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朱偉:三聯生活周刊面對汶川大地震的答卷
[列印本頁]
作者:
少年中國
時間:
2008-5-25 16:36
標題:
朱偉:三聯生活周刊面對汶川大地震的答卷
三聯生活周刊特刊:生命高於一切
致哀致敬
主編:朱偉(blog)
這一期刊物在編輯中,我一直感到心慌。因為我們決定取消所有欄目,在辦刊史上第一次整本120多頁內容全部打通都面向汶川。說實在,我的心慌,一是因為前方記者能否支撐這麼多有質量的內容;二是擔心他們即使有了足夠充分的採訪,也可能因為通訊問題,難以正常發稿。因為起先一直沒有吳琪她們的消息,後來一直沒有攝影記者蔡小川的消息。而朱文軼本來計劃道路修通周五到汶川,結果道路又重新中斷,周六才到汶川。
直到周日下午,沒有一篇稿子。第一篇發給我稿子的是袁越,晚上8點多,8千多字。他一路自己坎坷,闖到北川,晚上去參與了救援,目睹了兩個救出的生存者,在努力救出后還是死亡的悲傷。之後一直在焦急地等稿,我不敢去催這些本來已經艱難與沉浸在心靈折磨中的記者們。到12點,只能先睡,睡不著——記者們不可能理解我的焦慮,那是一種無法踏實的忐忑不安。
吃了安眠藥勉強入睡,早晨5點自己醒了,打開信箱,只有蔡偉發回的一篇稿子,他採訪了幾位讀者服務部提供的讀者,所幸都安全。還有尚進在北京採訪如何打通震區通訊的稿子,4頁,做得很深入、全面。但主菜顯然都沒出現。發完這兩篇稿子,趕緊趕到編輯部——不管怎樣,可以省去堵車的時間。
很意外的是,7點多鐘,朱文軼在汶川發出了1萬多字的稿子,他總是很準時地保證在周一早上讓我見到他的稿子,每期如此。他全面寫清了汶川為什麼一開始難以進入,採訪到了交通管理局的負責人,軍方和各種從各方面努力的人。更重要是做了一個在與外界隔絕時指揮自救的副縣長的專訪。讀到這篇稿子,我的心開始踏實。我給他發了一條簡訊,謝他在困難的條件下準時做出了可成為頭條的稿子。他是這次去汶川所走的線路最長的。
9點多,收到王愷發出的兩篇附文,一篇是他進北川四天詳盡的日記,另一篇是他對帶著71個孩子走出災區的校長與老師的採訪。然後又收到蔡偉的兩篇,他跟著部隊在什邡的一支醫療隊,另外,他居然進入空降兵部隊,還採訪了一位黑鷹直升機的飛行員。
吳琪與李翊的稿子是中午發來的,一篇用3千字記錄她們用10小時走進映秀鎮的所見。其實,這次我們許多記者都是走進的現場——蔡小川背著攝影器材,也是用10小時走進的映秀。王愷用兩小時走進北川,李偉跟著救援隊每天都在深山裡走。吳琪、李翊的另一篇一萬多字的主文,通過採訪從救援部隊軍長、師長到各種志願者、普通市民幾十人,非常細緻地描述了映秀鎮從自救到部隊進入救援的全過程。讀到這篇稿子,我知道這一期的分量了。
李偉的稿子下午4點多收到,他跟民政部組織的一支專業救援隊到彭州,近9千字。王愷的主文近6點才發過來,也是近9千字。他寫了北川許多特別感人的故事,比如他寫了在北川幼兒園找孩子的兩個堅強的女性,一位每天在廢墟上找她的兒子,她說,找不到丈夫與孩子,她絕對不哭。還有一位年輕志願者,因為聽到廢墟下一聲媽媽的呼喚,便每天絕不離開,她到指揮部找首長批了個字條,首長在紙條上說,所有見到這張紙條的部隊,跟著她去執行任務,於是一批批各部戰士就都被帶到幼兒園的廢墟上。
也許我是一個情感脆弱的人,從袁越的稿子發稿起,我為發這些稿子真不知流了多少次眼淚。王愷這個稿子是讓我流淚最多的,我控制不住自己。發稿后,也給他發了條簡訊,我說,感謝你寫了一篇牽人心弦的稿子。
除前方記者,魯伊在後方主動發了兩篇稿子,提出了兩個重要問題。一篇說到對遺體的關懷,她說,遺體的細菌傳播其實並不如人們所說那樣可怕,所以應該做好遺體的善後處理,我注意到國家今天就出台了遺體處理意見,提到保護遺體的尊嚴問題。另一篇說到為什麼許多人救出後會死去,因為壓迫壞死部分的毒素會蔓延全身。
這些能寫出這麼好文章的記者,真是周刊的財富。我真為他們感到驕傲!
