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外交官活躍於異國戰火中 以身犯險解救人質(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青年報 2008年5月4日


照片:2004年7月9日,一面嶄新的五星紅旗見證了中國駐伊拉克使館正式復館。前排中間為復館小組組長孫必干,前排右一為蔣旭,後排是中國政府首次向國外派遣的外交護衛人員。蔣旭提供

  記四名中國駐戰區青年外交官

  他們是活躍在外交舞台上的一群熱血青年,他們是輾轉在境外硝煙中的一支青春勁旅。他們的足跡,曾經鐫刻在剛果(布)、剛果(金)、伊拉克、阿富汗的廣袤大地上。為了祖國的利益和尊嚴,也為了世界的和平與安寧,他們曾孤軍深入援救醫療隊、臨危受命解救中國人質、甘心做阿富汗復館工作的「人梯」……

  對他們個人來說,在戰區的時光無疑是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對祖國來說,他們的工作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越來越多的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的見證;對於那些正陷於戰火中的人民來說,他們展示的,是中國人民的濃濃友情。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本報編輯部特地編髮這組報道,並向年輕的外交官們致敬。

  楊濤:駐阿富汗使館復館的人梯

  1994年,外交學院畢業的楊濤進入外交部工作。同年,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因當地不斷升級的戰爭而暫時撤館。

  2001年12月,楊濤忽然接到一個緊急電話:「參加張敏領導的6人復館小組,儘快趕到阿富汗。」從2001年12月到次年2月初,為了在「百廢待興」的狀態下迅速復館,楊濤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累的58天。

  是中國人給我們帶來了魚

  「出發前,我們只知道要面對的是一個被戰爭摧殘得面目全非的國家。1994年撤館后,信息隔絕,我們不知道館舍還能不能使用,當地有沒有人幫我們。」 由於中國駐阿富汗使館距總統府僅一牆之隔,因此在戰火中經常處於風口浪尖。「聽撤館前的同事說,他們曾親眼看見一枚導彈往使館主樓飛,所幸沒有爆炸。」

  這些情況讓小組出發前就作了最壞打算。為了確保能在阿富汗正常生活,光羽絨服、復館物資、安保物品就帶了40個紙箱。「但是,直到飛機從伊斯蘭堡起飛時,我們都還不知道自己要在哪裡過夜,所以還帶上了睡袋。」

  儘管事先有思想準備,但當小組於2001年12月19日抵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時,館舍的慘狀仍然讓楊濤傻了眼。「樓外全是彈眼,窗戶上掛著黑色的棉被,樓頂還有一個巨大的彈坑。屋裡除了1994年留下的沙袋外,東西都被搶走了。」此情此景讓每一個人心酸,大家立刻投入到復館工作中。第二天,使館上空就在 8年後第一次飄起由中國外交官親手升起的五星紅旗。

  「我們在阿富汗的第一夜,是在使館旁的一家賓館度過的。」楊濤說。由於年久失修,這家曾經的五星級賓館在天寒地凍的12月卻沒有暖氣供應,還經常停水停電。但在復館期間,阿富汗人對中國的深厚友誼卻一次次感動著楊濤,讓溫暖始終與他相伴。

  「我們下飛機時,阿富汗還是個沒有走出戰亂的國家。《波恩協議》尚未執行,北方聯盟、美軍和塔利班殘餘等各種勢力都雲集喀布爾,路上隨處可見裝甲車、重兵器和背著火箭筒的人,晚上更是槍聲不斷。」楊濤告訴記者,在當時的危險局勢下,是身後的「祖國」保證了復館的順利進行。

  為了聯絡地方官員,小組經常要出門訪問,但安全問題卻從沒給他們帶來困擾。「在阿富汗,無論哪派武裝都對中國人充滿感情。」楊濤說,因為當地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阿富汗是沒有魚的,是修水壩的中國人把魚帶到了這裡,從此阿富汗才有了魚。他回憶道,每當小組出門時,街上的阿富汗人看到中國國旗總會親熱地湊過來,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西方國家的大使出門,一般會帶上兩卡車衛兵。」他驕傲地說,「我們卻不用任何特殊措施,因為"中國"的效力勝過防彈衣。」

