有機體」般的生物不同的。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4 03:55
標題: 509
        國家大,還是社會大?  李察

  研究歷史的時候,向來的習慣是以國家為中心。歷史學家湯恩比認為,最好是用社會為中心去研究。社會無論在時間上,或空間上,都比「民族國家」或任何其他國家社群為大。
  社會和文化或文明有極大關係,彼此一脈相通。例如英國,本身是島國,本來是最孤立的國家,但湯恩比卻認為,英國也是從無數其他文化中產生出來的。六世紀英國改奉基督教,十一世紀完成封建制度,十五世紀文藝復興,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海外擴張,十七世紀責任議會建立,十八世紀工業經濟體制完成。嚴格說,英國是各時代西方基督教文化的集合物。如果把視線收窄,局限於小島之內,就不會明白歷史發展的大方向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4 04:12
標題: 回復 #6 NYLASH 的帖子
  如果我也在觀眾裡,我不覺得那警察出醜,我會覺得現場發生的事很不協調,大眾的要求(或許是政治上的)受到不合理的壓抑,而有人幽默的反諷,引起眾人共鳴發出嘲笑聲。
  李察先生引用叔本華的「感覺」和「概念」兩相衝突,那可能是一個基本的條件,或許還要配合當時的環境.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5 07:08
標題: 510
        頑皮也有好處嗎?

  並非每個人都有志要成為像馬克吐溫那樣的大作家。但馬克吐溫的頑皮童年,卻使他後來的寫作順利非常。
  為甚麼馬克吐溫會那樣頑皮?有的傳記作者認為,是因為馬克吐溫有一個異常嚴厲的父親。他的爸爸是個法官,一生也沒有說多少句話,從沒有和馬克吐溫交談過。有一次,因為要審一件謀殺案,死者的屍體停在法庭裡。馬克吐溫因為逃學,夜了無家可歸,因此他爬了進爸爸的法庭去,想在那裡的長凳上過夜。半夜裡才發現那死屍,把馬克吐溫嚇得要死。
  幸好馬克吐溫的頑皮,長大之後卻變為善結人緣,交了極多好友。他文筆鋒利,是和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的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5 07:10
標題: 511
      今日的英國是怎樣得來的?

  湯恩比曾設計了一個圖表,顯示英國的歷史。
  六世紀末頁自蠻族宗教改奉基督教。文化來自埃及、巴比倫、羅馬、希臘、愛爾蘭。
  十一世紀完成封建制度,是因丹麥入侵而引起,此外,亦有法國的影響。
  十五世紀末文藝復興,受義大利影響。
  十六世紀初宗教改革,是歐洲西北的整體活動。
  十六世紀末英國海外殖民擴張,是歐洲人的競爭活動,牽連非洲、印度、美洲、甚至麝香群島。
  十七世紀初,議會制度最初在英法兩國同時發揮作用。
  十八世紀末,英國工業體制正式建成。不過,英國只是歐洲經濟體制的一部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5 07:11
標題: 512
        「醜」可以化為「美」嗎?

  使人不舒服不愉快的雜亂線條和嘈吵聲音;或者事物的變態,都可算作醜。人的殘缺和樹的臃腫等都是醜。但據美學家朱光潛指出,自然醜也可以化為藝術美的。
  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了一個老年妓女的雕像,放在盧森堡的美術館裡。許多觀眾,每每掩眼不看。那是極衰老的一個婦人,胸膛上是乾癟的乳房,肚子上是可怕的皺紋,臂和腿上滿佈筋節,猶如枯乾的葡萄藤。
  據羅丹指出,在藝術家眼中,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美的。他認為,只有那些不能表露真實的藝術品才是醜的。虛假和做作都是醜。只要能顯示內在的真實,就是美了,儘管有時真實又會帶來極大的痛苦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5 07:12
標題: 513
        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嗎?

  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法國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認為,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能發現大自然的「性格」。而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
  所謂「性格」,就是事物本來所含有的意義,就是內在真實的披露。
  羅丹認為,只有堅決而直率的觀察,才能看透事物本來所含有的意義。
  在大自然中,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在自然中認為是醜的事物,時常更能在藝術中顯示出美來。因為內在的真實往往能在各種畸形與殘缺中顯露。往往,在自然之中,越是醜的,就越能顯示性格,就越美!甚至乞丐也是很好的寫生材料呢?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6-5 12:30
美有很多種。
同意這句話: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 

但性格是否就是「本來含有的意義」這似乎不一定。否則還需要藝術家幹什麼呢?

「自然中認為是醜的事物,時常更能在藝術中顯示出美來。」那是因為自然界中本來便沒有美,丑之分。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6-5 12:31
喜歡yourwrite  這樣的對話與思考。   
有空常來聊聊。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6 05:54
標題: 回復 #17 yourwrite 的帖子
我可以接受羅丹創作的老年妓女的雕像,但我受不了畢卡索的變態女人畫像,
我直觀感到那是一種墮落......或許我不了解畢卡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6 05:58
標題: 514
        甚麼是「文化」?   李察

  據錢穆的定義,文化是人類生活的一個整全體。他認為,文化就是人生,而且是多方面的人生。細加分析,人類文化可以分成三個方面。
  第一是人的生存問題,這是人生的起碼要求,沒有了生命,就甚麼也不用說了。吃飯穿衣都脫不了物質經濟的關係。這是人對物的問題。
  生命的第二個方面是社會的人生。在這階段之中,人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安樂。這是屬於政治社會的層次了。
  更值得研究的是第三層次,那是精神心靈方面的層次。他認為,文化的希望,在於使一切政治經濟等問題,都依隨心靈方向的大目標,才是人類文化的希望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6 05:59
標題: 515
        甚麼是「八股文」?   李察

  八股文是明清考試制度的一種文體。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朿股等八部分組成,有嚴格的格式限制,不容易作得好。
  是否明清兩代的統治者專誠設計了這種文體,限制讀書人的思想發揮呢?
  據歷史學家錢穆分析,明代統治者未必能創造得出這樣用意刻毒的制度,而且制度也未必是一兩個人發明得出來的。那時考試人多,沒有統一的標準錄取人材。如果只看文章好壞,又會難於取捨。因此便逐漸發展出一種嚴格的格式,變成以格式為標準了。就像唐朝的考試考作詩,要格式合度才算是合格。只想不到,八股文會成為這樣大的禍患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6 06:01
標題: 516
       能否為未來社會繪畫一張藍圖?   李察

  極權主義的宣傳家最喜歡為未來社會設計種種美麗的圖畫。那麼,人類是不是真有能力把社會當作一種宏偉工程:設計,施工,就好像建設一間大廈那樣?
  當代哲學家巴柏(Karl  R. Popper)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所謂的歷史預言,是不科學的,也是無法證實的。而且,如果真要把全個社會來一個實驗,例如建設共產主義天堂之類,除了在邏輯上不合理之外,更會使執行者形成一種執著,不顧犧牲,造成極權主義了。
  他提出的方法是「細部社會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主張透過制度的逐步改革,積極開創更開放的社會。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6 06:02
標題: 517
        日心說和地心說哪個正確些?   李察

  在今天來說,當然大家都知道,兩者都是不正確的。當初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挑戰的,是比他早一千多年的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密勒(Claudius         Ptolemaeus,90-168)。托密勒認為宇宙是以地球為中心的,而哥白尼卻花了數十年光陰,研究出宇宙應該是以太陽為中心。
  其實哥白尼也是錯的。事實上,今天的科學家認為,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普通星球,位在銀河系的某一點上。
  不過,一般人還是認為哥白尼的成就比托密勒要高些。其實從追尋真理的長旅程來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人的知識也是在不斷變動的。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6 06:03
標題: 519
        甚麼東西比宇宙大?   李察

