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一南:抗震救災暴露中國軍隊直升機數量太少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8-5-23 08: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年05月23日  新華網


    5月18日,參加抗震救災的陸軍航空兵部隊共出動115架次,向災區60多個點位空投物資、運送傷員,架起了一條「空中生命線」。張雷攝


5月21日,武警四川總隊總隊長王佐明從空中懸停的直升機上跳下。王建民 攝影


5月22日,陸航黑鷹和米-17直升機空降帳篷等救災急需物資到受災嚴重的高山羌寨。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


  編者按:2008年對中國人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經歷了冰雪災害之後,突如其來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一次對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歷次的重災救援過程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都發揮了核心的作用,此次抗震救災尤其如此。

  新華軍事對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教授進行了專訪,剖析軍隊在這次抗震救災危機處理中的具體表現,展望國人的輝煌未來。

  專家簡介:金一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國家安全戰略、國際衝突與危機處理。

  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災難救援行動中,軍隊因具有高度集中、統一指揮和廣泛分佈的基本特徵,決定了其是國家突擊性最強的救援力量。任何國家在發生大的災難的時候都要投入軍隊。

  但軍隊本身具有的這些特性並不能保證它就一定能夠優異地完成任務,比如說卡特里娜颶風災害發生后,美國也動用了大量的軍隊進行救援,但行動過晚,效果也不很明顯,最後到底運用了多少武裝力量,竟然也沒有一個清晰一些的統計。

  可貴的被動反應能力

  這次汶川大地震,我們的軍隊表現出非常強的反應速度和突擊能力。人們經常講到搶救生命的"黃金72小時",反應速度不快就意味著很多生命的喪失。

  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地震發生,14分鐘之後的2點42分,總參作戰部就發出了第一道命令,要求北京軍區某集團軍的工兵團作好集結救援的準備,充分反應了軍隊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建立之後實際運行的效果。

  作為理想的危機處理來說,首先應該做出和獲得預警。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到,包括美國的911危機、俄羅斯的別斯蘭事件危機以及其他眾多自然災害在內,獲得準確的預測實際上很難。

  比如今年初中國南方的冰雪災害,最初普降大雪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是瑞雪兆豐年,沒有意識到是一場大災難來臨。這次超過唐山地震震極的汶川地震,也是突如其來。我們能不能做出快速的有效反應,無疑是一個巨大考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對一個危機處理機制來說,最寶貴的能力是被動反應能力。

  如果事先得到預報,能夠有條不紊地主動反應,當然最好。但是更可貴的是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做出迅速的被動反應。所以危機運行機制中,被動反應能力是最為難得、也是最為珍貴的。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國防大學學員中有一些軍區領導、集團軍指揮者以及部分地方的省部領導幹部,12日下午還在學習,晚上到13日凌晨就一個接一個奔赴救災前線,速度同樣很快。

  地震發生后,信息阻斷、交通阻斷,給部隊的機動帶來很大的困難。震中情況到底怎樣?怎麼進去?如何把消息傳出來?如何把救援力量投送進去?都非常難。尤其是汶川地區的地理位置不利於救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發生在華北平原地區,雖然道路被阻斷,但是新的通路容易開出,我們四面八方的力量能夠有效地彙集起來,這些都和唐山地區的地形有很大的關係,沒有大的山川河流的障礙。

  這次發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震級已經超過唐山大地震,達到了8級,特別是發生在山區,大量的山體滑坡、泥石流阻斷了河流和道路,為救援帶來很大的困難。面對這種環境,局外人很難體會到一線救災部隊的艱難。武警部隊師參謀長王毅率部首先進入汶川,真是一條好漢!某集團軍軍長帶領30名突擊隊員挺進震中,也不知克服了多少險阻和艱難。他們把震中汶川的消息傳出來,對組織整個救援工作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

  我們看到在隔絕了40多個小時之後,我軍第一架直升機飛臨汶川上空之時,當地百姓從四面八方跑過來,向著直升機跪下來,說"吉祥鳥來了,我們有救了",這是一個多麼動人的場景。因為有飛機來了,意味著在這樣一個與外界失去聯繫的地方,全國人民知道了汶川的災難,中央已經送來了救援力量,這對受災民眾的精神鼓舞,已經超過了物質力量。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沙發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8-5-23 09:07 | 只看該作者