  「儘管雙方8年沒打交道,但阿富汗新政府的官員說起中國,沒有不豎大拇指的。他們聽說我是為中國復館而來,都反覆告訴我只有中國在阿富汗沒有利益,只有中國人沒欺負過阿富汗人。」有了當地官員的積極配合,小組不僅順利見證了阿富汗臨時政府成立這一歷史性時刻,他們為復館所做的努力也終於在次年2月「開花結果」。

  來接我們的只有地雷、狙擊手和一輛車 

  儘管有「人和」作保證,但既不佔「天時」也不佔「地利」的客觀境況依然讓復館任務阻力重重。因為,復館不僅意味著館舍的修復,更重要的是要與阿新政府建立聯繫。但曠日持久的戰爭已經打壞了電網,一切現代通訊手段都陷入癱瘓;頻繁的政權更迭,又讓小組與新政府之間連個牽線人都沒有。

  面對橫在眼前的不利因素,楊濤和同事們為了當好這架「人梯」,決定以最原始的方式接觸。

  「過去,我只能從新聞、報紙和電話中看到一個戰亂的國家。但到了阿富汗才明白,戰爭對基礎設施、國家機器的破壞能達到怎樣的程度。」楊濤告訴記者,當時喀布爾與外界聯繫的渠道,只有一個70公裡外的美國軍用機場。當小組乘坐聯合國的16座小飛機降落的時候,迎接他們的,只有遍布狹窄道路兩旁的地雷、美國的狙擊手和一輛新政府派來的車。

  「當時阿新政府剛剛成立,人心惶惶。車子把我們從機場送到使館后,就再沒出現過。」他說。為了儘快與新政府恢復接觸,第二天上午,小組乾脆自己找了一輛車,繞過滿街的線、旗子,冒著遭遇地雷的危險,去了阿富汗外交部。

  「但是,因為沒有電話系統,你在去之前根本不知道要找的人在不在。」楊濤說,找不到人是家常便飯,又沒有電話、手機,怎麼辦?「為了不漏過任何聯絡的機會,沒說的,坐在那兒等!有時一等就是一天,第二天接著去。」

  就是這樣的鍥而不捨鑄就了一系列輝煌「戰果」:在復館小組的推動下,卡爾扎伊在政權成立后不到兩個月,就對中國進行了訪問。2002年2月,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也順利恢復了運作。就在新一批使館人員前來阿富汗交接工作一周后,楊濤卻與同事們一道,悄然離開了阿富汗。

  回首這段「人梯」歲月,已經是外交部國際司安理會事務處處長的楊濤滿懷深情。它也許並不驚心動魄,但瑣細與堅韌同樣值得珍藏,因為它們才是人生的底色。

  蔣旭:為了人質的命運

  2005年1月20日晚上10時,剛完成中國駐伊拉克使館復館任務回國才4個月的蔣旭接到外交部電話:「你的護照還有效嗎?」

  蔣旭立刻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參加由時任亞非司司長翟雋為首的3人工作小組,趕赴伊拉克解救人質。蔣旭當即趕到外交部查航線,「要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伊拉克!」

  「用我們換也要把人質換回來」

  2005年1月18日晚,有報道稱8名中國公民在伊拉克被劫持。

  人質事件發生后,外交部、中國駐伊使館立即與伊拉克臨時政府及當地上層宗教人士廣泛接觸,並聯繫了在中東很有影響力的半島電視台和阿拉比亞電視台。北京時間2005年1月19日零時、上午5時、下午1時,翟雋先後3次接受電視台的連線採訪,指出被劫持者是普通中國公民,呼籲劫持者儘快釋放人質。

  1月20日晚,外交部又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翟雋率領特別工作小組趕赴伊拉克,靠前指揮、解救人質。

  21日,小組立即取道法蘭克福飛抵約旦首都安曼。23日,工作小組終於搭乘每天唯一一班航班抵達巴格達。一個小時之後就傳來消息,有人通知中國使館接人質的時間和地點,還提供了8名人質所處位置的信息:距離巴格達100多公里的遜尼三角地帶。

  去還是不去?這消息準確嗎?萬一是個陷阱怎麼辦?