  方勵之在一九八六年作了一個演講,題目是「現代宇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他在演講中舉了一個很特別的例子論證宇宙的起源。
  據現代宇宙學,太陽系比地球大,地球的起源取決於太陽系;而銀河系比太陽系大,太陽系的起源因此取決於銀河系。同理,星系團比銀河系大,超星系團比星系團大,宇宙比超星系團大......那麼,甚麼比宇宙大呢?那該就是宇宙的起源了。
  方勵之指出,沒有任何東西是比宇宙大的。因此宇宙的起源是「沒有任何東西」。再回心想想,「沒有任何東西」,不就是「無」了嗎?宇宙的起源不就是「無」了?這是一種全稱否定判斷,在物理學上是很有意義的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6 06:05
標題: 520
        阿奎那怎樣證明上帝的存在?   李察

  多瑪斯 .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是中世紀的神學家,他的特點是用理知的方法去探討問題。他的論証,儘管未必人盡同意,但他的方法,卻是開啟性的。以後許多歐洲哲學家,都沿用理知的方法,開創出以後的啟蒙時代。
  他認為,凡事物的運動,必定是受到其他物體推動的。每一件事物背後,都必定有一個推動者。一個推動一個,但卻不能一直推到無限,所以最後必定有一個不受其他事物的第一推動者,這個推動者就是上帝。
  他的推論,除了最後的結論是神學之外,其他都是很嚴格的邏輯論証。今天的宇宙學,就是在試圖解答第一推動的問題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6 06:13
標題: 回復 #27 yourwrite 的帖子
很是奇怪,很多優秀的科學家,在發展到高峰時,到了極端不可解釋時,都避免不了承認了上帝創世的學說.之後的研究就開始沒有新意了,真可惜!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6 06:15
標題: 521
        博士算是知識份子嗎?   李察

  在談到甚麼是知識份子時,殷海光引述了時代周刊一段話:得到博士學位,甚至是大學教授,也未必算是知識份子。
  時代周代列舉了兩條標準:
  1.一個知識份子不止是讀書多。他的心靈必須有獨立精神和原創能力,他必須為追求觀念而追求觀念,是以思想為生活的人。
  2.知識份子是他所在社會的批評者,也是現有價值的反對者。
  另一個哲學家海耶克(F.A. Hayek) 則認為只要能讀能寫,博學多聞,較一般人快些接受新思想就是知識份子了。殷海光認為,前者所說是知識份子的精粹,後者是本幹、主力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7 04:48
標題: 522
        群眾運動是如何發展的?   李察

  據學者殷海光的分析,群眾運動通常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宣傳。第二個階段是組織。第三個階段是新的權力形態可能出現。
  群眾運動的前期,有兩種人物是舉足輕重的。一種是狂熱者,一種是「觀念之士」。
  所謂觀念之士,能夠提供激勵、宣傳、煽動,使群眾獲得觀念的啟發,滿懷希望。
  到後來,新的權力形態出現,觀念人物就漸漸淡出了。此時,取而代之的是「行動之士」。這類人物的動機,往往不是「改造世界」,而只是尋求「成功」。甚且可以說,他們的目標,往往是佔有世界而已。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7 04:50
標題: 523
        甚麼東西不是文化?

  殷海光在「中國文化的展望」一書中,列舉了四十多個學者提出來的看法,他們都有不同的觀點,解釋甚麼是文化。
  殷海光指出,在全部文化之中,任何一個層面或事物,都是文化的一部份。世界上是沒有文化沙漠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只有動物才沒有文化。
  文化是包容廣闊的。就西方文化講,基督教教義,哥白尼的天文學等是文化,而婦女流行朿腰,火焚聖女貞德,虐待加利略,亦是文化。中國也一樣:孔孟之教,四庫全書,文言文,仁義道德,是文化,而女子裹足,殺婢女等,亦是文化。否定任何不算文化的文化, 態度就是不科學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7 04:52
只有動物才沒有文化。~~~有些懷疑.
否定任何不算文化的文化, 態度就是不科學了。~~~值得思考!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7 04:53
標題: 524
        「道德」有甚麼用處?

  殷海光在一九六九年指出,當人們發現敗德為獲利的捷徑時,敗德之事就如江河日下,不可扺擋了。整個社會就會「癌化」。有些人在權勢面前是一套,對弱小又是一套。臉譜的轉換,比戲台還快。一點原則也沒有。結果,自己沒有了,只剩下一張名片。這樣的存在,只像馬路邊灰塵的存在。
  殷海光指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是四件事:道德,自由,民主,科學。只有實現這四項,中國才有希望。孔仁孟義,基督博愛,佛家慈悲,都是有效的道德原理。若能實踐得好,民主自由也就能維繫在其中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8 09:59
標題: 525《人物》
        南丁格爾是溫柔的天使嗎?   李察

  許多人以為南丁格爾只是個溫柔的護士。事實上她是性格極度剛毅、堅強、聰敏、勇敢的女子。
  那時是1854年,正當歐洲殖民擴張的戰爭時期,卻連護士這個行業也沒有。所謂醫院,骯髒之極,醫生身穿染滿血污的袍子,用骯的刀子替病人開刀,沒有麻醉藥止痛。做護士的都是來自最低下社會的女子,睡的是病人床,酗酒,像在垃圾房工作的髒工。
  南丁格爾主動要做護士,受到全家極力反對。但她堅持信念。結果,她開創了今日護士制度的規模。她既是克里米亞戰場上的護士,又寫了不少著作,有論醫院設計的,有關於護士訓練的,還有宗教和哲學著作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8 10:01
標題: 526《人物》
        南丁格爾一生最重要的抉擇是甚麼?   李察

  今天來說,作護士或其他職業,似乎沒有甚麼差別。但在一八五零年前後的英國來說,卻是天淵之別了。當時只有低賤婦女才作護士。因那是比倒垃圾的髒活更差的工作。她的父母聽說女兒要做護士,自然是極力反對了。
  南丁格爾自己說,她有三條可採的道路。一是作一個文學女性,二是作一個結婚女性,三是作一個醫院護士。有一個青年男士熱烈追求她。她讓對方等了七年,終於還是不答應求婚。那時的女子,很少是事業與家庭並重的。南丁格爾活了九十歲,終生貢獻於醫護事業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9 04:39
標題: 527
       誰最先掀起中西文化的論爭?

  論爭是在清朝同治皇帝御前進行的。當時鴉片戰爭己結朿,英法聯軍硝煙尚在,清朝一班皇公大臣,以恭親王奕訢為首,上書皇帝,請准設立學習機構,教授外文、算學,並打算製造機器,派員周遊列國,研究外國情況等……
  奕訢的奏章,引起守舊大臣的反對。大學士倭仁認為,外國的天文算學等學問,無非是「術數」之類,為益甚微。認為立國之道,尚禮義而不尚權謀,根本之途,在於人心而不在於技藝。因此激烈反對奕訢等的提議。
  當時尚未有「西化」等名詞。據文化學者殷海光的意見,他們的爭論,已具傋日後中西文化論爭的雛形了。
    (明天問題:人是否真的渺小?)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9 04:40
標題: 528
        人是否真的渺小?

