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笑: 解析中日「抗震救災」的思路和方式

[複製鏈接]

222

主題

2147

帖子

549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pknx 發表於 2008-5-28 11: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本在對待地震問題上思路和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的觀念太陳舊。

   
    在談該話題前,先看一份有關日本歷史上地震死亡人數,就能看出些端倪:
   
    1923年9月1日,東京發生7.9級地震,142807人死亡。
   
      ●1927年3月7日,京都地區發生7.3級地震,2925人死亡。
   
      ●1933年3月3日,本州島北部三陸發生8.1級地震,3008人死亡。
   
      ●1944年12月7日,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發生7.9級地震,998人死亡。
   
        ●1946年12月21日,日本西部大面積地區發生8.0級地震,1443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神戶及附近地區發生7.3級地震,6437人死亡。
   
      ●2004年10月23日,新潟發生6.8級地震,67人死亡。
   
    ●2007年7月17日,新潟西南發生6.8級地震,9人死亡。
   
    從這份資料里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人在地震中一直在逐漸遞減,這是為什麼?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國人一邊倒的指責國家地震局,國家地震局一邊很尷尬的解釋,一邊很無奈,似乎只有國家地震局準確預報了地震后,我們才能避免這場大災難,如此說明通過唐山大地震后,我們的思路還是沒有轉過來,我們還是維持以往的陳舊思路,認為只有預報準確了,我們才能避開地震災難,然而這種思路未必正確。
   
    假如我們根本做不到預測地震,我們就無所作為了嗎?
   
   
   
    那麼究竟汶川大地震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思考呢?
   
    為此我們可將中日兩國對待地震和如何處理地震災難的思路和方式進行比較,由此看出兩國在處理地震時的差別,有了比較,我們就能看到對方的長處和自己的弱點。
   
    通過有關資料和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在處理地震等災難中,採取的步驟是步步都考慮到,尤其是細節部分,因而死亡率就會逐年降低,
   
    溫家寶總理提到「多難興邦「,這句話應該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日本就是在頻繁發作的地震和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中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對待地震的辦法,值得我們學習。
   
    在不成熟的商品社會中,我們顯得過分浮躁,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災難發生時,由於沒有預作準備,因而是張皇失措。多年來,政府部門,上上下下盯的是所謂「GDP」,驢屎球子外面光,我們太追求表面效益,焉有大禍不臨。
   
   
   
    日本可能早就發現地震是很難預測的,所以把精力都花在了地震發生時能做些什麼,對細節的安排和考慮同樣能夠像預測地震一樣挽救很多人的性命。
   
   
   
    通過閱讀相關資料,能看出日本在對待地震的思路和處理方式和我們完全不同。
   
    第一,在日本這塊經常晃動的島嶼上,「久經震場」的日本人由於掌握了大量的地震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震經驗,所以面對地震往往比其他國家的人要鎮靜得多。同時,日本在測震、防震、救災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投入了巨資,這也是日本人不怕地震的一個重要原因。
   
    日本是個非常聰明的民族,他們在不斷發生的地震中發現地震是很難預報的,於是轉而著眼於「防患於未然「。
   
    早在1978年,日本便制定了《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規定一旦預測到大地震,在發生前兩三天,將由首相親自發表《警戒宣言》,政府隨即啟動全面避難救援措施。
   
    除此之外,日本科學家還在一些海域的水下2000米的海槽上安裝了監測系統,通過海上監測船將有關信息發射到人造衛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監視大陸架板塊的移動。
   
    此外日本制定的《災害救助法》第37條規定,東京都必須每年都會把一定比例的地方稅收作為災害救助基金進行累積。
   
    而我國,雖然每年我國都要發生地震,而且地震給我們帶來的災難也不小,但是至今沒有制定有關地震方面的法律,同樣我們也沒有法定的「防災日」,因而我們大多數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人在經過多年後,早已忘卻,下一代人更是對地震的可怕一無所知。
   