  組長翟雋很堅定:不管是真是假,都得去一趟。我們的任務不就是安全解救這8名中國公民嗎?蔣旭說,當時翟司長的話讓人印象深刻:就是用我們幾個人換,也要把這8名人質換回來!

  時局混亂,小組及使館工作人員戴著鋼盔、穿著防彈衣,在使館武警的保護下立刻前往遜尼三角地帶,爭取與劫持者正面接觸。在一處清真寺里,他們與幾位當地宗教人士和武裝分子見了面,經過一番交涉,劫持者終於同意把8名人質交給工作組。人質在清真寺一看到中國人,就知道自己有救了,他們從驚懼轉為激動。

  蔣旭和同事們把這8人安頓好,迅速護送他們回國。為了以最快的速度到達他們的福建老家,小組選擇了銜接最緊密的航線:在一天之內,從巴格達到安曼,從安曼到巴林,從巴林到香港,馬不停蹄。最後經過四起四降抵達福州。踏上了家鄉的土地,8名中國公民的心踏實了,蔣旭也鬆了一口氣。

  圓滿完成解救人質的任務后,第二天早上蔣旭在飯店的院子里散步,身邊沒有戰火,院子里鳥語花香。「很寧靜,周圍是和平的氣息。從巴格達回來之後,才真的感到在安寧的環境里生活是多麼幸福。」蔣旭感嘆道。

  25小時解救人質

  其實,蔣旭不是第一次解救人質了。9個月前,身為中國駐伊拉克使館復館小組成員的蔣旭就參與了在伊解救7名中國人質的行動。

  2003年6月,蔣旭在組長孫必乾的帶領下前往伊拉克,著手恢復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處於暫時閉館狀態的中國使館。次年2月,伊拉克局勢已迅速惡化,中國政府正式派遣武警保衛外交人員進入伊拉克。就在他們史無前例地帶著「保鏢」復館期間,發生了7名中國人被劫事件。

  4月11日晚上8時多,蔣旭和同事們正在看阿拉比亞電視台的新聞,忽見屏幕下的字幕顯示:7名中國人在伊拉克被綁架。同時,中國駐約旦和駐敘利亞使館的同事也看到了這條消息,3個使館馬上溝通。

  先核實消息的真實性。蔣旭他們即刻行動,首先向中國駐阿聯酋使館詢問阿拉比亞電視台消息的來源,同時與駐約旦使館聯繫,在約伊邊防站核查4月10日和 4 月11日的出境記錄。一查,果然有7個中國人從約旦進入伊拉克。聯繫到的阿拉比亞電視台記者也證實,有目擊者看見7名持中國護照的公民被扣押在費盧傑的一個秘密地點。雙方信息均顯示,確有7名中國人遭綁架。

  在向國內報告情況的同時,復館小組迅速與伊拉克新任內政部長、外交部、臨管會、過渡政府的成員和穆斯林長老會等各界人士聯繫,並廣泛接觸當地民間組織和朋友。對一切可能發揮作用的人員和組織,他們都全力做工作,儘可能找各方施加影響,從官方、民間和輿論三個渠道展開營救,以確保人質儘快獲釋。

  第二天晚上10點左右,蔣旭和復館小組的同事們突然接到穆斯林長老會打來的電話,告知7名中國人質已獲釋,現已抵達長老會總部,請中方立即派人去接。「太好了!」蔣旭懸了一天的心放下了,復館小組的成員都如釋重負。

  「保護我國在外公民安全是每個外交官的天職。」蔣旭說。當天深夜11時多,復館小組冒著可能遭襲擊的危險,驅車來到巴格達郊區的伊斯蘭長老會,迎接7名同胞。僅僅過了25個小時,7名中國人質就全部被安全解救。