  愛麗斯夢遊仙境,因為吃了果子露,身體忽然縮小,不能進入仙境中的花園。後來偶然吃了一塊餅乾,身體又變得太大了,亦不能進入花園。
  當代哲學家方東美認為,果子露好比近世的「物質科學」,近世歐洲人以為可用物質科學的辦法顯示一切真理,成就似乎很大。廣闊宇宙,忽然在眼前出現。但人生在宇宙的地位卻低降了,人顯得極其渺小。
  其後又有人發揚「精神科學」,認為世界是虛無,否定物質世界。有如吃了餅乾的愛麗斯,自我無限脹大,同樣不能進入仙境花園。
  自從相對論出現後,上述看法漸漸修正了。人在天地萬物中佔何位置,仍是眾說紛紜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1 03:49
標題: 529
       甚麼叫做「自我」?   李察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解釋甚麼是「人心」(Human Mind),認為人心可分成三部份。
  第一是「本我」(id),這是人心中最接近動物性衝動的部份。
  其次是「自我」(self),個人的動物性慾望和社會要求時常發生衝突,「自我」便會出來,調劑操縱這兩者。 
  第三是「超我」(super-ego)。個人人格中的道德良心,時常會將社會的行為規範和是非標準告訴「自我」,請「自我」管朿「本我」的私慾,使個人循規蹈矩。如果管朿不成功,人便會為非作歹了。人的「超我」,時常都在警醒「自我」的。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1 03:50
標題: 530
         甚麼叫做「君子」?   李察

  本來這是十分顯淺的一個名詞,今天的人,很少不明白甚麼是君子的。但這又是一個很大的爭論題目。
  有的學者認為,君子是統治者,是儒家階層思想的表現。君子和小人是相對的。一個是在位的統治者,一個是被統治者。但也有學者意見完全相反。認為君子和小人的區分只是道德與不道德而已,並不是階層思想的表現。
  學者韋政通認為,論語裡提到君子小人之處,十之八九是講道德的。例如君子懷德,君子坦蕩蕩,等等都是。
  孔子思想,影響中國人的性格極大,值得細心研究清楚呢。

    (明天問題:居里夫婦為甚麼放棄可成鉅富的專利權?)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2 04:40
標題: 531《周一人物》
        居里夫婦為甚麼放棄可成鉅富的專利權?   李察

  居里夫婦要放棄的專利,是製造「鐳」的專利。鐳是比黃金貴重百倍的金屬。從前的人,為要研究「點金術」,不知耗盡多少心智,現在,居里夫婦發現了「鐳」的製造祕密,竟然自願放棄,好比中了彩票的人放棄領獎,使俗世人極難明白。
  居里夫婦,本來有一個最大的願望,想有一間像樣些的實驗室。他們只能在一間簡陋的破舊房子中實驗,忍受貧困生活的種種痛苦。他們製成的「鐳鹽」,是極罕見的稀有金屬,能在夜間發放光芒,甚至可以用來閱讀書本。但他們還是把製作方法公開了。因為他們認為鐳在治療疾病上有重大用處,不能藉它謀求私人利益呢!

     (明天問題:為甚麼中國人會相信風水?)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2 04:41
標題: 532
         為甚麼中國人會相信風水?   李察

  許多人以為風水只是道教的一種信仰。人類學學者李亦園認為,風水的信仰,來自中國人遠古的一種基本宇宙觀。從前中國的人,有這麼一種信仰:
  相信人是在天地的絕對勢力支配之下生活的。並且相信,如果要保持幸福,就必需與這一力量完全調和。假如不能調和於這種永恆的「道」,就會遇到逆境,脆弱的人就必然受到傷害了。因此中國人無論造墓、建屋、修廟、築城,都十分注意風水的,務求達到一種宇宙的和諧。
  這種宇宙觀相信,人在宇宙中雖是處於被動地位,但人仍然可以藉本身的力量,調節社會與自然間的關係呢。

[ 本帖最後由 yourwrite 於 2008-6-12 04:43 編輯 ]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2 04:44
標題: 535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甚麼特色?   李察

  學者金觀濤認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可以概括為「常識合理」和「人之常情合理」兩種基本精神。
  例如中國人的孝悌思想,就是來自日常的自然感情。又例如中國人重視親情倫理,也是基於日常生活的觀察。至於遠離生活的各種難明白的事項,例如孔子不喜歡講的怪、力、亂、神等奇怪事情,都是迴避不理的。這可以使中國人遠離迷信,但卻使中國人欠缺求真的精神。金觀濤認為,只要合乎常識,中國人就不會追根問底。
  所以,中國人的性格是中庸心理,不狂暴、不玄想、貴領悟、輕邏輯、重經驗、珍惜人際關係、反對冒險、輕視創新……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2 04:46
標題: 536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嗎?   李察

  毛澤東的哲學主要是在他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兩篇文章中。他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學者金觀濤指出,所謂實踐檢驗,大多都只是訴諸於常識。也是屬於一種「直觀理性」的範圍。其實即是中國人重視現實的思想。
  本來,這項理論,可以抑制盲目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危機。因為「理論」不該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才是。但有時常識不能判斷某些理論是否正確,就會用代替品去檢驗真理了。常識對理論的檢驗功能因此失效。所以,一九四九年以後,毛澤東思想本身,便被利用為鑒別真理的最後標準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2 04:47
標題: 537
        社會是用階級造成的嗎?   李察

  說「社會是用階級造成的」這句話,就跟「船是用釘子釘成的」這句話一樣,同樣正確,又同樣荒謬。
  據學者孫隆基指出,馬克思主義就是用某種特定的分析方法研究社會的。好比用燈光照明一間暗室,燈光擺放的位置,看到的景象會完全不同。馬克思主義用階級的眼光看問題,自然只能看到問題的一個側面吧了。它的分析範疇,使人看到了「階級」現象,卻無法看到全民族的「文化」現象。例如所謂「封建」,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就不能分辨東方的封建和西方封建的重大區別了。
  結構主義的方法,就是企圖尋求事物現象的內在關聯性,真正看到社會的全貌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2 04:48
標題: 538
        人是怎樣塑造自己的?   李察

  如果只有生物的遺傳,人就只能像其他動物那樣,永遠只在大自然的環境中生活。
  人還有種種文化系統,不斷在塑造人類自己。人在腦中不但接受生物的遺傳訊息,並且接受文化環境中的各種訊息。這些文化訊息,數量比生物遺傳更多。人已經進化到這種地步:人不再生活於大自然的環境中,人是生活於自己所造成的人工環境中的。
  據學者孫隆基的研究,不同的文化對人有不同的「設計」。每個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的「良知系統」。「良知系統」也未必是一定聖潔的。它來自生活的各個方面,好的壞的都有。人就是受這影響,不斷在塑造自己。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2 04:49
標題: 539《人物》
        蘇格拉底的罪名是甚麼?   李察

  蘇格拉底的刑罰是很特別的。他被判死罪,要喝下一杯名叫 Hemlock 的毒酒。行刑時,他的學生隨伴在側看著。行刑官命他喝下毒酒後,還要他不住在室中行走,以待毒藥散發,然後才躺到床上,等候死亡。
  蘇格拉底本來是可以逃亡的。但他拒絕了。他支持民主制度,認為要尊重法律,寧死不逃。他的罪名是「不敬神明,煽動青年作亂。」事實上他其實是非常尊重神明的。死前,還不忘記叫學生替他還給神明一隻雞。他一生貧困,是西方哲學的開創者,教導了很多學生。他認為一個有智慧的人,也必須同時是個有道德的人,把知和行有機地結合來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2 04:50
標題: 540
        文化是否一定導人向上?   李察

  在佛洛依德的學說中,人心是一分為三的。其中的「超我」(super-ego) 會根據社會的各種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管朿「本我」,使人成為一個有道德良心的人。
  學者孫隆基提出一個不同的概念,認為文化會對人的本能加工,不過這加工不一定都是向上的。文化會不斷把人塑造,但文化又不像各種冠冕堂皇的宗教、哲學、或意識形態體系,都只是光輝燦爛的好的教訓,其中沒有一點瑕疪。
  文化是有不同層面的。有表層結構,又有深層結構。深層結構對人的影響,更為深遠。而深層結構卻不只是道德教訓那麼簡單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3 07:26
標題: 541
        犯罪也會遺傳的嗎?   李察

  世界上有沒有犯罪因子這回事的呢?有一個學者名叫戴靈頓(C. D. Darlington),他研究蘇格蘭的罪犯遺傳問題,發覺不約而同地,罪犯的遺傳因子多數都是多了一個 Y 型的染色體的。因此他主張為罪犯絕育,使那些不良的遺傳因子不會流傳出去。
  當然他的主張會引起軒然大波。儘管他可能是對的,但這是人權問題:這個人今天犯罪,法律也未必有權限制他生孩子的。
  其實這問題還有更深入的意義。
  人性是否遺傳得來的呢?有些學者,例如馬克思,就非常重視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有學者認為人性是文化的產物。如果人性真是在數百萬年前便己遺傳定下,那麼,許多學說也要改寫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3 07:28
標題: 542
        為甚麼男孩子的性格和女孩子不同?   李察

  可能有人會回答,那是天生不同的。研究遺傳的學者戴靈頓(D. C. Darlington) 或會覺得,你說的對極了。他指出,如果說男孩子天生與女孩子不同,那是因為遺傳不同的原故。世界上的男孩和女孩,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男孩會挑一種玩具,女孩會挑另一種。為甚麼女孩子不喜那些野蠻的飛機啦汽車啦,而偏愛洋娃娃?
  他指出,兩性關係,主宰了社會的進化。而這就是各種文化之所以有不同的開始。男女的不同,最初可能只是為了繁殖。但也造成了興趣和職業的差異。最終就形成文化上千差萬別的原因了。
  文化也會受遺傳影響嗎?值得細細研究呢!