    而在日本每年法定的「防災日」,日本全國上下都會動員市民參與大規模的地震防災演練,一方面讓市民懂得如果應付突如其來的災難,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市民時時不忘防災。
   
    另外,日本政府還開發了「地震受災早期評價系統」,這個系統儲存了大量4級以上地震的災難資料,一旦發生大地震,該系統可以在30分鐘內自動算出受災規模,指導當局有針對性地迅速展開救援措施。長期以來,日本在建立城市防災體系的工作中,始終把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公路、鐵路、公園等城市基礎設施的抗震性與安全性上。走在東京的大街小巷,你會發現只要稍微開闊一些的綠地都會被政府劃定為災難來臨時的「緩衝地帶」。
   
    第二,日本的法律在建築物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建築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一個建築工程要獲得開工許可,必須提交建築抗震報告書。法律還規定,只有擁有一級建築師及更高資格的人才能編製抗震報告書。建築抗震報告書必須經過相關部門檢查,確認無誤后工程才能開工。
   
    在汶川大地震中,有許多外觀似乎非常漂亮的樓房倒塌,這被專家稱為偽現代房屋,這同樣反映了國人的浮躁,太注重面子,以至於至千百萬人性命於不顧,而希圖一些面子工程,另外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許多縣城居然就敢建在有多條斷裂帶上,而且似乎地震部門也從來沒有提出過異議,這個責任地震部門大概不能推脫。
   
    第三,日本對中小學和公共設施的安全性非常注意。在日本,除了公園、廣場和指定的空地等野外露天避難場所之外,還有體育館、幼兒園、文化中心、小學和中學等。學校也是日本重點的避難場所。一般一所小學可以覆蓋附近兩三千居民,學校的建築抗災預防能力都是非常強的。當發生地震等災害時,附近的居民可以迅速步行到小學避難,使用急救物資。
     在日本的小學和中學都設有儲備倉庫,配備足夠的避難物資,有災害應急食品,臨時廁所、固體燃料、供水水筒、毛毯、防水塑料布、鐵鍬、醫療急救品等。中學除了成為避難場所之外,也同時作為地區醫療救護基地,配備各種急救設備和藥品。
   
    筆者查閱了國內有關中小學建築的有關法規,很遺憾,這些設計規範太寬泛,對在地震斷裂帶上建築校舍要求也僅是輕描淡寫一筆,同時,對農村中小學建築和城市中小學似乎也不一致,農村中小學建築要求更低一些,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成千上萬的孩子的死亡,和我們對中小學建築標準過低關係很大。
   
    在現在網上揭露的材料看,汶川一些學校的建築物用鋼筋比鐵絲粗不了多少,混凝土則簡直用手一搓就呈粉狀。
   
    為此,筆者想為何不能制定相關中國中小學,幼兒園(農村和城市應該一致)建築標準和相關法律。同時規定中小學建築絕對不能建在地震斷裂帶上。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汶川大地震不僅和自然界有關,而且和我們自身的素質有關,也就是既有天災,也有人禍。
   
    假如這場汶川大地震造成那麼大損失還不能讓我們清醒,死了那麼多人,尤其是孩子,還不能讓我們痛定思痛,還在那裡胡亂指責這個,指責那個,那麼我們中國人真不可救藥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經過這場大地震后,我們不妨學習日本的經驗,集中我們的地震專家,建築學家,法學家及其他有關專家認認真真研究一下中國地震和防範辦法,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制度,這樣就不會在下次大地震來臨時犯同樣的錯誤。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沙發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5-28 11:44 | 只看該作者
沒聽說過time series analysis 和event data analysis 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150

帖子

23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9
3
二俠 發表於 2008-5-28 13:26 | 只看該作者
樓主說的沒錯,可中國人不會長記性的,長了記性救不叫中國人了,當官的眼睛都盯在雞頂屁和撈錢上,唐山地震中國人就應該長記性了吧,可就是不長,記吃不記打。
日本政府馬上又撥出款來加固認為有隱患的學校教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1: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