  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復館工作也初現曙光。2004年7月9日,伊拉克曼蘇爾飯店一間普通房間里,一面嶄新的五星紅旗見證了中國駐伊使館的正式復館。對蔣旭而言,此刻彌足珍貴。

  「只有心懷坦然,才能臨危受命。」如今回首在伊拉克的日日夜夜,已任外交部外事管理司副處長的蔣旭說,「事實證明我去伊拉克的選擇是對的,那段經歷確實很值得回憶。」

  吳小俊:在戰火中一下子就成長了

  現駐法國使館任一等秘書的吳小俊,10年前剛出校門,進入外交部不久,就被派往中國駐剛果(布)使館工作。

  「那時我才24歲,但在戰火中,一下子就成長了。」

  「中國」二字就是保護神
  
  1998年底和1999年初,剛果(布)先後發生了兩次大的武裝騷亂,吳小俊都趕上了。「一夜之間剛果(布)首都布拉柴維爾南城全淪陷了,最危險的時候,兩軍交火的戰線離中國使館也就一公里。」

  親歷戰火后,吳小俊對國家穩定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體會。「當地老百姓把所有的家什頂在頭上,拖家帶口地逃亡。他們沒什麼財產,見得最多的是被子和缺了一條腿的椅子。」他感慨說,「那兒的老百姓太苦了,戰爭中連個安身之處都沒有,在難民營里沒東西吃,也沒有地方看病。一個國家的穩定太重要了。在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老百姓能過安穩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

  同樣令吳小俊印象深刻的,還有烽火中的剛果(布)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感情。吳小俊和同事們把中國僑胞往外送的時候,總要把一面巨大的國旗插在車上。「剛果(布)人對中國人是比較友好的,"中國"二字就像是我們的保護神。有了這面國旗,我們總能把僑民平安地送上碼頭。」

  兩次戰亂間隙,布拉柴維爾物資奇缺,遍尋柴油不著。吳小俊找到剛果(布)國家石油公司總經理。總經理誠懇地對他說:「現在總統的官邸、機場我都保證不了用油。我現在確實手上沒油,一旦有油我第一個給你。」

  沒多久,吳小俊接到總經理打來的電話,有油了。吳小俊說:「你能給我一點就給一點。」「你要多少?」「5桶。」他一咬牙,大著膽子說出這個數字。他知道當時柴油確實很緊張。

  「我給你10桶。」出乎吳小俊的意料,總經理特別慷慨。

  說起這10桶柴油,吳小俊總是感喟良多。「這其實和我個人沒什麼關係,主要緣於老一輩領導人、外交家在非洲奠下的良好外交基礎。你只要一說中國,什麼事都好辦。」他說,「兩國間的這種深厚友誼,真是我們年輕人享用不盡的財富。」

  「虎口保車」與竹筍炒肉絲

  說起自己在戰區的經歷,吳小俊覺得是「驚險與精彩交織」。驚險的一次是1998年底,吳小俊到剛果(布)的政府部門辦事,車剛開到布拉柴維爾南城附近,就見大批南城的百姓正在舉家搬遷。「這是怎麼回事?」吳小俊問路人。「叛軍要從南城打過來了!」他一驚:「說打就打進來了?」

  仍在恍惚間,他被幾個當地持槍軍人攔下,「現在是緊急狀態,我們要徵用你的車。」

  吳小俊馬上說:「我們是中國使館的,有任務在身,車不能給你。」

  「我們不要你的車,你把我們帶到前面去就行。」一個軍人說。

  他一看這形勢,心想:「這車一旦交到他們手裡,肯定就要不回來了,車上還有使館的東西」,便說:「我們要執行任務,不行。」正在說話的當兒,當地司機被荷槍實彈的軍人趕了下來。

  一見這情景,吳小俊馬上下車跟他們據理力爭:「這是中國使館的車,享受特權和豁免,你們無權徵用。」幸好,其中有個懂點常識的軍人對吳小俊說:「你趕緊開車走吧。」在其他軍人的罵聲中,吳小俊他們趁勢開車回到使館。車終於從「虎口」中保住了。