作者: Blue Ivy    時間: 2008-6-13 16:17
這個我愛看, 給人很多思考. 謝謝分享.
作者: Blue Ivy    時間: 2008-6-13 16:19
文化也會受遺傳影響嗎?值得細細研究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05:38
標題: 543
        動物會不會有迷信思想?   李察

  三十年代的美國心理學家史金納  (B. F. Skinner)訓練動物的條件反射,發現可以利用賞賜的辦法使動物改變行為。他訓練鴿子跳芭蕾舞。最初,鴿子只要稍微轉一下身軀,他便賞賜食物。後來,要鴿子多轉一點才給。到最後,要鴿子足足轉夠兩周七百二十度,才給賞賜。在動物來說,已經把轉圈和賞賜兩者在腦中聯結起來了。逢轉圈必有賞賜。
  但他又發現,有時動物會無端端做好多奇怪的動作,似乎是討他的歡喜。原來,有時湊巧動物在獲得賞賜之前做了另外的某種動作,便誤會以為那一種才是賞賜的原因了。這和人的迷信心理相似,有時誤把不相關的兩種事情拉到一起,以為是有因果關係呢。


    (明天問題:方勵之怎樣批評中國傳統文化? )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05:40
標題: 544
        方勵之怎樣批評中國傳統文化?   李察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方勵之有非常獨特的批評。在一九八六年的一次演講中,他提到孔子的一句話:「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向來在大陸的學術界獲得好評。被認為是孔子沒有迷信思想的證據,好得很。
  但方勵之卻認為,這是中國文化的保守表現。有甚麼問題,採取迴避的態度。不是積極去研究探索。他認為,相信有鬼神的人不妨大膽求證實,不相信有鬼神的人亦可大膽求證實。總之是要努力研究追求真理,才可以追求得到。方勵之認為,中庸之道是有害無益的。甚麼事情,都要堅持到底,推向極端,才能找到真相。

    (明天問題:杞人憂天是否多餘?  )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05:46
標題: 545
        杞人憂天是否多餘?   李察

  中國古時有個笑話,說杞國有個人太無聊了,竟去擔心天會不會跌下來。
  研究宇宙學的方勵之借這個故事來批評中國的傳統文化。他認為,杞人實質上是提出了一個問題,而問題本身是不該取笑的。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有輕視自然現象研究的傾向。同樣的問題,阿里士多德提出過,牛頓也提出過。阿里士多德認為天和地各有規律,天上的東西不會掉下,地上的也不會飛走。牛頓也提出了地心吸力的學說,証明阿里士多德是錯了。雖然如此,問題本身卻是不應被否定的。如果連問題也否定了,還會積極去尋求解答嗎?
  方勵之認為,中西文化不同,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的,很值得研究。

[ 本帖最後由 yourwrite 於 2008-6-15 05:47 編輯 ]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08:07
標題: 546《周一人物》
         史懷哲醫生的秘密願望是甚麼?   李察

  史懷哲是一九五二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獎人。他的事蹟,今天己廣泛流傳。他在非洲行醫,跟麻瘋,痢疾,與種種可怕的疾病對抗,終生不渝。他為甚麼要這樣做?
  在二十一歲那年,他暗自下了一個決心。三十歲以前,要研究音樂與學術。三十歲之後,就貢獻生活中的一切,為世人的幸福而努力。二十九歲時,他偶然獲得一份資料,報導非洲人的苦況。他覺得,歐洲人就好像大富翁,因為歐洲人有辦法與疾病、痛苦對抗,所以生活悠優舒適。非洲人卻亟需要幫助。結果,史懷哲就由三十歲開始,重新投進醫學院,做一個新學生了。以後,一直到他九十歲,他都是在非洲行醫濟世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08:08
標題: 547
        如果人性不可改變,社會是否仍有希望?   李察

  對於人性是否可以改變,到今天仍不可說是有了結論。不過,有不少哲學家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是長久不變的。英國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 認為,人性是有自私的傾向,人人都會較多地注意自己的私利,並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較為遙遠的利益。至於公眾利益,很明顯,會是在第二位了。
  休謨認為,正因人性是不可改變的,所以唯有寄望於環境的改變了。這是要建立政府的理由。人性是天賦的,而政治結構,就是人對天賦的回應了。也可說,人主動地建立了政府來調節自己的慾望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08:09
標題: 548
        誰不算是中國「人民」?   李察

  不是一切中國人都是中國「人民」的。據一九七九年上海辭書出版社的「辭海」:
  (1) 在抗日戰爭時期,人民是抗日的階級、階層、社會集團等。
  (2) 在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是反美和反國民黨的各種階級、階層、社會集團等。
  (3) 在社會主義時期,是一切擁護社會主義的階級、階層、社會集團等。
  誰不算人民?在不同時期,不同意上述國家政策的人就不算人民了。最近,在提出一國兩制時,又有了新的定義:人民包括了:(1)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2)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3)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根據這定義,很容易就知道誰是誰不是人民啦。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08:24
標題: 549
        最重要的人權是哪一條?   李察

  據文思慧和葉保強所著「民主基礎答問」一書指出,聯合國兩條人權公約所列的人權,大約可分為五大類:公民權、政治權、經濟權、社會權、及文化權。
  不過,一般學者大致同意,認為最重要是以下幾項:
  (1)享有公正法律程序的權利。(2)不受虐待的權利。(3)尊嚴受到尊重的權利。(4)享有基本生活需要的權利。
  為甚麼這些權利學者們認為是這樣重要呢?因為在一般人心中的答案,未必是這幾項。更可能有人認為跑馬、跳舞的權利更重要?所以,更值得仔細研究,何以公正的法律程序,是哪樣重要?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23:04
標題: 550 李察問到底
          要不要證明自己沒有犯法?

  在平常時刻,這是不說自明的。但如果一旦被警察盤查,這就是很重要的人權原則了。聯合國一九四八年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一條:「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經依法公開審判證實有罪前,應視為無罪。」
  在自由社會,警察絕無權力要求嫌疑犯自己證明自己清白的。如果警察想要證明受疑人有罪,那麼,警察就有責任自己去證明。受疑人不用自己尋找證據證明自己清白。
  法律的假設,是一切未證明有罪的人都是沒有罪的。相反,在極權地方,責任卻是在疑犯自己身上。警察指控你有罪,你就必須自己証明自己沒有罪了。一切證據,也是要自己提出來的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23:05
標題: 551李察
        我是否有權吃得飽穿得暖?

  在富裕社會,這似乎是不用理會的問題。只有少數人或會想到,這在實質上也是一種人權。社會有責任照顧這種權利。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五條指出,人人有權享受其本人及其家屬康樂所需的生活程度,舉凡衣、食、住、醫藥及必要之社會服務均包括在內……
  聯合國的人權宣言,除了意味著要保障人的基本生活之外,還意味著每人都應享有工作的權利,以便能過正常的生活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23:06
標題: 552《周一人物》-李察
          邱吉爾算是勇敢的人嗎?