陸航部長:最多時曾有21架直升機同時飛入山谷

2008年05月23日  中國青年報


陸航直升機運送救災物資和傷員


成都軍區救援人員把傷員抬上黑鷹直升機。新華社記者唐師曾攝


  本報成都5月22日電 (周敬波)今天上午11時49分,總參陸航某團參謀長陳偉駕駛的搭乘有3名傷員的運輸直升機在穿山越嶺飛行兩小時20分后,穩穩降落在成都郊區某軍用機場。至此,解放軍陸航部隊累計出動直升機1263架次,其中大多數任務量是在地形環境和氣象條件極為複雜的超飛行條件下完成。

  5月14日晚,總參謀部火速增派直升機飛赴災區救援的命令下達后,全軍各陸航部隊連夜從多個方向調集運輸直升機91架,15日在成都地區準時集結。此後,在全軍陸航抗震救災指揮協調組的統一調度指揮下,各任務部隊迅速奔赴抗震救災一線,全面展開了勘察災情、空投救災物資、輸送救援專家和轉運危重傷員等救援任務。

  由於汶川等地震災區本身屬於高原地形,加之震後山體滑坡嚴重,導致陸地無法通行,特別是大量偏遠村寨交通完全中斷,已經成為「孤村」、「孤寨」。因此在重災區緊急救援行動中,唯有直升機可以發揮裝備的獨特優勢,將救災物資直接送到災民手中並把傷員及時轉運出山。

  負責組織協調全軍陸航部隊抗震救災任務的總參陸航部部長馬湘生告訴筆者,這是我軍陸軍航空兵部隊組建22年來,在執行同一急難險重任務中,集中動用直升機架次最多的一次,也是飛行環境和氣象條件最為複雜的一次。

  15日,全軍6個方向的陸航部隊大機群挺進汶川災區的途中,總參陸航某團機群突遭巨大雲團,機窗外白茫茫一片,危險隨時有可能發生。然而,為了不因返航而耽誤救援時間,緊要關頭,多為20多歲的年輕陸航飛行員在老飛行員帶領下,果敢地向一個又一個雲洞扎了進去,在綿延數公里的雲層中開闢了一條驚險航線。

  為了在僅有300米空域的峽谷中營救9名被困7晝夜的危重傷員和年邁老人,總參陸航某團團長蔡有固冒著巨大風險,在單側輪懸空狀態下,將直升機懸停在崖壁一側的小山坡上,災民得以順利轉運出峽谷。

  成都軍區陸航某團羌族團長余志榮家就在震中汶川縣龍溪鄉聯合村。可當他一次又一次駕機飛越自家房頂執行任務時,他的父母雙親、一個兄弟和四個妹妹尚且生死未卜。

  按規定,飛行員每天的飛行強度在6小時以內,但現在很多官兵都要飛8~12個小時,最多的甚至達到17個小時。他們的眼裡布滿血絲,卻依然激動地說:「我們不怕苦,最怕天氣條件不允許,每次被迫返航時,大家都很難過。」

  採訪中,馬湘生部長告訴筆者,這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天氣、地形都比較複雜,特別是在狹窄地域內飛行活動頻繁,給安全帶來了極大壓力。指揮協調組按照安全發展理念,採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科學措施。比如針對各任務部隊來自四面八方,特別是一些北方部隊對南方的地形、天氣不了解等問題,重點安排南方陸航部隊直接執行山溝任務。而北方部隊先執行一些亞高原任務,然後逐步轉入複雜地形。

  再比如,針對在這一個小小的區域內上百架直升機同時起降,最多時21架直升機同時進入一個山谷的實際,注重加強空中帶隊指揮,合理調配飛行高度,加強集群批次飛行。既有效提高了執行任務的效率,又確保了飛行安全。

  筆者從全軍陸航抗震救災指揮協調組了解到,截至22日中午12時,解放軍陸航部隊累計飛行1613小時,向汶川、茂縣、理縣、映秀、青川、北川和綿竹等重災區投送食品、醫藥品、帳篷等物資786噸。前運應急通信分隊、醫療分隊和各類救援專家1537人,回運危重傷員1843人。此外,還執行了巡查受損水壩、電站,解救外國遊客、台胞,保障中央和軍委首長專機等大量飛行任務。

  馬湘生部長告訴筆者,截至目前,我們在未發生飛行事故和重大傷亡的情況下,直升機群大規模出動,安全順利地執行了抗震救災任務上千架次。這充分說明陸航部隊遂行複雜環境下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3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5-23 12:09 | 只看該作者
no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5: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