  回到使館沒多久,反政府軍就打進布拉柴維爾了。使館領導迅速部署:立即安置僑民,使館的女同志全部撤走,留守人員駐在使館觀察形勢、收集信息。吳小俊成為7位男士中的一員,留在了炮火紛飛的前方。

  驚險之外也有精彩。當時,迫擊炮彈往來不斷,剛果(布)政府已陷入癱瘓,外交部空無一人,負責使館安全的武裝警察也不知去向。更糟糕的是,食品供應緊張,雖然使館儲備了水、乾糧和凍肉,但缺少蔬菜。

  使館院子里有一小片竹林。很久沒吃蔬菜了,使館的廚師把目光投向了竹筍。挖出竹筍,放在鹽水裡連泡幾天去苦味,切一點肉絲,清炒,一盤竹筍炒肉絲擺在了吳小俊和同事們面前。

  「這是我印象非常深的一道佳肴。」10年後,吳小俊說起它,還是一副陶醉的神情。「我相信共同經歷過那個階段的人對這道菜都印象深刻。到現在大家聚首,還是津津樂道。略帶一點苦味,但味道還是很好的。」

  兩場漂亮仗

  在剛果(布),身為大使秘書,為了及時捕捉新情況,聽廣播、看電視是吳小俊每晚的「必修課」,可是剛果(布)晚上的「新聞聯播」沒有任何規律,時而八點播、時而九點播,時而20分鐘、時而1個半小時,但吳小俊卻能每晚不落。

  由於使館人手少,他的角色還要不停地「乾坤大挪移」。他時而會辦理起領事方面的業務,給去中國的剛果(布)人辦簽證;時而會把西服一脫,作為辦公室人員與布拉柴維爾機場、碼頭的警察頭目稱兄道弟。去海關辦事,為使館採購物品,包括安玻璃這樣的後勤事務,他都樂此不疲。

  1999年初,剛果(布)戰事又起,這時使館要護送國內一個團組迅速撤離。但到了碼頭才發現,由於那天戰時封航,平常過剛果河的費用是每人20到40美元,那天唯一能過河的船竟對每人要價800美元。

  吳小俊一聽,這不是發戰爭財嗎?於是對船主說:「你不能這麼黑,不坐你的船,你就沒了掙錢的機會,而我們使館還能通過其他途徑找到船,馬上就能找到!」一番心理較量后,他硬是把價格砍了下來。整個團組坐上船平安離境。

  柴油是維繫戰時使館運轉的重要物資,否則整個使館將陷入癱瘓。緊缺柴油的採購是另一場考驗人的戰役。一度,中國使館只剩下兩桶油了。經多方打聽,使館得知剛果河畔有一個市場有柴油賣,雖然外面炮火不斷,吳小俊還是和一位同事開著皮卡車,帶著4名剛果(布)警察前去打探。

  「到市場一問:有油嗎?呼啦啦出來一大群拎塑料桶的當地人。雖然每人的油只有25到50升,但價格是平時的5倍以上。」吳小俊說,「我一看:有戲。」 但鑒於局勢混亂,想想手裡還拿著錢,就對一起來的警察說,讓賣油的人分4個隊排好,每隊找一個召集人,算好錢,依次讓他們往自己帶來的大桶里倒油。有的人倒完一桶,回家又弄一桶往裡倒。就這麼一下子運回使館10桶油!