  邱吉爾少年時卻是個極頑皮的孩子。有一次,他跟小朋友在森林裡玩兵捉賊遊戲。他在一處吊橋上兩邊都被截住,但他仍不願投降,硬是跳下深崖之中,結果趺得腎臟破裂,差點死掉。
  但身體的勇敢只是動物本能而已,道德的勇敢才是崇高而真實的。後來,邱吉爾做了軍事領袖,他的信條是「指揮官必須站在第一前線」。第二次大戰初期,英國的政治家十分害怕希特拉,事事奉承姑息,連希特拉佔領捷克那樣的大事,都不過問。邱吉爾向英國政府提出警告,說這種態度錯誤。結果是不幸而言中,德軍連連進攻。後來邱吉爾主政,才漸漸扳回劣勢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23:08
標題: 553李察問到底
          甚麼叫做「愛國」?

  所謂「國家」,是個很容易誤解的概念。一般認為國家是包括了人民、土地、軍隊、制度、法律等。國家是在該片彊土上擁有主權的實體。馬列主義卻認為,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愛國,就是愛這一件工具了。
  愛國這用語,是很容易使人誤會的。第一,愛國是不是等於愛政府呢?第二,愛國是否等於愛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呢?所謂「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就熱愛包括了馬列主義的國家觀念和社會主義制度了。
  第二次大戰時,納粹黨也強調愛國和民族主義,不過那卻是另一種愛國觀念罷了。歷史上的愛國主義,時常都伴隨著盲目的情緒激動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23:09
標題: 554李察
         全盤西化是否可能?

  學者殷海光舉了一個例子,說明這是不可能的。他的例子是人的性格。人的性格是不容易改變的。要一個成年人改變住宅也許不難,但要他改變性格,卻可能要了他的老命。要一個國家完全放棄自己的文化,接受另一種文化,所引起的問題,跟要人家改變性格是一樣的。
  中國農人愛保守,安於現狀,容易滿足,不喜遠遊,對新奇習俗傾向於拒絕。這一種性格,主要是他的文化環境形成的。人的性格難於改變,文化就更難全盤放棄了。今時今日,有一種力量,正在不斷消蝕各種文化的獨特性。那就是科學與技術的力量。但人的文化慣性,仍是不容易消除的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23:11
標題: 555
        馬列主義的吸引力在那裡?

  社會主義經吸引無數人。在貧富懸殊的地區更甚。也許是因為馬列主義的平等觀念。
  馬列主義認為經濟平等是最重要的。經濟不平等,政治平等和社會平等就是一句空話。甚麼是經濟平等呢?就是消滅階級和一切階級差別。打倒了資產階級,建設沒有階級的共產主義天堂,自然就一切平等了。
  馬列主義的經濟平等有三方面:(1)生產資料佔有權上的平等。(2) 勞動平等。(3)按勞分配的平等。
  誰擁有「生產資料佔有權」呢?就是各種大小資產階級、地主了。把他們的財產沒收了,平等才有可能達到呢。對於一無所有的赤貧者或者滿腔理想的知識份子來說,這不是很有吸引力 嗎?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23:12
標題: 556李察
         民主政治有沒有道德意義?

  平等的真諦,一是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二是平等發展人格的機會。
  美國哲學家杜威認為,各種社會制度的價值,要看這種社會制度能否讓個人有接受教育,發揮個人最大能量的機會而定。如果民主政治是有道德的話,這種道德,就在於民主政治能夠在制度上讓每一個個體有全面發育的機會。
  有不少哲學家批評民主政治,指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社會太注重功利而忽略道德人格。從杜威的意見看,民主社會,若真能使人有全面發展機會,則道德人格的發展,也不是不可為的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23:13
標題: 557李察
          人在哪些方面應該平等?

  相對於其他動物來說,人是天生平等的。人與動物之間不會平等。因為那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東西。人只會覺得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因為人作為人,是有許多共同的東西。是這些相同,使人相信,人是天生平等的。
  怎樣才算是平等呢?據哲學家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指出,可以從「條件」和「機會」兩方面去研究。例如賽跑,開賽之前,運動員都是平等的──這就是機會的平等,雖然賽後就不平等了:有人拿金牌有人拿銀牌。但從條件的角度看,運動員可能未比賽之前已分勝負了。有人的條件確實是比較好些。
  然則,我們能否追求人在各種條件上的平等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5 23:15
標題: 李察問到底558
         誰最應該發財?  

  每個人都應該有點錢,這也是人權。因為天賦人以生存的權利,換言之,每個人應該擁有最低限度的財富,不然,就不能生存了。如果要說經濟上的平等,這應該是最起碼的了。
  哲學家阿德勒 (Mortimer J. Adler)指出:第一個原則是要讓所有的人擁有足夠的物質,能過平常人的生活。第二個原則,是把每個人所生產的財富給予他自己。換言之,每個人所賺的錢,是自己的。
  但是否可以無限制地賺取金錢呢?因為世上的財富是有限的,如果毫無限制,很容易就會用完了。要不要留一點給那些赤貧的人,使他們也有生存的權利呢?兩個原則結合起來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8 05:28
標題: 559李察問到底
        人與猴子平等嗎?

  有些動物愛護者或會覺得是平等的。哲學家阿德勒 (Mortimer J. Adler)認為,人和其他動物之間,是有一部份性質相同,(例如人和動物都會吃東西,又都有生命。)但也有一些性質是不同的。人有人自己獨特的性質。例如人有自由選擇的能力與從事概念思考的能力。
  由此,可以導至甚麼結論呢?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如果再深入一點說,人與人之間,在「種類」上是天生平等的。因為他們擁有相同的物性。但人仍會在「程度」上不平等。例如有人高些,有人聰明些!不可以要求一切人絕對平等的。兩個精製的鋼球可能沒有差別,但人不會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8 05:29
標題: 560李察
        甚麼是「善」?

  在真、善、美三大概念中,善是一個常為人所忽略的概念。以為善是很容易明白的。
  哲學家霍布斯  (Thomas Hobbes) 曾經提出過一個備受爭議的說法。他認為善就是人心所想望欲求的事物。只要人心想要的,就是善的。善不是在於事物的本身。善在人心裡。
  但人心的欲求是甚麼呢?哲學家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認為,是有兩種區別。第一種是人天生本有的欲求,第二種是後天的欲求。後天的欲求有無數,但先天的欲求卻並不多。他舉的例子是知識。認為知識是一種人類天生的欲求。人自己想要的後天欲求和先天欲求如果一樣,就是真正的善了。

    (明天問題:人的真正需要是甚麼? )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8 05:30
標題: 561李察問到底
        人的真正需要是甚麼?

  人的需要,據哲學家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 分析,是有兩種。一種是人類天生的自然本有的需要。他叫這做「需要」(Needs)。另一種不是天生的,是人自己後天培養出來的,他叫這做「想要」(Wants)  。如果人想要的事物是他真正需要的,那就是善了。例如追求知識可說是一種善。
  有時弄錯了,人不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就會追求一些其實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這有甚麼不好呢?就會阻礙自己尋求真正的需要,妨礙自己潛能的發展了。
  人的真正需要是善。這是自明的,不用證明的道理。因為反面來說是不可能的呢。難道有人認為人的真正需要是惡嗎?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18 05:34
標題: 562李察問到底
        「善」有那幾種?