昨天最後一篇發稿的是李鴻谷寫的導言,如要總結這一周的大救援,我想,更重要是生命的價值再一次成為了大家心目中最高的價值,生命高於一切,這可能超過了所有價值。為一個哪怕是弱小的、只有一線生機的生命,可以不惜任何昂貴成本,這才是一個強大民族的標誌。這次大地震,那麼多活生生的同胞失去了生命,映秀、北川,也許已經成為了廢墟,但它們沒有被擊潰。我說,標題就叫「汶川不會消失」吧。
文字拖延了發稿,後期的校對、排版就帶來了困難。我們在晚上11點多臨時跟廣告公司聯繫,撤掉了開頭的兩個跨版廣告,使第一跨頁變成攝影記者於楚眾剛從成都發回的成都市民集體默哀的照片,橫幅上是黑得驚心的「同胞走好」。第二跨頁是廣場上市民點著蠟燭的祈禱。我們把震區讀者發出的「個人問題」投稿變成地震發生記錄的「第一時間」,加上了導演俞鐘的口述。在這個欄目前,舒可文建議,我們精心選擇了一組震區在地震發生前美好景象的照片。第一張對開頁的照片我給它起了個標題:「這裡的寧靜令人心酸」,它們可能都被這場無情的災害給毀滅了。在給這些圖片配圖說時,我發了脾氣。我覺得,應該帶著感情來對待每一篇文字,哪怕它只是圖說。
後期排版直到今天早上才完成。我們的抗震救災記錄可能是晚了出現,在眾媒體爭先恐後之時,但我們保證了我們能做到的最高質量。這也是我們對這次大地震的一份情感記錄,也許挑剔的讀者們仍會對它不滿足,但我們確實為它盡到了最大的努力。
它是周刊發展史上的一個標誌,我們會永遠記住令人心酸、令人難眠的這一周。
今天我們將派出新一批記者,替換上周在震區風塵僕僕的同事們。新的一周重新開始。
十名記者深入映秀、汶川、北川、彭州、什邡百名生還者、救援者還原大營救全記錄,全部篇幅凝注成抗震救災專刊——
讓我們永遠珍藏這段悲情感人的歷史
現場追訪——映秀:
到映秀鎮去!
「孤城」映秀的72小時
現場追訪——北川:
北川:從死亡到生命
北川四日行程記
附:目錄
十名記者深入映秀、汶川、北川、彭州、什邡百名生還者、救援者還原大營救全記錄,全部篇幅凝注成抗震救災專刊——
讓我們永遠珍藏這段悲情感人的歷史
抗震救災專刊
汶川地震舉國大救援
44 生命高於一切
6 汶川不會消失
現場追訪——映秀
46 到映秀鎮去!
52 「孤城」映秀的72小時
現場追訪——汶川
66 99小時抵達汶川
68 解救汶川
76 「我們當時是打算苦撐20天的」
汶川常務副縣長張通榮講述汶川重見天日前的48小時
78 空降兵與大飛機
82 汶川,我們來了
86 電話!電話!我要打個電話
現場追訪——北川
92 北川四日行程記
100 北川:從死亡到生命
108 一個都沒有少:9個老師和71個孩子
112 生命72小時
120 他們為什麼會在救出后死亡?
現場追訪——彭州
124 龍門山:山嶽救援隊的80小時
134 從網上的海量信息到有價值拯救
現場追訪——什邡
138 四川上空的鷹
汶川地震中的空中救援部隊
144 專訪「黑鷹」救援直升機飛行員
148 廢墟上的直升機
150 北川——映秀:汶川地震的斷裂帶
152 救災帳篷大調運
158 大災與大疫的非必然聯繫
第一時間
28 俞鍾:對生命的尊重,首先是對自己的尊重
32 盧老七:現在我們一家人在一起了
34 5月12日,我們距汶川90公里
36 脫險記
38 震中塊肉餘生記
尋找讀者
40 尋找最熟悉的陌生人
三聯生活周刊讀者第一現場口述
作者:
auck200
時間:
2008-5-25 19:22
good jonourlists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