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領養並非安置地震孤兒的最佳方式

[複製鏈接]

603

主題

846

帖子

48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俺說兩句 發表於 2008-5-23 10: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莊重的全國哀悼結束了,可是抗震救災還沒有結束,災后重建才剛剛開始。重建家園,也許沒 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困難,但重建災民們的心靈家園,卻是一場需要耐力的愛心長跑。而對地震孤兒的撫養和撫慰,更是其中的重點和難點。


    雖然全國各地的愛心家庭都在諮詢如何領養孤兒,但根據心理學常識,災難帶給地震孤兒心靈的創傷性應激障礙將會持續很久,災難會加重地震孤兒們對那片承載著親人鮮血和生命的土地的依戀。他們既害怕孤苦無依,又不願背井離鄉,更不想背上沉重的感恩包袱。因此,對地震孤兒的安置問題,我們不能僅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的要求,簡單地為那些孤兒尋找一個新的家庭,我們必須為他們找到一條最適合的成長道路。

    在唐山大地震發生以後,探索了安置孤兒的三種方式:愛心學校、親屬領養和社會領養。從後來的效果看,無論是撫養過地震孤兒的愛心人士,還是地震后成長起來的孤兒,在思考如何安置汶川地震孤兒的時候,都表達了同樣的看法:這是集體的災難,安置孤兒需要集體的溫暖,愛心學校是最佳的選擇。無獨有偶,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之後,安置孤兒也沒有採取領養的方式,而是由台灣安泰人壽保險公司認養了全部地震孤兒。

    我們在安置地震孤兒時,首先要考慮孩子們的感受,在做出領養決定前,更應徵詢一下他們的意見。現在很多的愛心家庭希望領養地震孤兒,儘管出發點不同,但總的願望都是好的,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給這些失去父母親人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但同時我們也應當有心理準備,領養行為不應當是一時的衝動,領養就意味著責任、意味著付出,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也許會遇到各種問題,我們能否做到不離不棄?能否將他們培養成材?

    所以,面對地震孤兒的安置問題,無論是政府,還是每一位愛心人士,都需要冷靜理智的思考。建議政府多徵詢一下教育學、心理學專家的意見,對地震孤兒進行充分的了解,對大多數孩子採取愛心學校的方式,對那些性格特別內向的孩子,給他們選擇一個溫暖的家庭。

    而對於每一位愛心人士來說,你們在做出決定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地震孤兒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和朋友,領養並不是奉獻愛心的唯一方式,即使沒有達成心愿,你們也可以通過其它方式,為地震孤兒們營造出更多的集體溫暖,讓他們快樂的生活在大家庭中。災難雖然過去,地震孤兒成長的路卻依然漫長,讓我們的民族始終保持愛的溫度,一路陪他們走下去。這樣的路雖然會很艱辛,但卻能讓我們感到踏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23: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