  善事物 (Goods) 有兩種。一種是人能夠據有的,例如財富,朋友,愛人,等等。這些是外在的善事物。另一種是內在的,是完整的,是能助人發展潛能的事物。如健康,感官或美感的快樂,與及所有的知識與技能,都是存在於人內裡的善事物。
  哲學家阿德勒認為,內在的善事物,可以由人自己選擇。盡自己的能力去爭取就是。至於外在的善事物,卻不是單憑自己就可全部爭取回來的。有一種機會的成份在起作用,那就是人的運氣了。
  還有就是善行了。善行是獲致上述善事物的行為。

┌───────────────┐
│據有之物(Goods to have)
└───────────────┘ ↖ ┌────────────┐
                │善行  (Goods to do )
┌───────────────┐ ↙ └────────────┘
│完整之物 (Goods to be)
└───────────────┘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6-18 12:31
原帖由 yourwrite 於 2008-6-15 23:08 發表
          所謂「國家」,是個很容易誤解的概念。一般認為國家是包括了人民、土地、軍隊、制度、法律等。國家是在該片彊土上擁有主權的實體。馬列主義卻認為,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愛國,就是愛這一件工具了。
  愛國這用語,是很容易使人誤會的。第一,愛國是不是等於愛政府呢?第二,愛國是否等於愛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呢?所謂「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就熱愛包括了馬列主義的國家觀念和社會主義制度了。
  第二次大戰時,納粹黨也強調愛國和民族主義,不過那卻是另一種愛國觀念罷了。歷史上的愛國主義,時常都伴隨著盲目的情緒激動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0 08:55
標題: 563李察問到底
        「平等」有甚麼秘密? 
 
  許多政治學者都關心平等問題。一般都會注意到,平等有所謂「條件的平等」和「機會的平等」。
  例如拳賽,重量級的拳手,自然不宜跟輕量級的拳手作賽。每一項比賽,起點都應該是平等的。起點不平等,比賽也失意義了。
  據政治學者華奴士(John  Rawls)指出,其實所謂條件平等,也仍不是平等的。因為沒有人可以真正了解,各人在起點處的實力是甚麼。各人的聰明才智,各不相同,自己未必知道自己的真正位置。
  怎樣才是平等呢?華奴士提出,第一點是要保障每人有相等的自由權利。從社會平等的角度看,這算是最起碼的保障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0 08:57
標題: 李察問到底
        民主政治的缺點是甚麼?

  據哲學家牟宗三在一九八三年的一次演講「中國文化大動脈中的現實關心問題」,他認為,中華民族文化生命的問題,唯一解決之道,就是依憲政民主的方式來建設國家。也就是「民主建國」。
  但民主有沒有缺點呢?他認為,民主政治本質上的一個缺點,是以量的方式決定質的問題。多數票決,並不能就真能選出賢能的人出來。有人批評英美只是「庸俗的民主」,也非全無道理。大多數人的意見,未必就是最好的決定。多數人的決定好不好,要看文化教養(cultural  cultivation)了。他指出,在西方,可籍宗教解決這問題,在中國,要靠道德人格了。這是政治現代化的一大課題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0 08:58
標題: 李察《問到底》
        甚麼叫做「仁」?

  「仁」就是作為一個人的本質與主宰。中國文化最重視一個人是否能夠「心安理得」。若果能夠心安理得,就等於西方人的「得救」,或佛家所謂的「解脫」了。
  據哲學家牟宗三解釋,中國人心中的「仁」,就是內在於生命中,作為生命的根本與主宰的道德創造性。
  在中國文化的傳統中,人無須尋求宗教性的「天」以作為自己主宰。只要躬行實踐生命中本有的「仁」就夠了。仁就是人的良知、良能。能夠實踐「仁」,天道就在其中了。天和人是不可分的。孔子病重時,學生要為他禱告上下神祗,孔子拒絕了。他說:「丘之禱久矣。」能夠心安理得地「踐仁」,就是最終解脫。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0 09:00
標題: [李察 問到底]
        孔子有沒有妨礙現代化?

  哲學家牟宗三在談到中國文化時指出,研究中國文化,可分「事」、「理」兩方面。所謂「事」,就是政治經濟等現實問題,是屬於實質性的文化內容。而「理」就是文化的動力來源。
  他指出,例如美國文化,事和理就是分得十分清楚的。美國的科學和技術進步,但總統就職,還是得憑聖經宣誓。基督教義,並沒有阻礙了美國的現代化。這就是文化智慧。
  各種文化的「動力」,大體都是如何成就一個人的問題。都要成就完美的人格。中國文化的動力來源,就是一個「仁」字。而這是和政治科學等沒有矛盾的。追尋科學與民主,只要逐步做去,必有成就。孔子留下來的做人教訓,不會妨礙現代化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0 09:01
標題: [李察問到底]
        中國古代的國君為甚麼叫做「聖上」?

  中國的君主專制,一向在歷史上沒有解決好政權轉移的問題,連皇位世襲的問題也沒有順利的交接安排。所以歷來都是紛爭不休。國君的權力極大,沒有法律等的制衡力量。怎樣才能使國君的權力合理化,加以管朿和安排呢?古時又沒有民主憲政,怎辦?
  據哲學家牟宗三指出,中國古代,靠的其實是道德和宗教的力量,希望使國君受到感化。從道德的安排來說,就是用聖賢的道理來教訓他,把君主變為一位有道德的「聖」君。所以古人才把天子稱為「聖上」。
  道德的力量未必成功,所以後來又有人想到利用宗教。兩漢時流行種種所謂「災異」的學說,使君王不敢做壞事,如做了壞事,據說就會天降災害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0 09:03
標題: [李察問到底]
        為甚麼法律必須是抽象的?

  所謂「抽象」,就是沒有具體目的,不為任何政治利益團體服務。法治下的法律必須公平,普遍,而且抽象。普遍,就是說法律能夠適用於每一個人。抽象,就是說法律不能夠只適用於某一個特定的個人。
  據政治學者林毓生指出:「法治就是合法的法律至上的意思。」換句話說,法律是應該能夠管朿政治領袖,而並非專誠向政治領袖服務的。這樣的法律,自然是不能高於一切的。
  好法律能保障人的自由,但不好的法律,卻只能保障當權者的私利。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0 09:04
標題: [李察問到底]
        法治重要, 還是道德重要?

  一九八三年八月四日,台灣一間中學的禮堂倒塌,造成二十六位無辜青年死亡的慘劇。事後,許多人紛紛指出,社會上有太多人欠缺敬業樂業精神了,所以才有許多奸商出現,建築偷工減料,造成慘劇。這是教育失敗,精神生活空虛,欠缺道德意識所致。因此呼籥要優先重視精神與道德的重建。
  政治學者林毓生指出,今日台灣的首要任務是建立法治。這是全國上下最優先的任務。至於強調道德重建,不是有效的方案。偷工減料的奸商,應該可以用法律對付。
  但如果只強調法治,而忽略道德,又會產生嚴重問題。例如美國,他認為,就是應該強調例如宗教,道德等內在的精神資源多些。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3 05:21
標題: 572李察問到底
        為甚麼自由才是秩序的產生原因?

  有些人以為自由就是混亂。人人為所欲為,社會大亂。殊不知秩序產生的原因,正正是自由。極權或命令是不可能真正產生秩序的。自由才會產生秩序,這是西方自由主義在政治與社會哲學上最大的研究成果。
  據哲學家博蘭霓(Michael Polanyi)和海耶克(F. A. Hayek)的分析,在公正的法治情況下,人們自發地彼此交往,會產生秩序。最主要是因為每人自己的行為,可以預期得到他人的回應服務。這就是秩序的來由了。全靠這種秩序,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才能獲得滿足。
  也是全靠這個因素,每個人才可以自由地進行種種計劃,做自己要做的事。因為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行為,將會獲得他人的回應服務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3 05:22
標題: 573《人物》
        米老鼠和唐老鴨何以大受歡迎?   李察

  和路.迪斯尼是米老鼠、唐老鴨等的原作者。他是個塑造幻想、散佈童真的人。無數人,看了他的漫畫後被喚醒了良知。在荷李活期間,他也像其他電影人一樣,被很多小人圍攻,暗算。創作之餘,還要應付人事糾紛。但他最後還是成功了。
  非常敏感,愉快,而且不停惹麻煩的米老鼠,四肢鬆散,反應遲鈍的小狗布魯扥,易怒、愛說謊,挺著鬆鬆的大屁股引人發笑的唐老鴨.....這些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原來,迪斯尼歷來堅持,他所塑造的電影,都不是針對兒童的。他的創作對象,是「誠實的成年人」。換言之,他只為求真而寫。也難怪,他的作品中,從不見那些矯扭造作的虛假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3 05:23
標題: [李察問到底]
574        甚麼是多元社會?