  剛果(布)的兩場烽火給了吳小俊獨一無二的成長機會。「那段歲月是我寶貴的成長舞台,它讓我明白無論平凡還是艱險,外交工作都值得我付出全部力量。」吳小俊說。

  邵順:孤軍深入援救醫療隊

  14年外交生涯,外交部幹部司計劃調配處副處長邵順最難忘的,還是在剛果(布)營救醫療隊的那次經歷。

  1997年6月15日,26歲的外交官邵順背著一個書包,裡面裝著幾條煙、一堆清涼油、國產威士忌酒,穿著一雙球鞋,坐著從比利時公司租來的飛機,與中國駐剛果(布)使館商務參贊一起從剛果(金)首都金沙薩起飛,踏上了一次特殊的旅程。

  在機場,飛行員告訴空管人員飛機將飛往剛果(金)的奧旺多。但飛機升上藍天後,卻轉而穿越剛果河,向剛果(布)飛去……

  1996年7月,剛果(金)燃起戰火,卡比拉從東部起兵,次年5月就任總統。同年6月初,鄰國剛果(布)首都布拉柴維爾又起硝煙。幾批中國僑民、專家組、首都附近的醫療隊、使館人員都已撤離,唯獨在剛果(布)奧旺多省的一支中國援非醫療隊卻杳無音信、生死未卜。

  中國駐剛果(金)使館和駐剛果(布)使館共同決定,要儘快將這支身陷戰火的醫療隊解救出來。誰臨危受命?「我去」,一個聲音傳來,是駐剛果(金)使館的邵順。

  邵順是個膽大心細的人,因為下了飛機不知是什麼情況,他想,穿球鞋吧,如果沒有交通工具,走也要走到中國醫療隊駐地去。當地人有的吃,我也有的吃。至少要見到醫療隊,能救他們出來就救出來,不能救也至少要跟他們在一起。

  沒想到,飛機剛降落在沒有任何指揮系統的柏油路機場,剛果(布)的軍車就呼嘯而至。

  邵順靈機一動,趕快向眼前的軍人解釋,自己是剛果(布)使館的。「現在打仗,我們的醫療隊不太安全。使館委託我接他們去布拉柴維爾,一旦局勢平定了,醫療隊會再回來。」說完,還送了他們一桶航空燃油。

  軍人們一聽:上軍車吧。於是邵順和參贊坐著軍車,和荷槍實彈的軍人一起去了中國醫療隊駐地。這倒出乎他的意料,腳上的球鞋愣沒派上用場。

  他們抵達醫療隊駐地的時候,恰好中午。正在吃飯的醫療隊員一見參贊和邵順,熱淚長流。

  信息很快傳遍當地,地方官員迅速趕來。在戰亂中,這支醫療隊堅持工作,聽說他們要走,當地百姓都很捨不得。邵順向百姓們解釋:「我們兩國的友誼是長存的,不會因為戰爭而停止。撤離只是暫時的,是為了醫療隊員的人身安全。如果他們受傷,也不可能給你們提供醫療服務了。」

  這段入情入理的話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理解。於是在徵得當地官員的同意后,邵順他們準備出發。啟程前,他還委託醫療隊隊長把汽車、設備這些不能帶走的資產交給一個信得過的人保管,有軍方和政府作證,對國家也是一個交待。把這一切速戰速決地處理完后,一看錶,不到半個小時。臨走時,當地官員盛情歡送,老百姓載歌載舞。

  回想此情此景,邵順感慨地說:「你既能感受到戰爭的威脅,也能感受到當地百姓對中國醫療隊的依賴和淳樸的感情。」

  從飛機降落到帶著醫療隊坐著軍車疾馳回機場,整個過程不到40分鐘,順利得超乎想象。直到飛上藍天,醫生們才哭開了,「真像做夢啊!幾天來我們幾乎絕望了,一聽到飛機的聲音,就想如果這飛機是來接我們的該多好!」

  15日,飛機順利返回金沙薩。一看邵順,臉上已是淚千行。

  其實執行這次特殊任務前,邵順剛經歷了一次生離死別。他才到剛果(金)半年,他的父親就因腦溢血突然去世了。遠隔萬里,他沒能回來見父親最後一面。經歷了失去親人的痛苦,邵順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責任面前,他義無反顧:要保證醫療隊員的人身安全,沒說的,我去!

  雖然3年零10個月都經歷炮火的洗禮,但邵順對剛果(金)仍有著難以言說的感情。「這個國家面積很大,水利和森林資源都很豐富,可以說沒有一絲沙漠,卻有極其豐富的物種。」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沙發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5-4 08: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2: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