  社會應該只有一個目的呢,還是應該有許多目的?
  在自由的社會中,因為每個人可以預期他人的協作,因此是有秩序的社會。每個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如哲學家康德所說,每個人都是互為目的。
  學者林毓生在討論「多元社會」(pluralistic  society) 時提到,多元社會就是自由的社會。
  在這樣的社會中,每個人的行為都自動自發,不須權威領袖發佈命令。這就是多元中心的秩序。人們彼此合作,相互為用,不必追求相同目標,也不受外力壓迫。這種社會,不但滿足了人的道德尊嚴,也是非常有效率的。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3 05:24
標題: [李察問到底]
575        政客和政治家有甚麼分別?

  分別其實是很清楚的。政治家和政客都需要權力,政治家以權力為達成理想的工具,政客卻是把追求與掌握權力當作人生的目的。
  據學者林毓生的分析,作為一個政治家,自然也是需要權力的,但政治家卻不會追求絕對的權力,他必須能夠超越虛榮心與權力慾的羈絆,才能產生一種不為權力所動的寧靜心態。
  對於一個從事政治工作的人來說,這種寧靜心態是很重要的。有了這種心態,才能對周遭的事務產生距離的感覺,也是這種距離的感覺,才使政治家的判斷保持冷靜。有了冷靜的判斷力,才能避免浪漫而不負責任的政治幻覺,在政治活動中獲得實效。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3 05:25
標題: [李察問到底]
577         羅素怎樣比較中國和西方的文化?

  羅素(Bertrand Russell) 是西方近代比較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他指出,在歷史中,不同文明相互衝激,是人類進步的里程碑。希臘向埃及學習,羅馬向希臘學習,阿拉伯人向羅馬帝國學習,中古的歐洲向阿拉伯人學習,而文藝復興的歐洲又向拜占庭學習。往往青出於藍。
  羅素指出,西方人所能向中國人學習的,跟中國人所能向西方人學習的一樣多。
  他認為,西方文明的特殊貢獻是科學方法,而中國文明的特殊功績卻在於合理的人生觀。中國文明的大部份質素都可在古希臘找到,中國人只欠缺科學知識與宗教,但卻有容忍胸襟,與靜思式的安心。
  他認為,一般中國人是比較一般英國人快樂的。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3 05:26
標題: [李察問到底]
578        貓是否有七條性命?

   哲學家殷海光在解釋甚麼是「權威」時,舉了這一個例作為說明。
  所謂「權威」,就意味著「權威人物」的知識高於一切服從他的人。如果這是真的,無知的人便有福了,一切只依著權威人物的指示辦,就不會錯。
  貓是否有七條性命?如果相信權威,只要指出這是老祖父說的,便可以證明了。殷海光認為,其實還是有別的方法可以證明的。
  第一要弄清楚:甚麼是「性命」。其次是要證明貓的性命是否真有七條。如果能夠證明有,就可以知道,貓有七命這陳述語句是真的。至於這話是否老祖父說的,就毫不重要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3 05:27
標題: [李察問到底]
579         中國人的性格有何特徵?

  有不少學者分析過中國人的性格。有從行為上分析的,也有從典籍記載研究的。
  學者錢穆的分析,認為中國人的性格,主要是中國人的「和合性」較「分別性」為多。至於西方人,卻是「分別性」多過「和合性」。以家庭為例,中國人較重視人倫,重視家庭中人與人的配搭。中國人也有分別性,例如男女之別,長幼之別;但不及和合性來得強烈。以國家民族為例,中國人重視合,不同種族,要合為一個大的中華民族。而西方的古希臘,卻是百多個城市,也沒有組成一個國家。
  有人認為中國應學美國,組織聯邦制。但錢穆指出,聯邦制,也正是西方重視分別的表現,是不合中國人性格的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3 05:28
標題: [李察問到底]《人物》
580       甘迺迪能夠躲過被暗殺的噩運嗎?

  歷史上不少著名人物,都是在事業最高峰時被行刺的。例如甘地,林肯,馬丁路德金等。
  甘迺迪被暗殺,是在他成功對付蘇聯,逐出赫魯曉夫在古巴部署的飛彈後,正想著手改善美國的公民權利之時。當時,黑白種族問題,正鬧得不可開交。儘管美國是自由民主的國家,但仍是未能解決種族問題。
  對於甘迺迪來說,可能從來也沒有想過,自己會是這樣被殺的。事實上,他是以勇敢聞名的。他自幼己經養成了一種競爭心,甘迺迪家族的座右銘是「要拿第一,第二就輸了。」二次大戰時,他英勇作戰,早已生死置於度外。他寫的書,題目是「當仁不讓」。這種態度,也許才是他成功並且成仁的因素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6 06:26
標題: [李察問到底]581
         阿拉伯國家怎樣現代化?

  一九三三年,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跟美國一家石油公司簽約,用數箱黃金的價錢,出售了國境內開採石油的權利。
  只好像一霎眼,忽然阿拉伯半島就發生巨變了。從貧窮的沙漠,一變而財源滾滾。小國科威特,國民收入比美國人還要多出一半。新城市紛紛出現,現代化建築,海港,道路,阿拉伯半島暴發大財了。
  但是,阿拉伯人還是嚴守著自己的固有文化。許多地方,男女嚴格分開,女性只露出眼睛。有一批新大廈,落成之後沒有人肯買,只因大廈沒有男女分用的電梯。有的阿拉伯國家,到現在,仍沒有憲法,沒有議會,更沒有政黨。
  阿拉伯是怎樣現代化的?跟中國有何同異,值得細細研究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6 06:28
標題: [李察 問到底]
        月亮是否真的存在?

  月亮是真的存在呢,還是只存在於人的感覺器官之中?有一些哲學家宣稱,客觀世界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人自己的感覺。要是人沒有了一切感覺器官,則外在的世界,就完全是虛幻的。換句話說,這個世界,可能只是人腦中的一場夢!
  據哲學家金觀濤在「人的哲學」一書中指出,最近,科學家己經可以証實這一種哲學理論了。德國科學家海森堡  ( W.K.Heisenberg)指出,要測量物質粒子的準確資料是不可能的。一顆電子,猶如一個錢幣有正反兩面,不可能同時看到。而如果人們不去觀察電子而去判斷電子是甚麼,是沒有意義的。這是著名的「測不準原理」。憑此原理可以判斷,唯物主義是錯誤的。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6 06:29
標題: [李察問到底]583
        「原因」為甚麼會產生「結果」?

  歷史上有許多哲學家解釋過因果關係。英國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認為,世人通常都誤解因果關係了。世人常常以為,先發生的事情就是原因。例如黑夜雖是走在白天之前,但黑夜卻未必是白天的原因。
  另一位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舉例子解釋,例如有一群雞,天天看見穿白色衣服的人來,便有食物和水供應。久之,便會認為白衣人是食物和水的「原因」。又過了不久,白衣人來到,卻把雞拿去宰掉了。那一群雞,這才明白,白衣人不是食物和水的原因。一般常常以為是「原因」的東西,未必一定是原因呢。所以,休謨認為,因果律未必是絕對的。他的結論,對後來的哲學家,產生極大的影響。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6 06:30
標題: [李察問到底]584
        美國政治的第一個原則是甚麼?

  美國政治的第一個原則是現實主義。據政治學家鄒文海指出,美國人深受柏克(Edmund Burke) 的主張影響。柏克曾說,「醫治疾病的新理想本身,亦許就是種疾病。」而杜威的實證主義,亦是美國精神的代表。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中,一點也不見革命時期常見的動人口號。只是像法律文件那樣條陳吧了。
  美國人重視現實,和他們開國時期的艱苦環境有關。在苦困之中,歐洲帶回來的現成文化不見得有用,不斷經營才是保持生存的辦法。
  甚至南北戰爭時期,雙方不絕爭論,也很少是人道或道德的角度立論的,多半只是以美國環境為出發點,爭辯黑奴制度是否有利於美國而已。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6 06:31
標題: [李察問到底]585
        「原因」和「理由」有甚麼不同?

  「理由」,可以有對錯之分,也有應該不應該的區別。但「原因」卻是因果關聯的構成部份,本身是一種事實。
  學者何秀煌在談到日本教科書篡改歷史時指出,中國人之所以反對篡改歷史,一方面是有情感上的原因,日本人確曾給中國人帶來絕大的痛苦,尤其是南京大屠殺事件,改為「進入中國,保證治安,大東亞共榮」等,確會使熱血男兒,義憤填膺。但何秀煌指出,中國人反對日本人篡改歷史,也是有光明正大的理由的。反對歷史篡改是人類份內之事,是不分國籍,不論民族,大家的共同正義之舉。就算是中國人自己的歷史,如果有篡改的成份,也是應該反對的。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6 06:33
標題: [李察問到底]586
         頭大的人是否比較聰明?

  福爾摩斯有一次憑了一頂帽子,判斷帽子的主人必定十分聰明。他的助手不信,福爾摩斯於是說,這帽子十分大,因此帽子的主人必定有一個大的頭顱,而有大頭的人是聰明的,所以,他必定是個聰明人了。
  據邏輯學者沙利文(Wesley C. Salmon) 指出,福爾摩斯的推論在邏輯上完全正確。在邏輯上而言,一個判斷,必須有一個以上的前提作為證據支持,才是站得住的。只不過要注意,第一:這些前提都是真的嗎?如果前提錯誤,結論當然也不會正確了。第二,前提與結論之間,有適當的關聯嗎?
  邏輯學只是注意論證過程中有無出錯。至於前提是否正確,頭大是否聰明?這卻是科學的責任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8 02:58
標題: [李察問到底]587《人物》
         德蘭修女的德行精神是怎樣的?

  德蘭修女的德行,超乎宗教信仰。她曾經在一間印度廟內辦醫院。印度的加爾各答,是遍地死屍的地方。她眼見一個下半身己被老鼠和蟻吃掉大半的婦人,就躺在一間醫院的門前。她親自把那婦人挾在腋下,拖進醫院裡。裡面的人不肯接受,德蘭修女不肯走,結果醫院的人勉強讓步,那病人死在病床上。
  後來,市政局撥發給她一間破廟辦醫院,專收容垂死病人。有的人反對她,向她擲石威嚇,以為她要搶奪宗教陣地。又有人投訴警察局長。警察局長親自來到,剛巧她正在為垂死病人用高錳酸鉀洗傷口,發出一種惡臭。局長向反對的人說,只要你肯叫你的姊妹和母親們來做她所做的工作,就可以趕走她。
  德蘭修女,以無比愛心,身體力行,一九七九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說,世界上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分享」。而她做到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8 03:01
標題: [李察問到底]
       傳統文化會阻礙民主發展嗎?

  政治學者傑遜(John  S. Bibson)認為是會的。許多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國家,都是封閉的專制國家,情形有點像中世紀的歐洲。那裡的領袖人物,未必都有誠意推行民主制度。其中的一種原因是文化的阻力太大。
  例如,伊朗的宗教狂熱份子,便極力反對女性去除面紗。許多印度教的信奉者,相信如果去除了印度的階級制度,他們便會失去在來生輪迴的機會。又有許多回教人士,仍堅持嚴格的禁食齋戒,即使身體受損傷,也在所不計。在許多地區,傳統文化都是和人權思想相衝突的,儘管人權是民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數以百萬計的亞洲、拉丁美洲、非洲人們,腦中全無社會進化和人類幸福的思想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8 03:02
標題: [李察問到底]
590      殖民主義有無妨礙民主進展?

  不少亞洲和非洲國家,都曾經是西方人的殖民地。殖民統治的歷史,到底有無妨礙這些國家的民主發展?
  政治學者傑遜(John S. Gibson)指出,今日許多亞洲和非洲國家,已經把從前殖民統治時期的政治,當作就是民主了。
  當然這不是事實。
  殖民統治,往往只是極權統治的另一種形式。許多殖民國家,都盡量盤剝殖民領地。對於當地的歷史文化,也缺少尊重。更不要說培養民主意識,鼓勵自治精神了。許多地方,甚至不主張發展積極的市場經濟。通常的殖民統治,會把各種社會的正常發展變化都妨礙了。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8 03:03
標題: [李察 問到底]
591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好的嗎?

  柏拉圖的「理想國」,好像是人間天堂。他認為,最重要是有理想的藍圖,才能設計最理想的完美國家。理想國的規模是非常大的,而且細部設計也一絲不苟,精細全面。全是按理想藍圖造成。
  柏拉圖的這種思想,被當代哲學家巴柏(Karl Popper)極力反對。巴柏認為,社會這樣複雜,人力要想創設完美的理想社會,在理性上幾乎是不可能的。只可能是一種幻想烏托邦。
  巴柏指出,世人沒有方法能判定,怎樣的理想社會才是最完美的。就算有方法,也只可能是某種直覺。沒有合理的方法判斷甚麼才是最終理想,有爭執時唯有訴諸暴力。這就產生了極權。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8 03:04
標題: [李察 問到底]
592       甚麼是「細部工程學」?

  當代哲學家巴柏(Karl  Popper) 認為,柏拉圖是錯誤的。不可能預先設計好了國家的完美藍圖才去建設國家。他的「細部工程學」(piecemeal engineering),正是柏拉圖烏托邦工程學(Utopian engineering)的相反。
  巴柏認為,與其追求空洞理想,還不如有系統地預防不幸、不義與戰爭。社會改造,適宜點滴進行。各種社會實驗,例如引進新的人壽保險,新的稅法,都無需改造整體社會,但卻是對整體社會的逐步改造。
  烏托邦的方法是在一些孤立的實驗室(例如某些小村落)實驗理想社會,而那些絕不可能是正常的社會。反而細部工程學的點滴改良,針對的才是整體而正常的社會呢。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6-28 03:06
標題: [李察 問到底]
593       計劃經濟是否會導致獨裁?

  計劃經濟與民主是不能並存的。據海耶克(F.A.Hayek)指出,從控制生產和物價所產生的權力,往往是沒有限制的。這種權力之大,一直到能夠控制老百姓的消費,甚至一個人應如何花去他的收入。計劃經濟,使一個人連選擇職業的自由亦失去,個人在社會中唯有成為工具。
  經濟是非常複雜的,如果有意管制,必定需要依靠一群專家,最後的責任和權力,也必定落入一個總司令手上。這樣的一個總司令,如他要實行管制經濟,必定要消滅民主程序才可以。
  有些民主政治家也常提倡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他如果掌政,也會面臨抉擇:一是實施獨裁權力,一是放棄計劃經濟。

作者: yourwrite    時間: 2008-7-1 07:08
標題: [李察問到底]《人物》
         瑪歌芳婷的生命哲學是甚麼 ?

  芭蕾舞蹈家瑪歌芳婷熱愛舞蹈,說每次演出,都好像全力賽跑,用盡最後的一分力量。第一次演出天鵝湖,要在舞台上用單趾連轉三十二圈,緊張得要死。不料後來卻跳了這舞整整三十五年。
  她也曾為自己的婚事擔憂。在自傳中說,如果三十五歲還嫁不去,就不管有沒有愛情,都要結婚。因為自己已有了生命中的一切東西:金錢、名譽、成就、朋友,對於最渴求的東西,也就不能奢望了。到三十四歲,少年時代的一位追求者,才離了婚回來對她拚命追求。愛情火花爆發,三十六歲才下嫁。可惜這位夫婿後來受傷癱瘓了。
  她在自傳中說,她已明白,生命並無一定的邏輯規律可循,只是偶然巧合,充滿了倏忽即逝的美。她曾試圖捕捉這美,但誰知它們何時再來?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